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手挣花贴 - 地方介绍 -- 学步桥

共:💬103 🌺125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保定 - 翼德】

楼主这个帖子很好,唯一不足处是标题,“新手挣花贴”。这样很多老同学都不好意思写。河里老前辈润树说过,发帖是很好的训练。因为你必须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语言才能言之有物,令人读之有益。另外哲学家月之回忆反复强调,语言的叙述,哪怕是潜意识的,也是个人的思想过程(我改写的,月兄勿怪)。所以,对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的回顾帖子,对作者和读者都有益处。作者重新认识了一个地方,读者多少因此知道了某个地方。我对保定的回忆即是如此。

点看全图

我的籍贯是保定。历年来听到外地人对保定的评价只有两个。1, 保定出汉奸。我以前国内上班时有个毕业于中文系的同事总这么说,我岳父也这末说。这句话的出处大概是抗日战争早期大汉奸殷汝耕组织的第一个叛国组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这个叛国组织实际上在京东通县唐山那面,与满洲国接壤。2,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听一个天津人说的,说北京人嘴巴子油腔滑调,天津人只顾吃,保定人练武开镖局,给有钱人看家护院。这句话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前面沧州铁狮子说沧州人练武的多。保定人练武的肯定多,特别是各县的。我堂兄有次回蠡县老家住了不到一个月,学到了一套拳法,因为很多人在练。江西人古龙不知怎末对保定那么有印象,好几部小说都有保定的镖局。我觉得这应该是因为保定的地理位置,京畿重地嘛。由南方去北京,保定是必经之地。

点看全图

保定最为人熟知的地理名词“保定府”出现得晚,不如邯郸和沧州那样有历史深度。保定地方是周朝燕国故地。唐末时保定这块土地叫清苑县,属于被割让与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的莫州。后周太祖柴荣北伐,夺回瀛洲、莫州。入宋后因为赵匡胤的祖籍在此地,先后更名升格为保塞军和保州。金国崛起灭辽国,占领宋国的河北山东地,沿用保州的地名。1213年蒙古人攻陷保州,屠城,城废。14年后投降蒙古的金将张柔重建保州。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保定成为具有地理重要性的城市。1275年保州升格为保定路。这是保定地名之始。1368年正月明太祖恢复汉家河山,八月大将徐达克复北京大都。燕云十六州终于400年后回归祖庭。保定路改称保定府。保定府于靖难后成为明政府行政区北直隶的一部分。清朝沿用保定府地名,于雍正元年(1723年)设直隶总督于保定驻节,这是历史上保定的行政地位最高的时期。1853年太平军北伐,攻至直隶南部邯郸地区。清军集重兵于保定,阻挡了太平军的前进,逼迫太平军东向于天津地区滞留最终被消灭。

攻灭太平军的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先后担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率淮军来到保定接替曾国藩的直隶总督职,先后任期达二十五年之久。所以提起直隶总督,大家都会想起李鸿章。

直隶总督一职因为李鸿章的缘故,从同治九年开始得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头衔,同时管理天津,营口和烟台三个口岸的贸易事宜。所以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多数时间在天津驻节,冬天海外贸易停止才回保定。辛亥革命后天津直隶总督衙门成为直隶省(河北省)的省政府驻地。抗日战争中被日本轰炸摧毁。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政府一直设于保定,只在1958-1967年间迁往天津。1967年1月天津恢复直辖市,河北省政府迁回保定。文革开始后保定各派势力大打出手,河北省委无法工作,被迫迁往石家庄并停留于彼地。这是我保定的亲戚亲口说给我的。这背后自然有不为普通人所知的深远政治意义。

保定的直隶总督府,莲花池和淮军公所是三大历史重要意义的建筑群落。

点看全图

直隶总督府原先是明清时代保定地方衙门办公场所。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才改造扩建成为直隶总督办公场所,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清代省级办公地点。直隶总督府门前原有一只大旗杆,尺寸细节不详,据说极高。解放后仍存在。后来到文革中才因为交通原因被砍倒。故老保定人称直隶总督府门口一带为“大旗杆”。

点看全图

莲花池是元朝保州等地都元帅张柔的副将乔维忠的私家园林,当时号称黄河以北第一园林。古莲花池占地24000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约占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对古典遗产来不及保护,民用建筑侵占了很多园林旧址。文革后期我小时候去玩,记得园内有好多各单位的招牌。印象最深的是水边游廊上的彩画是雷锋故事,明显是文革作品。我上大学后又去过一次,彩画已经改回古典故事,具体是啥记不清,但是园内的占用现象依然存在。现在情况会好些了吧。有个著名的关于莲花池的传说。1900年八国联军入寇,慈禧带同光绪仓皇西狩,住在莲花池行宫。有个石匠基于义愤,将莲花池内装饰性石柱造型为莲叶托寿桃,寓意“连夜脱逃”。这当然是劳动人民的传说,我都忘记莲花池内的石柱造型是否如此。

点看全图

李鸿章倚淮军之力,就任多年的直隶总督,后来在保定设立兼具纪念与办公作用的淮军公所:

【清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该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作为李鸿章所辖淮军在保定的公祭、驻防机关,并兼有安徽会馆功能。】

我大学期间在保定看到的淮军公所,除去门口一块国务院还是河北省的招牌说明外,没有任何印象。那时的淮军公所建筑群已经成为民宅大杂院,毫无任何历史味道。现在应该改回来了。

点看全图

保定城里还有一座古老建筑大慈阁,是保定现存最高的古代建筑,建筑年间大约是元代。我姥爷亲口和我说那里有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的作品。这件事我不曾见人提起。刘元应该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雕刻家。北京有个叫“刘兰塑”的胡同名字,是他曾经存在的证明,但是连名字都搞不清了。

点看全图

保定地区最南端的定州,有一座宋朝砖塔,叫开元寺塔,高度84米,是现存最高的砖塔。宋人曾用它观察契丹敌情,所以又叫瞭敌塔。这座砖塔,与沧州铁狮子,正定大佛,并称河北三宝。

点看全图

保定之前最知名的古老名称是清苑县。元代以后清苑县中心一直在保定城内。新中国成立后保定成为省政府驻地,清苑县政府搬出城外到南大冉地方。南大冉有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实际上电影《地道战》就是取材于此。关于保定人民的抗日斗争还有一部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不解何以外地人称保定出汉奸。

点看全图

保定下属一个县城叫满城。我以前还以为和满清有关。这次查资料才知道满城之名在唐朝时就有了。1968年在此地发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的墓地,即满城汉墓。其中出土的金缕玉衣和长胜宫灯为无与伦比的国宝珍品。后汉先主刘备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世居地为保定下面另外一个容城县地方。他的手下大将张飞是保定下属涿州地方的人。

保定最具中华文化经典意味的地方是北部的易县。那里有战国中期(约前311年)燕昭王建的燕下都。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送荆轲西去刺杀秦王,在易水之畔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唐朝韩愈因是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关键词(Tags): #河北#历史#文化通宝推:繁华事散,学步桥,自由呼吸F0,脊梁硬,南宫长万,普鲁托,学菩提,加东,北纬42度,龙牡,很高兴,西安笨老虎,铁狮子,张燕,桥上,
家园 保定府的狗腿子来自摔跤

中国式摔跤,中国摔跤,北京,天津,济南,还有保定,算是摔跤大区,很有名,质量也很高。

所以呢,很多人家,自然是富裕的,愿意雇佣保定的保镖,看家护院。

也就是地主家的武师或者武装仆役啥的。

保定地方摔跤有一种高级技术动作,勾腿,水平很高。与其他地区也有一定差别。技术好的被称为勾腿子,后来就和工作一起演变成狗腿子了。

话说,中国式摔跤确实漂亮,可惜似乎要失传了,听说前些年开展地方特色,摔跤进入了小学,不知效果如何。如果不经历文革的开发,改开的保护文化方式几乎没有太成功的,比如京剧的没落一塌糊涂。

这人做事有路径依赖。日本人占领了华北之后,他们有的就参与皇协军伪军部队了。

所以可能是这个原因吧。当年国人有种观念,为谁干都是干,日本人来了,只不过是换个皇帝。家国观念不强。

是新中国补了这一课。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清苑已成为外环了

吃货居然不解释酱菜、甜面酱、白运章包子(目前空有其名)、曲阳烧饼、饶阳杂面、驴肉火烧、定州焖子、唐县大枣、白洋淀鸭蛋、高碑店豆腐丝……小时候家里吃过的起码也说说啊……我记得之前说过摊面片儿。

其实保定这边虽然没什么所谓菜系(尽管有所谓冀菜),但却非常流行炒菜,小馆子林立。某些村镇不说二十多个,十多个起码是有的……

最后,狗腿子还有一解是勾腿子。似乎真离兄已经说了。

补:忘记说熏鱼了,尤其是熏泥鳅。还有,哲学家什么鬼……

通宝推:翼德,
家园 图文并茂,写得真好

标题是我疏忽了,东施效颦原来的老贴。我当时只想到新手更需要花,没考虑新手或者写作能力不如老网友,或者刚开始羞怯,应者不多。虽然原文也提到欢迎老网友,可是毕竟不一样,可惜现在也不能改了。

家园 再次强调,欢迎老河友! -- 补充帖

@翼德 提的非常好的意见。再次欢迎各地老河友积极参与。我现在没有献宝权限,等有了一定都补上。

家园 【保定府好吃的 - 翼德】

@月之回忆

老乡们不要计较我乱写,实在是记忆太久远,而世事变化太快。

保定府是京畿重地,人员流通,商业发达,在前工业社会的时代是相当不错的宜居城市。保定府因此有许多特色食品。

有句顺口溜夸保定府。”保定府,三样宝。面酱,铁球,春不老“。

铁球是特色工艺品,中空。一对儿铁球在手掌中转动,据称起活血作用。两个铁球碰撞发出高低不同声音,高音称雌,低音称雄,确实是前工业时代的制造品奇迹。

保定府的酱园槐茂,康熙时代开设,名字就有生机。据说酱园老铺门口原有一棵老槐树,故名。槐茂出的甜面酱和酱菜都曾是清室贡品,说是慈禧很欣赏。北京不产甜面酱,要吃烤鸭还得用河北或者山东的。但是山东的酱菜园子没有听说过啥名目。槐茂的酱菜,据吃惯了北京六必居酱菜的梁实秋讲,太咸,齁人。以前商品流通不发达的时期,回保定探亲,常带一大桶面酱回来。酱菜倒很少买。保定槐茂还有一种熏醋,很有特色,介绍的不多。我父母很喜欢。

春不老的学名是雪里蕻。这是大江南北都种植的一种叶用芥菜,通常都是腌咸菜吃,江南叫“雪菜”或者直接叫“咸菜”。雪里蕻咸菜能吃到第二年春天甚至更久。保定产的雪里蕻大概纤维少,吃口比较细嫩,我没有比较过。不知道。

除去保定府三件宝外,保定还有一个能远销的特色食品,马家清真卤煮鸡,以前出版的书上有记载的。民间直接叫“马家老鸡”,指其信誉悠久。我上大学期间在保定吃过一次,果然不同于世面上寻常见到的烧鸡,如山东德州扒鸡,先炸后煮。马家老鸡是直接煮的,成品是白色。因为优选小公鸡和家传秘制香料,吃来清香细嫩,无普通烧鸡的浓重味道。不过只此一次而已。我大学毕业后再去保定吃到马家老鸡的时候,味道已大有不同,肉的口感和香料都变了。亲戚说保定坊间传说上任马家掌门人和儿子闹翻,把秘诀带到坟墓里去了。亲戚推荐说大家现在都吃安家老鸡。实际上味道和如今的马家老鸡差不多。以前哪里有安家老鸡?不过商业化的结果。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珍惜。

白云章包子的名字是我在烹饪杂志上看到的。大学假期会保定,和姥爷说要吃。他买了回来,我却大失所望。杂志上写白云章包子像铃铛,提起来肉丸在里面晃动,意指其汤汁充盈的圆包子。结果我吃到的是大个头的蒸饺,牛肉青菜馅,没有任何汤汁。我姥爷说白云章不好吃,应该吃天马号的。不知白云章现在是怎么样的。我后来明白,“白”这个姓即说明那是清真风的食品,不用肉皮冻,很难做汤汁充溢的。

我在杂志上看到关于保定的另一样特色食品,是关于点心老铺稻香村的,介绍那里有种特色点心叫豆蔻砂仁酥。我到店里一问,店员反问我在说啥,很尴尬。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吃过的保定煎饼果子是天津外最正宗的。确实是绿豆面花椒水调面浆,香气和口感都独特。保定火车站广场边上原有一家狗不理包子,味道是很正宗的狗不理猪肉包子。

保定有一样可与陕西牛肉泡馍媲美的小吃,叫牛肉罩饼,市面上简称牛肉罩,猪肉罩。冯玉祥在保定驻节的时候特别喜欢这菜饭合一的食品,最喜欢猪头肉罩饼。

保定还有一样大众食品芝麻酱烧饼。现出炉的芝麻酱烧饼是真香,有芝麻和花椒两种香气混合,特别浑厚。我印象里每次都是消费者排长队等烧饼出炉。出炉之际,一片香气弥漫。那时候都是露天的摊位。烧饼和普通面饼都是从饼摊上购买,比自己做的质量高出许多。

话说保定人真喜欢花椒。我母亲炒菜必先用油炸之再放蔬菜,叫“驱锅”。有时在我抗议下把花椒捞出来吃了。

沧州铁狮子讲河间府,月之回忆说河间的焖子好吃。河间的驴肉很出名。驴肉夹火烧,著名中式汉堡。但河间不算保定。保定本地的徐水县,就是毛主席夸奖的那个出人民公社的地方,也有驴肉火烧,名声不如河间,不过聊胜于无,在保定世面上能见到。

高碑店豆腐丝也称名产,书上有记,说是可以点燃。味道具体好在哪里,我忘记了,似乎吃过,但印象不深。

通宝推:常挨揍,南宫长万,学菩提,张燕,铁狮子,痛改前肥,桥上,龙牡,月之回忆,
家园 查了才知道

饶阳是衡水地区的。

家园 不是老乡,和一个招牌的笑话

大约是10年前,去大连出差,晚上到,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途经一家“田大妈烧烤”,招牌是霓虹灯做的,出了点问题,田字有一半不亮。

是右边不亮,一车人男人都坏笑起来😅😅😅😅

家园 碎碎念 -- 有补充

1、酱菜太咸了。甜面酱炸酱很好吃。

2、杂面是饶阳的,焖子/手掰肠是定州的,但本地自制来卖的很多。至今街上都有吆喝的。

3、豆腐丝其实就是五香盐卤,味道并没有什么特别,主要功能是佐餐/下酒菜。

4、河间驴肉火烧,我说的是焖子和长方形皮。其实驴肉方面感觉差不多。而保定的猪肉焖子和焖子蒸碗则是外地不能比的。虽然只是个人感觉。

5、因为讨厌芝麻,所以没说芝麻烧饼……但曲阳烧饼其实就是芝麻烧饼。薄饼类。喜欢芝麻酱,还可以去买门钉肉饼样子的烧饼。

6、知名烧鸡不少,县城尤多。但总感觉不如南方的盐焗和白切。

7、除了牛肉罩饼,还有一道北京知名的……卤煮火烧。此外,以前市区的清真拉面相当正宗,价格也极其公道。我带进去猪肉熟食都只是说不要里面吃,而不是让人出去……现在……

通宝推:铁狮子,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定州焖子 -- 补充帖

这居然是最快拿到手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焖子冷切,手掰肠蒸热更好吃。

见前补充 4783212
家园 铁球是里面有锤摆和簧片

晃单个球就有声音,小时候玩过。两个球转起来,相互碰撞摩擦发出“哒儿哒儿”的声音、里面的簧片发出“哗哗”或是“嗡嗡”的声音。

我这里的雪里蕻好像不是专门叶用芥菜,就是芥菜头的秧子。

我到现在想起来就流口水吃法,炒芥菜末、西红柿酱、油辣椒的红面剔尖。不过这其实是我爸妈那一辈人70年代的吃法,还是后来改良的:“哪有那么多油去炒”,尽管炒雪里蕻不像茄子那么吸收油。

芥菜头我这里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切丝轻度煸炒之后装到罐头瓶里密封,一周之后芥辣味发散出来;另一种是切片,水焯后用芥末、少量醋拌匀,小时候通常是盛到一脸盆里,加盖(另一个倒扣的脸盘)腌制一段时间,芥末把芥菜头的芥辣“激发”出来。

前者硬脆,后者比较绵软。

时间都是差不多深秋初冬,印象里小时候脸盆里的芥辣片还有冰碴子。

不过我逐渐怀疑,就像是牛肉的“熟化”一样,同样是微生物的轻度分解后释放的辛辣。

我自己还是十分喜欢这种芥辣风味的,不仅刺激,也更是通透。不过鼻子的通透意味着有的地方就不通透:活了半辈子唯一一次便秘到需要用手,就是因为那一周在家基本只吃馒头就芥辣丝。

通宝推:燕人,铁狮子,月之回忆,
家园 “卫嘴子”指的不仅是吃,而指嘴头厉害。京油子也不单是油腔滑调

,更多的意思在嘴上好听。

家园 咸菜味重导致蔬菜总量少

换句话说,吃进去的精华比例太高,剩下渣滓太少了。大便总量越少,越容易便秘。

按照过去的经济条件,最开始老百姓是吃菜多,粮食少(粮食珍贵),类似榆钱饭的大量蔬菜加少量面粉的蒸煮做法盛行;后来化肥良种等导致粮食产量普遍上来了,粮食不值钱了,但是蔬菜因为时效性反而相对贵了,这时候吃粮食多蔬菜少,馒头+咸菜成了去城里上学农村、郊区娃和工人出差的标配;现在生产力发展导致食品价格普遍相对更低,大家渐渐又回到多吃菜少吃粮的情况。

家园 焖子里面红色的是辣椒还是肉丝?

这东西也要真空包装,看来销路不错。

家园 我倒是觉得蔬菜和生产力相对脱节

蔬菜就要时鲜,只能说大卡车运输带来了便利,但是没有像是工业生产一样廉价化,至少相对而言廉价程度有限。

膳食纤维这一点上,燕麦片倒是廉价的替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