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商榷】观葡萄钓鱼有感 -- 夜如何其

共:💬62 🌺617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牛河梁是黄帝轩辕族故地可能性很高

辽西的红山文化最终形成牛河梁中心,估计就是轩辕族,上层统治者是O2下层是N。应该是 起源于桑干河的族群北上统治了周边的本地族群后形成 轩辕族。轩辕族的酋长历代都是 黄帝。然后他们南下,先和 炎帝大战,打败炎帝以后,两边融合。因为 炎帝部族也是 桑干河族群西迁和南下的 亲戚。所以 黄帝和炎帝族群本来就是有亲缘关系。后面 再和东夷的蚩尤大战,然后南下,形成最初的黄帝族群秩序。

通宝推:钱六,
家园 夏当然存在的,夏商周相继的三代可能为假

李零老爷子论证了,夏商周是 同时共存的三大族群,其中 周号称是夏的后裔,三代相继为天子,同时共存的族群,后来儒家强调天命,故意讲夏商周是一个 彼此替代过程 这个不对。其实是一直共存,然后到春秋完全融合形成华夏认同。

家园 我也认为夏是存在的。

但是规模不大,应该是和六七个同等级文明共存。

我也相信大禹治水,是存在的。

中原流域那个时候温暖多沼泽,下大雨成泽国,挖沟排水,肯定是个长期进行的大工作。

按照秦末项梁,到建国后地方人力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经验,主持人必定是个有经验,统帅群体的领导人。

大禹有无其人存疑,但是肯定有其原型。

但是文字记载是不太可靠,越是年代久远的记录越是简略,越是后期的记载越是详细。这说明大部分属于后人脑补。

家园 文明汇聚说

可以带起单点起源说。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看,西人总是关注一事一物的起源确实是太小家子气了,过于局限于一神教叙事下的自我中心建设。文明不仅可以是一点点星火燎原,也可以是众人拱火火焰高。自然的变迁下,文明向几处福地汇聚的结果。

家园 宝推。 无他,西辽河地区是中国北方农业的最早的发源地。

农业带来人口爆炸。最后人口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家园 这个,不可能吧

中国上古文明与地外文明冲突导致陆沉太平洋,文明被毁,残余文明碎片扬洒整个欧亚大陆,主要集中于华夏大地,在不断传承中慢慢的碎片化

太耸人听闻了吧。如果说是“中国上古文明遭遇自然灾害”导致的,还可能性大点。

家园 显然

不可能。能与地外文明冲突,文明必然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要么死剩下的人还会具有高度智慧,要么那个文明的人全死了,残余文明碎片我看普通野人也掌握不了。

家园 与其说学习者善于“取其精华”,不如说学习者更易于“弃其糟粕”

我个人看法,若能跳出人类自身角度去观察宇宙演化,主线应该是“以知识演化为本”。

但至今为止,所谓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都是“以人为本”,知识科技只是人类活动的附加产物。

“以人为本”的发展线路,必然会产生非常多的糟粕,无争议的糟粕如裹脚、缠腰、高跟鞋;有争议的糟粕如上帝、民主、中医、心理学。

“以人为本”的任何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也会积累非常多的糟粕或毒素,这种东西,有人愿称之为文化、传承,但我个人看法,更多的是糟粕或毒素。

对于非原创学习者而言,学习外来新知识的最大好处及优势是:

可以只取其精华,而不学其糟粕。

这可能也是人类历史上,为什么每次发生科技传播时,后发文明总能反超先发文明的原因。

若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改造社会组织形式,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路线,切换到“以知识为本”。

我觉得吧,在地球上,哪个文明若能率先完成这个切换、改造人类肉体消灭人性劣势、以人类献祭于知识、达到人类以“思维的方式”与“知识演进主线”共生共存,那么,这个文明制霸地球、冲出太阳系那都只是小目标,大目标占领银河系都不是问题。

通宝推:秦波仁者,
家园 现实比你说的复杂

没有压力,任何物种都会退化。知识越多,生产力越发达,退化就越严重。

3
家园 我个人浅见

良渚和中原文明关系一定要考虑当时地理面貌和现在有极大不同,良渚文明相当于被水网沼泽大江独立隔绝于钱塘江流域,本身也是沿海城市。所以中原文明和良渚文明一定是和平的星星点点的相互联系,两者关系很像后世罗马和汉朝的关系,比那更进一步两大文明有直接交流。大洪水后两大文明联系彻底断绝,良渚城甚至被大洪水所灭。所以才有大禹治水后南北重新连接后迫不及待的南巡,寻访良渚文明的下落,以至于陨落于良渚故地。

家园 突破认知范围了

以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远古人类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交往距离也非常遥远。可能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认知,这个结果对于突破西方学术的桎梏,重新认识世界历史有着革命性的作用。

家园 我的看法,你说的这个“没有压力就会退化”是自然进化物种的劣势

你说的这个“没有压力就会退化”,这正是自然进化物种的劣势。

我个人看法,以人类当前所承载的“知识体系”来看,自然进化的人体早已成为知识演化的枷锁,所以才需要主动改造人体,消除肉体在知识承载上的局限。

小改造可以消除肉体对x性的限制,比如改造消化系统,用能量液解决人类吃喝拉撒的需求,以及附带而来的资源消耗、吃喝腐败等问题。人性之贪可大大改善。

大改造可以消除肉体对思维的限制,比如新的脑神经网络、新的运算模型、新的神经元存储模型,可以令人脑承载知识量增加,可以令人脑网状组织能同时承载的会话数量增加等等,到那个时候,解决因知识量相对过载而产生的老年痴呆、人人都可以活几百岁,那都是小事。关键的是,”主动改造人脑“引发“知识承载”的基础单元---人脑的变革,肯定会引发“知识体系”的爆发性大发展。

我相信,若真能完成人体改造,进入主动进化时代,“没有压力就会退化”这个问题也会有解决的方法、甚至很可能这个问题会变得不重要或根本不存在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
家园 压力是因,进化是果

没有了因何来的果?

你提出的这一套模式的动机,难道不正是为了减轻生存压力吗。

家园 压力减少并不一定是退化的因呀

或许说,我觉得,“需求”是进化的因准确一点,可以这么说,对知识的需求,是导致知识演化的因。

可以举例说明,建国后的前30年,生存压力大,当时的领导人清楚认识到知识的生要性:(知识)落后就要挨打,导致对社会知识的需求极大,甚至可以部份压制人类对生存的需求,将社会资源都投入到教育(扫盲)、科研(重金挖人、高新酬养科研人员)上;所以前30年新中国的知识承载水平飞跃式发展。

改开后的30年,邓逆一派交投名状认了美爹,号称“和平是世界主流”,“没有生存压力”,于是“搞科研不如卖鸡蛋”,刚改开时由于邓逆一派对科研体系的破坏,知识水平有倒退的情形;但由于前30年的建设底子,长期来看,后30年在压力情况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整体知识承载水平还是在缓慢发展的,并没有一直退化。

这是因为,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如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以低效但持久的方式转化成了对“知识”的需求。这一部份的需求,虽然比不上“生存压力”+前30年领导人对知识的清醒认识而催生的“知识需求”,但好歹也是能推动知识的发展的。

总言而之,我觉得吧,生存压力,必需转化为对知识的需求,才能对知识的进化或退化产生影响。

补充一个例子就是,满清末年、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的生存压力,够大吧?

在“存在巨大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满清、民国并没有能将“生存压力”转换为“知识需求”的领导人及组织机制,所以干脆崩溃了,实际历史上因“生存压力”崩溃而并不是进化了的例子很多。

所以啊,我认为,压力可以算是知识演化的间接因素,而不是直接因素。所以,我并不认为,生存压力减少之后,人类所承载的“知识体系”一定就会退化。关键还是得看“知识需求”有没有被激活。

通宝推:秦波仁者,
家园 你去搜姆大陆这本英国佬从西藏僧侣搞的原始资料和考察写的这本书

顺便多说句,太阳系就象一个以太阳为动力,柯依伯带为外壳的大型宇宙飞船。确实很惊耸。再加个惊喜,法老(不包括罗马入埃及后的)的DNA论文有谁能找到,应该出土许多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