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早餐PK -- 燕人

共:💬40 🌺2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早餐PK

最近这两个帖子都是关系早餐的,手擀面西红柿疙瘩汤。想到可以PK一下所有被同学们了解的早餐形式。欢迎同学们跟帖。

早餐的主要特色或者要求是方便迅速。吃完饭,学生要去上学,做工的要去上班。所以一定要快速解决了好出门。营养是后来被强调的,但不能够放在方便之前。美味是对所有食物的要求,不过这要求相对于第一个,还是要逊位。

我记得离家之前,家里的早餐多数都是旧馒头蒸热了,配咸菜或者红腐乳吃。有的时候会有米粥,用剩米饭稍煮,米粒还未烂。基本上没有从生米烧粥的场合。谁会大早起熬粥?如此的早餐美味是谈不上的。但是也有感觉很美好的时候。那时我妈用剩米饭加蛋和葱花炒了给我吃。葱花鸡蛋炒米饭味道太香了,以至于我每次吃鸡蛋炒米饭都吃得太快而噎着。那个年代鸡蛋和食用油都是限购的。我们大连市长有个外号叫“魏四蛋”。因为他姓魏,大连市民每月凭票供应4个鸡蛋。

点看全图

油条是我长大以后才有的。具体年代记不清了。我家很少买。记忆最深的是我家用一个和面用的大搪瓷盆装油条,铝锅装豆浆。油条在豆浆中浸一下,吸上点汤汁,那种又甜又咸的味道,我以前说过,只有巴黎的牛角包和广州的咸煎饼才能媲美。

点看全图

油条豆浆是北方人早餐的头筹,我以为。改革开放后,兴起私人饮食业,早餐还有豆腐脑,都是味道不错,相当方便的。营养方面,蛋白质稍欠缺。如果补上一个茶叶蛋或者荷包蛋,那就差不多。生活成本和习惯在那里。

天津人讲究早餐吃煎饼果子。这是辛苦活。一大早就得出来摆摊。尤其是冬季日头短,大街上最早出来的就是煎饼车,远远看去黑乎乎的影子。煎饼果子当得起美味。营养也不错。鸡蛋,绿豆杂面,吃了不升糖。

天津人说话哏儿。我在天津,三叔总给我买煎饼果子做早餐,说他喜欢吃大饼油条,但是从未当我面吃。直到有一次我们一起出门,我总算看到他所谓“大饼油条”是什么了。巴掌大一张面饼,把油条对折后卷在中间,这就是“大饼油条”。好家伙,全是碳水。当然成本比煎饼果子低多了。

点看全图

天津人还有一种比煎饼果子更低成本而普通的早餐,叫嘎巴菜。这应该是比较低档的东西,因我三叔从未推荐给我。有次我想吃点新鲜的东西,我的堂弟领我吃的,吃完后很热切地看着我的脸色。估计他挺失望的。这个嘎巴菜是把煎饼(或许是杂面的,不详)切宽丝,用酱油葱花香菜烧烩的芡汁一浇就得,算是有汤有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觉得这味道实在不够吸引人。

天津人的大饼以前在上海也有。民国时期这两个城市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很重要的。老上海人讲早餐四大金刚:油条,豆浆,粢饭,大饼。等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我从未见过大饼这个东东,粢饭也未见过。上海的豆浆比北方不同的特色是,他们有咸豆浆,加盐和酱油,有时还加辣酱。无机盐能够促使豆浆中的蛋白质聚集并沉淀,如制作豆腐的过程。因此咸豆浆的卖相,如果不马上吃,会比较难看。

点看全图

我后来在书本上看到香港人制作粢饭,与从别处打听到的粢饭制作是一样的。粢饭是蒸熟的糯米饭,有咸甜两种。咸粢饭是米饭包油条(天津大饼油条的上海版本,都是碳水),加上少许的葱花,虾皮,或者榨菜丁。甜粢饭也是如此,不过调味用白砂糖。书上说粢饭是民国时期比较流行的早餐,方便人手持,边走边吃。

点看全图

我们大学的食堂早餐有时会有粢饭糕。我以为和粢饭是一回事儿。一个安徽同学告诉我,粢饭和粢饭糕不是一种东西。粢饭糕是大米而不是糯米做的。他们那里也有这样做法。这个同学是安徽江北哪个地区的我记不清了。粢饭糕做法是将大米蒸熟成饭,拌上葱花盐味精,在模子中压实成块状,切成片,油炸至外表酥脆。这个东东很容易吃,油油的外壳,有葱花香气,让我想起家里的鸡蛋炒饭。我经常看到南方同学手持一块粢饭糕就可以去上课,我得吃两块才能饱腹。

当然上海的点心店很辛苦的敬业。早晨6点就开业,供应小笼包,鲜肉大包和重油菜包。这很令我敬佩。上海街头急匆匆走过的行人,手持一件包子,是我习以为常的街头一景。学习英语时,看英国人讲”边走边吃是粗俗的行为“,非常不以为然。

上海的居民区的饮食店应该有所谓”阳春面“和小馄饨做早餐品种的。”阳春面“的名字听着有韵味,不过是一碗除了葱花,啥配菜(上海称”浇头“)也无的光面。面汤是开水加酱油味精猪油,真正价廉的大众食品。现在上海人有炒作啥高汤清汤的阳春面,与历史事实无关的。

点看全图

我没有在早上去过上海的面馆,不知道他们早餐是否开业。苏州我是去过的。如小说《美食家》介绍的场景我有体会。当然我也不会去赶头汤面。印象比较深的,是苏州面馆早餐也供应各种浇头,肉,鸡,鱼,虾都有。面汤和煮面的锅是分开的。煮好的面用笊篱捞出后,反手搭在面碗中,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外观,行话叫”鲫鱼背“,看着就吸引人。然后在面碗中加汤至面的四分之三高度,最后加客人选的浇头。光面的话,撒上葱花。真讲究!这是早餐啊。南方的人们只要有机会,不勤劳致富是不可能的。

当然最讲究的中国早餐还得数广州早茶。花样品种多,味道美,营养吗,马马虎虎,比北方的纯碳水要强。以前各种点心粥品,都是早上4点开始现做的。我看书上讲广州名品瘦肉坠火粥,是店主凌晨去肉食批发市场采购来的鲜货,骨头熬汤做粥底,瘦肉切配粥。后来这个粥被改进成标准化的皮蛋瘦肉粥,创始人的原先用心反而无人知了。现在看短视频,经常有人在抱怨早茶都是预制菜。这在英国恐怕早就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只有工业化才能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如果不如此,则客人需要付高价,只要客人愿意。中国消费市场的问题是缺乏市场的层次,喜欢吃贵的,图便宜的,只要货真价实。这个是必须要实现的,通过法律和人的思维意识的改变来实现。

小说《美食家》的作者苏州人陆文夫曾经谈过饮食行业的演变。他有次被邀请去参加一位苏州名厨父子的生日宴会。两父子从早忙到晚,准备了一桌子各种美食,味道简直是天堂,但是陆先生算了帐,有几人能够享受得起?因为社会进步导致的扁平化,导致对饮食服务的巨大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美食必须做出改进才能满足这个需要。他这番话是20年前说的。

通宝推:既然青春留不住,网海,本嘉明,冬晓,普鲁托,西安笨老虎,脱口秀,onlooko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是城乡差别还是年代差别?

我经历的上海早餐和你有些差别。学校食堂不卖粢饭团,但是校门口的早点摊卖呀,就是糯米饭团中间夹油条榨菜一点点肉松。另外我们食堂早餐还有鸡粥,这应该也算上海比较普遍的早餐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差别呢。同济在五角场以内,财大在五角场以外,但是距离并不远,应该不是城乡差别的原因。你80年代在上海,整个时期还用粮票,早点摊可能没那么多,我90年代在上海,93年开始就不用粮票了,校门口早点摊很多,这方面的原因可能大一点。当然也有可能,同济是美食天堂,校内校外的饮食水平高出财大一大截。

通宝推:燕人,脱口秀,
家园 煎饼果子豆腐脑,吾愿足矣

饮食文化底蕴深厚且工业发达的地区,才有萌发预制菜的土壤。就这方面来讲,广州和成都都走在了前面。

二十年前陆文夫说那番话的时候,北京的厉家菜正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厉家菜也开分店了。反者道之动,各取所需吧。

家园 肉松,鸡粥,感觉南方到处都有肉

北方吃点肉很难得,在学校食堂日常供应,别说早餐,一般最丰盛的午餐也没有。豆制品就是改善生活了。

我们中学食堂当时一块多可以给一小份腐乳肉,一礼拜不舍得吃一次。其他的都是要小炒。

家园 请多说几句

厉家菜咋回事儿?

家园 同济是老大学

条件比我们好多了。我们那时也羡慕隔壁复旦食堂的饭菜比我校的好,品种花色味道啥的都强。

你和我的经历不同,原因首先是年代差。其次确实也有城乡差别。我校那时刚从农村征地建立校园,周边还是农田,能闻到大粪味道。食堂的员工据说有本地农村转非的。整体水平必然比市区内要低。

我同学去复旦的校内餐厅吃饭,说复旦有汤包卖,说是里面全是汤的好吃。我现在知这是淮安风格的汤包,在整个上海这样的汤包店恐怕都不多。但是复旦的餐厅就有。

家园 这个可能真有城乡差别

我读中学,地级市的学校食堂,午饭总有一个荤菜,虽然肉也是很少,但总是有的。县城中学,荤腥就很罕见。如果是不在县城的中学,基本学生自己家带的咸菜为主,学校提供的炒菜、熬菜都是富裕孩子买的。

那个时候,家长收入城乡差别极大,因为不能随便迁徙,住在城里、市里的,基本都是有工作的。

通宝推:燕人,脱口秀,
家园 五五校区食堂不如另一个校区

但另一个校区的食堂实在太破了

家园 厉家菜最早就像陆文夫说的那样

一家子“从早忙到晚,准备了一桌子各种美食”,也只能准备这样一桌。对于陆文夫“传统意义上的美食必须做出改进才能满足这个需要”这番话来说,这无疑是反动。

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对美食品质的追求没有止境,这份执着对应的是食客的认可。后来开了分店以后,就难以专心精益求精,口碑不可避免有所下滑。

那些去吃厉家菜的食客心态更像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未必能吃得出厉家菜传统做法与预制菜的区别,但十分在意这点区别。

饮食业一直都在与时俱进。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必需与奢侈,并不是决然对立的两面,而是相互促进和孕育。控温手段提高了,传统的油浸技法便可以被现代的低温烹煮代替。而低温烹煮写入专业烹饪教材,则转变为新的传统。茶、酒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奢侈品。对品质无尽的追求成就了名茶名酒的奢侈,而这追求本身却是在每天必需品的生产和体验中逐渐汇成的。厉家菜也好,预制菜也好,各有其生存的土壤,也未必不能相互融合借鉴,食客们各取所需,饮食文化才有繁荣发展的活力。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不远攸高,燕人,
家园 气候原因

北方粮食熟一季,养猪的饲料不论玉米也好,大豆也好,都得先紧着人吃,有富余的才能用来养猪。

南方熟两到三季,几乎没有农闲,口粮不是问题,才能周转地力供应养猪的饲料。

通宝推:脱口秀,
家园 我知道的,厉家菜是骗子

老板会讲外语,跟外国人吹NB,哄不懂的人。中国人吃了屎,怕丢人被笑话也不说,就这么忽悠下去了。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玩不转了。被四处声讨:如何评价3000一桌的北京厉家菜?

一个人298,反正我不会去吃,宁可吃小肠陈。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没觉得历家菜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2017年前在上海工作时客户请客吃过两次历家菜,就是一小碟一小碟的东西,摆的比较好看而已不觉得特别好吃。两个字,装逼😏

通宝推:燕人,
家园 上海分店已经垮了
家园 上了年纪又减肥成功后,明显感到新陈代谢速率下降一大截

胃口也变得大不如前,而且为了保住减肥成果,对碳水摄入就得时刻保持警惕,只要看到油条之类的油糖混合炸物,马上就开始盘算这要吃下去得有多少卡路里直接变脂肪,可怕……

据说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如果单吃脂肪或者单吃碳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会转化成脂肪,但油糖混合物吃下去,可能大部分就直接变成自己的脂肪了。但人类的基因本能就是喜欢脂类和糖类,尤其是糖类,进入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血糖一高人类大脑里就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一出人就嗨起来。而摄入脂类我自己的感觉并不会让大脑中产生多巴胺似的快感,主要是味觉系统特别喜欢脂类的感觉,所谓口腹之欲得到极大满足。

脂肪我所欲也,碳水亦我所欲也,惜二者不可得兼。所以现在我就采取策略,每顿饭吃碳水的时候就尽量不吃油脂,吃油脂的时候也尽量不吃碳水,比如正常吃饭米饭炒菜的话,就少放油,尽量不吃肥肉。哪天馋了想吃肥肉了,比如吃烧烤红烧肉炖羊排煎牛排的时候,那就肉菜吃到饱,专挑肥肉吃,不给碳水留肚子,最后稍微吃点饼或者米饭清清口就得。如此控制饮食既有效果,又不会觉得吃饭是一种折磨。

现在早饭已经好长时间没碰过油条了,在家的话就冲蛋白粉或者直接牛奶,煎2个溏心鸡蛋配腐乳或者黑胡椒盐调味,觉得不解谗就再加红肠纯肉肠,蛋白质充足油脂也多,吃的一样开心,基本上也够半天消耗了,中午再补充碳水让自己嗨一嗨。

通宝推:燕人,
家园 莫非是校友

要不就是旁校往来的熟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