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科学与禅修 -- Highway

共:💬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科学与禅修

欧西文明自伽利略研究运动现象以降,科学传统逐渐形成典范,哲学 体系亦深受影响,而将其论述建立在同时代的科学实证成果上──牛 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念影响了康德的超验哲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 事件概念影响了怀德海的历程哲学。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论述的称 霸,西方学界亦兴起对科学传统的反思,约分叁类面向──理论知 识、实证方法、社会文化。

在理论知识上,後现代的相对主义风潮,意图颠覆科学传统的话语权 威,或是解构其理论文本,沈迷於混杂繁琐的逐句缀言,或是评判其 学术知识,造就出虚奥辩证的词语堆砌,虽也蔚成流行,却多仅是无 关现实的文字游戏。

在实证方法上,现象学企图摆脱主、客二元立场,期由不执实有、不 立预设的直观经验,呈显万有现象本质,因而注重反省内观,致力研 究意识流变的认知活动,然却缺乏修证手段,以致难立方法典范,而 偏於学术阐述。

在社会文化上,批判理论希冀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巢臼,力图 藉由社会参与讨论的反覆批判与往来沟通,推动理性共识,以揭露种 种意识型态虚妄,然而对於构成其参与的主体心性与交谈境界,却乏 提升理性的超越基础。

科学的实证角度,虽然有其盲点,然而不涉实证的学术知识,若非困 於经典诠释,则易流於玄想狂论。当今西方学界种种反思科学的批评 纷扰,多少反映其主流传统的核心困境与求新突破。虽然古今各样的 理论学说,可以随其所思,建构各种超越现实的知识论述,然而作为 其检验基础的实证经验,却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观察方法,方可不堕虚 妄幻想,以探索现象本质。

亚东文明自古即有止息妄念而观察现象的禅修传统:知止而後有定, 起观而後生慧,定慧双修以致身心实证,印度佛家与中国道家皆具禅 修以为实证方法。印度自古即多游方禅修之人,其传统至佛家而达究 竟。中国自古即多炼气养性之人,其传统至道家而趋体系。两家虽以 宗教示俗,然其教法核心却非神□信仰,而是修证智慧,而其禅修正 是藉由身心修证的超越方法。禅修过程的现象阐述,以《楞严经》最 为详尽深入。禅修传统的方法典范,在中国以天台宗智□大师所阐扬 的止观方法,其理论最为系统完备。因为禅修必须藉由身心实证,而 非如科学般藉由外物实证,所以其传统欠缺造就客体仪器工具,而是 成就主体生命智慧。禅修实证经验创造了许多阐述其止观方法与身心 世界的研究经论,以引导生命升华,产生了如中医经络理论、瑜珈脉 轮理论等可供临床验证,却是现代科学难以发现的理论成就。

欧西与亚东各所发展的相异实证传统,皆是起於操持当下认知经验所 觉显之既有现象实体(心体或物体),以实际观察现象。两者各有其 实际应用验证:科学主要应於环境外在而影响生命,禅修主要应於生 命内在而转化环境,形成了人类文明的两大互补实证典范──禅修藉 由修持心性以实证,科学藉由操作物性以实证。两者之实证传统,虽 然用於观察种种现象,更至生命升华与环境改善,然其主轴发展,皆 与其实证基础相关──禅修主轴在於觉悟心性以了达一切现象,科学 主轴在於研究物性以解释一切现象。

科学与禅修的主轴发展过程,其传统皆是经由「否证」─「证空」既 有实体与「证伪」既设观念,而重新反省实证经验,以实际增进其探 索深度。禅修证空至佛家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证致心性本无实 体。科学证空至粒子物理之量子现象,而证致物性本无实体。既无实 体可依,也就无法在证空上再加进展,而至现象本质探索之实证究 竟。禅修证伪,既以止观修心实证,故而心性不伪。科学证伪,既以 客观藉物实证,故而物性不伪。心、物二元虽然各有实证典范之真, 然其究竟实证却无实体可得,是以宇宙实相,非是唯心、唯物之本体 论可以简单完备概论。

实证传统的文明传承积累,在理论体系上,形成了科学、佛学、易学 的观念框架。智识民主之士道内圣基础,其理论框架正是建立於统合 科学、佛学、易学的实证原理上。

家园 呵呵,好,有点明白“不易”的意思了。
家园 证伪的过程有点象白猫黑猫经验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