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美国航母发展简史 -- szbd

共:💬48 🌺15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美国航母发展简史

这是小弟两年前写的,当时也没怎么设计,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给一些朋友科普用的,偶一边写他们一边看,也没想到写这么长。现在转来欢迎大伙指正。

美国海军一向对在大洋上空使用飞机比较有兴趣,甚至设计过航空母飞艇,就跟protoss的航母差不多,不过是用于侦察的。后来因为安全性太差取消(两艘试验艇都起火焚毁)。

大概是一战刚结束不久,一个美国军官驾机从一艘巡洋舰顺着主炮炮塔搭的台子(那时候大型军舰的主炮炮塔都是个火柴盒形)上起飞,不久又实现了从甲板上降落。接着美国人把一艘运煤船改装成航母,就是兰利号。这是美国第一艘从甲板起飞降落的真正概念上的航母,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水上飞机母舰并且在一战中投入实战。同时英国人建造了百眼巨人号航母,日本建造了凤翔号。兰利号在二战中用于运输,42年2月被日本飞机击沉,也是美国损失的第一艘航母。

20年代在美国主导下签了个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各国海军力量的比例和各种舰艇吨位,主炮口径等详细参数。不过对航母限制不大。根据该条约,美国正在建的一级战列巡洋舰要取消,于是就被改成航母(日本的赤诚和加贺号也一样),共建两艘,分别是莱克兴顿号和萨拉托加号。这两艘航母设计成功,起点很高。标准排水量3万多吨,最多可以带90多架飞机。日本的赤诚和加贺也差不多,但是主机功率比美国航母小很多。

30年代,美国设计制造了新一级航母约克城级,共有约克城号,企业号,大黄蜂号三艘。该级舰比莱克兴顿级瘦很多,飞行甲板略短,标准排水量2万吨,载机数量不变。同时日本建造了苍龙级,这回日本航母的主机功率大,双方航速相当。

约克城级是吸取了突击者号的教训建造的。突击者号建于30年代初,设计者希望能用尽量小的排水量实现莱克兴顿级的载机数量,结果排水量太小,只有1万5千多吨,使用起来很勉强,航速过低,适航性差,起降飞机对海况的要求很高。后来在二战中被发配去大西洋护航,一度交给英国舰队指挥。此外还有胡蜂号(wasp),该舰是利用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条约规定的剩余吨位建造的,因此虽然很新(40年服役,42年进行了改装),但标准并不高。其设计基本沿用了约克城级,但因为吨位的限制, 排水量少3000吨,水下防护大幅度缩减,操纵性也差。战争初期在大西洋上执行护航和运输任务。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以上就是美国全部的航母,其中约克城号和胡蜂号还在东海岸,突击者号根本没有参加过太平洋战争,大黄蜂还在舾装。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十分被动,西太平洋的基地全丢了,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都完了(珍珠港的军舰后来被修复了不少,不过需要时间)。约克城和胡蜂号被调到太平洋,大黄蜂造好以后也来了。但此时美国的主力航母还是少于日本(6:8,莱克兴顿,萨拉托加,约克城,企业,大黄蜂,还有刚被提升为主力的胡蜂。日本的8艘中有两艘并不比胡蜂强)。

这期间美国人只能做一些面子工程,用航母到日本防守薄弱的岛上炸一炸什么的。最著名的一次是轰炸东京。有大黄蜂号和企业号参加,时间是1942年4月。由于舰队的明显劣势(主要是战列舰和驯养检差得太远,胡蜂号还没有到,主力航母是5:8,日本还多几艘轻型航母),和海外基地丢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在菲律宾的美军于5月初全军覆没。

此时美国人从一艘被击沉的日本潜艇上得到了日本的密码本,开始逐渐破译日军密码。四月美国人得到情报,日本要在墨尔兹比港(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海岸,距离澳大利亚很近)登陆。尼米兹(太平洋舰队司令)决定派航母拦截。大黄蜂和企业号太远,萨拉托加号被日本潜艇击伤在修理,胡蜂号还没有到,就只有约克城和莱克兴顿可用。日本派出的是第5航空战队翔鹤号和瑞鹤号。

这次海战被称为珊瑚海海战是历史上第一次航母对决,反映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情报,由于航母之间的交战距离在数百公里,情报就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战略情报,本来美国人占优,但由于指挥官弗莱彻中将不够敏锐,错误地攻击了日本对一个小岛登陆的偏师,暴露了实力,结果双方持平。另一方面是战术情报。双方进入预测的交战海域都起飞了侦察机搜索,但可能经验不足,双方都误判。日本侦察机报告发现一艘航母和一艘巡洋舰,结果实际上是一艘油船和一艘驱逐舰。美国人虽然误报但吃亏不大,他们发现了日本的登陆编队,包括祥凤号轻型航母(实际上侦察机误报两艘轻巡洋舰为两艘航母,攻击编队在附近找到了祥凤号)。

第二天双方才发现对方主力,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集中兵力。这一点上双方都做得不错。交锋只一个回合,都投入了能投入的最大规模兵力,占总载机数的2/3。第三个问题是具体的战术问题,在进攻中配合和训练非常重要。比如美国人先攻击,但只击伤翔鹤号,日本人击沉了莱克兴顿号击伤了约克城号。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舰上有雷达和空战管制官,在防御中击落的日本飞机更多。

这次海战挫败了日本继续向南进攻的企图,加上轰炸东京的影响,使山本五十六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战略决战摧毁美国的航母部队。

珊瑚海海战后尼米兹说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胜利,偶觉得他完全是打肿脸冲胖子,尽管很多战史作品同意这个说法。偶猜他当时肠子都悔青了,假如不去炸东京,四艘航母去珊瑚海,美国人假如仍旧能先动手,很可能击沉日本的两艘航母,也就没有损失了。现在倒好,原来的5艘(胡蜂号还没来)一沉两伤,算上日本的轻型航母,美国的实力还不到日本的一半。

山本五十六应该意识到了这暂时的兵力优势,因此才不等第5航空战队恢复实力,在不到一个月后就发动中途岛战役。

这次战役在战略情报上美国人占尽先机,连对方所有舰长的名字都知道。而南云(日本机动舰队,也就是进攻前锋兼主力的指挥官)到了战区连附近有没有美国航母都不知道。战术情报上,美国人在已经知道日本进攻的时间和大致方位的情况下还从航母起飞了12架飞机并从中途岛也派了飞机侦察,而南云到了战区,先去攻击中途岛,同时只用7架重巡洋舰上的水上飞机侦查。结果当然是美国人先发现日本航母,并且中途岛上的美军飞机事先起飞,日本的攻击就没有什么效果。而日本利根号巡洋舰弹射器故障,它的水上飞机起飞晚了半个小时,就是这架飞机发现了美国航母。

结果日本人遭到了六拨攻击,从中途岛和航母起飞的飞机中途失散,先后到达。前五波都全军覆没,没有战果。最后一波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终于得到了机会,这个时候日本所有护航战斗机都降落回去加油了,结果赤诚,加贺和苍龙号被击沉。

然后飞龙号1对3(企业,大黄蜂,和带伤作战的约克城),此时日本人才发动了对美国航母的第一次攻击,击沉了约克城号(实际上击成重伤,后来被日本潜艇击沉)。接着飞龙号也被击沉。

这次海战是一次标准的以弱胜强,其中的原因被强调了很多。比如情报,山本五十六分兵太多,南云的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的蠢命令,企业号俯冲轰炸机的运气等等。其实这场战役还是符合一般战争规律,对比双方航母挨的攻击架次,结局就一目了然。何况,美国人准备周密,英勇顽强,几乎所有攻击机都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裸体冲锋,进行自杀式攻击(不是往上撞),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是在飞行了近三个小时,反复搜索以后才发现日本舰队的(南云机动了一次,几乎就取得效果了)。

中途岛之后,美国一举扳回劣势,双方机动兵力基本持平。

中途岛战役后,日本联合舰队大为削弱,被迫放弃了战略决战的企图。然而还是没有放弃进攻,或者说扩大防御圈。他们决定进占所罗门群岛(顺着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的海角向东南延伸出去,拦在澳大利亚东北方向),进而占领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在的岛,一半属于印尼),威胁澳大利亚,切断美国到澳大利亚的交通。

所罗门群岛最大的岛叫瓜达尔卡纳尔岛,面积几千平方公里,上有一条小河冲击的平原,以及丘陵和原始热带丛林。日本人决定上去建个机场和港,在附近的岛建立驱逐舰和鱼雷艇基地。结果刚去就被发现了,机场基本完工的时候就被美国抢了。于是从42年8月到43年初,双方就在所罗门群岛反复争夺,打了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双方各损失了十几万吨的舰船。

日本在这个时候还不收缩战线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然而美国人在获得有限的优势(并不是美国的实力强,而是美国没有一个大防御圈要保,机动部队多而已)时没有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而是去敌人兵力部署的重点地区跟敌人主力拼消耗也不大聪明,尽管美国的工业能力更强,有利于消耗战的取胜。

此时美国在太平洋上有企业号,萨拉托加号,大黄蜂号加上新调来的胡蜂号4艘航母。日本有6艘,但是他们最好的4艘都已经沉在了中途岛。几个月的争夺中,在岛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一直占有优势,损失也少得多。在海上双方反复争夺极为激烈,大小海战几十场, 不过大多是驱逐舰和巡洋舰之间,航母对决主要是圣克鲁斯海战。类似珊瑚海,美国的大黄蜂号被击沉,但日本损失的舰载机更多。此外胡蜂号在另一场海战中被潜艇击沉(刚来就被击沉,荣获美国最衰航母称号)。日本也沉一艘轻型航母。美军一直没能歼灭日本的瑞鹤和翔鹤号,使得战役拖得很长并且一度非常被动。当时在战区的有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后来中国在朝鲜的主要对手之一范德格里夫特,当时他手下的一个排长是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年轻的鱼雷艇艇长JFK中尉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随时准备在夜晚拦截日本的驱逐舰,后来他的艇被击沉,他用牙齿咬住一名受伤部下的救生衣带子游上了一个荒岛。由于当时美国海军还不很重视这类艰难救活战友的贡献,JFK并没有获得很高等级的勋章

一度美国在太平洋上只有一艘航母可用,有时候是企业号,有时候是萨拉托加号。海战中双方都有完败和完胜。最终日本放弃瓜岛全线收缩,美军取得胜利。

尼米兹终于熬过了困难的1942年。珍珠港事变之后,美国批准了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建造,整个战争中批准计划32艘,实际建造24艘,17艘参战,7艘完工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这是当时非常先进的一级航母,设计开始于1937年约克城号刚服役的时候,但是计划一直没有批准。不过有关人员一直持续对设计的改进,在计划批准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周密计划了标准化生产的流程,从螺丝钉到雷达,从钢板到整个船体都是流水线式的生产。平均工期不到一年半。

该级舰标准排水量接近三万吨,机库升降机等安排合理,作战反应迅速。防护设计和损管手段优秀,没有一艘被击沉。曾经有一艘被打成重伤,舵的功能大部分失去,临时装了个帆开回了珍珠港。载机的标准数量达到103架,实际作战中还可以更多。正好在瓜岛系列争夺战结束,美国转入战略反攻的时候大量服役。

此外还有罗斯福总统亲自过问下由原来设计的巡洋舰改建的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载机只有30-45架。老布什在其中一艘上服役,并作为出色的轰炸机机长(也是当时美国海军最年轻的轰炸机机长)获得过优异飞行十字勋章。他战斗出击50多次,这本身就值一枚勋章或者奖章,多次击毁重要目标,4次被击落,先后有多名部下阵亡,但他本人福大命大,连严重的伤都没受过。首舰独立号1943年新年服役,其他8艘也同年参战。

这个时候,实力对比改变的巨大速度已经使日本的战败成为时间问题了。

关键词(Tags): #美国航母(嘉英)#航母(嘉英)元宝推荐:晨枫,海天,萨苏,
家园 [原创]美国航母发展简史2

先打个岔

当时美国还设计了一种标准化万吨级货轮和一种标准化万吨级油轮,以及基于这两种船体的护航航母。在大西洋上这种航母主要用于起飞飞机前出搜索和攻击德国潜艇,或者召唤后面船队中的驱逐舰。在太平洋上则除了护航以外还广泛用于侦查,对岸攻击,运输飞机等任务。其中有很多女飞行员在上面服役,她们主要的任务是驾驶飞机从航母起飞,落到岛上交给战斗部队。她们大多数来自于中产阶级和富有的家庭,参战的目的带有很强的浪漫色彩。

当时美国工业能力雄厚的造船厂承担主战舰艇的制造,比如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专门建造埃塞克斯级,纽约造船厂建造了全部的独立级。而一些二流船厂负责建造上述货船油船和护航航母,就是这些船厂也能保证每周一艘上述舰船下水。二战中美国共建造100多艘护航航母,其中30多艘送给了英国。这些航母中比较著名的是卡萨布兰卡级,1943年中至1944年中不到一年时间里建成50艘。在莱特湾海战中由于哈尔西的主力舰队被小泽治三郎引走,几艘护航航母和一些驱逐舰成为面对日本战列舰舰队保护美国登陆部队的唯一力量。其中白平原号被日本的大和号主炮命中(近失弹),是这艘超级战列舰一生中的唯一战果;冈比亚湾号被击沉,另外还有几艘受伤;圣洛号是被日本神风攻击机击沉的第一艘军舰。

1943年,美国开始战略反攻的计划,在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争论中,不知不觉地美国海军具有了对日本两倍的优势。在协助陆军扭转了新几内亚的被动局势,逐步孤立了日本在南太平洋的主要基地拉鲍尔之后,美国消除了南面的威胁,开始从澳大利亚向北和夏威夷向西两个方向进攻日本由一大堆群岛组成的防御圈。海军是后一方向的主力,1943年秋,第一个目标被定为吉尔伯特群岛,此时美国有轻重共11艘航母。

吉尔伯特群岛位于所罗门群岛东北,也就是澳大利亚东北方比所罗门群岛更外面一层,主要是珊瑚礁,岛屿面积小,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人口也很稠密。主岛是塔拉瓦,由密集的20多个珊瑚礁构成。

日军有几千人的守备部队,公事非常完备,号称100万人100年也攻不下塔拉瓦,整个战役中日本人仅得到几艘潜艇和几十架飞机的支援,没有得到任何物资装备人员的补充。

美国人疯狂地投入了全部11艘航母,16艘护航航母,12艘战列舰,不算登陆艇和运输船共200多艘舰,经过加强的总数接近4万人的一个陆军师和一个海军陆战队师,还有一个驻扎在附近岛屿上的陆军航空队的100多架轰炸机。事先美军已经进行了周密的侦查和附近基地的建设。美军这样牛刀杀鸡并不是挥霍,而是一方面对有严密防御的岛屿登陆战在当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使更多的部队获得复杂协同的经验,为将来更大规模的作战作准备很有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准备跟日本联合舰队决战,假如他们敢来的话。以后这种模式继续,每次岛屿登陆战美国人都带上全部主力。

整个战役时间不长,从最初的火力准备到扫尾一共不到两个星期。最后结果日军几千人的部队除200多奄奄一息的被俘外,全部阵亡。来支援的飞机基本全部损失,潜艇也丢了一两艘(记不清了)。美国登陆部队伤亡1000余人,一艘护航航母被潜艇击沉(由于一些比较愚蠢的错误),上面一位少将编队指挥官阵亡,另外独立号被飞机炸成重伤。

美军的表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陆军的进取精神不足和海军精确对陆攻击能力差。前一点是老毛病了,后来海军都不愿意和陆军配合,登陆作战主要使用海军陆战队。对于后一点美国人做了一丝不苟的改进。对于攻击效果不良的问题,他们测绘了岛上日军留下的工事,回去原样在夏威夷造了一套,让海军航空兵和舰艇反复攻击,毁了再建起来。对于战果确认和火力校准,研究了一整套条令和配套装备并反复试验。此外还重新设计了新的两栖战斗车辆和其他装备,新型登陆战车很快投产并达到1000辆以上的月产量。另外还下大力气改进了指挥通讯体制和设备:这次战役中发生了比较严重的friendly fire事件。

战役中日军的武士道精神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处主阵地上日军只靠轻武器抵抗,美国人一天之内从航母上起飞了几百架次飞机攻击,等到冲锋的时候居然还是被击退。最后各种火力密集覆盖下,美国人还要用推土机帮忙,不少日本人被活埋。

此时美国还拥有了先进的F6F舰载机。这是二战中具有绝对优势的舰载战斗机,其设计部分针对日本的零战。零战受制于低功率的发动机(而不是某些民运经常说的日本不重视生命,美国很重视生命)决定了机体结构重量轻,也就防护差。零战的武器是20mm机炮和7.7mm机枪。机炮的射速低备弹少,机枪的火力弱。F6F的设计就强调防护力同时也保证机动力,尤其是速度。整个飞机五大三粗,非常结实,号称铝制坦克,可以抵御7.7mm的射击,F6F带着100多个弹坑飞回来是家常便饭。发动机功率是零战的两倍,武器是6挺12.7mm(半英寸)机枪。一位美国海军王牌飞行员曾说,假如她会做饭,我一定娶了她。

1944年,F6F上演著名的“马里亚纳猎火鸡”,一场本来有悬念的历史上最大规模航母对决变成一边倒。

在美国攻取一系列岛屿的过程中,联合舰队主力始终没敢迎战,一直到美军开始攻击日本必须确保的核心防御圈。马里亚纳群岛位于菲律宾和琉球群岛以东,基本上在日本的正南,是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以及东亚和美洲交通的咽喉要道,从这里起飞的美国最新的B29轰炸机也可以到达日本本土(之前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从中国起飞,要通过驼峰航线补给, 甚为不便)。所以这一次联合舰队倾巢而出。

马里亚纳群岛的最大岛是关岛,第二大赛班岛,第三提尼安岛。群岛是南北走向,延展很长,这三个岛位置都很重要,并且非常适合作为海空军基地。其中关岛的自然条件比新加坡还要好,提尼安岛是后来美国的主要轰炸机基地,投原子弹的飞机就从这里起飞。

此前在1943年上半年,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有目的的刺杀,还是通过破译密码。击落山本五十六的美国飞行员在战后一次飞行竞赛中夺冠,颁奖的是山本夫人,不过这一刺杀行动的细节在当时还保密)。继任者古贺峰一很快座机遭遇风暴失踪,现在的联合舰队司令是丰田副武。令人失望的南云作为马里亚纳战区舰队的指挥官,而联合舰队出动迎战的指挥官是小泽治三郎。日本出动了连轻带重全部9艘航母。此时的日本海航实力大为削弱,有经验的飞行员基本损失殆尽,航母上满是菜鸟。而美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数达到500小时,企业号等的飞行员更是经验老到。

美军投入航母6重9轻(全部独立级),作战舰只600多艘,地面部队十几万。此时美军对大规模登陆作战已经很炉火纯青,战役准备非常迅速,说打就打。

日军由于事先的误判,在美军登陆已经展开后才出动舰队。等联合舰队到达战区的时候美军已经在塞班岛上站稳了脚跟,开始向内陆进攻。附近岛屿上的日本航空力量也完全被压制,一开始小泽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不过小泽在二战中不多的出场里显示了很高超的指挥水平,尽管轮到他的时候联合舰队已经风光不在了。这一次他通过细致的侦查,很小心地把自己的舰队保持在美国舰载机航程之外,而日本舰载机又能攻击对方的位置上(日本舰载机轻,航程多大约50%),而且还不断变换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加上斯普鲁恩斯谨慎地坚持对登陆编队的保护没有即时迎战,日本的航母大多生存下来。

然而日本舰载机损失惨重,本来日本人能首先攻击且美国飞机又打不到日本航母是对日军很有利的形势,小泽的指挥也没有问题,连续出动了4波攻击。然而只有大约1/10的日本飞机能突破美军战斗机的拦截并实施比较有效的攻击(就是说至少架势对,不一定命中)。一些美国飞行员一日之内就成了王牌(击落5架),据在场的美军记录,曾有15架日本飞机同时坠海的壮观场面。

之后,斯普鲁恩斯认为危险解除,才下令追击,而小泽回收完了飞机也马上进行了机动。等美国人追上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并且只有一部分航母到达,只出动了一波攻击。由于返航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美国飞行员没有经过夜战训练(所有国家都没有),降落时事故损失是战斗损失的几倍。

最终结果联合舰队的参战对主要的战略目标:确保马里亚纳群岛毫无效果,损失航母3艘,其中两艘大的是被美国潜艇击沉,美国航母只取得了击沉1艘击伤3艘航母和若干其他战绩,损失舰载机100多架。日本只击伤美国两艘航母和其他一些舰,没有击沉,损失舰载机400多架,相当于90%。美国失去了一次歼灭联合舰队的机会,斯普鲁恩斯为此受到不少批评。不过实际上,日本的航母虽然还有剩下,但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马里亚纳海战后几个月,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的两股铁流在菲律宾汇合。攻克菲律宾的战役计划是插到吕宋岛和棉兰老岛之间的莱特岛进行登陆,然后建立航空基地以控制大部分菲律宾,然后以此为出发地登陆吕宋岛。事先美军攻克了菲律宾外海的一些小岛,建立了航空基地,连同航母一起充分压制了周围的日本航空力量,包括在台湾的。条件成熟以后美军开始进攻,投入航母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巡洋舰也都乌央乌央,总数800多艘军舰。地面部队3个集团军,其中一个是澳大利亚的,海军中也有澳大利亚部队。

日本出动了联合舰队所有的大型舰艇,但是航母部队惨重的损失还来不及恢复,因此作为诱饵,希望引走美国主力,然后战列舰队去歼灭美国的登陆部队。战列舰队也分了两部分,从不同方向进发。整个战役组织非常复杂,地域辽阔。

海战的进程中,先是日本的主力战列舰队被发现,遭到美军航母攻击,超级战列舰武藏号被击沉,其他损失也比较惨重。但很快入夜,该舰队还是进入了莱特湾。另一路战列舰队也被发现,于夜间进入莱特湾的时候被已经有准备的美国部署在该方向的战列舰队重创,天刚亮又遭到空袭,基本被歼灭。这一场夜战美国打得非常漂亮,队形,机动,不同舰种的火力组织非常合理,战果很大,几乎没有损失。在珍珠港被击沉后又打捞修复的美军战列舰大多在这支舰队中,算是报了一箭之仇。天亮后在菲律宾的日本飞机飞来攻击美舰,以损失几十架飞机的代价击沉一艘独立级航母。

由于美国飞行员夸大战果(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的),美国战区海军指挥官哈尔西认为日本的主力战列舰队已经不足为惧,同时侦察机也发现了小泽率领的所有日本航母组成的诱饵舰队。于是跑去攻击。

战场的地形是,莱特湾是个比较封闭的海域,有3个口,日本主力战列舰队在西,航母诱饵在东北,另一支战列舰队在南。哈尔西带走了美军主力向东北而去,西面就空了。于是就发生了偶前面说的护航航母对战列舰的战斗。这场战斗中美国护航航母和驱逐舰官兵表现出了无论怎样赞美都不过分的英勇,无畏,顽强,和献身精神。

哈尔西在打得正爽的时候得到情报,加上尼米兹的催促,留下一部分兵力追击小泽,率主力兼程赶回。日本主力舰队指挥官栗田健男提前撤退,避免了全军覆没,但也没能阻止美军登陆。

最后的结果,日本所有航母全部完蛋,其他舰只也损失极大,联合舰队基本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美国损失轻型航母一艘护航航母两艘和一些驱逐舰。护航航母艘艘带伤,很多没有沉是因为装甲太薄,日舰发射的穿甲弹从一侧船舷射入,另一侧钻出,没有在舰内爆炸。

这次海战日军同样没有达成战略目的。之后菲律宾的日军被完全孤立,陷入极其悲惨的境地,40多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病饿而死。

此时的美国海军已经是超强,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恐怕超出了纳尔逊,提比兹等历史上的海军强人梦想的范围。作为核心的航母部队装备精良,经验丰富,作风过硬,士气高昂,官兵们普遍沉浸在不断消灭日本飞机舰船的兴奋当中。过去曾经投下巨大阴影的对手已经落花流水,整个太平洋都在掌握之中。

接下来海军主要是为最后的几个登陆战提供保护和支援,实际上没有海战的任务。但登陆战越来越残酷激烈,比较大的是硫磺岛和冲绳战役。美国海军陆战队伤亡惨重,战役时间也长,舰艇不得不长时间留在战区,忍受日本各种各样的疯狂反击。尤其是冲绳战役,此时战区至日本本土很近,飞机可以到达。日本集中了最后剩下的几乎全部飞机和飞行员进行攻击,总共近1万架次,其中包括约1/3的神风特功飞机。此时日本完全是一幅疯狂的末日心态,除了神风飞机外还有形形色色的自杀攻击手段。如神风潜艇,神风摩托艇,人操鱼雷,人操空射火箭弹等。这些都不是作为特种手段,而是成了正式的部队,有固定的编制,当作一支支作战部队部署和使用。

此外,已经名不副实的联合舰队拼凑了剩余的舰只,连驱逐舰都搜罗起来,组织了最后一次出击。要是在战前,这支舰队也是世界上数得上的力量,尤其是主力大和号战列舰,然而如今在美国海军面前已经不值一提。

大和级是日本在30年代早期设计的一级超级战列舰,共建两艘,大和号和武藏号。当时日本的国家战略决策部门认定在不远的将来日本将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而决定性的因素将是海军战略决战。因此日本有针对性地投入倾国之力打造强大的联合舰队,其核心思想是以质量对抗美国的数量优势(尽管当时美国还没有数量优势,但工业能力是明摆着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截击战略,交战地点设定为马里亚纳一直到千岛群岛的一个弧形(这个弧形除了两端以外并没有明显的地理标志,是日本人自己定的)。大和号的设计强调远远超越其他海军的火力,防护力和战术机动能力,航速和续航力不低于其他国家的主力战列舰。这是一个大舰巨炮决战思想的产物。最终建成的大和级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二战中使用过的所有战列舰中,只考虑炮战中的战术能力指标,大和级最强,美国的衣阿华级次之,然后是德国的俾斯麦级,英国的乔治五世级第四。这四级舰可以称为超级战列舰,其他的就泯然众人矣了。这四级舰的差距也很大,标准排水量分别是(大约)64,000吨,48,000吨,42,000吨和37,000吨。主炮分别是460mmx9,406mmx9,381mmx8和356mmx10。大和号从设计到建造的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不计成本,技术先进工艺出色,曾是日本人心目中的镇国之宝。其防护力也非常出色,据说主装甲带可以抵御自己主炮的射击。同时作为一个庞然大物,他的战术机动能力极佳,最小回转半径达到了巡洋舰的水平。可以想象这样一艘豪华的巨舰要花费日本多少人力物力。

大和号37年开工40年完工,珍珠港的同一天进行了主炮试射完成了海试。对大和号的使用反映了日本人,至少是日本海军的一种狭隘心态。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人很珍惜地没有将他投入使用,甚至下达了没有军令部批准不得动用的命令。也就是说连山本五十六都不能随便使用。反正他也是航母派,于是大和号一直无所事事。在中期,一方面日本转入劣势不敢进行战略决战,另一方面还幻想将大和号保留到最后关头一举扭转败局。后期这种狂人迷梦已经很清楚地不现实了,日本海军就将他毫无理智地投入了自杀式攻击。

本次作战任务规定舰队只带单程燃料(只能找到这么多),攻击冲绳附近海面的美国舰队主力(明显的以卵击石)。然后“生还的舰只”(命令里的原话)炮击美国在冲绳的阵地,打光弹药后所有海军人员上岸作为陆军参战。并且以集中兵力攻击美舰为由不提供空中掩护。

此时的美国海军已经被频繁的自杀攻击搞得疲惫不堪。整个冲绳战役历时80多天,恐怕是世界海战史上最为艰苦的战役。岛上的战斗极为残酷,日军的防御体系就像一个大白蚁窝,尽管很明显注定的结果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一场精心准备的困兽之斗也极难对付。陆战队和陆军的巨大伤亡和缓慢的进展让海军官兵非常焦急。大规模自杀攻击更是让美国飞行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集体性心理问题。很多非常有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在着舰时发生严重事故。从来不干涉前线指挥的尼米兹一反常态地更换了舰队和分舰队指挥官。不是他们指挥得不好,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可指挥的,而是他们的精神已经过于紧张。好在太平洋舰队一直把主力集中使用,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各带一套班子轮流指挥。美国报纸上已经普遍呼吁使用毒气,美国和日本都没有签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而且这反正比火焰喷射器还要人道一些。不过最终罗斯福和尼米兹都没有同意。

可以想象,当侦察机发现大和号率领的舰队的时候美国海航飞行员是怎样一种兴奋和愤怒交织的心情。当时正是中午,几百架美军飞机迅速起飞,几拨攻击几乎连在一起,用了两个多小时击沉了这艘曾经带有神话色彩的巨舰。最后这支舰队只有四艘受伤驱逐舰由于美国人的不屑生存了下来。

美国人也很重视大和号,在攻击时留下了丰富的照片,欣赏它们已经成了战列舰爱好者的一个惯例入门步骤:深暗的铅灰色海面上映着硝烟柔和的淡影,形似一片很宽的柳叶的雄伟巨舰在规避攻击时划出优美的弧形航迹,四周炸弹激起的白色浪涌有气无力地散开,仿佛片片云朵,只有近失弹的高耸水花显得狰狞突兀;巨大的后主炮无奈地面对着被撕裂舰尾弥漫的浓烟,巨舰在海面上片片白斑中挣扎,驶向悲剧的结局。。。。。。

大和号的最后时刻是壮观的主弹药仓爆炸,浓烟形成蘑菇云笼罩了整个舰体,冲上1000米高的空中,很容易误认为是原子弹爆炸。

日本还进行了一次空降突袭被美军占领的冲绳岛上的机场的行动。一个连级单位乘飞机强行在冲绳降落,使用单兵携带的手榴弹和炸弹破坏机场和飞机。最后这支部队全部阵亡,但作战效果非常明显,美国损失了储存的几乎全部的燃料和几十架飞机,不过对整个战役的作用不大。

战役中还发生了哈尔西在进行补给的时候遭遇台风的事情,损失比较大。军事法庭认为他有责任,要勒令他退役(晕~~~~~),不过被尼米兹拦住了。

冲绳岛战役除了美国标准配置的16艘航母,18艘护航航母和其他近千艘军舰外,还得到了英国和澳大利亚舰队的助战,总共投入舰只1300多艘,地面部队20多万人。损失极大,陆海军包括海军陆战队共有7万多伤亡,30多艘军舰被击沉,大多是小型和辅助舰只,300多艘军舰受伤,包括大部分主力舰只,其中一些重伤,中途撤离战区。损失飞机近千架,大多损失于抵抗日本的空袭和对日本南部航空力量的压制中。总共1万多人阵亡,还有几千事故和其他原因死亡。

日本联合舰队彻底屁眼朝上,损失了几千架飞机和一些潜艇。岛上大约10万人的部队阵亡9万左右。这次战役中日本首次出现成建制投降的情况,因此一共有多达9000的战俘。

硫磺岛和冲绳的残酷战斗使美国人对进攻日本本土可能面临的疯狂抵抗做了谨慎的估计,成为使用原子弹的重要理由之一。其实这两场战役完全是为了进攻日本本土作准备,没有其他意义,并不像其他战役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和摧毁日本的军事机器。

此后太平洋上再无重大战役,美国航母投入到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中。二战部分到此结束。

家园 [原创]美国航母发展简史3

在战争期间美国继续进行新航母的设计和建造,共有两级,完工时战争已经结束。

塞班级是一级轻型航母,因为独立级的成功使用而设计,也是用巡洋舰改的,共两艘, 塞班号和莱特号。性能和独立级相似。建成后没有用武之地,被用于训练,试验和运输。莱特号后来被改成通讯指挥舰,甲板上杂乱地竖立了很多几十米高的天线。两舰于70年代退役。

中途岛级是比埃塞克斯级又先进一代的主力航母,排水量达到5万多吨,当时设计载机120架以上,共建3艘,中途岛号,富兰克林·罗斯福号和珊瑚海号。前两艘45年初建成,服役时战争刚结束,珊瑚海号46年建成。46年罗斯福号开往地中海干涉希腊内战,执行威慑任务没有作战,并访问了雅典,表达了对希腊政府的支持。之后该舰作为一个美国与欧洲交流的窗口到处访问,接受了不知多少人的参观。三舰建成不久都于1947年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主要是为了适应喷气机上舰。中途岛号和珊瑚海号到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才退役,其中珊瑚海号长时间作为在地中海的第6舰队旗舰,后来成为北约的训练舰。中途岛号一直是主力,在直至90年代都是驻日本的第7舰队唯一的航母,两舰都经历过多次现代化改装,罗斯福号70年代退役。

二战是美国海军的荣耀,因此大量舰只用二战当中的战役和优秀将领命名,比如尼米兹级航母,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阿利·伯克(二战中全世界最出色的驱逐舰编队指挥官,击沉的日本驱逐舰和潜艇超过他指挥过的驱逐舰的总和,而他手下的驱逐舰没有一艘沉没,人员伤亡一共100多。战后官至海军参谋长,五星上将)级驱逐舰等主战舰艇的首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中很多也用二战中的战役命名,如菲律宾海(美国把马里亚纳海战叫菲律宾海海战,与菲律宾海战不同)号,韦拉湾号(瓜岛争夺战中一次重要的驱逐舰作战,确立了独立使用驱逐舰编队的战术,当时交战的日本驱逐舰队全军覆没,美国编队无损失)等。还有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名字,比如几艘舰先后命名为沙利文兄弟号,纪念在瓜岛争夺战期间沉没的一艘巡洋舰上阵亡的5兄弟。而在二战中沉没的几艘航母的名字更是被没完没了地使用,埃塞克斯级就有约克城号,大黄蜂号,来克星顿号,胡蜂号,普林斯顿号(沉没的唯一一艘独立级)。以后又有其他舰只不断使用这些名字。

生存下来的战前建造的主力航母只有企业号和萨拉托加号。萨拉托加号是个病秧子,简直是出战就受伤。主要的辉煌在瓜岛海战中,一度是美军唯一可用的航母,击沉了日本的龙骧号轻型航母,不过很快遭到潜艇攻击重伤,险些沉没。43年开始逐渐失去主力位置, 最后一次独立作战任务是分配到麦克阿瑟的方向空袭日本的拉鲍尔基地,类似于一个小型的突袭珍珠港,战果很好。然后就沦落到去印度洋跟英国人一起干些杂活,后来还被用于训练。45年初才回到主力舰队,参加了冲绳战役,再次受伤。战后参加magic carpet行动,其实就是运美国军人回国。46年就退役,紧接着作为试验品在比基尼核试验中被炸沉,一同遇难的还有日本长门号战列舰,德国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等一批二战名舰。

企业号是战神的宠儿,美国海军战斗精神的象征。除了因为轰炸东京错过了珊瑚海外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战斗,获得20多枚战役之星勋章和第一个获得总统嘉奖。战争中多次负伤,多次带伤作战,是二战中全世界战果最大的一艘军舰。企业号1947年退役,几经争论之后,还是在1958年拆毁。

数量巨大的埃塞克斯级战后初期大量退役,朝鲜战争爆发和冷战的开始使其中相当一部分回到现役。朝鲜战争中有10艘参战,越战9艘,此外还有58年干涉黎巴嫩内战,古巴导弹危机等行动。但随着更先进的航母陆续服役,在6,70年代绝大多数埃塞克斯级退役,只剩下训练用的来克星顿号,91年退役。以上各舰都经历过现代化改装。

独立级除普林斯顿战沉外,独立号作为一艘功勋卓著的战舰下场极惨。先是也在比基尼被炸沉,然后打捞作为放射性沾染物进行研究,最后作为靶舰再次被炸沉。有两艘卖给法国在50年代填补法国海军的空白期,60年代退役,另有一艘卖给西班牙,其他战后拆毁。

卖给西班牙的是卡博特号。该舰是一支著名的骁勇善战的部队,其战斗机中队号称肉斧中队,保持美国海航人均10架(先后参战的飞行员都算在内)的击坠记录,根据该舰飞行员的报告,命中大和号的鱼雷有4条来自该舰飞机。60年代租借给西班牙,后来干脆卖掉。直到80年代末西班牙建成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轻型航母前都是西班牙海军旗舰。退役后赠送回美国,放在新奥尔良当博物馆展品。

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空前强大,达到了其他国家海军总和与之不可比的程度。美国拥有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绝对全球制海权,控制了所有重要航道,任何一支舰队的海航兵力都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一国全部空军实力。

战后大幅度削减海军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然而海军本身仍然进行着继续现代化和提高自身实力的努力。当时的主要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喷气机上舰,另一个是核动力的应用。其中前者是当务之急。

二战中德国的Me262喷气战斗机大规模投入实战,效果明显(战术效果,在空战中有明显优势,不过投入还是不够早,数量不够多,对战争结局影响不大),美国自己的喷气机研究也已经成熟。第一种喷气舰载机FD-1在43年就研制成功,不过除了用喷气发动机比较新鲜以外,大部分战术性能都明显不如F6F,因此没有使用。第一种有实战能力的喷气舰载机F2H-1于45年服役,没有参战。真正的第一代主力喷气舰载机是F9F美洲豹,性能优越远远超过F6F。

喷气机上舰面临了很多问题,都来自于喷气机的重量和速度。喷气机的主要优势是功率大速度快,因此为了利用大功率就要带更多的武器和设备,为适应高速度机体强度也要增强。这样飞机的全备重量(飞机加挂载的重量)就显著加大,这样起飞就需要更大的升力,升力又跟速度成正比,这样航母甲板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起飞划跑距离达到所需的速度。这个重量增大的速度非常明显,二战中美国最重的常用舰载机是TBF复仇者鱼雷机,全备重量7.8吨,F9F8.5吨,这还能凑合。但战斗机已经如此,新的攻击机A-1天袭者是11吨,轰炸东京时从大黄蜂号上搏命起飞的B25才10吨。

问题更大的是降落,降落的划跑距离本来就明显长于起飞,这样甲板就要长得不象话了。此外是喷气机降落的速度太快,以前的降落指挥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二战中美国舰载机降落的指挥是通过一个人挥舞一个缠满鲜艳布条的类似网球拍的东西,指挥的根据靠目测。喷气机降落必须能从更远的距离看清楚更精确的指挥。

以上三个问题都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用原理很简单的设计解决,奇怪的是全都是英国人的发明。

英国在系统的航母研发方面起步最早,除了核动力以外,至今航母应用的主要设计都是英国人的发明,包括二战中已经普遍使用的降落阻拦索,后来的滑跃甲板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等。

二战结束不久,英国一家布朗兄弟公司的一位苏格兰工程师米切尔发明了蒸汽弹射器,它可以在几十米的距离把当时最重的舰载机加速到远远超过起飞所需速度,性能远远优于美国已经使用的液压弹射器。英国首先将这种弹射器安装在巴修兹号航母上。1951年,这艘航母到美国访问,并进行了蒸汽弹射起飞表演,成功弹射了美国的各型舰载机。于是美国人就进口这种弹射器并购买了专利进行生产。米切尔的弹射器的美国生产型号叫C-7型,不久他又协助美国进行了改进,就是C-11型,后来又有两种改型C-13和C-13-1型。目前美国航母上使用的都是C-13-1型,其基本设计与C-7型相同。

蒸汽弹射器通过用高压蒸汽推动一个管状汽缸里的活塞带动拖带飞机的弹射梭给飞机加速。由于要有一根杆连着活塞和弹射梭,因此保证气缸的密封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米切尔地解决方法很简单。气缸外面有一个套筒,套筒侧壁沿轴线方向开了一条缝。气缸的上壁也沿轴线方向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面嵌了一条弹性非常好的金属带子。活塞上部伸起一个突起,顶起金属带子,突起侧向伸出一根杆,穿过套筒上的缝连接弹射梭。这根杆上还连着另一根杆,和气缸轴线平行,上面有悬臂,在气缸与套筒之间绕到金属带上方把它压住。这样,活塞运动的时候上面的突起不断把前面金属带顶起来,紧跟在后面的悬臂再把它压回去,这样活塞可以顺利地带动弹射梭,而泄漏的蒸汽非常少。活塞加速到最高速度时会一头撞上一个水刹,这时候由于惯性,飞机离开弹射梭,活塞被水刹减速,然后再拉回出发位置,同时把蒸汽放掉。蒸汽弹射器的原理就是这样。

蒸汽弹射器要用的蒸汽量很大达到了可以显著影响航速的程度,这也成了限制飞机出动率的一个原因,为此不得不增大主机功率和燃料携带。再加上飞机的尺寸加大,机库也要变大,进入核时代后要考虑对敌人的核攻击和自己携带的核武器的防护,凡此种种,促使航母向大型化和核动力化发展。

同时,英美两国也在进行飞机着舰的优化研究。为了缩短飞机的着舰滑跑距离,二战前英国发明了降落阻拦索。这东西的原理也很简单,一根钢索横在甲板上,用刚性的簧片支起几厘米,钢索绕过滑轮连在甲板下面的一个油压减速装置和一个松紧调节装置上。飞机降落时用一个捕捉钩钩住钢索,通过油压装置的作用减速。这个装置至今仍在使用。

战后不久,一个英国海军军官还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装置。在甲板上铺厚厚的橡胶垫,飞机用机腹着舰,通过摩擦力减速,然后撞在一根钢缆或者一个网上停住。再用个吊车把飞机抓起来放到一辆车上运走。起飞可以用滑轨弹射起飞。这样飞机的降落滑跑距离只有10米左右,起飞也很短,航母就不用那么大,舰载机连起落架都不需要。但是这样做飞机的出动率很低,因此没有采用。

不久英国人设计了斜向甲板,也就是飞机沿一条与舰体纵轴不平行的路线着舰,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甲板面积上提供更长的着舰滑跑距离,另外一个重要的好处是假如降落失败飞机还可以紧急加速再飞起来。此前的航母甲板类似一个很长的矩形,前部约1/3是起飞区,后1/2是降落区,中间的部分是整备区或者待命区。假如降落失败,所有措施都没能拦住飞机的话,它就会一头冲入整备区停放的飞机中引起严重事故。马里亚纳海战的那个晚上就出现了这种事故,一架飞机打了保龄球,毁了一共7架飞机,还造成不少人员伤亡。为了不影响整备区的面积,装斜向甲板的航母中部要宽出来一大块。

英国首先在凯旋号航母上画出一个斜向着舰区进行试验,时间是1952年。美国人很快跟着学,在中途岛号上也照样画了一个。经过反复试验和争论,确定了现在航母这种中间宽两头窄的甲板形状。

也是在同时,另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发明了镜面着舰系统(mirror landing system)。据说他是受观看自己的女秘书化妆得到的启发(ft)。这个系统也很简单,就是下面这副样子:

ooooo

-----

o| |o

o| |o

ooooooo| |ooooooooo

o| |o

o| |o

-----

图中的o是灯,中间的大方框是个镜子,其水平方向是凹面,竖直方向是平面。灯的具体安排可能和实际不同。中间那一大排灯是基准灯,其他的灯用来打信号。原理是有一固定光源照射在镜子上,经反射飞行员就可以在镜子上看到一个光斑,通过调整飞机的姿态和高度,让光斑在飞行员视野内和基准灯在同一水平线上,就说明着舰的高度和姿态正确。着舰速度可以由专门人员通过目视(早期)和雷达(后来)判断,通过信号灯给出提示,这样做是避免飞行员只顾盯着镜子忘了看仪表。信号灯也可以给出其他需要的提示和命令,包括离场重飞等。这个镜面系统为了保持角度就装在舰上的火控系统上,这个火控系统本身就有稳定装置(陀螺仪)。这样飞行员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清楚着舰引导,而且在晚上还更清楚,也大大方便了夜间降落。

这个系统首先于1953年安装在英国航母光辉号上,很快也被美国人学去了。美国跟英国学的还有封闭式机库和船首。

过去的美国航母类似于把一艘其他大型舰只的主炮,舰桥,烟筒什么的都拆掉,弄一个裸体甲板,上面安上架子,架子顶上再顶一个甲板,就是飞行甲板,再把该装的装回去。飞行甲板和原来的甲板之间就是机库,这个机库是敞开的。这样的好处是机库里面挥发的燃油可以很快散掉,避免危险;重量轻,可以节省不少排水量用于带更多的飞机,燃料和弹药;飞机升降和锚的操作以及其他很多操作简便等等。坏处主要就是强度差。二战中美国和日本的航母由于主要在辽阔温暖,相对比较平静的太平洋使用,加上航母作为头号主战兵器强调火力,就都是用这种结构,除了早期的来克星顿级。那时的日美航母都是个大武器库,相对来说比较脆弱。英国航母主要设计在海况恶劣的北海使用,加上作为战列舰队的辅助武器,就都是封闭的。在冲绳的那次台风中,美国航母受损严重,比如埃塞克斯级的大黄蜂号舰首飞行甲板就被撕掉了一大块,而在同一海域的英国航母就没什么事。随着核时代的到来舰体的密闭已经势在必行,加上喷气机使用的航空燃油安全性要好得多,美国也打算造封闭式的航母,当然这也会使航母更大。

随着各种技术问题的一一解决,美国海军雄心勃勃地开始了新一代超级航母的计划。

家园 [原创]美国航母发展简史4

早在中途岛级刚刚完工(由于战争结束,数量比计划少)时,美国海军就基本完成了下一代航母的设计,尽管大洋上已经没有对手。随着45年核武器研发和投入实战的成功,一种新的战争出现了:一颗炸弹可以摧毁敌人一座城市,一个集团军,一整支舰队,一个大型航空基地,一个工业中心。。。。。。投放这种炸弹的平台就成了最热门的武器。

刚成立不久的空军(二战中美国空中力量分属陆海军,日本相同;苏联空军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受陆军指挥,中国相同;只有德国和英国有真正独立的空军。而美国陆军战略航空队实际上在独立执行空军的任务,战后就发展成了空军)提出了B36 peace maker,海军提出了A-3D sky warrior和一级超级航母,它的首舰被满怀热情地命名为合众国号(united states)。当时是1947年,这些东西还都在图纸上或者研制之中。起初两个计划都得到了批准,但海军的计划遭到空军陆军和很多其他势力的一致反对。因为合众国号的造价超过1亿美元(当时的币值),海军还有配套的39艘其他舰艇的建造计划,总共要花10多亿美元,在战争刚刚结束,美国人已经忍受了多年的高税率和消费限制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终这件事闹到国会,海军失败。美国政府在没有征求海军意见的情况下,在合众国号开工仅5天后取消了这个计划。同时国会通过法令,海军实力将在战后已经裁军的基础上再裁减一半。随着时任海军部长沙利文的辞职前海军部长和国防部长弗莱斯特的自杀,海军彻底放弃了希望。

弗莱斯特是一位传奇人物,冷战思维的创立者之一,象胡佛和麦卡锡一样是深刻影响过美国国家安全策略的冷战巨人,性格孤僻甚至偏执,富于野心和冒险精神。

詹姆斯·文森特·弗莱斯特1892年生于纽约一个贫穷的移民家庭,一战中是一名海军中尉。战后他进入了普林斯顿,大二退学跑到华尔街作了一名投机商(起初在金融公司打工)。很快他就在20年代的大萧条中成为百万富翁,34岁那年他娶了小他7岁的社交界著名的美人,时尚杂志专栏作家约瑟芬·奥格登。这看上去金童玉女的结合实际上非常不幸福。

弗莱斯特的商业生涯保持了传奇性的持久的成功,1940年他被政府招募进了负责国家战争动员的专门部门担任要职,旋即他转去了海军部,主导海军军备建设。二战中在他的领导下,成千上万美国舰船涌向大海,各种新式海军武器令人目不暇接地出现在战场上。尽管他的为人远说不上友善,也不能算正直,但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类似的还有苏联的贝利亚同志)

1944年4月,时任海军部长诺克斯逝世,弗莱斯特成为当然的继任者。战后,美国首次设立国防部长一职,这遭到了各个军种的抵制。1947年,围绕着国会讨论著名的国家安全法案(National Security Act)的激烈政治斗争中,弗莱斯特极力争取限制国防部长的职权。然而同年9月,他被杜鲁门任命为第一任国防部长。

弗莱斯特是最先开始鼓吹苏联威胁的政界强人之一,也就是由于他的影响力,海军的合众国号一系列计划最初才得以通过。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不断恶化,1949年3月弗莱斯特辞职就医,4月海军的计划被取消,5月弗莱斯特从医院的16楼跳了下来。他的死至今仍然是个谜,有关八卦层出不穷。但不管怎么说,海军失去了一位强有力的支持者,新的航母计划就被搁置了下来。

为了抗争政府对海军的削弱,1949年爆发了"Revolt of the Admirals"事件,众多海军名将为了保持海军的兵力尤其是航空兵实力和争取核战能力与政府和国会进行斗争,更主要的是跟空军斗争。结果是空军获胜,导致了海军作战部长(chief naval operations)丹费尔德被解职,不过海军还是争取到了一些东西。1950年,罗斯福号首次携带核武器战备值班。

然而峰回路转,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等美国和韩国顶住了北朝鲜的进攻时,朝鲜半岛上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供空军用作基地了。这时候航母的快速反应和强大的对陆攻击能力就凸现了出来,不仅海军实力大为恢复,新航母的计划也被批准。

为了纪念,united states号改名为佛莱斯特号。至今,美国都把自己的现役航母叫超级航母,而弗莱斯特号就是第一艘超级航母。其总体设计和结构与最新的尼米兹级大同小异。前面说的蒸汽弹射器等新技术当时还在改装的埃塞克斯级以及中途岛级上试验,A-3D攻击机也在研制中,后来这些都装到了弗莱斯特号上。

弗莱斯特级标准排水量6万吨,满载排水量增加很大,达到8万吨。上有4座弹射器和4座甲板侧升降机,这种升降机重达100吨,专门用于运送飞机,其升起最高处与甲板持平,最低处与机库甲板(就是机库的地面)持平。

以下没有特殊说明,“飞行甲板”简称“甲板”。

该级舰外观也与尼米兹级类似,甲板长320米以上,最宽处宽76.8米。甲板前约1/3段是呈梯形的起飞甲板,装有两部弹射器。中部右舷是舰桥,还有3部升降机。船尾至突出的左舷前部是斜角降落甲板,其尽头左舷处有一部升降机。4道阻拦索设在降落甲板靠船尾约1/3处,附近在降落区两侧有两个尼龙阻拦网支架,平时倒在甲板下的槽内,紧急时竖起张开尼龙阻拦网用,这意味着有一架飞机因为受伤或者其他原因无法正常降落。这个张网作业至今仍然完全靠人工,要全体甲板人员一起参加。另一样完全人工的作业是在一天的甲板作业开始前,所有甲板人员要手拉手从甲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纵向),去掉钉子,可口可乐瓶盖(比如说)等异物。

降落甲板的后1/2段也有一部弹射器,第4部弹射器装在左舷的突出部分。降落甲板和起飞甲板之间类似三角形的区域是整备区。每个弹射器后面都有挡焰板,由耐火材料制成,背面有很多冷却管,液压机构控制,用于把发动机喷出的热气朝天空反射。

飞行甲板下面大部分面积是机库,机库高7.5米,以后的美国航母都是这样,再往下的船首船尾部分是弹药仓。这是由于安全考虑,各种航空武器都要分开储存,所有的引信和战斗部也分开,大部分导弹的动力部分,引导部分和战斗部也是分开的。因此这一层有很多武器升降机和武器组装用的舱室(注意这里说层就是泛泛一说,不是实际舰内的分层)。再往下是动力系统和航空燃油仓。其他部分就是乘员舱,食堂,游戏室,情报室,邮局,锚室,电影院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以上所说只是个大概,美国航母的内部结构据偶所知还没有完全公布。

由于弗莱斯特级已经是现代航母,这里说说美国航母作业的一些情况,主要是飞机起降。

美国航母上飞行员的选拔极其严格。以战斗机为例,飞行员首先要接受和空军飞行员一样的训练,拿到空军飞行胸章;然后接受航母起降和其他相关训练才能拿到海军飞行胸章;再接受夜间起降训练才有资格在航母上服役,部分人员还要接受top gun计划的特殊训练。着舰被美国海军视为最重要的训练,和平时期航母在执勤中也没完没了地练,在陆上驻扎的时候也要画出斜角甲板在地面上装上着舰指挥系统训练,条件有限时战术飞行训练可以停,着舰训练不能停。

航母的起飞作业,比如在伊拉克的一艘美国航母上要起飞一架F-18出动攻击,首先舰长把从上面接到的命令下达给air boss(就是主管飞行业务的军官,中校),air boss叫来有关中队的飞行员,briefing。同时舰长告诉航海人员迎风行驶,告诉动力部门准备蒸汽,告诉甲板,机库,武器库人员。。。。。。总之按条令办。

由于飞行甲板上噪音很大,大部分联络通过手势和灯光信号完成。

briefing 完了,该飞行员牛逼轰轰地来到飞行甲板,飞机已经挂好了武器停在整备区。作为飞行员的职责,他要和一位大人物plane captain一起检查飞机的情况,包括武器是否挂好,有没有漏油,各种操舵装置是否正常等等。觉得正常了,这位dd就登机,检查仪表,输入导航资料等等,完了,就打个手势,询问另一位大人物deck director是否可以启动发动机,得到肯定的手势,就启动发动机,放在idle档。这个时候plane captain的手下拿掉把飞机固定在甲板上用的链子什么的,plane captain再给个手势,飞行员dd松开刹车,开大油门,仍然保持发动机低功率,根据deck director的指示,把飞机开到弹射器的位置上去。另一位大人物catapult operator的手下把固定飞机于弹射器起点的拖杆挂在飞机鼻轮(三个起落架中前面单独的那一个)上,把鼻轮上的弹射杆拉下来固定在弹射梭上。另一个手下向飞行员和直接操作弹射器的人员亮出有起飞重量等数据的牌子。又一个大人物trouble shooter 上前重复一次飞行员和plane captain做过的检查,确定没有问题,挥手叫来一个手下把挂载武器的保险都开了。同时catapult operator根据飞机种类,起飞重量,风速,大气温度等等确认他的手下设定的弹射器蒸汽压,觉得没有问题了,给飞行员一个手势。然后deck director下令竖起挡焰板,飞行员加大油门,开加力,catapult operator给出全速起飞的手势,飞行员行军礼表示确认(就是电影里经常看见的那个挺酷的动作),catapult operator就下命令给手下开弹射器。这时候活塞被几十个大气压的蒸汽推动,弹射杆被弹射梭猛然拉平(这个姿态扣得最紧),拉着飞机不断加速,拖杆断掉。等活塞撞上水刹,弹射杆突然竖过来脱离弹射梭。飞机鼻轮有一个套筒伸缩装置,装上弹射杆的时候会缩起来(就是机身前部下垂),弹射杆一松开,鼻轮(实际上是鼻轮支架)猛然伸长,顶一下甲板,这个力的反作用力使机头抬起达到起飞所需的迎角,飞机就飞了出去。

飞机执行完任务回来,先在周围设定好的降落空域盘旋一周,报告飞机编号,燃料余量等(如要求无线电静默则使用灯光信号报告)。然后根据命令进入下滑轨道,看镜子(现在的镜子已经变成5个大灯,不过原理一样,要使中间的大灯对准基准灯),放减速板,捕捉钩,加大油门(准备降落失败好紧急起飞)。一位大人物landing signal operator负责对降落飞机的指挥和操作着舰指挥系统(就是那一大堆灯),他有一位手下监视一个显示器上面的雷达和很多摄像机提供的数据和图像。飞机就朝着目标阻拦索飞去,因为甲板后气流很复杂,所以要小心控制。突然,landing signal operator发现飞机高度不对,肯定钩不到阻拦索了,马上按下一个钮, 同时大叫"wave off",那一堆指示灯乱闪。飞行员dd马上开加力,收减速板,改水平舵。。。。。。飞机落在甲板上滑行一段又飞了起来。

以上所说的“大人物“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前飞行员,校级军官担任。美国航母的舰长也都是飞行员出身。

美国航母上的一系列安全规程,尤其是起飞前的武器检查根福莱斯特号很有关系。该舰发生了战后美国航母最大的事故。1967年越战期间,该舰甲板上一架F-4挂的一枚火箭弹突然发射,击中了一架A-4,打掉了后者挂载的副油箱和一枚1000磅炸弹。当时甲板上有很多准备出击的飞机,发生大火和一连串爆炸。134人死亡,64人受伤。

家园 [原创]美国航母发展简史5

弗莱斯特级共建4艘,弗莱斯特号,萨拉托加号,突击者号,独立号。首舰弗莱斯特号1954年下水,次年服役,弗莱斯特的遗孀参加了下水仪式。该舰服役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大西洋的第二舰队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之间来回换。主要任务包括干涉黎巴嫩内战,第二次中东战争,塞浦路斯危机(撤侨),短暂地参加了越战,由于前文所说的事故,很快就回去修理了。该舰最大的荣誉是作为庆祝美国200年国庆在纽约举行的国际阅舰式旗舰,此外还于60年代访问过南斯拉夫。该舰主要作为可能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北约海军在欧洲方向的预备队,因此参加过很多次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还做过C130满载起降的实验,这是至今航母起降飞机重量的世界纪录。后来还是决定在航母上用更小的运输机。最后一次重要任务是在1988年,两伊战争中伊朗不满西方和海湾6国对伊拉克的支持,宣布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并大规模攻击油轮。1986年12月美国宣布凡是在美国注册的船只都受到美国海军保护,1988年轮到弗莱斯特号的战斗群去执行这个任务,她在波斯湾及附近海域待了5个多月。其间同属中东机动舰队下辖的文森斯号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冲入伊朗领海内误击一架伊朗民航客机。1991年该舰退役,现在作为博物馆展品放在罗德岛。

萨拉托加号基本上是弗莱斯特的替换舰,两艘舰一艘执行任务的时候,另一艘就歇着,有需要的话就一起去。比如干涉黎巴嫩内战,就都去了。该舰出彩是在80年代。1985年一伙巴解前线组织(liberation front)成员劫持了一艘意大利豪华游轮,并处决一名美国游客。后来该组织总头阿巴斯应邀前往斡旋,后来劫持者放弃游船,按协定乘埃及民航飞机飞往叙利亚(劫持发生在埃及领海)。与意大利商量后,萨拉托加号起飞飞机把这架埃及飞机迫降在意大利,恐怖分子被意大利抓获。后来阿巴斯被指控是这次劫持的策划者,此时他已经移居伊拉克,成为美国指责萨达姆支持恐怖主义的重要理由之一。据说美国人已经在伊拉克把他抓住了。

1986年,卡扎菲作为收回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措施之一,宣布希德拉湾(北非中部很大的海湾)大部分为利比亚领海,并宣布北纬32度30分为死亡线,未经许可进入该线南方的他国军舰将受到利比亚攻击。不久,萨拉托加与另外两艘航母共三个战斗群跨越死亡线,利比亚随即发起攻击,遭到美军还击。该行动是美军有预谋的作战,代号草原烈火。利比亚几艘巡逻艇被击沉,海岸防空导弹阵地,也是美国的主要目标,都被摧毁。接下来的黄金峡谷行动萨拉托加没有参加,上次的另外两艘美国号(America,小鹰级)和珊瑚海号与空军的F111再次攻击利比亚,这一次的目标是利比亚全国的主要防空阵地,空军/陆军基地和卡扎菲官邸。最后利比亚不仅军事实力损失很惨,还有卡扎菲的一个养女和一个侄子死亡,两个儿子受伤。

1991年萨拉托加参加海湾战争,实际上伊拉克刚刚入侵科威特她就到达战区。战争期间一架F-18和一架F-14被击落。1994年萨拉托加号转入预备役,98年交给海军教育训练中心教学用。

突击者号1954年下水,之后主要在加勒比海活动,进行了一系列训练演习。1964年美国介入越战,该舰随即奔赴战区并在远东待到了1973年停火。当然期间该舰时不时要回到珍珠港和美国西海岸休整。顺便说一下,整个越战期间美国海军损失了726架固定翼飞机和13架直升机,海军陆战队损失193架固定翼飞机和270架直升机。

越战后突击者号仍然呆在远东,1976年参加了对菲律宾水灾的救援行动(美国海军经常应其他国家请求参加类似的非战任务)。之后突击者曾去印度洋执行任务,监视当时动荡的东非地区。

1983年一个全部由女飞行员组成的C1舰载运输机中队降落在独立号上,这是美国航母上第一个全女性中队。

1991年突击者号参加海湾战争,同去的还有中途岛号,西奥多·罗斯福号(尼米兹级),JFK号(自己单独一级),萨拉托加号,和美国号(小鹰级)。假如企业号顶替萨拉托加的话,除去已经全部退役的埃塞克斯级,美国战后建造的航母就每级都有了。

海湾战争后不久突击者号再次前往东非,参加在索马里的撤侨,救援和干涉行动(Operation Restore Hope)。

1993年突击者号退役封存。该舰是在越战中参与作战行动最多的美国航母。

独立号1958年下水,初期主要随第6舰队在地中海活动,不久参加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的封锁行动。1965年独立号参加越战,是第一艘参战的属于大西洋舰队的航母。不过很快她又回到大西洋。

1979年她拥有了美国舰队航母上的第一位女固定翼飞行员,她驾驶C1运输机。1982年参与黎巴嫩维和行动。1983年作为唯一的航母参与入侵格林纳达。此战美国首次将由一个航母战斗群和一个两栖攻击舰战斗群组成的远征队付诸实战,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协同配合完成两栖作战。作战准备到结束一共一个星期。随后独立号回到黎巴嫩附近海面,紧接着攻击了叙利亚的防空阵地,因为它们曾锁定和瞄准并试图攻击美国飞机。叙利亚说美国飞机侵犯了叙利亚领空。作战中一架A6和一架A7被击落,不知道是哪艘航母上的。飞行员被俘,后被释放。

独立号在海湾战争前美军调兵遣将期间(沙漠盾牌)来到波斯湾,在战争正式开始前撤离。战后独立号顶替刚退役的中途岛号作为驻日本的第7舰队唯一航母,也是唯一母港在外国的航母。其间主要任务是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的巡逻。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开往附近海域进行威慑。1998年独立号退役,她的第七舰队唯一航母位置和"don't tread on me"舰旗(美国海军给最老的海军舰艇的舰旗)都由小鹰号继承。

接下来是小鹰级。该级舰是福莱斯特级改进型,主要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把右舷升降机从舰桥前面一个后面两个改成前2后1,左舷升降机从斜角甲板尽头移到左舷突出部分末尾,此外排水量也加大。标准排水量6万1千多吨,满载8万2千多吨。作为常规动力舰艇该级舰续航力很强,30节高速可以航行4000海里。该级舰共三艘,小鹰号,星座号和美国号。

首舰kitty hawk1960年下水,舰名来自于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小镇的名字。越战期间小鹰号执行多次任务并且是表现最好的美国航母,多次受到嘉奖。越战一结束该舰就经历了现代化改装(前述福莱斯特级和中途岛级都经历过多次现代化改装)。主要是由攻击型航母改为多任务航母,实质是增强反潜能力,也就是S-3维京反潜机上舰。当时的苏联海军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挑战者的角色,海军主力由核潜艇和大型巡洋舰构成,海军主要进攻武器为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美国为此大力加强舰队反潜和抗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小鹰号现代化改装的经验应用到了尼米兹级的建造中。

小鹰号一直在太平洋舰队服役,接替星座号前一直属于第三舰队。参加过的任务有索马里的Operation Restore Hope,伊拉克南部禁飞区,94年朝鲜核危机(现在这个和那次如出一辙)的威慑任务等。98年开始长驻日本,计划于乔治·布什号造好后退役。

星座号1961年下水,随后参加越战。该舰是美国海军史上第一艘舰艇的同名舰。她几次任务的战区都比较靠北,直接面对过北越的海空军。该舰拥有美国越战中最早的两名王牌。战后星座号也进行了和小鹰号一样的现代化改装。该舰隶属于太平洋舰队旗下的第5舰队。1981年里根总统上舰颁发总统嘉奖旗,并称该舰为“美国旗舰”。1987年该舰参加前面提过的在波斯湾护航的行动。90年代该舰和小鹰号互为替换舰,也参加了伊拉克禁飞区的行动。该舰前不久随着里根号的服役而退役。

美国号1964年下水,服役时美国一共有16艘舰队航母。随即该舰承担了A-7海盗攻击机的上舰试验,并且该舰也是第一艘携带空中反潜兵力的舰队航母,当时是海鹰直升机。随后该舰一直在地中海的第6舰队旗下。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击一艘美国间谍船,当时在附近的美国号和萨拉托加号立即准备起飞攻击对方(当时美国人不知道是以色列干的)。后来转而派直升机搭救落水船员。68年该舰换装了F-4,A-6,A-7,然后去参加越战。其间还做过U-2的起降试验。70年代同样进行现代化改装。80年代参加了空袭利比亚的草原烈火和黄金峡谷行动。后来发现舰况不良,执行任务不多,96年退役。后来被改装为尼米兹级,改名杜鲁门号重新服役。

企业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1960年下水。除了舰桥很方和甲板很长(舰艇长度吉尼斯纪录,甲板长331。6米)以外,和美国其他超级航母总体设计类似,标准排水量7万3千多吨,满载排水量约9万吨。服役不久就和两艘核动力巡洋舰(班不里齐号和长滩号,都没有姐妹舰,是美国最早的核动力巡洋舰,60年代初建成)组成了全核动力编队进行了环球不停靠不补给航行。越战后期参战,不过大部分时间属于地中海的第6舰队。80年代初该舰又把舰桥重建了一遍,变成根小鹰级类似。94年再次进行现代化改装,计划服役到2015年,将被计划中的未来航母首舰取代。

JFK号被很多资料认为是小鹰级,但美国海军把她单算一级,因为她设计时就是多任务航母,也就是小鹰级经过现代化改装的那个样子。该舰铺设龙骨在1964年,为纪念63年被刺杀的JFK命名,1967年JFK的9岁女儿出席了下水命名仪式。注意该舰全名是John F. Kennedy。

服役后JFK号同样前往地中海。6,70年代世界上两大热点一个是越南一个是中东,所以美国除了留对付苏联的预备队外,航母不是去越南就是去地中海。

1983年该舰参加了黎巴嫩维和行动,这次行动实际上是配合以色列夺取该地区的战略优势,美国海军攻击了叙利亚和叙利亚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民兵阵地。1989年该舰在地中海航行时,例行巡逻的F-14先发制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的米格23。91年参加了海湾战争。随后在一次复杂的军费争论当中JFK号成为牺牲品,没有得到全面的延寿改装,90年代后期一度转入预备役,2000年恢复现役,但很快在一次出动前检验中不合格,舰长被解职。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舰况不良,终于决定还是进行延寿改装,现在已经完成。

尼米兹级是目前美国航母的主力,总体设计除了大一些根现代化改装后的小鹰级大同小异,核动力,标准排水量8万多吨,满载排水量10万吨左右,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军舰。目前已建成服役的有(括号内为服役时间,注意不是下水时间,太长的名字没有写出全名。各舰舰名除了尼米兹只有姓以外,都是全名):

尼米兹号(1975),艾森豪威尔号(1977),卡尔·文森号(1982),西奥多·罗斯福号(1986),林肯号(1989),华盛顿号(1992),斯坦尼斯号(1995),杜鲁门号(1998),里根号(2003)。

乔治·布什号刚刚铺设龙骨,是尼米兹级的最后一艘, 计划2008年服役。

此前(由此上朔到二战前)绝大多数美国航母都是弗吉尼亚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和纽约海军造船厂建造。自尼米兹级开始,只有纽波特纽斯还有实力继续建造航母,因为纽约造船厂不能建造核动力舰艇。该船厂属于海军的传统合作伙伴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

目前美国海军的主要编成是12个航母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和12个两栖战斗群(Marine Amphibious Ready Group 或 Amphibious Ready Group)。目前除俄罗斯和法国外从数字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全部海军实力有在大洋上战胜一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把握。

航母战斗群以航母(CV)为核心,配属的舰只有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CG,防空/多任务)1-2;阿利·伯克级驱逐舰(DDG,防空/多任务)1-3;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DD,反潜为主)0-2;佩里级护卫舰(FFG,反潜为主)1-2;快速支援舰,一般为萨克拉门托级(AOE)1-2;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SSN)1-2。通常没事的时候整个战斗群包括10艘舰艇(含航母),根据任务可能会有加强。以上各水面战斗舰艇实际上是几种标准化装备排列组合出的武器平台,包括标准/标准2防空导弹(对空),战斧(对陆),捕鲸叉(对舰),阿斯洛克(对潜),MK46/MK50鱼雷(对潜),海鹰直升机(主要对潜);电子装备包括CEC集中电子控制系统及数据链,相控阵雷达,远程对空雷达,对海雷达,火控雷达,战术导航雷达,主动舰壳声纳,被动拖曳声纳,这些东西也都是标准化的型号。不同舰种就是以上装备的有无和多少不同。此外还有所有舰都有的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密集阵快炮,舰炮,干扰弹发射筒,水精反鱼雷装置什么的。

两栖战斗群的核心是塔拉瓦级(旧)或黄蜂级(新)两栖攻击舰(LH)为核心。这个舰种满载排水量4万吨左右,有200多米长的直通甲板和巨大的坞舱。可以携带几十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目前美军使用海鹞)或直升机,以及10几艘或几艘大小登陆艇,再加2000名以上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专门用于两栖登陆作战,综合作战能力极强,包括完备的兵力投送,后勤补给,保障,医疗救护等能力,也具备强大的指挥和制海能力。战斗群配属的舰只还有一艘惠得贝岛级船坞登陆舰(LSD)和一艘奥斯丁级船坞运输舰(LPD)。前者主要在登陆中用登陆艇向滩头输送坦克等装备,后者主要用于输送补给。也就是说这三艘舰组成的战斗群可以独立进行一次旅级规模的协同复杂,手段多样的登陆作战。

目前12支航母战斗群一半在大洋上,一半在基地。战斗群的编制并不固定,美国海军的行政单位是按舰种来分,比如Naval Surface Force 下属Destroyer Squadron 1之类的。航母战斗群是一个Task Force, 兵力从各单位抽,一个战斗群只是个指挥单位,不管行政。任务完了各舰回自己的建制。平时说的第七舰队只有个Carrier Strike Force Seventh Fleet指挥机构架子。

目前美国分太平洋舰队的第3(太平洋),第7(西太平洋),第5(印度洋)和大西洋舰队的第2(大西洋),第6(地中海)5个舰队。各舰队随时保持一个航母战斗群在战区, 约半年一换。两栖战斗群通常在基地,有任务才出去。

全文完。

家园 谢谢奉献原创

补充一点资料吧,虽然和您的文章相比属于狗尾续貂。

兰利号被击沉的时候已经改造成水上飞机母舰,前面的甲板短了一截,所以在危急中无法起飞搭载的战斗机拼死一战。我曾经写过一篇《命运,在三十八年里迷航》,主角就是当时兰利号的护卫舰英格索尔号,里面也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兰利号沉没的经过,如果有兴趣您可一看。

突击者号是一艘极为奇特的航母,居然可以搭载200架飞机,史无前例,空前绝后,但它的设计有个毛病是只能一次把飞机都发出去,这个不实用的毛病导致它实用性极差,不得不进行改造。所以它没有在太平洋战争中参战,不过突击者号还是打上了仗,是在北非,支持火炬行动,进行反潜和对岸攻击。

企业号,约克城号,大黄蜂号之所以比较瘦,是为了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节省两洋调度的原因,这是美国海军两洋部署的特点。不过这三艘军舰虽然瘦,生命力却特别强,因为它们都是和平时期建造,被称为“象竖琴一样精雕细刻”。

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敦号在战前是美国海军的骄傲,他们有一点不同于其他美国航母的地方,就是采用了英式封闭式机库,飞行甲板装甲,不容易象其他美国航母一样中弹就失去作战能力。遗憾的是这种先进的设计由于巧合而没有被继续采用。实战中列舰中弹后因为内部汽油溢出殉爆沉没,恰好暴露了封闭式机库难以抢救的问题,萨舰作战中两次被潜艇重创,没有发挥飞行甲板装甲的优点。美军一直采用机库甲板装甲,开放式机库的设计,直到中途岛级,才重新认识到封闭式机库的优点。

胡蜂号一般翻译成“黄蜂号”,黄蜂号是被日军潜艇名将鹰木一梨击沉,鹰木一次齐射的五条鱼雷击中了四条,两条命中黄蜂号,一条重伤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还有一条击沉了驱逐舰奥尔布赖特号,是潜艇战的奇迹。黄蜂号沉没和它的结构有关,也和它秉承美国航母舰队早期指挥官弗莱彻的作战思想有关。因为当时航母作战是新事物,这个酷爱和少妇晚间闲谈的将军对于怎样指挥航母舰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主观的要求各航母一定要保持油料充足,总是不断的要求加油,近乎病态。黄蜂号就是满载的油料舱被击中,才无法扑救,最终沉没的。

埃塞克斯以后,航母数量太多,就不再一一补充了。

家园 还有么?花一编还是很累的
家园 没了,写了全文完。什么叫花?
家园 萨苏名不虚传

小弟第一眼就看见加了精,心想这里版主够勤劳。再一看这么精彩的一篇回复已经出来了。

当时这篇文章是小弟在bbs上灌水,一时兴起讲几句,一帮朋友捧场,偶就西里哗啦写出来了,前后断断续续写了半个月。那些朋友都不是军迷,但是美国航母这种牛东西普通人感兴趣的其实挺多,我就尽力把我知道的讲起来还不算费尽的全写了,大多凭记忆,资料查的马马虎虎,疏漏在所难免。

胡蜂号是我故意那样译的,怕那些朋友跟大黄蜂搞混,所以注了英文原名。

弗莱彻在美国海军舰队指挥官里是偶很看不上的一个,美国海军将领,窃以为,要不死板,但是训练精益求精,带舰带得好,要不不够细密,但是能出奇,关键时刻能迅速做出冒险,但是正确的决定。美国海军的战斗精神也有独到之处,自信,倔强,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应该不是偶然的。但是这个弗莱车,不够细密,而且不出奇。不过人家胜仗也打了不少,毕竟青史流了名

“埃塞克斯以后,航母数量太多,就不再一一补充了。”这可千万别,一定要一一补充。同意的顶!!!!

家园 顺便问一下

文章题目旁边一朵花,再旁边一个数字,再旁边一个中扩号里面一个数字,都是什么意思?

家园 就是送花了
家园

企业号1947年退役,被放在纽约养老。

1947年2月17日,企业号退出现役,编入美国海军后备役,并重新列为反潜航空母舰。

企业号的最终结局听来有点儿扫兴。经管美国海军中有许多人极力主张将它列为一艘纪念舰,但它最终还是于1958年7月1日被卖给了拆船商,在拆船场里粉身碎骨了。

家园 我倒,还有团火在烧,一个太极在转,都是什么意思啊?
家园 那么,放在纽约的是哪一艘?
家园 哦,一起等高人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