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这件事情上,貌似“忠厚”的杜聿明给老蒋扣了口大黑锅 -- 忘情

共:💬14 🌺187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这件事情上,貌似“忠厚”的杜聿明给老蒋扣了口大黑锅

作者:忘情

说起老蒋的微操,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一点上,就连他的黄埔学生、嫡系将领们也没少吐槽。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就有这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杜聿明率3个兵团仓皇撤离徐州,向位于徐州西南方向的永城逃命,途中却收到老蒋空投的亲笔信。在信中,身为校长的老蒋不惜屈尊降贵,和自己的学生称兄道弟,但却严令杜聿明立即率部折向东南方向,前去救援被围的黄维兵团。片中,杜聿明一脸无奈地长叹:“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3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

这个情节历来被人当作“老蒋朝令夕改”的典型案例。其出处来自杜聿明在功德林里撰写的《淮海战役始末》。前些年,类似这样的“亲历记”和“口述历史”很是火过一阵,一些人将这类东西奉若圭臬。殊不知因为主客观原因,其史料价值在所有类型的历史资料里是最低的。就拿这事来说,杜聿明在其回忆里选择性地回避了一些事情,从而成功地将失败的黑锅甩到了老蒋身上。

黄伯韬兵团行将覆没时,中央军委于11月18日指示总前委:对由蒙城向宿县前进的黄维兵团,以一部兵力正面阻击,以一部兵力打击其后尾。华野歼击黄伯韬兵团的5个纵队迅速南移至徐州、宿县之间,作为南线预备队。总前委也于19日提出,华野以7、8个纵队箝制杜聿明集团,以6、7个纵队南下先打黄维、李延年兵团为上策。21日,华野决心以7个纵队在徐州南面阻击杜聿明集团南援,保障中野及南线我军侧背安全。具体部署是:华野1纵、3纵、12纵和鲁中南纵队为第一线,4纵、8纵、9纵为第二线。

11月24日,老蒋将刘峙、杜聿明等人召至南京开会,决定以徐州“剿总”主力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南进攻,以李延年兵团和进至南平集地区的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打通津浦铁路徐蚌段,以利今后作战。杜聿明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他于24日下午飞返徐州后,即着手将将12军、72军编入邱清泉兵团,令其在津浦铁路东侧向南实施主攻。同时还令孙元良兵团在津浦铁路西侧向南进攻,李弥兵团守徐州。

邱清泉兵团无论是兵力、装备还是战斗力,都是徐州尚存的3个兵团中最强的。杜聿明让该兵团打头阵,充分说明他并非敷衍老蒋,而是打心眼里认同这一决策。不过,在花了1天时间调整部署,邱、孙两兵团于11月26日一早开始向南攻击时,却一脚踢在了铁板上。邱清泉亲自督战,全兵团拼命攻了一天,付出极大代价后,仅仅前进了2500米。孙元良兵团下属的2个军属于川军系统,战斗力远不及邱清泉兵团,因此进展更慢。

这个时候,黄维兵团已被中野合围在双堆集地区。着急上火的老蒋于26日晚在电报里申斥徐州“剿总”,严令徐州方面迅速南援黄维兵团,“不得延误为要”。刘峙、杜聿明挨了骂后,也严厉督导邱、孙兵团加强进攻。但经过27、28日两天激战,邱清泉兵团几乎仍在原地徘徊,而孙元良兵团则在华野北线阻援兵力的强力反击下溃退了下去。与此同时,南面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也在华野南线阻援部队的狙击下寸步难行。

至此,蒋介石企图南北对进、“三军会师”,一举打通津浦线徐蚌段交通的图谋破产了。鉴于28日早上发现华野南线部队有围歼李延年兵团的企图,他一面令该兵团撤回蚌埠,一面用飞机将杜聿明接来南京,面商下一步作战计划。在国民党“国防部”召开的会议上,各种主张莫衷一是,杜聿明在会上一言不发,却在和老蒋小范围密谈时提出:放弃徐州,自己率3个兵团出徐州西南,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若情况许可,则攻击中野侧背,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就算救不了黄维,也可以保全邱、李、孙这3个兵团。

杜聿明在回忆史料里说老蒋同意了他的计划,但实际上,蒋介石只是同意了他放弃徐州,但却要求杜聿明率3个兵团走西南方向,从津浦路以西绕过山区南下,避开华野设防坚固的徐州南面,迂回到解放军侧后再直趋双堆集,救援黄维兵团。

杜聿明和老蒋的分岐在于对救援黄维兵团的态度。杜聿明的计划是能救则救,若是救援风险太大的话就拉倒,其根本出发点是保全自己的实力。而老蒋的态度则是一贯的:你手握3个兵团重兵,救援黄维义不容辞。只不过因为正面进攻进展甚慢,我允许你兜个大圈子抄中野后路。因为要求你们心无旁骛地全力救援黄维,我才同意你们放弃徐州这个包袱。也就是说,双方只是在放弃徐州这个问题上才达成了共识。

正因为如此,老蒋才在与杜聿明密谈后,下令将徐州“剿总”南迁蚌埠,令刘峙前往坐镇,督促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再次北犯,再来一次“南北对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他决定将刚由葫芦岛南撤的54军调往蚌埠,归李延年兵团建制,也是这种决心的体现。

杜聿明集团于11月30日逃离徐州。12月2日,老蒋获悉该闻已到达瓦子口附近,而淝河方面李延年兵团正面的华野部队已大举北移,于是他认为可趁华野往来调动兵力之机,再次发起旨在解救黄维兵团的“南北对进”。蒋介石一面令李延年兵团向北推进,一面令胡琏飞赴双堆集,协助黄维固守待援。与此同时,他于2日中午给杜聿明空投了封亲笔信,要求他趁华野往来调动兵力之机,以积极的进攻姿态对华野“各个击破”。

不过,此后空军的侦察报告显示,庞大的杜聿明集团仍在乱哄哄地向西南方向逃跑,看不出要止步折向东南方向驰援黄维兵团的迹象,老蒋遂于2日21时许给杜聿明发电报,要求他率部由濉溪口南下,攻击中野侧背,以解黄维兵团之围。他在电报里指出,目前濉溪口、马庄一带的华野部队不足4万人,是为各个击破华野的唯一良机,弟部应于2日内击破这部分华野,否则3天后华野各部又将围上来,全军又将陷于被动中。

不过,到12月3日上午,空军回报,杜聿明集团仍在向永城前进,蒋介石火冒三丈,遂于上午11时给杜聿明发了封措辞异常严厉的电报,杜聿明在回忆史料里所写电报内容是“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将这封电报加工成了老蒋的亲笔信,是一种艺术化处理,但大体意思是不变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杜聿明再也没办法继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了,只好召集各兵团司令官开会研究。到当天17时,他复电老蒋,在声称没收到2日中午空投的委座亲笔信的同时,称“今日已正式向来敌攻击,尔后决遵钧谕行动”。

第2天,也就是12月4日,杜聿明连续给老蒋发了4封电报,除要求空投粮食接济外,还再三向老蒋解释“职决心始终未变”、“职遵照钧座决策,采取积极攻势,决无避战迂回之意”、“因山地隘路,东西南三面均有敌情,为避免被敌截击,故采现行路线”。非但如此,杜聿明还一个劲地在电报里表态“职不问情况如何严重,决采逐次跃进战法,三面掩护,一面攻击,向东南作楔形突进,以与黄维会师。请加强李延年兵团向北采积极行动,并饬黄维不断转取攻势,并饬空军积极协助作战,并空投粮弹。”

瞧瞧,事实真相已经很清楚了。老蒋坚持要杜聿明集团向南攻击解救黄维兵团的决心从未改变。反倒是以一副“忠厚”相示人的杜长官,先是企图“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保全自己要紧。被老蒋揭穿后又不敢再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反倒是一推二赖,一个劲地对蒋表忠心。所以说,真正朝令夕改、五心不定的并非老蒋,而是杜聿明。

不过,老蒋和自己的学生打了20余年交道,啥样的没见过?所以尽管杜聿明再三表态将服从老蒋命令往东南打,但老蒋担心这只是杜聿明为骗取空投粮弹而采用的“权宜之计”。为防杜聿明一旦粮弹到手又变卦,蒋在12月4日的回电中一口回绝了杜聿明的要求:“弟部粮弹无法空投,切不可存此希望,应勇敢迅速突破当面之敌,南下与黄兵团会师,勿延为要。”

实际上,12月上旬的黄淮地区气象条件并不对空投造成任何妨碍。从后面的情况看,当时从各处调集来的弹粮物资在南京大校场机场堆积如山。国民党方面不仅有驻南京的2个空运大队可用,而且随时可以征用中国、中央、陈纳德这3个航空公司的运输机。老蒋在杜聿明的反复请求下,直到通过空中侦察确信杜聿明集团已转向东南攻击前进后,才于12月6日松了口,答应给该集团空投粮弹。

杜聿明在回忆史料里虽未明言,但字里行间无不暗示:如果老蒋不加干预,自己就能成功撤退保全3个兵团。如此看来,“忠厚”的杜长官在国民党这口腐臭的大染缸里待久了,这揽功诿过、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本事比任何人都不諻多让。其实只要复盘便不难得出结论,当年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大势已去,处处被动,徐州3个兵团无论是按老蒋的计划行事,还是完全听从杜聿明指挥,都不可能逃脱覆没的命运。而且真按杜聿明的主张,徐州这3个兵团可能早在12月中旬就不复存在了,断然撑不到1949年1月10日。换句话说,杜聿明后来被迫按蒋的意思办,反倒是让徐州重兵集团多存在了近一个月这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民党军一贯的尿性,是被围时一无二想,还能抱团守上一阵。可要是作敌前撤退,那些被抓来的壮丁,已对前途丧失信心的中下级军官不作鸟兽散才怪!

就拿徐州撤退来说,擅长参谋作业的杜聿明在返回徐州的当晚,即11月28日晚上,就赶出了一份详尽而不失周密的撤退计划,交予邱、李、孙兵团执行。这个计划规定,29日对徐州以南华野阻击阵地发起全线猛攻,以迷惑粟裕。撤退行动从30日晚开始,各兵团掩护部队要迟至12月1日黄昏才允许撤离。撤退途中各兵团要以“滚筒战术”逐次掩护前进。该计划还细致到规定每日行程及各兵团司令部每日驻地,预计12月3日抵达永城。

这计划不可谓不周详,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听说要放弃徐州,国民党各部队均如蒙大赦,兵无战心,官无斗志,所有人都想着尽快溜,逃得越远越快越好。因此早在29日,就有部队开始西撤了。负责断后掩护的各部队大部分于30日上午就跑光了。为了逃命,许多单位压根顾不得集合队伍。徐州“剿总”军官教训团有13个大队,只集中起5个就仓皇逃跑。不少军官准备了便衣,随时准备开溜。李弥兵团第9个有个团长公开下令,让所部各级军官每人准备1套士兵服,以防“不测”。

非但如此,徐州城各军政机关、家属、流亡地主恶霸等也纷纷加入逃亡队伍。各路人马争相抢道,互不相让,杜聿明那份漂亮的撤退计划顿时成了一张废纸,庞大的逃难队伍还没出徐州城便已乱成一团。出城后,啥行军路线、行军序列呀都没了。哪条路近,哪条路好走,大家就从哪条路夺路而行。徐州至永城的公路被挤得水泄不通,如蜗牛般爬行。

在这种情况下,从徐州最后撤出的“剿总”直属汽车团100余辆汽车及所载物资,被华野徒步追上,不到20分钟即全部为我缴获。孙元良兵团41军炮兵营的12门炮,出徐州才1天就跑丢了9门。同属该兵团的41军军部直接掌握的4门野炮,也在1天之内全部丢光。李弥兵团第8军170师特务连的士兵全部跑光,只剩下1个连长和连副。有时候走着,前面1辆弹药车失火爆炸,立即引发后面队伍混乱,各种传言满天飞,如惊弓之鸟般的官兵大批逃亡。

再看华野方面,11月30日就向全军发布了《为全歼当面敌人,争取淮海战役全胜的政治动员令》。9纵侦察营当天上午就发现李弥兵团先头部队的西撤行动,下午即在肖县阻击,该纵主力则赶往逃敌前头阻截。12月1日,12纵和1纵侦察营进占徐州后,粟裕调动11个纵队,采取多层多路尾追、平行追击和迂回拦击相结合的战法,展开猛追。与此同时,粟裕还电告中野及豫皖苏军区,要求动员一切力量迅即控制商丘至砀山公路、陇海线和永城、毫县、太和以及沿沙河、周家口、界首各渡口布防阻击。12月2日,粟裕再次调整追击部署,令几个纵队在敌军行军队列里猛插,设法迅速分割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战场上出现了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局面,有不少国民党军单位在野战中轻易被我击溃、打散。到12月4日杜聿明集团被合围时,5天时间只跑出了不足50公里。照这个速度,即便不计算横渡几条河流的额外耗时,杜聿明要想带着这个乱哄哄的队伍逃到离陈官庄还有120余公里远的阜阳,最快也得12天。

撤出徐州时,杜聿明曾规定各部队携带7天给养和够汽车行驶500公里的汽油。但由于行动仓卒,各部队携粮并不够此数,加之随军撤退的各色非战斗人员太多,因此到12月4日,杜聿明集团携行的粮食已经基本耗尽,各部队已经在靠抢劫为生了。据史料记载,仅邱清泉兵团第5军,就在肖县大吴集以北的1个村庄里抢走了近200头牛和驴,在李家店抢走牛、驴40多头,鸡500余只,粮食2000余斤。

不过,这种抢劫只在撤退之初在徐州近郊方有可能。之后杜聿明集团就将进入豫皖苏地区,沿途军民只要坚壁清野,这支近30万人的饿殍大军怕是不劳华野动手就该作鸟兽散了。更何况华野追击部队就算是爬,每天也不止爬10公里,杜聿明集团还能跑到哪去?让一群食不果腹,士气低落的惊弓之鸟和华野打野战?怕是杜聿明再有迷之自信,也不敢作此奢望。

通宝推:青青的蓝,大山猫,广阔天地,onlookor,川普,newbird,qq97,nettman,
家园 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

以前对此事,总是在想如果老蒋真的这么傻,空投手令的事都干的出来,前期是如何完成形式上统一中国的。看了这篇文章分析,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是这样,难怪。

家园 “肖县” 应该指的是徐州西偏南的萧县吧?

这可能是一简字为数不多的锅之一😁

家园 自古战争,撤退是最难得

无论将帅计划如何周详,撤退还是要靠基层官兵来执行。

一旦得知撤退命令,难免动摇军心,部队一旦失去组织纪律,那就完蛋了

拜登刚宣布美军要撤离阿富汗,阿富汗政府军马上崩溃了,美军在喀布尔机场还没撤完,塔利班已经控制机场外围,目送美军运输机起飞。

记得辽沈战役时,国军就有以向南攻击共军为名义,实际上向南逃窜,这才是知兵之人呀,不然国军还打个屁

家园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有理解力的问题,比如大同集宁战役 -- 有补充

张宗逊完全按照毛主席说的做,但是做不到,这种完全的执行力要看个人能力的。

你前线将帅的点能不能配合上后方指挥上的点,这是个极其高难的问题。

类似情况有程子华打密云,这是平津战役,确实耽误了冲击傅作义35师,差点让35师跑了。

还有刘邓打宿县,好在给的时间稍微长一些。结合楼主的徐州逃跑,其实在宿县被占领之年前,徐蚌线,对于国军是开放的,徐州如果下定了决心直接南逃,不管黄伯韬,还是很有机会的。

所以中野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占领宿县隔断徐蚌线,一是围歼黄维,对于中野确实是难度大。

好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把国军信心打垮了,搞得国军行动乱七八糟。

杜聿明有个上策,就是直接攻击中野,不管黄伯韬,可惜那时候刘峙还要守徐州,认为能守住,同时不愿意为放弃徐州担责。

毛主席的厉害之处就是清晰的考虑了敌守军(包括蒋介石)的心理活动,这和四渡赤水是一样的,利用了敌人的犹豫搞定了战略步骤。

如果邱李两兵团,甚至邱清泉兵团向蚌埠攻击前进和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会师,中野是根本挡不住的,不过这得牺牲徐州和官员家属,这是国军不好承受的,但是,这个战术是可行的。

只是我军战果就没那么大了,只歼灭黄伯韬,解放东淮海,占领徐州。可惜刘峙不敢动,蒋介石还在侥幸。黄伯韬兵团被歼灭,徐州逃跑失败都是刘峙泄露军事机密,他责任很大。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指有更好的不同于主帅安排的实现意图的方法。其实杜聿明一直跑,会有损失,也不至于那么大的,因为中野和华野部分还在歼灭黄维,阻敌刘李兵团,华野围追杜聿明集团的总兵力是不够的。杜聿明这个方向也是能跑一部分的。家属肯定是顾不上了。蒋介石在那个位置让杜聿明停下来,进入伏击圈,是找死。攻击华野部队是打不过去的了,只能等黄维被歼灭被继续围困,慢性死亡。

通宝推:ccceee,燕人,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说战机把握,这个视频很说明问题,就比如黄永胜的选择和操作 -- 补充帖

6.92 TyT:/ 一口气看完辽沈战役全过程#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 https://v.douyin.com/ieMsa3pv/ 复制此链接,直接观看视频!

中间有个联系失联时期,他基本按照野司指示操作,而且还有自我的特点,最终在半拉门堵住了廖兵团。

而东野在围歼廖兵团过程这的操作就更明显了,林彪都不需要说太多。

而独立二师带几门重炮在营口方向堵住了廖,显示了东野二线实力。

家园 这倒不是甩锅给凯申公

凯申公一直的风格都是,决策是我做,背锅该你来。

徐州是打还是撤,杜聿明说了不算,只有老蒋说了才算。

至于说撤出来是单独溜走,还是去救黄维,那肯定是单独溜走的成功率更高。

原因在于黄维兵团是被一直困在双堆集的,如果按照凯申公的意思去救黄维,那杜聿明集团的行军路线,那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粟裕也没历史上那么大的纠结,直接全军扑向双堆集就万事大吉了。

淮海地区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如果粟裕摸不清杜聿明集团的战略意图,那就得在整个徐州西南方向布口袋,要负责堵截的区域指数级增大。

甚至不排除杜聿明虚晃一枪,让最嫡系的邱清泉兵团单独逃亡,把孙元良和李弥留下。

虽然杜聿明集团最后没跑掉,但跟黄维各顾各,跑出多少算多少的战略,其实是没大毛病的。

家园 中间还有一个干扰的问题,徐州传出来的情报是杜聿明要东出

毛主席和粟裕都认为不一定,粟裕布置了南方和西方两个方向,指望南方的东拦杜聿明东去逃跑。

直到杜聿明直接逃跑西方。

家园 杜聿明从锦西葫芦岛撤退还是安排得很妥当的

杜的回忆录说:当时保密工作做得好,各部队都不知道撤退计划,按命令摆出向解放军攻击的架势,然后再依次接受命令撤退上船。但最近的《大决战》电视剧在表现葫芦岛撤退时安排了这样的剧情:要炸发电厂的士兵与护厂的工人们对峙,杜聿明乘车路过见状,下令士兵放弃炸厂撤退,但带队军官不认识杜,自称只服从上级命令。杜大怒喝到:我就是上级!军官不再言语。但杜的车子开出不远,就听到士兵们向工人开枪扫射的枪声,杜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这段情节不知道是历史真实还是导演高希希编的。

家园 说决战道决战,在这里要歌颂一下东北民主联合政府

毛主席有没有做好准备?请看《论联合政府》。

《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

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

哈哈哈,这的确是为重庆谈判准备的,但是呢,在东北得到了极好的实施。毛主席在延安,有晋察冀根据地,山东根据地,我们为什么进军东北?只因为苏联进攻东北吗?

其实当然是因为有个极好的地理位置。

苏联加上外蒙、朝鲜和内蒙古自治政府像个怀抱一样环绕着东北地区,而在当年,抗联时期,除了苏联、外蒙,都是敌人的地盘,就是内蒙古也是被日本渗透控制了。咱们当时力主促进乌兰夫掌控东蒙地区,实在是,高明。

为此的在内蒙古的其他牺牲(建国后得到了挽回,康生内人党事件)都是完全值得的,因为新中国早一天建立,对于全体中国人民那是极好极好的事情。功德无数,镇反等等的那点损失对于几亿中国人都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土匪等损失比起解放前,历朝历代都是极小的,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和平的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幸运。

所以,毛主席选择进军东北是极其英明的操作,如果想全国联合,对不起,做不到,毛主席当然试图拥抱和平,但是从未放弃武力竞争中国代表权,这就是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的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高岗严格按照执行,结果顺利良好。并且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次初级水平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瑞金苏区条件太差了,延安也是不行,和东北的残羹剩饭都远远比不了,这真是我党的幸运和幸福。苏联拆除、国民党分得机器、工厂(工厂还要多)一半的一半多等等的阻碍都不算事。

在今天,真是非常开心的形容当时的良好环境,对比延安和红军时期。甚至彭真的错误都不算事了,只要走上了正确轨道,就是开心。

当然这里有个小小问题,就是民主联合政府,我们是主要的,东北军和奉系是弱势,只是类似吉祥物,这点确实比我方欲和国民党合作的困难小多了。

这也许是个幸运,如果是和国民党合作,天啊,谁知道国民党蒋介石能干出什么玩意。恐怕要比新中国建立面临十倍百倍的困难吧。

不管怎么说,良好的理论体系,缓和的时间导致我们几乎完全理顺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正常发展,所以效率超高,虽然说算是复装子弹,但是较高级工业化的复装,已经比延安抗战时期水平高多了,质量水平几乎和原来没什么区别啦。只是产量确实还是不如关内国民党兵工厂,是的,到了解放战争结束,东北解放区的军工单位的质量已经和关内差距不大了,微乎其微。基本上满足了我军的需求,虽然比国民党的豪奢(有美援)还有点差距,但是基本没啥问题了,真开心,走到了正确快速高效的大路上,这是工业化的威力。

从理论到现实各方面的顺利使得东北极为顺利,成了关内实质和心理稳定的源泉,粟裕之所以敢于战斗就是因为东北的顺利,他时刻盯着东北的成果,预估下一步成果,并且充分在华东进行各种战术动作,因为有了可以重来的机会,不再像当年那么艰难(无后方作战)了。

当然,东北的顺利也确实和苏联的支持有关,比如各种贸易的顺利,这点其实蒋介石是想要避免的,只是苏联走的是正常贸易,蒋介石也说不出啥来,直到今天想想也开心。

苏联的援助,抗战刚刚胜利后支援的,朝鲜支援的,那些基本在东北我军战略撤退时失去了,这些支援我们是获利很少的,而且也不是公开的。这是曾克林等战略战术失败的经典表现,彭真也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以为可以重庆谈判成功,中共占有沈阳,现实告诉他,他想多了。

坚持毛主席思想的林彪高岗的做法和思路是对的。最后我们走向了胜利。

又:东北民主联合政府时期几乎把东北我军控制的地方的土匪剿光了,新中国建立前后,只有东北是建国前剿光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的荣光。

通宝推:ccceee,
见前补充 4924778
家园 肯定是果粉导演当年在现场及听到了杜的内心独白
家园 高希希算不上什么果粉吧

虽然《大决战》胡编了许多内容,比如胡编了一个故事:一直在南满的韩先楚部队把一直在北满的朱瑞当成土匪绑了。大概是因为最近几年在媒体宣传下,老百姓都知道韩先楚是一个很有能耐的战将,把杜撰的主角安排成韩先楚老百姓一定爱看。

家园 老蒋的指挥部早就被TG渗透了

所以任何老蒋的长期作战计划对于TG都不是秘密,任何老蒋的指挥部里知道的秘密对于TG也都不是秘密。因此杜聿明才跟老蒋单独密约突然行动。而老蒋后来改变主意多半是受了其他指挥部人员的鼓动,而人家的目的本就是要送杜聿明集团上黄泉路。所以外边指挥打仗的司令官的任何独自和突发的行动都好过跟老蒋协商,更好过经由老蒋指挥部的信息扩散,也都有可能对TG的军事行动造成意想不到的威胁。

当时的杜聿明集团就是什么装备和辎重都不要了,光着腚吃死尸能没命赶路而跑回江南,也对后面的渡江战役有很大阻碍。

忽略TG的情报战而谈长征和谈解放战争,都会神话很多TG的决策。

家园 引申一下,脱钩也是一个道理

😁😁 还需要我多说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