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钢铁时代的恐龙(一)(完) -- 晨枫
炮兵是战场之王。拿破仑是炮兵出身,在奥斯特里茨,拿破仑用大炮把冰湖轰开,淹死敌军无数,取得了又一个以弱胜强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交战国大量使用野炮和机枪,传统的步兵集团冲锋和暴露在开阔地的排枪防御战术使暴露的步兵伤亡惨重,迅速被挖壕、筑垒据守的战术所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打成双方都转入防御的拉锯战。传统的野炮弹道低伸,炮弹多为杀伤弹类型,双方很快对深挖洞、不出头的固守防御的对方无可奈何,曲射炮开始大行其道,包括榴弹炮(弹丸和药包分装,药包可以按射程要求调解装药量)和迫击炮(单个的整装炮弹)。曲射炮可以吊射,炮弹可以射入壕沟内、高墙后、山体或建筑的反斜面,也容易击中低矮但顶部面积较大的坚固工事。曲射炮的射程相对较近,初速较低,后座较小,所以炮的口径容许大一些。为了对付日益坚固的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大口径重炮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攻城臼炮(siege gun),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大伯莎”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380毫米大炮正在向凡尔登开炮
德国炮兵正在把一门210毫米重迫击炮拉进阵地,轮子上的活板起到类似履带的作用,减小对地面的压力,增加通过性
本来郁郁葱葱的法兰德斯平原,被炮火梳理过后的景象
英国士兵在法兰德斯的简易工事里
加拿大第4师的步兵在泥水里准备进攻
安特卫普附近Fort Sainte Catherine Wavre遭到德国超级重炮轰击后的废墟
Namur要塞贝炮击后的废墟
德国重炮在开火
两门德国重炮在树林里开火
“大伯莎”的诞生起源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要求德军穿过中立的比利时,从侧后攻击法国,迅速攻克法国。这在日后成为德军进攻法国的基本战术。但这要求德军迅速攻克在比利时的列日(Liege)和那姆(Namur)的坚固筑垒设防地段,于是就需要专用于摧毁坚固堡垒的超级重炮。日俄战争中日军久攻旅顺要塞不下的教训,也证明了这种专用于摧毁坚固的要塞的超级重炮的重要性。克虏伯根据多年研制重炮的经验,研制出420毫米的Gamma重炮,但这门重炮太过笨重,必须拆开才能用火车运输,在阵地前重新组装,耗时费力,容易贻误战机。德军要求克虏伯研制一个便于通过公路机动的版本,这就是“大伯莎”了。“大伯莎”是克虏伯公司于1914年研制的420毫米榴弹炮,一共制造了4门。“大伯莎”是以古斯塔夫·克虏伯的妻子伯莎命名的,这肯定不是古斯塔夫的主意,除非古斯塔夫不要命了,因为Dicke Bertha的原意是巨胖的伯莎,不过习惯上英文名字是Big Bertha而不是Fat Bertha。这位来自鲁尔河畔埃森的德国MM也确实不大婀娜,重达43吨,需要200人花6个星期才能在阵地前组装完毕,也有说法需要多达1000人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大伯莎”的弹头重820公斤,射程15公里(也有说法只有9.3公里),再坚固的工事也经不住这么一下。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共军的152毫米炮弹头才20多公斤重,已经把久经战阵、见识过B-52重磅炸弹轰炸的越军官兵震得魂飞魄散。820公斤的炮弹落到要塞附近时,比利时士兵的震撼和惊恐是容易想象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最后一刻,两门“大伯莎”终于交付德军,马上就被用在列日和那姆的攻垒作战,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此巨大威力的炮弹,直接命中敌人的堡垒的威力自不待言,即使落到附近,沉重的弹头借助下落的动能,钻入地下深处爆炸,引起的地震摇撼了坚固堡垒的根基,对军心的巨大震撼更不用说了。但是“大伯莎”的辉煌时间不长,在血淋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淋淋的战斗凡尔登战斗中,4门“大伯莎”一起上,还是没有改变德军功亏一篑的下场。凡尔登战斗结束后,德军撤下了所有“大伯莎”不再使用,因为协约国军队已经大大增加的火炮射程使“大伯莎”的使用变得很危险。不过“大伯莎”的原型Gamm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披战袍,在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重显身手,但这是后话了。这里要说明的是,这类笨重而射程并不太远的超级重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行其道,是因为拉锯战的特殊情况。双方陷入胶着,战线很少移动,而反炮兵战术和装备都不发达,所以这些“胖大妈”们可以横行。一旦战争进入机动战阶段,这些超级重炮就很快过时了。
420毫米的“大伯莎”超级重炮
“大伯莎”正在进入阵地
“大伯莎”的又一个角度
在战斗前组装“大伯莎”
真正的伯莎,也没有那么恶劣
古斯塔夫、伯莎和孩子们,看上去很祥和的一家子,但谁能想到,这一家子以制造最变态的杀人工具而著称呢?
和“大伯莎”齐名的是奥匈帝国的斯柯达305毫米超级榴弹炮,这是著名的位于捷克皮尔森(Pilsen)的斯柯达军工厂在1910年推出的杰作。虽然重达26吨,斯柯达重炮是按可以在公路上机动而设计的,只需要12个人40分钟就可以完成起发射准备。弹头重420公斤重,射程13公里,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比利时列日和那姆的攻城战中,和“大伯莎”一起,连续摧毁12个外围坚固工事,引起各国对这种超级重炮的极大重视。
斯柯达305毫米超级重炮。每一个帝国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兵工厂。就像克虏伯对德国一样,位于捷克皮尔森的斯柯达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兵工厂
行进中斯柯达305毫米超级重炮
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里的斯柯达305毫米炮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是享受阿。
其实按照重量来说,这些巨炮都不比虎豹之类的坦克重,不过体积实在是太庞大了
臼炮一般指老祖宗Mortar,虽然历经发展,siege gun
又回复到Mortar的那种短身管,不过译名还是略加分别
为好。
臼炮是很老的说法了,不过还是正规的说法。siege gun不光用于在城外攻城,现在更多地用在城内摧毁坚固工事,已经是近战武器了。在美军中,siege gun是工兵装备,不是炮兵装备。用“攻城炮”的说法,也有一点误导。不知道苍野兄以为如何?
美国人已经把siege:围城这个词从原来的围城战
扩展到城内战,但“用机动性较差的重装火炮轰击
城市目标等固定目标”的意思还在,我觉得尽量体
现“攻城”的意思为好。
至于siege gun掌握在和野战火炮不同的单位里,这
是有历史传统的:
庸庸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兵战斗》
http://bbs.chinesewwii.net/showthread.php?s=&threadid=11564
“第三个大问题是炮兵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廿世纪前半,各国陆军炮兵均概分为「野战炮兵」及「要塞炮兵」两大类(德军称做Foot Artillery、英军称为守备炮兵、美军则是海岸炮兵),但是虽然炮兵地位低落,两者间的恶斗仍无休止。传统上,野战炮兵负责所有伴随步兵运动的轻、中炮兵单位,而要塞炮兵则管制一切固定不动的炮兵设施与重炮,如:岸防炮、防空炮、攻城炮与臼炮。随着战线的静止化,野战部队愈来愈需要要塞炮兵的重炮支持,但两种炮兵间的差异也愈来愈明显。以德军为例,两种炮兵间不但在人员晋用时从不交流,甚至两者间有不同的密位计算方式。”
是否美军后来把这种重装炮都归口工兵管理了?
感觉西人有点奇怪,用这种温柔的名字来命名杀人武器。
如果用咱们坛上那些温柔的ID来称呼原子蛋,氢弹、导弹、中子蛋,效果会是如何?
晨风兄现在谈及的都是陆军大口径野战臼炮吧?那后面是不是还有大口径海军炮和要塞炮,以及列车炮?
另外,一战中的超大口径迫击炮也是很有特色的~晨风兄有这方面的资料的话,还请不吝赐教~
美军内也就是攻城臼炮贵工兵管,专用于破障。平常意义上的各种口径的大炮还是归炮兵管,现在统一到105、155和203毫米,以155居多。
大伯莎就叫薛宝钗,喀秋莎就叫杜十娘……
恐怕不行,“大伯莎”发起脾气来,一炮弹下来,旧坑未平,新坑又起,还是当填则填吧。
纯粹海军舰炮和要塞炮手头没有资料,列车炮会谈到,这是合川马门溪龙,不可缺少的。
一战期间,榴弹炮和迫击炮有时不是严格区分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常常把大口径榴弹炮称为迫击炮,大伯莎和斯柯达30.5cm都是这种情况,一直到二战还有,170毫米K18(Kanone)就是榴弹炮,210毫米M18(Morser)就是迫击炮,但两者的差别很小(除了口径以外),毕竟如此大口径的炮,采用整装炮弹不大现实。铁兄所指的大口径迫击炮,会不会是这种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