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市场换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 -- leeuk

共:💬3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市场换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

开一新贴,就市场换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说两句,抛砖引玉供参考:

副版讨论见http://view.cchere.net/article/581000

一、的确需要考虑一下当年(八、九十两代)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市场换技术”的(全国或行业的)战略,还是被动无意识的,后来归纳总结出来的战略?

二、八九十年代,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时,国内的科研和行业技术水平究竟如何?

-科研方面,有没有可能不通过引进,在过去的投入水平上,通过十多年的努力,达到现有的水平?

-行业技术水平方面,当时上海大众一开始国产化,据说只有反光后视镜和轮胎可用。如果当时配套零部件不符合德国大众的要求,是不是可以视为也不符合国际标准?更不用说自主设计开发新的平台了。

三、做出选择引进技术设备的决策,是否是根据当时外国允许卖给我们的最先进技术、价格承受能力、我们的技术消化吸收水平、经济和行业发展水平来确定的?当然别的因素也有许多。

-外国最先进的技术,由于商业竞争、对社会主义国家限制和他的国家安全(如以前的巴统,民用技术设备很多是可以军用的)等原因,未必肯卖给我们。

-肯卖给我们,以我们当时外汇短缺和国内财政的状况,未必买得起。

-买得起,以当时国内科研和行业水平,未必就能很快消化吸收,短时间内能使用该设备,配套厂家也跟上,最终形成生产力出最终产品(如汽车、飞机)。

-以当时国内经济发展水平,造出来的产品,未必大家用得起。桑塔纳一开始合同是年产3万还是5万辆,决策者未必不知道30万辆的经济规模,可是当时国内都是公车,产多了销不出去,还是公款买单。这个因素不能不考虑。

千万不要苛求当时决策者能准确预见未来世界技术发展趋势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你来预测一下试试?

四、合同规定要转让的技术,我们究竟按计划消化吸收掌握了没有?

五、中国政府在批准国外大企业在华投资(如上海大众),或是我们购买大宗设备(如最近购买西门子高速列车),一般都要求转让技术,实在国内技术不行,也要求补偿贸易(如波音空客卖给我们飞机,上飞、西飞、成飞、沈飞都会拿到做零部件的单子)。我们现在要考虑几点:

-我们通过这些途径提高科技水平,直接代价(付款买技术设备,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费用)与自行研发相比,达到相同的科技水平,耗用的时间和经费,哪一个更多?

-中国加入WTO后,规则不允许我们搞市场换技术了。我们怕是迟早都要加入WTO的,那么是不是没有这个战略,市场迟早都是要打开的,这是国内企业在自行研发的背景下,有竞争力吗?

六、关于讨论“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得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上世纪读大学时就有。现在是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时机,提倡自主创新,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品牌,发现外贸额虽大,赚的钱比例很低,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贸易摩擦却越来越多,辛苦打工钱也不好赚了,所以比较热。

给两个链接,大家了解一下:

http://news.sina.com.cn/pc/2005-11-24/27/1850.html

http://business.sohu.com/s2005/zizhupp.shtml

其实领导讲话中也有许多内容,可以看一下中共中央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温总理的说明,网上都有,查一下有关创新的段落。

七、最关键的一点是,究竟是这个战略的错误,还是我们没有学习韩国日本这种一开始也是引进,随后化大力气消化吸收再创新,回过来开发自己的下一代技术,创立自己的品牌;而不是我们引进硬件化大钱,不重视软件,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化小钱,最后第二代、第三代还是要引进。没有志气和可行的努力措施,不想如何超过师傅,恐怕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请先学习一下丰田、Sony、夏普、三星的历史,看看他们是怎么先学习福特通用、AT&T,RCA , NCR,回头把人打德满地找牙的。

此外,要搞大飞机的,我觉得现在先把ARJ21上好,学巴西EMB的路子,就算是许多关键设备(如发动机、航电)全买外国的,就算请外国做了很多设计,能集成起来并造出来,飞起来,卖出去也是一个飞跃。不服气的,去巴西EMB公司查一下网站,再搜一下对该公司的一些研究文章再说。

家园 赞成。回顾历史不能脱离实际

刚在副版看完大作,正想建议转到主板来呢,就在这里看到了。

自主创新等等都没错,市场换技术也不是个差的方针,干得不好,不见得都是决策的问题,执行不落实,往决策者头上一推,找到替罪羊就算数,这就是一种懒汉思维。

引进的技术消化不良,不能全怪上边,也不能全怪下边。有些事没有办法。比如八十年代中期引进的设备和大型仪器,连附带的装箱单都要找人翻译,否则就没人知道那上边写的是什么。科技人员外语水平如此之低,国外资料看不到,看不懂,怎么跟踪消化?又怎么创新?

现在大家都至少懂一门外语,互联网上可以查很多资料,出国说走就走,评论20年前的事情的时候,可不能认为20年前就有这个条件哦。

家园 【建议】本主题移回副版。主版的话题归主版,副版的归副版

虽然我支持你的观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