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发一个我的偶像:张燮林的【文摘】辉煌同行半世纪 -- 山形依旧枕寒流

共:💬8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发一个我的偶像:张燮林的【文摘】辉煌同行半世纪

辉煌同行半世纪

□沈 雷

张燮林算不清自己带队到底拿了几次世界冠军,“都是旧账了,到底几十次真是记不得了。”准确地说,单单世乒赛这一项比赛,身为女队主帅的张燮林就带队拿过35.5块各项金牌。有朋友跟老张打趣,“赢了那么多次,我看你是早麻木了,连每次捧杯的动作都是固定的那么一个样子……”

   1971年世乒赛摘得混双金牌后改行当教练,到1995年天津率队以一次“大满贯”收官,张燮林在国球女队施令台度过的这20余年,只能用“完美”来形容。1996年,国际乒联将“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授予张燮林,这尊奖杯可谓为他一人定制,至今尚未颁发过第2次。乒联主席沙拉拉如此评价张燮林:“他在中国和世界乒坛上取得的成就,后人难以逾越。”

  

  图潇洒移情削球

  

  张燮林说他最需要休息。一来,干了半世纪的乒乓,需要放松一下自己;二来,他的腰不太好。

  腰不好,原因也有二。当年乒乓队学大松博文,魔鬼式训练,恢复手段又有限,落下病根;其二,张燮林“削遍天下”的成名打法也是原因,“我人挺高,打削球动不动就要弯腰”。

  说起张燮林与削球的缘分,倒也充满趣味。自称“野路子”出家的他曾是一名直板攻球手,“那时候总在人民广场附近的几家乒乓馆打球,看着有人练削球,就觉得那动作真是漂亮,于是半道改练削球。”为了“看着漂亮”改行的张燮林也吃过“不忠”的苦头,“刚改的时候,只会用正手削,别人打个反手,只好急得用手去抓。”遇到输球,张燮林也总是骂自己,“为什么当初要改行!?”

  当然,得意时更多。张燮林是比赛型选手,“要是观众少了,我就打不起精神。看到来的人多,嘿嘿,现在该好好表演一下了,一般人这样的球救不起来吧,看我来削一拍,多潇洒……”

  大概的确与削球有难解之缘。教练张燮林收下的开门大弟子,居然也是一位削球手――葛新爱。二弟子童玲,又是削球高手!

  

  拉窗帘拉出冠军

  

   1973年,张燮林赴河南观看全国锦标赛,当地教练向他推荐年轻的葛新爱。和张燮林一样,葛新爱也是直板削球,那次比赛发挥很不错。细心的张燮林又注意到,葛新爱一直抽空观察自己打球,“这孩子挺肯学的”,张燮林动了心,20岁的葛新爱成了他的大弟子。1975年世乒赛在印度加尔各答举行,在张燮林的力挺下,并没什么大赛经验的葛新爱成了女团主力。女团决赛前夜,正准备上床休息的张燮林想把窗帘拉严实,凑巧看见楼下的宾馆大院里有人在踱步。这么晚了,谁还不睡觉啊?怎么是葛新爱!张燮林的心“咯噔”一下,“这不是要影响明天的决赛了,她会有什么心事呢?”带着疑问,老张下楼询问爱徒。

  葛新爱说得很坦诚,“张指导,我听说队里开会只有您和另一位教练同意让我上,我很担心明天输球,担心对不起您。”队里的这些决定本不该让队员知道,张燮林连忙宽慰小葛,“为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本来就是上海汽轮机厂的普通工人,干不好就回厂里,前不久厂里的人还找我谈过话,依我的工龄回单位就能分房子,如果爱人是同厂职工(当时张燮林未婚),房子还带阳台!我自己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呢?我看好你的能力才支持你上的,我看人一向很准!”在第二天的决赛里,放下包袱的葛新爱连拿2分,中国队以3比2险胜夺冠。“要是当时没去拉窗帘,谁还说得准是啥结果?”

  

  童玲的心邓亚萍的脸

  

  “当乒乓球教练,重要的不是临场指挥,那时候喊上几嗓子能帮着多得几分?教练要擅于把握球员的‘脉搏’,这功课靠的是平日里的积累。”

  当球员时,张燮林就以心细出名,在他眼里,那些世界冠军们可有一番另类的模样,“各人都有各人的习惯。你说庄则栋吧,他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就喜欢各个寝室串门,要是大赛前庄则栋把自己闷在屋子里,那多半不是好兆头。周兰荪就刚好相反,他喜欢静,比赛前晚准要早早睡觉,还必然露出一条胳膊在被子外。”

  相比男队员,毕竟女队员们的心难捉摸得多。“有时候为一个队员多加练了一筐球,说不定其他队员就会有想法:哎哟,为什么教练那么偏爱她!?”

  张燮林一直很欣赏二弟子童玲,“这孩子韧劲十足,典型的四川人脾气。”在球场上沉着冷静的童玲,一离开球台却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敏感姑娘。

  “童玲从不和别人争执,要是吃了亏,准定闷在心里想,或许本来也没什么大事,想着想着变了味。如果刚好大风把寝室门撞上,又刚好她路过,可能她就会想是不是别人对自己有了意见。”对付童玲的感性,张燮林的赛前秘诀是让她早早就回屋关门休息,免得横空发生意外。据说有一回童玲与队中某世界冠军斗嘴争执,本不利于队内团结的事件,在张燮林看来却是“好事”一桩,“童玲敢开口,说明她的性格在变化。”

  童玲把事闷在心里,邓亚萍却是个把心情写在脸上的“直筒子”。除了1997年世乒赛的3枚金牌外,邓亚萍赢得的其他15个世界冠军头衔,都是在张燮林带教下所取得的。邓亚萍是张燮林最得意的门生,还有谁比他更了解她?“邓亚萍要是沉着脸上场比赛,那准就有戏,说明她非常重视比赛。如果一旦嘻嘻哈哈,可能就会坏事,心里弦松了,哪儿还狠得起来?狠不起来,邓亚萍就不是邓亚萍了。”

  关于这个结论,张燮林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女单决赛邓亚萍输给何智丽,是1994年亚运会的最大新闻之一。“当时大家都觉得,何智丽构不成威胁,毕竟她要连过陈静、乔红这几道关。半决赛邓亚萍轻松胜出,那边何智丽与乔红打得正激烈,我带着小邓看比赛,没看多久她就嘻嘻哈哈和队友说笑去了,我提醒了一句,没管啥用。没想到,何智丽意外胜出,邓亚萍这一松就紧不起来了,马上开始的决赛就出了个大家都没想到的结果。”至今张燮林还在“检讨”,“我是有责任的。如果当时我再严厉一些,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只会批评的死心眼

  

  张燮林是很沉得住气的人。

   按他的说法,任何大赛临场指挥时,自己的裤子似乎是用胶水粘在凳子上的一般。在张燮林的记忆里,只有一次胶水失效:1979年世乒赛女单决赛,葛新爱与朝鲜队李松淑两位削球手对决。打到决胜局的最关键处,对手回球质量不高,葛新爱获得一拍打死的难得机会,她的正手长胶不利于发力击杀,那个瞬间,葛新爱突然换成反手的反胶,拿下关键一分。张燮林“不得不”为这个满是智慧的关键一击放弃只坐不站的原则,按他的话说,“边鼓掌边微微站起,也就离开凳子10厘米而已。”

  “教练如果轻易显露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球员的心态。”张燮林几乎从不言喜,很多时候,他看起来像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怪人”,只会批评的死心眼。

  有一次训练,一位教练对老张说,是不是该表扬一下带病坚持训练的某某队员。“表扬?我得批评批评她。为什么其他20多号人都好端端的,怎么就她一人感冒了?大赛在前,怎么能不好好注意保养身体!”又一次,有人来邀功,说某某队员长期坚持训练全勤。“这个有什么好表扬的?训练就是工作,怎么能不保持全勤?”

  张燮林的理论很简单,“哄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但批评却需要动脑子,批评者得一一列出理由,这样才能服人,批评就是为了让被批评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张燮林说,每个当过运动员的人都会知道,被批评的确痛苦,但世界还会有什么事情比输掉比赛更痛苦的了?训练时的痛苦,是为了比赛时不痛苦。

  张燮林说,做教练的关键在于“威”。威,不是光靠批评建立起来的,要帮助球员解决实战问题;不是搞一言堂管理,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定自己的想法;不是靠人脉关系,要在做任何选择决定前都秉持一颗“公”心……

家园 俺也喜欢张燮林,花一下

提个小意见哈,能否把字的颜色改一下啊,在屏幕上晃眼

家园 改了,我也晃得难受

花呢?

家园 补上了,不好意思刚才急着读文章给忘了
家园 张燮林曾经来我们学校做过报告,我和他近在咫尺阿,可惜没弄到签名
家园 中国的乒乓球界就象个巨大的流水生产线

老张他们算第一代产业工人啦...

家园 记得九几年一次看女单世界排名

前十名都是中国名字,这很正常,当然所属国家有一两个不同,这也没什么。后来听说这十个全是老张不同时代带出来的,一下子肃然起敬。

家园 不是一般的强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