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我不看好印度的“世界工厂”潜力 -- 五藤高庆

共:💬140 🌺983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

我只是在说,他的配图,完全不支持他的贴文说法而已。

对于简体繁体,我个人是起喜欢简体的。不喜欢的,罚他去写

忧郁的台湾乌龟

一百遍啊一百遍

^_^

家园 上层依附性有内因

安内能力和效果为重要一环。

欧盟,印度,土耳其,伊朗,也有中俄日韩东南亚等,作为大中国家,如果内部不平静,那么外方用力时,作用就非常明显。

家园 他是侵中资毫不手软
:-)
家园 你比较好笑

汉字的演化,岂是我在论坛上一篇短短的帖子能说明清楚的?甚至有些字更复杂了一点,你是不是又要大喊大叫?感兴趣的话,完全可以找文章去看,然后切实的反驳。

不过帖子说的演化逻辑,其实是非常自然之事,并不局限在汉字一个领域,不容易反驳,我对此更感兴趣。有益有趣,如此而已。

家园 秦始皇大一统之后

同文字体是“小篆”,但是汉字演化最重要的分界线我认为应当是汉代的“隶书”。从艺术角度看,隶书的艺术性大大下降;从实用性看,书写方便和规范大大增强。所以隶书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简化,地位大致等同于新中国的简化字方案。

通宝推:唐家山,
家园 只要有人,就有可能。

其他的都是外在条件,可以一项一项补。开始做不了大的,就做小的,雪球慢慢就大了。中国也不是一下子就到今天的。

家园 那是因为中俄扛下了美国的火力呀

为了搞垮中俄,美国还得惯着印度,中国也得对印度的挑衅能忍就忍,要是没了中俄,你再看看英美怎么搞死印度,难度相比搞垮中俄简直是小儿科,分分钟的事。

家园 搞印度容易,垮很难

除非支持印共毛派,即使印共毛崛起,也未必就是垮掉。

我个人觉得印度不可小觑。只不过,生活是很难起来。发展尚可。

家园 世界正在轮回

象中,印,土,波斯,埃及这些古国,又重回当年的历史地位。

欧盟就象当年的德意志联邦,由几十上百个小国合并起来的,也会到了回复到当年一城一国,百里十几个海关的境况。

美丽坚,西部淘金梦重归,有色人种和白人还是这个国家的主要矛盾。

现在正在上演的是俄罗斯大公,伊凡雷帝横扫喀山。

家园 学文言等于学一门外语

文言在中国古代的作用是规范语法和词汇。中国到现在还是方言众多,“十里不同音,隔山需翻译”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中国的书面文字表意不标音,文言起了在没有其他手段的情况下的通用语作用。

然而代价是学习文言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尤其是这门外语还没有什么好教材,只能通过读大量的范文来学习。这就限制了知识的传播。

这个问题并不限于传播近代科学知识的时代,古代佛教传入中国时就碰到过这个情况。佛教的对应方法就是白话传教。现在的佛经虽然有文言的痕迹,但基本上是当时的白话。像本土的《六祖坛经》就完全是白话文了。

至于所谓的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那么现在有几个人能读甲骨文?那么算不算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现在我们看到的先秦文献大多是汉朝翻译的。为啥要翻译?汉朝的字和古代的字不同。在当时就没几人认识了。例如《古文尚书》,《竹书纪年》当初都是用先秦文字写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汉朝割裂了与此前三四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联系吗?

通宝推:GWA,
家园 問題在於字形簡,表意沒減。 -- 有补充

以前多是統一規範、異體轉正,表意沒什麽損失。而現代則不然,有太多似是而非。或許這才是關鍵……問題不在於簡化,而在於什麽被簡掉了。

中古以前,表意損失的不多。即便難寫也沒有簡化下去。典型就是

【鳥】有爪,【進】有鳥,【區】有碗碟。

【兒】有頭,【跡】有足,【車】中有輪。

【奮】有鳥,【國】有邦,【聖】有聽説。

【衊】有污,【礙】有疑,【腦】有頭髮。

這些都可以從字形中獲知含義,而現在則不然。

還有一些看似保留字形,實則强行規範。比如【望、聖】下面是壬,意思是人土,都有站立的意思,而不是王。【麻】下面其實是𣏟,意思是取皮成麻,而不是林。標準區的痲反而是對的。【勻】裏面是兩橫,表示均、齊,而非兩點。等等。

最莫名其妙的是,有些全部簡化,有些卻有所保留。典型就是瑪瑙的𡿺。問題還延續到漢字輸入,比如繁體馬旁魚旁大部分都在標準區,簡體卻沒有,不是擴展區就是完全沒有這個字。

所以問題在於現在的簡化和過去的簡化根本不是一回事。漢字教學就更別説了。

補:忘記説簡化也看情景。書法、地方、宗教等簡化不少,但日用規範并沒有簡化。有些書法家寫經和寫文就會用完全不同的字形。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 -- 补充帖

進有鳥:止即腳,隹腳能進不能退,故以取意。

區有碗:藏物處,會眾物藏於曲形器之意。引申為區域、區別。

奮有鳥:鳥之奮迅,即毛起而身大,故字從奞在田上。

衊有污:污血也,又謂塗染也,引申為惡言詆毀。

 说白了就是

进:鸟只会往前飞(当时还不知道蜂鸟)。

区:众物品有明显的界域。

奋:鸟起飞振翅的样子。

蔑:泼污血诋毁。

显然简体都看不出来有这些意思。尤其是奋和蔑。

当然这里只是说简化方案,而不是说简化本身有什么问题。

见前补充 4798955
家园 自己老祖宗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成外语了,这才是最可悲可叹的。

从小不学当然就成外语了,很多说方言的地方像广东福建等很多地方,学普通话一样和学外语差不多,但是从上学开始就学普通话,就不难了嘛,文言文一样的道理,以前的文人十几岁就能参加科举了,关键是看国家政策。

自己老祖宗使用了几千年的东西成外语了,几代人花大把的时间去学ABC了,这才是最可悲可叹的。

很多中国人老喜欢说韩国人越南人废除汉字,连他们老祖宗的文章都看不懂了,我看中国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甚至比韩国人越南人还不如,因为是自己民族的东西,现如今,最不重视中国文化的国家,恰恰就是中国,看看中医的处境就知道了。

家园 隶书的目标是便于书写

“隶书者,篆之捷也“,也就是说,它主要考虑书写的方便,便于低级官吏和民间的普通人书写。这些人忙于俗事,是不会考虑美感,表意完整之类的。一旦流传开来,书写方便就压过了其他要求。

我的一个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商店,或者有公共场所有黑板的地方,总是有很多”错别字“,比如”角“字,里面的两横一竖,常常被写做”X“,其实也就差一笔而已,但是这种错的”角“字,却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繁体字很多复杂结构在简化字里就用“X”代替的,“区”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读到隶书的时候,就突然领悟到,为什么隶书能替代好看的篆体字--那就是贩夫走卒简化,尽量减少笔画和保持可认性就行了!

新中国的简化字,也是从实用这个角度出发的。简化字方案和扫盲,是这一项重大变革的一体两面。简化才能扫盲,扫盲则必须简化,贩夫走卒也必须会写会认。这个需求牵引之下,很多简化方案就懂了。部分简化字原来是在解放区就开始用的,所以这个过程是原来思想的延申,老毛本人一定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毛人民思想的体现,不光政府为人民服务,汉字也要为人民服务。不过和隶书长达几百年的演化历史相比,新中国的简化字方案就时间短了写,不会那么自然和完善。但“三万年太长,只争朝夕”,有缺点,但和带来的巨大好处比,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家园 不矛盾的

便于书写也考虑了表意。主要秦汉时期的文字可比现在麻烦的多,我之前举过一个例子,在这里。这是从早期文字、各国文字到统一规范的过渡阶段,和现在并不能算一回事。

然后,这可不是忙于俗事,正如「著之竹帛名曰政」,文字在任何时代都是国家大事。且不论文字在古代有神圣意义,不能随便。当时已形成系统的文字理论,已是声画形兼具,想到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何况当时用字的并不是普通人……并不像近古那样普及。

而且这里说的是正字,不是俗字。简化、俗字一直都有的,典型就是《宋元以来俗字谱》,其中很多字是简化字的来源。但是这里说的是正字的发展,正字是书法和俗字的基础,不能倒过来考虑。

这些其实上文已经提到了。再怎么简化,有些东西是不能减掉的,两千多年始终没有减掉。这倒不是说实用等目标不对,只是说简化方案并非尽善尽美,有许多遗留问题。这源于简化在当时是拼音化的过渡,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学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而现在已没有这个成分,二简字也被废掉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