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高光时刻 -- 志钊

共:💬8 🌺5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高光时刻

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名次,可能在其他才子眼里,不算什么。但这是我的,我很珍惜,我来过,我参加了,人生竞争的第一次。那一年小升初考试,数学得了99分。

数学是我认真思考的第一个科目,在认真学习数学之前,我是很随性,不认真上课,不想写作业,作文永远是抄别人的,学习不好,又留级了,老师又家访了,真烦,真是不想学习啊。后来不知是那条筋搭错了,开始有兴趣自主地学起数学了。数学很抽象,有时都不知道题目在说什么。数学考试最后一道题,通常是最难的。审题是第一步,要清楚出题者在说什么,有什么要求。能不能解题,就看平时解题练习多不多,练习的类型够不够。我也不想学习,也不会去买什么练习题,那时也没看见过练习题,只见过英语录音带。也不想写作业,只是上数学课时用心听了。也只点有兴趣听老师讲解最后的一道大题的解题思路。因为学会了思路,解题技巧,就可以不做作业,反复练习了。那时,我对一道看不明白,就倒过来看,读题,四个方向看,读题,读十遍,还不明白,抄题,抄十遍,不懂,加上自己的注解,再抄十遍。能完完全全读清题目,才有下一步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步骤。这一套方法下来,基本上教科书的内容就都会了。那时只学到一元二次方程。结果去参加奥数比赛,有二元二次方程的,不会了,后来上初中才知道,那是初一的教学内容。

数学学习是我三观的基础,多角度看事物,每一件事需要决策与选择的时候,尽可能进行纸面作业,多角度去看,多方面去算。尽可能完善资料,问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付出什么。如果还不清楚,就大声地读资料十遍,抄资料十遍,书读十遍,其义自见。但现在用这套方法比转少了,因为对自己越了解,越清楚自己要什么,越懂得取舍,决策与选择就越快。发现事后选错了,后悔的时间越短,忘记的越快,走出失败的阴影,过上平静的生活。心里宁静才能致远。

在后来的生活里,我经常把学到的道理,与数学做对比。科学与哲学的基础是数学,最底层支点都是零和一。比如数学上有零的概念,在物理世界不可能有零,这是个物理问题,也是个哲学认识问题。在物理研究中,有两个方向,再大和再小。在技术手段越先进,计量单位越小,但小还有更小,在数学计算上,圆周率不能除尽。在再小的误差,放大到整个地球也大很。在人生三问里,我是准,我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其解题支点是那个我,也就是数学上的一,从我开始。基于人的生物性为第一性,基于人的感知的社会性为第二性。文明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性压倒人的生物性。文明社会的解构也可以像分析软件代码一样分解文明社会的组成要素。到那时人工智能社会要实现了。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未来还会远吗。

通宝推:愚弟,桥上,
家园 人工智能确实会给计划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

会帮助计划经济更详细的测算和预估。

差一点也没事,物质极大丰富。

家园 很认同这句话

文明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性压倒人的生物性。

可以用这句话来理解马克思对人的定义,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实,马克思的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他讲的人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人。

抖音上看过一个短视频,是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讲人类文明的开始。

他是从一个人类考古学的案例讲起的。

说人类考古学家发现远古时期的一具人骨,经研究,这具人骨的腿骨曾经断过,但是却活了很长时间。

王校长认为,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因为这个人之所以腿断了,还能活下来,一定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之下。

人类的这种互相帮助,就是社会性。

也就是说人类有了社会性,才有了文明,人类文明离不开社会性。

抛开社会性谈文明,是反文明,西方反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反文明。

通宝推:非真,
家园 资本把少数人变成神,代价是多数人变成动物
通宝推:甲戊山人,
家园 似乎道德经就是这个思路

但是老子要求圣人朝乾夕惕守正无我。

家园 出bug了

【那时只学到一元二次方程。结果去参加奥数比赛,有二元二次方程的,不会了,后来上初中才知道,那是初一的教学内容。】

哪里的小学教一元二次方程。我初二才学到。

家园 这就是还原论啊

这是假设某一定义是既定事实,于是忽略了定义本身就有问题,或者说有特定条件才能成立。不过这反而是马克思本人的真实反映。

哲学基础不是这个。以烂大街的“哲学源于惊奇”为例,这是某种具体经验,你已经在这种情境之中了,再从这种经验中发展出事实和价值。如何产生惊奇?为何让我惊奇?

而认识论,是某种给予方式的产物,不管是经验,还是人为定义。这意味着两件事情:其一、有东西先于你存在。其二、这个东西被你定义之后才可以被认识。而你所说的一,其实只是你的定义,而不是那个存在本身。

人的生物性,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所说的生物性,往往是人的生物性在社会中的表现。严格一点,生物性本身就包含种群生态,其实是包含社会性的。最多是排除掉社会成分之后的“纯粹”生理需求。

但第一性的说法已经触碰到问题的核心。那就是你存在,你定义。存在先于定义,生物性先于社会性。文明就是第一性能够发展,自由就是不被第二性所规训。这就是为什么道德经全文讲道,但却说道法自然。

最后你说的是消失不存的零,而不是外力的和可以为零。😄

家园 不是。

书接上回。「无名」就是存在,「有名」就是定义。但是哪怕没有定义,存在也已经被我们的感知、时空和各种条件定义了,这些东西出自于「道」。(道是一切定义的集合。道的本意是道路、言说,本就有这个意思。)

但是「道」本质也只是一个定义,他对应的是无名的自然世界整体。即道法自然。自然和道,也是无名和有名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自然→道→无名→有名=我们的认识

而这个过程,就是客观世界生成的过程,是人的意识结构。他还可以是返辅,也就是逐步建立起认识的过程。(后面三个本质在人的意识里。道虽然无限,但是对人类、个体,显然只是有限的道。)

所以道德经的复还自然,其实就是回到最原始的存在本身,回到定义之前,回到作为整体的自然世界。然后把握它,再生成新的认识。也就是有无相生,是不断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

无我,是为了回到物之初,回到事物本身。

守正,是为了不偏颇,不带有成见和侧重。

乾惕,是为了认识道,让世界成为我们可以把握的对象。

因为世界一直在变化,只有变是不变的,既然世界如此,那我们应该也如此。积极应对客观世界的变化,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所以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加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发展本来无法掌控的事物。这和孟子的性犹杞柳是一回事。没有基础就是强加于人,会损坏本性。没有基础就是无根浮萍,会超出应有的程度。典型就是物化

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这也是为什么说所谓生物性并不是真正的生物性,它反而是人为定义的产物。因为它是无根浮萍,是本性未能正常发展的结果,只是当下社会对生物性的一种建构。

通宝推:心有戚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