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小说到电影——阿甘正传和活着 -- xiejin77

共:💬13 🌺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小说到电影——阿甘正传和活着

从小说到电影——阿甘正传和活着

我看活着的电影的时候还是在一个同学家,那个时候,这部片子在国内还在禁播期。虽

然没有什么文革时期那一代人偷看禁书的风险,却也是我的一个和有趣的经历。葛优在这其

中的表现完全不是冯式贺岁片里的那个满嘴京味儿的形象。而近乎残酷的表现出了一个回头

的浪子,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相反的,我看到阿甘正传的时候,已经是风行了好长时间的片

子了——那时似乎还没有大片引进的制度吧。一言以蔽之,美国人的影帝汤姆·汉克斯是在

演绎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除了略为弱智——的不平凡的经历。

后来的事情,就是我分别找来了余华的活着和温斯顿·格鲁姆的小说——当然是译作,

小子的水平还不足以直接理解如此诙谐的英文。通读之后,倒颇有些感触,在河里看到有人

谈起,不免手痒,写来供诸位一哂。

余华的小说,是以富贵最后的那段歌声为主旨的,少年去游荡,逐年去掘藏,老年当和

尚。整篇小说里体现的似乎是一个普通的人在用传统的中国式的性格来经历并习惯人生痛苦

的极限,这其中的哲理和象征的意味有很多,从我的感觉来看,中国式的性格是儒道合一的

有机体,对于人生所经历痛苦,应该的态度就是富贵这样,疏于抗争却能够逐步的化解,能

够逐步的承受,慢慢的习惯并适应。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实际上也是有注脚的,

前提就是道德经的那套柔以克刚的修炼。如果在面对着苦难的人生时高举反抗的拳头的人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绝对是个异类的角色,虽然也许这一类人物就是鲁迅先生所指的那些中国

的脊梁。

这样的背景和哲理的意味,是电影所无法表现的;所以张大师的处理手法是把它变成一

部不错的也是绝无仅有的黑色幽默片。把富贵这个小人物作为一个道具,串起了中国从解放

到文革一系列的大事件。如此的处理,葛优却依然凭着他出众的演技演出了其中的沧桑的味

道,可是整部小说的意味在电影里完全变了质,成了一个旁观者对于这段历史的并不轻松的

调笑和戏耍,这对于这一段历史的亲历者来说并不是那么舒坦的事情,这也许是电影被禁映

的原因之一吧。其实富贵所经历的事情是那个时代最平常不过的,但是为尊者讳、为当政者

讳的习惯让这部并不那么刺骨的讽嘲触动了最敏感的神经。虽然小说和电影在我看来有着不

同的本质,可是却都不失为各自领域里的精品,尤其是活着的电影,我觉得,张艺谋实际上

已经是在重新的制造了一个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虽然它的要素均取自余华的小说。电影里

的生死离别,冲突矛盾远没有小说里来的那么沉重,悲凉;却别有韵味的展现了一个普通中

国人自得其乐生活方式和结局。

温斯顿的阿甘正传在我看来本质是一部标准的美式畅销书,包含了所有可能可以引起大

众兴趣的要素:天才的白痴和一些系列荒诞不经的事件。有点像20世纪初期的美国电影,各

种商业元素多的看得出来堆砌的痕迹。阿甘这样的白痴被用各种拙劣的伎俩丢在了一个个重

大的历史事件中,还起到了颇为重要的角色。从本质上来讲,这样的写法有点象鹿鼎记,可

是温氏的功力太差,把本应该出彩的地方,搞得乱七八糟,颇有些拼凑之嫌。

斯皮尔伯格的妙手把这部畅销书点石成金似的变成了一部几乎可以说是美国精神的旗帜

的好莱坞的电影圣经。对于年轻人,阿甘正传可以励志;对于老年人,阿甘正传可以怀旧;

对于弱者,执着的阿甘可以作为自强的动力;对于残疾人,阿甘的成功更是可以作为精神上

的慰藉。小说里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拼凑情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鲜活的,散发着典型

的美国味道的健康而奋发执着的阿甘。虽然他的智商比健康人略低,可是他对待生活、爱情

、亲情的态度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典范。阿甘的事迹依然还是原著小说里的那些,可

是经过选材与重新组织,变得是如此的令人感动。尤其对珍妮的那恒久的爱情等待,不管是

战争,还是彼此之间巨大的差异,都没有使阿甘的爱情之火熄灭。从五月花号到达新的美洲

大陆那一天起,清教徒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执着就成为了美国的精神与文化的主流。其实,好

莱坞对于美国精神的宣扬要远比那些所谓的“自由主义传教士”的花活更为有效;汉克斯的

演技也远比试图输出民主与自由精神的说客更有力。

这样看来,阿甘正传从小说到电影实际上是对于主流的社会精神与文化的一种回归,温

斯顿的小说只是仅仅能被人称之为娱乐的东西,而斯导的电影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精神

的经典。而活着的小说里蕴含了比电影更深刻的东西,它的从小说到电影则是一个对于中国

的主流社会文化疏离的娱乐化的过程——虽然演化的产物也不错。这两部小说到电影的历程

比较起来很有兴味,好莱坞的电影商业化的同时却是体现的对于社会文化认同;中国的电影

商业化的同时却是对于社会文化的疏离。呵呵,小子才疏学浅,只能分析到此了。

关键词(Tags): #阿甘正传#活着元宝推荐:履虎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送花!祝尽快毕业

多到文化版去讨论电影吧。

家园 送花!
家园 <阿甘正传>相比于<活着>,更加积极向上一些

同样,电影<活着>要比小说<活着>积极向上一些。我在国内的时候看过小说,听同一个宿舍的同学讲起被禁的电影,其中很让我那位同学难忘的,是巩俐(不知道我有没有写错她的名字)对落难的县长说的一句台词:别忘记你还欠着我们家一条人命呢。以此来勉励县长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我是到了美国以后,才从Chinatown借回家看到电影<活着>的。发现影片已经改得颇有一些幽默感了(可能有人要骂我了,我觉得电影里面关于文革的描写,很搞笑)。影片的“大结局”,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几分钟的镜头,有些拖,但是非常温馨。当时我的roommate早已经忍受不了前面所描写的人生的苦难,而大骂原著的作者,去做晚饭了。

我一直觉得,张艺谋的这个结局,可能是抄袭鲁迅先生的小说的结尾,为了敷衍当局,为了敷衍人民群众,而故意留给人们一些希望,一些光明。或许导演原来是想要拍一个彻底的悲剧。

家园 电影“活着“带给人们一个新视角

葛优一家人是普通的一点一技之长也无的小城居民。不能打仗,不能唱戏,没怎么念过书。会两句皮影戏,在一般的小市民里也是不出彩的爱好。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大多数。然而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群。一部历史往回看,无数的富贵们都被略过不计了。

抗战,土改,文革,有人得意有人倒霉,有人壮烈有人孤注一掷。其实这些人也都是少数。大多数是象富贵一家,不管是谁当家作主,只是自顾小心翼翼地活着,不敢出一点头,生怕不够“泯然众人“。提心吊胆地怕灾难掉到自己头上来。结婚生子这些基本的人生乐趣,他们也都是有的。意外的悲喜也是有的。然而就这样,也就了却一生。

“活着“的电影把小说里的悲惨故事改掉一半,反而使富贵的一生更象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普通人的一生。正是因为他们无处不在,我们以前又没怎么注意到,电影才格外动人。不过一个人若承担太多悲剧,也就不再是普通人了。

家园 与俺心有那啥

俺也觉得电影改编的好

家园 阿甘的导演

不是斯皮尔伯格吧?是罗伯特。赞米基斯,一个老头,总也得不了奖。

家园 多谢曲轴兄指正,凭着记忆会出错的

你说的就是那个拍荒岛余生的导演吧。后来还拍了极地特快,我比较喜欢他的风格。

家园 可惜

如果王崴还在,一定有精彩的评论.

家园 看这部戏的时候偶流泪了……

特别是听到葛优那苍凉,悲壮的类似秦腔的皮影戏时难以自制,只好装着打哈欠,旁边有好多人那……偶是不是很脆弱呢?

后来看原著时,没想到比电影还惨。多少年了,有些事情可以不计较,但还是不能原谅……偶想偶有这个自由!

家园 他是back to the future 的导演,在好莱坞分量很重。而且

凭借 Forrest Gump得到了Oscar的最佳导演。他导演的很多片子Steven Spielberg都是制片人。可以说和Speilberg有师生之谊。

家园 心有戚戚焉?
家园 请谢导添上分类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