西西河

主题:客家美食 -- 妥协

共:💬1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客家美食

打炒米,又名摘炒米

这是每户必备年料,它的制作过程是:

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茶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糖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拌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压实铺平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吃起来香甜、清脆,是大人、小孩都喜爱吃的年料。打炒米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糖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炒米要配2.5司马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拌,用手试一试炒米,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炸油果,又名“炸煎堆”

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司马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将粉团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肴。

芝麻酥、花生酥

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盒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乏的食物。

“东坡肉”又叫“扣肉”

制作时先将“五花肉”晾干下锅煮熟捞起,趁热用红糖、酱油着色,然后再将肉放至油锅内炸成皮呈棕红色,捞起沥干切成小方块,整齐排入大扣碗内,掺以白糖、酒、五香粉上沸水锅旺火蒸一个小时左右出锅,每块肉间夹一片香芋,倒扣入另一浅盆中再上蒸半个小时左右出锅即可。

酿豆腐

先将水豆腐切成火柴盒大小的豆腐块炸成黄色,再将半肥半瘦猪肉剁碎掺入鱼肉“吊胶”做成“肉馅”。将“肉馅”“酿”入小块油炸豆腐内,并盛于瓦煲之内加火,焖熟,再加进酱油、葱花等配料。吃起来十分可口。若用白豆腐(不炸)酿豆腐,其味也相当不错。

酿香菇

先用瘦猪肉剁碎成馅,将馅做成“肉丸”,每个“肉丸”贴上一片香菇皮上锅蒸熟。其味也十分鲜美。

酿卷春

先将鸭蛋液在锅中煎成薄薄的蛋皮,再将猪肉剁成碎馅,平铺在蛋皮上,卷成圆筒,蒸熟后切成圆片,加上肉汤和葱花等配料,吃起来又香又爽口。

剁肉丸

把瘦猪肉由红色剁至淡红色肉胶做成小丸,放入锅中煮熟捞起,加入葱花酱油,又爽口又清甜。

客家元宵

元宵的制作方法比较简便,人们用糯米粉搓成小粉团,里面加进芝麻、红塘、花生仁末,放入糖锅煮熟,元宵带汤一人一碗,制作精巧,吃起来嫩滑爽口,满口芝麻和花生香味。

吃石螺子

石螺,在大埔城乡的男女老少都很熟悉,人人都能用一双筷子轻松地夹起送到嘴里吸吃,这是一个“真功夫”,外地人则无此“功底”呢!在城乡人人都喜爱吃这山溪清泉间长出的鲜美山珍风味。港澳台同胞、海内外乡亲回到家乡总要吃顿石螺美餐享“口福”。

石螺是大埔特产,壳硬、暗黑,或黄色,形略长也有椭圆形的,生活在溪中喜欢阳光和清净水中,常吸附在石块上,以藻类、苔藓等水生植物为食料,具有两栖本领,小可煮汤成青色汤甘甜,拇指大的可炒食。一般食法品尝原味,采取鲜炒。要将石螺先放在盆中清水中养净,待其吐出泥沙杂物后,用钳子剪螺笃,配上大蒜、辣椒等调料,放在油锅猛火炒熟即可上桌,其清香野味,吃后使人回味无穷。石螺是营养丰富的风味美食,肉质爽脆,味鲜甘香甜,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健胃、促进食欲的功效。目前,石螺已上酒楼宴席,常见的将螺肉加入拼盘,食时蘸佐料。

当夜色降临大埔山城,万川、虎山等主要街道旁、小食店里砂砂的炒石螺声,吸引着行街的人们,一簇簇的三、五人围着桌旁,许多男女老幼均在吸吃石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