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富人和穷人应该怎么住 -- 丁不二

共:💬17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富人和穷人应该怎么住

眼下这场“穷人富人到底该怎么居住”的激烈争论,反映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社会有一道正在加深的裂痕,精英寡头化,下层民粹化。

  “社会和政府要做的是,如何保护这些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公共资源不受富人群体的瓜分和蚕食。” ———孙立平

  记者:最近,屡出惊人之语的任志强(华远房地产董事长)又让舆论大哗,他说现在国内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是很正常的。对他的观点,本报和新浪网联合搞了个民意

调查,截至24日中午,不同意的占63.5%,同意的占36.5%(5031人投票)。您怎么看这场争论?

  孙:这确实是一场值得重视的争论。它和近几年涉及贫富关系的其他争论一样言辞激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涉及未来城市建设的方针和格局,也涉及到在一个贫富分化不断加大的社会中穷人和富人如何共处。甚至这场争论也折射出目前我们社会中富人和穷人之间、精英和民众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其中有些苗头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先要确定一点,这场争论是怎么引发的。根据有关报道,在2月19日上海国际地产大会媒体见面会上,当主持人问到“在未来几年内最不希望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什么事情”时,一名观众表示“最不希望看到中国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而任志强则明确答道:“过去中国都是‘穷人区’,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是很正常的,就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也要让一部分人先住进‘富人区’,以后才能都变成‘富人区’。”

  虽然是不期而遇,但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必然的,甚至是不可回避的:在一个日益分化的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究竟该怎么住,是混在一起,还是各自分区?当然,穷人和富人是一种两极化的说法,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不同阶层如何居住的问题。用穷人和富人表达,只是为了使问题更鲜明一些而已。

  记者:现代社会基本是一个分化的社会,各国都是如此,差别在于程度而已。其他国家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有过哪些探索,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孙:老实说,穷人和富人该混居还是该分开居住,在国内已经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了。不少国家进行过许多试验和研究,但至今仍没有很好地解决。总体而言,分区居住是主流模式,混合居住更多属于试验或探索的性质。在19日的会上,万通的冯仑表示,曾经有房地产商尝试过富人和穷人“混搭”的模式,“但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这话大体不错,只是说的绝对了一点。

  我的看法是,判断居住模式利弊的标准,除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更好地相处。

  从这个角度说,混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有利于减轻阶层之间的隔离,又有利于分享公共资源,有人还认为这有利于增加穷人的社会资本。但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是穷人和富人的需求不一样,混合居住可能不利于各自需求的满足。而且,不同阶层的人生活在一起,也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心理和情绪上的对立。更重要的是,混居的方式往往需要政府直接介入,如果纯粹通过市场获得住房,分开居住就是必然的。这就是穷人区、富人区形成的客观原因。

  分区居住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容易造成或加剧阶层之间的隔离,特别是加剧阶层的再生产。比如,富人区的房价高,房产税也就多,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更好,富人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就更好,而穷人区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居住模式可以有利于不同阶层的共处,成了人们锲而不舍探索的问题。我们曾探索性地提出了“大混居、小聚居”的模式,即在一个较大的区域中实现混合居住,其中又能体现一定的分区和距离。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既可以促进阶层间的接触和交往,防止教育、商业和环境等公共资源的过分不合理分布,也可以使不同阶层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的居住模式不完全是乌托邦的,比如过去北京的空间模式中就有这个要素。老北京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说法,但在一个具体的胡同中,却往往是三教九流杂居,引车卖浆者与达官贵人相隔不远。这种混居的模式需要特定的条件,就是“功能互补,互惠共生”,不同的阶层或人群需要在职业和生活上互相依赖。

  我国都市有种“把穷人赶出市中心”的趋势

  记者:近些年,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深入,分区居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是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孙:说到底,居住模式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问题,是社会中的阶层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社会空间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在我们社会中出现的分区居住趋势,在实质上与西方社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造成了我们在社会空间上面临的独特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逐步形成的城市居住分区格局,是与城市郊区化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以美国为例,在郊区化的最初阶段,最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在此之后,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相反,一些大城市的市中心不断衰落,公共设施陈旧,治安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成为穷人居住的地方,有的甚至成为贫民窟。

  这样的郊区化过程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向郊区的延伸,给中产阶级和富人向郊区迁移创造了条件。这些人住在郊区,但仍在市中心工作,有轨电车是他们可以依靠的交通工具。

  现在看,这样的居住格局是有其道理在里面的。比如,富人和中产阶层相对宽裕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可以承担交通的成本。同时,富人通过“进城”经常看到穷人怎么生活,穷人却很少能看到富人怎么生活,也有利于减轻社会矛盾,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尽管这不能从实质上改善社会中的贫富差别,但至少可以缓解情绪的对立。

  在我国发生的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实际上,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存在着一种“把穷人赶出市中心”的趋势。经济适用房和拆迁房的修建,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也加剧了这个过程。去年,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就曾表示,东、西、北四环路以内和南三环路及其延长线与四环交界以内,将限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也就是说,经济适用房要建到四环甚至五环以外。在上海的房地产开发中,甚至有学者提出内环以里住说英语的,内环和外环之间住说普通话的,外环以外住说上海话的。而市中心“消灭万元以下的住房”这个市场的逻辑,比上述学者的设想更有力地将普通市民赶向郊区。

  事实上,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市中心住富人,穷人向郊区迁移的现象正在不断发生。但在这个时候,市民包括政府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是住在房子里的,同时也是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没有正式工作或失业下岗的老上海人,住在市区,每天卖100个茶叶蛋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有人说即使是乞丐在那儿都能生存下来,大城市的闹市区人流量大啊。如果搬到郊区,这样的谋生手段就不行了。

普通市民或穷人住到了郊区,又要在市区上班,也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市政环境恶化等。由于穷人要“进城”谋生,他们经常见到富人怎样生活,相反富人很少见到城乡接合带的穷人怎样生活,贫富之间情绪对立的加剧就不可避免。试想,一个大夏天,当普通人甚至穷人挤在蒸笼一样且如蜗牛般爬行的公共汽车中,这时看到车窗外鳞次栉比的豪宅,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和想法?

  不能将贫富分化与居住分区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记者:在眼下的这场争论中,我发现许多抨击分区论的人,实际上表达的是对贫富分化的不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分区居住与贫富分化的关系?分区居住会不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孙:不同阶层分区居住与贫富分化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很复杂的。一些论者之所以反对分区居住,也是出于这种担心。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几点是需要先明确的。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贫富差别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中的贫富差距要比整个社会平均水平还要大。因为社会中的富人主要居住在城市,而城市中下岗贫困群体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这种分化开始定型了,贫富的差异开始转化为阶层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穷人和富人如何居住的问题就不可回避了。

  还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将贫富分化与居住分区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是因为有贫富分化才有居住分区,而不是因为有分区居住才有贫富分化。只要人们的收入存在差别,市场中的房价存在差别,程度不同的分区居住就不可避免。我们要谴责的是过分的贫富分化以及通过分区居住突出贫富分化的现象,而通常的贫富分区居住不过是贫富分化的外化形式而已。因此,不能过多地将贫富差距的账算到居住模式上。

  当然,这不是说居住方式不会对贫富差距乃至分层结构造成影响。比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对于阶层再生产的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分区居住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又不能对这个过程听之任之。特别是政府不但不能刻意来推动这个过程,而且需要采取种种措施来抑制或减轻这个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至少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要向普通居民区包括贫民区倾斜。这些公共物品包括道路、公共卫生设施、商业和服务业、学校、文化娱乐设施等。现在我国已经在酝酿征收“物业税”或“不动产税”。这个税种一般是地方税,如果开始征收,不同居住区公共物品提供能力将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公共物品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开支,应当更多向非富人区倾斜,以缩小不同居住区在“公共消费”上的差距。

  二是政府不能“纯化”居住分区。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以治理脏乱差为名,将一些普通人或穷人赶出所谓高尚社区所在的区域。比如,一些地方设定标准,规定在什么样的地区营业面积达不到多少平方米的饭馆和小食摊不许营业等。表面看来高尚社区是美轮美奂了,但造成的社会后果却是严重的,一些普通民众由此失去谋生机会。

  三是要防止富人对自然资源和景观的瓜分。在前几年,伴随豪宅热,一些地方的自然资源开始被瓜分和蚕食。在闻名全国的庐山莲花洞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历史上儒、释、道、天主四大教派的聚集地里,居然兴建起大约50幢豪华别墅,其房主大多是政府官员和富商。在北京的香山,有开发商说“要把这里变成京城的第二个富人聚居区。”几家开发商向市政府提交了开发10个别墅项目的计划。这些项目若实施,香山周围数十平方公里内将建成上百万平方米的高档别墅区。在上海,市郊一处山林名胜周围就被圈走1000多亩地,建造了100多栋超豪华别墅,一栋别墅的最低售价为1800万元,其中最大的一处竟占地20亩,标价1亿多元。此外,泰山、崂山等一些名山大川也已成为开发商猎取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和政府要做的是,如何保护这些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公共资源不受富人群体的瓜分和蚕食。可以说,这也是调节阶层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社会正在加深的裂痕———精英寡头化与下层的民粹化

  记者:一开始您就提到,这场争论折射出目前我们社会中富人和穷人之间、精英和民众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而这种关系中的一些苗头,显然是令人担忧的。

  孙:我刚才上网浏览了有关的讨论文章,看到几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任志强是一个诚实得可恨的人”、“任说的都是大实话,但是现在没有几个人愿意听真话”、“怎样面对任志强说的大实话”、“房产大腕任志强为何总是撩拨穷人的神经”、“屡发惊人之语的任志强到底是愤青还是斗士?”新浪网的调查也表明,尽管反对分区居住的观点多出赞成观点将近一倍,但还是有67.0%的人认为,“富人区”已经是个客观存在,有36.9%的人认为“富人区”的出现是正常的。此外,还有36.1%的人同意这样的一种说法“事实归事实,任志强公开这么说还是欠妥”,有34.36%的人认为“作为房地产开发商,任志强的观点无可非议”。

  这些信息都是很值得分析的,它们背后的事实也意味深长。

  “任志强是一个诚实得可恨的人”,也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任志强的看法。不但这次是如此,就是当初任志强说“我们就是给富人盖房子的”、“房地产应该有暴利”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有人说,任说的其实是实话,但问题是,有些事情是能做不能说的,而任恰恰给说出来了。应当说,这不简单是“做”和“说”的问题。因为“说”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说”也是一种“做”。贫富差别的问题也有这个意思。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别是一回事,要不要“撩拨穷人的神经”则是另一回事。虽然“不撩拨”也无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撩拨”却可能加重对立,特别是社会情绪上的对立。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能做不能说的事情任志强理直气壮地说出来了?有人说,这是任志强代表房地产利益集团在说话。我个人一直对利益集团及其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正当行为持肯定的态度。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曾说过:“任志强曾任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的轮值主席,他的这种经历、他的企业在业内的地位以及他个人的秉性,都当仁不让地使他成为这个利益集团的领袖和发言人。尽管任口无遮拦的谈话有时引起种种非议甚至抨击,但事实上,除开个别言语之外,任的作为倒很符合一个强势利益集团领袖的身份。而且应当说,在市场经济中,利益集团的发育是一件正常甚至是必须的事情。问题是如何对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进行规范,以及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进行平衡。”但这还是不能解释“说”的问题,因为这次的“说”,除了加剧社会中的反感之外,对房地产利益集团也带不来什么益处。

  问题在哪儿呢?我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精英寡头化。也就是说,精英或社会中的强势群体有点越来越专横和霸道,越来越有点有恃无恐,越来越有点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我就这样讲了,你能怎么着吧。所以我说,这场争论从一个侧面折射着目前我国社会中精英与大众的关系。

  在《告别2004》一文中,我曾讲过一种担忧,即精英和大众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民众对精英越来越反感,而精英本身似乎变得越来越专横和霸道。当房地产商说“我们是给富人盖房子而不是给穷人盖房子”的时候,当北京的出租车公司所有者说“换什么样的车型是我们公司的事情,与消费者有什么关系”的时候,当有的知识精英说“普通老百姓反对我的观点恰好说明我正确”的时候,我们既可以体会到精英的傲慢与冷漠,也能感觉到精英与大众之间的裂痕在加深。

  精英的寡头化,无疑会促成或加剧下层的民粹化。在贫富分化悬殊的背景下,这是很容易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上层越来越专横和霸道的同时,下层对精英也越来越反感、抵触。网上对精英的抨击比比皆是,有时甚至是不分青红皂白。每次精英中的某个人出了丑闻,都会引发一次小小的狂欢。在这种氛围之下,理性的声音和严肃的讨论,越来越被淹没在情绪之中。在目前有关改革的讨论中,也存在这样的倾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要同时警惕上层寡头化和下层民粹化。

正反观点

  支持方

  我们不能把缩小贫富差距的政治责任抑或社会责任强加于企业,非要企业分担。以房地产来说,一些开发商定位只给富人盖房子,就像一些开发商定位给“穷人”盖房子一样,都不足为奇。

  ———方家平 燕赵都市报

  孟母择邻而居。

  在近十年中国大陆房地产发展中,从早先混居型开发,到现在有明确市场定位、客群定位的开发,这应该是房地产行业以及市场日趋成熟的一项具体体现。无数的开发实践都证明,越是业主客群相对集中于某一特指的阶层或人群,房地产开发所涉及到的买卖交易纠纷、物管纠纷、收费纠纷等一系列的问题才会相对减少,物业也会相对保值和升值。

  ———蔡鸿岩的博客

  反对方

  不管从我国国情还是国家建筑土地方面来看,搞“富人区”和“穷人区”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只是任志强的个人论调。“富人”凭什么就要占用很多的土地?造别墅的地今后不会再批,因为这样太浪费土地。我国现在还处于一个地少人多的状况,任志强的理论是在为“富人”讲话,这个倾向不能让其滋长。

  ———尹伯成 每日经济新闻

  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根源就是贫富悬殊。当然,这种贫富的悬殊并不是房地产发展商盖房子造成的,也不是因为他们要划分穷人区和富人区造成的,但是,如果作为房地产发展商在建房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穷人区和富人区分开,就会增加这种不和谐。

  ———潘石屹 新浪房产频道

  强语录

  “地产商只盖最好的房子,并且只有把这些房子高价卖给富人,政府才能把更多的土地出让金转移到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中去,从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

  (2004年12月,中国企业领袖年会)

  “我坚持一个观点,不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买房子,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生产量。在供应量很少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满足最富的人。”

如果我定位是一个商人,我就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去年我交了4笔基金,包括扶贫基金、生态多样化基金、阿拉善的治沙基金等等,剩下的是政府的事儿了。”

  “任何国家都一定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家庭无法用购买市场商品房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这就是我所坚持‘不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购买商品房’的原因所在,也是媒体中所谓‘媚富’谬论的基础。”

  (2005年1月,任志强撰文《谁在为“穷人”说话———不要让所有的百姓买房》)

  “没有巨大的利润支持,就无法建设品牌,因此房产品牌就应该具有暴利。”

  “高档房供应过少,房价肯定要涨。”

  (2005年11月,任志强在《楼市》杂志撰文)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 本报记者 马明洁)

  调查显示:67%的公众认为富人区已客观存在

  在参与调查的5031名公众中,55.5%的人认为“商人不应该只想着赚钱,也有责任维护社会公平”,43.5%的人“最不愿看到中国出现富人区、穷人区”。与此同时,网友的留言大多数都把矛头对准了任志强,有的甚至演变为对人身攻击。

  尽管大多数人一看到“富人区”、“穷人区”之类的字眼就反应强烈,但仍有67.0%的人承认,在目前的中国,富人区已经客观存在。

家园 【文摘】任志强:其实我一直在替穷人说话

华远任志强:其实我一直在替穷人说话

--------------------------------------------------------------------------------

http://hous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5:21 新周刊

  他一次次让媒体与网民同仇敌忾,一起找到开火的目标。在一次次因为他的“富人理论”引起舆论风暴之后,任志强却认真地说我其实是在为穷人说话,批评我的人都是哭坟哭错了坟头。

  文/陈艳涛

  在网上,轻轻打出“任志强”三个字,就会引起众多人辩论的热情。吐出任志强的名字,你就要等待一场激烈的舌战。这个名字,牵动了太多人的神经,比如,那些在大城市中,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这个梦一直遥遥无期的人。任志强刺耳的大实话,粉碎了中国人“居者有其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在任志强出现之前,都没有合适的注解。任的横空出世,才让我们见识了这句话的威力:他高估了公众的忍耐力,一再发出刺耳的声音,刺激众人的神经。

  近期,他抛出的言论是“过去中国都是‘穷人区’,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是很正常的,就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也要让一部分人先住进‘富人区’,以后才能都变成‘富人区’”。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引起了网民高涨的反驳热情。任志强原本点击率不高的博客,迅速热闹起来。这让人想起此前潘石屹的一句评价:“我觉得,(任志强)这个不是为了暴利,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点击率。”

  2005年,如果让网民评选最该“揍”的人,任志强可能就是其中一位。

  每次收集到他的惊人语录,各种媒体都会作出快速反应。而任志强,也从不曾让媒体失望过,他一次次给媒体以“惊喜”。

  “在现有住房情况背景下,恰恰要提倡和鼓励的是适当增加大户型和高档房的供给量,而绝不能再大量地建设不能满足未来消费需求的小户型和低档房了。”“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房地产开发商只替富人建房”、“买卖有理、炒房无罪”……

  任志强曾经有点疑惑地问潘石屹:“你是不是说我是男性的芙蓉姐姐?”

  而潘石屹,有点答非所问:我已经两天没有说你的名字了。

  聪明的老潘,与任站在同一战壕里的老潘,在一篇博客里给任志强下的定义是:房地产界的艺术家。

  刘索拉有天斜躺在老潘家的沙发上阔谈艺术。她说有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说:艺术就是在天使和魔鬼之间。只是说好话、拍马屁、让人舒服的“艺术作品”不叫艺术,那叫宣传片,叫广告。这让老潘想起了任志强,在他眼里,任就是个“什么话不该说他就说什么,什么话难听他就说什么,他不是为了让你舒服才说话的人”。这真的是应了刘索拉的那句话:在天使和魔鬼之间。中国的房地产商们都善于成为舆论焦点,有人说王石是登山出了名,冯仑成了哲学家,潘石屹爱作秀,而任志强的强项,则是骂人和被骂。

  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任志强如果真是一个一味向富人献媚的商人,那他就什么难听话也不用说,低头搂钱好了,何苦一直要把自己放在舆论的炮火之下?中国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也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贫富两极分化,在中国决策层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日益尖锐的矛盾时,任志强却在此时一再跳出来抛出“富人理论”,一再触怒社会和媒体,他有什么理由?

  任志强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他曾经是军人。而军人很重要一点就是说到做到,敢做敢说。“部队的传统是要说实话,如果传递假军情一定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和战略失败。我当兵的时间是人一生中成长期最重要的阶段,从部队回来以后还是坚持说真话,否则企业很多信息不对称,一定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我相信,任志强的心里,一定认为他说的都是真话、实话,因为他能列出一大堆的道理、数据和中央文件。他的理论似是而非,初听时,你会被绕进去,觉得似乎很有道理,但你不能细推敲,因为有些与你所见所知的实际相去甚远,只能一笑了之。

  他的话语间有一大堆随口就来的数据,可以想见他是思考研究过的。但问题是,他太过迷信他认为权威、全面的Reico房地产工作报告了。这个由几十个专家和教授参与研究、调查得出的报告,成为任志强的一个法宝,他可以随手精确引用其中任一数据。但,中国的现实,怎么可能只是几个数据那么简单?

  潘石屹总结说有三句话可以形容任志强,一个是没事找事,第二是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第三是把自己的事不当事。

  他是政协委员,曾为了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路桥费从10块涨到15块,而较劲好几年,直到经过几次提案后,退回到10块钱。他无数次作为“地产界代言人”发言得罪舆论,但他的同仁却并不领情,有人不客气地回应说:“我们没任志强那么有时间去研究那些没用的东西,我们也不需要‘代言人’。”

  但任志强从来笑骂由人。当着我的面,他撕碎了一个媒体采访的申请,证明他对于和媒体打交道并不那么有兴趣。他也没有提出采访完看看我稿子的要求,态度是:你随便写。他穿一条米黄色的登山裤就去见建设部的官员。他索性把一篇称他为“观点杀手”的文章用相框框起来放在办公室里,供人瞻仰。

  面对面

  “本来我是为穷人说话的”

  《新周刊》:为什么一再用“富人”言论来刺激本已很敏感的买房者神经?

  任志强:给富人盖房子不是我说的,我无非就是把“高收入者”变成“富人”,这是我说的。国家文件(1998年23号房改文件)从来都说得很清楚:我们国家的三种供应体系,第一种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商品房,第二种中低收入家庭买经济适用房,第三种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非常清楚。中国的高收入者如果不是富人,难道是穷人吗?如果我是卖经济适用房,那我就不说这话了。我现在没有经济适用房,政府也不让我干。我卖的是商品房,就是给富人盖房子啊。

  2003年年底国务院18号文件也这么说的。有什么问题?如果富人不住商品房,让穷人去买商品房,穷人买得起吗?批评我的人其实都是哭坟哭错了坟头。本来我是为穷人说话的,商品房是富人的,政府应该负担穷人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本来穷人就不应该进入商品房市场。国家的文件意思是很清楚的,我不过就是通俗化地解释概念而已。有什么问题?报纸上、网上争来争去,最后还是房价要涨,富人买商品房,穷人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网上很多人说“我就是穷人我就要买商品房”,那是你活该,本来就不该你买,国家文件上写得很清楚。你怎么不去对国家房改文件说话去?我有什么错?

  中国真正买不起房,需要政府花钱救济,解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不超过10%。我们的数据(来自《Reico房地产工作报告》)是入户调查。现在的城市调查只是400户,我们是搜查1700户。事情总得有人干,你不干、政府不干,总得有人来干。要吃螃蟹总得有第一个人先吃。

  《新周刊》:为什么你非要来吃螃蟹,说不好听的话,招人骂?

  任志强:你认为说话不好听,那只是你们少数一部分人。你看越来越多的专家、普通消费者赞成这个,我最主要的不是理论上怎么样,而是要我的消费者欢迎我啊。我的消费者没有投诉我,我要用我社会上的影响来证明我的生意做得很好,我的房子能卖出去,就完了。

  社会认识你最终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好就好在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现在没人杀我的头,过一段时间,可能有人会发现,原来任志强说的是对的。虽然有些人表面上受到大家欢迎,比如易宪容,可是后来也没像他说的房子跌了30%,那以后谁还会信他?

  《新周刊》:你这样敢想敢说的性格有没有给你带来过麻烦?

  任志强:带来过麻烦,但我不怕这些麻烦。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我又不是个体户,我们是公用企业,不让我干就不干了。有人说我是挣钱太多了,我是给公家打工的,什么挣钱太多?怎么可能?说我偷税漏税,我年年税收优秀。就是有人不了解情况在瞎说,我不是个体户,挣的钱都是国家的钱,我税收给了国家。尽管很多报道都说过我是国家企业,但仍有很多人认为我是个体户,挣的是黑心钱。这些人根本就不懂行。

仇富心理是错误的”

  《新周刊》:你会去网上看那些骂你的言论吗?你不和他们辩论吗?

  任志强:如果说大量严重的误解,我会写一个东西告诉你我的真实观点。如果一般的骂人,那就没有必要去讨论。过去大家对房地产有误解,我认为全国的房地产商还是挺好的

,除了我们几个人在说,其他人都在埋头苦干,要是全体5.9万家房地产商一齐在网上说话,你想想那得有多少帖子?2004年普查很清楚的,我们不是暴利行业,月利润只有百分之六点几、七点几,这是真实的数字。

  以前媒体说房地产商纳税少,胡说八道,万科在20多个城市分别纳税,不能加到一块,营业额可以合并,税收不可以合并,在不同的税务局是不能合并的。但是我占到51%股权的,年收入可以合并,但税收不可以合并。所以你看到上市公司公布的报表,营业收入很高,而税收很低的,那是因为是在20个地方分别纳税。我们的财务指标很清楚,国际上的也很清楚,所以表面上房地产纳税少,但实际上不少。

  《新周刊》:你拿税收是要来说明什么呢?

  任志强:我就想说富人多了才会对社会有贡献,所以仇富心理是错误的,现在是富人才能创造投资。“没有资本家就没有工人”,没有人来投资,穷人永远是穷人。不管是商业还是教育投资。我们过去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是大家都穷。穷人对社会没有贡献,最后都是吃别人的,最后只能实行暴力革命,社会老没有发展。

  穷人和富人其实就是这样的关系:没有投资就没有就业,比尔·盖茨一个人就震住了所有人,他对社会的贡献大了去了,为什么美国人不反对比尔·盖茨呢?反对垄断是对的,但不反对他,人家的社会贡献已经到300多亿美元了,全国有最大的一个比尔·盖茨基金。我们全国所有人捐的钱还不如人家一个人呢。

  “我认为汽车比房子贵多了”

  《新周刊》:2006年房地产情况将会怎样?

  任志强:2006年仍然是一个高增长,估计投资增长在15%到18%之间,增幅比去年会略有下降,但不会太多。土地价格是一部分因素,重要的还是供求关系,土地价格的暴涨是因为供应的土地太少。北京最高的已经到了12500的楼面价,没盖房就已经12500,这样的情况下房价怎么不涨呢?

  这个暴利的暴很多人都以为是个贬义词,其实只是指它的增长速度,并不是贬义。美国国会要征收暴利税最后没通过啊。为什么?它是个短期效益。我说做房地产品牌企业是暴利,记者就理解为房地产企业全都是暴利。那是不是所有运动员都拿姚明那么高的工资呢,房地产并没有那么多暴利,如果经济利润超过10%就很好了,我说的暴利是超过利润10%。但是我们的收入增长远远大于房价增长,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新周刊》:但人们的感觉并不是这样。一个大学教师说他刚工作两年时,攒的钱够买一个客厅,而工作6年后却只够买一个卫生间。

  任志强:不可能的事。可能他把它当成消费了,10年前他可能买不起电视,现在他可能买一个2万块的电视。以前他一个月工资40块钱,可是现在你出去请人吃顿饭花100块钱很正常。过去配个眼镜20块钱,现在这个眼镜可能1000块钱。其他的消费大大提高了,放在房子上比例就小了。美国一个人平均工资6.9万,房子平均20多万一套,可是6.9万可以买7辆汽车,我们买房子的钱能买几辆汽车?

  《新周刊》:但怎么可能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

  任志强:我认为汽车比房子贵多了,汽车还应该降价。如果美国人一年买6辆汽车的钱可以4年买一套房子,也就是24辆汽车,我们现在24辆汽车够不够买一套房子?你可以买两套房子。也就是说房子比其他商品价钱低,房价实际上是很低的。尽管你们大家可以不承认,我们的调查表明,现在的收入和房价比是三点几。但你老想买新房子,你有毛病吗?旧房子怎么不能买?

  什么叫房价?就是新房和旧房各种房子加起来的房价,我们现在公布房价6000多是北京一手房的房价,二手房和廉租房加起来平均就只有3000块钱了,根本没有那么高。

  你凭什么非要买新房子呢?美国每年700万、800万套房子出售,只有120万套是新房子。二手房市场没有开发起来,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高的存量。你们算的根本概念就不对。一套房子六十几平米,经济适用房平均3000块钱,北京规定年收入6万块钱的人可以买经济适用房,6万,按60平米18万算,是不是3倍啊?年收入6万可以买6000块钱的房子,表面上看是10倍,但是工资每平均7年增长1倍。而北京平均房价其实还不到6000块。全国平均房价2700多。没房子的人凭什么要买个高于平均值的房子呢?易宪容写个报告说按100平米的房子算,你凭什么按100平米算?你又低收入,你又想买一个好房子不是有毛病吗?

家园 这个人用什么脏话骂也不过阿
家园 你准备骂他什么? 又准备拿什么来替代他的那套?

任志强:给富人盖房子不是我说的,我无非就是把“高收入者”变成“富人”,这是我说的。国家文件(1998年23号房改文件)从来都说得很清楚:我们国家的三种供应体系,第一种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商品房,第二种中低收入家庭买经济适用房,第三种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非常清楚。中国的高收入者如果不是富人,难道是穷人吗?如果我是卖经济适用房,那我就不说这话了。我现在没有经济适用房,政府也不让我干。我卖的是商品房,就是给富人盖房子啊。

  2003年年底国务院18号文件也这么说的。有什么问题?如果富人不住商品房,让穷人去买商品房,穷人买得起吗?批评我的人其实都是哭坟哭错了坟头。本来我是为穷人说话的,商品房是富人的,政府应该负担穷人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本来穷人就不应该进入商品房市场。国家的文件意思是很清楚的,我不过就是通俗化地解释概念而已。有什么问题?报纸上、网上争来争去,最后还是房价要涨,富人买商品房,穷人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网上很多人说“我就是穷人我就要买商品房”,那是你活该,本来就不该你买,国家文件上写得很清楚。你怎么不去对国家房改文件说话去?我有什么错

本来就是ZF 把经济适用房变成官员分肥弄出的事情 (比如搞笑的刘,镇,涛)

商人不挣钱那当什么商人啊 教育 房子 医疗 哪个不是政府职责责任不肯负担弄出来的事情 还好现在政府终于想起来要拿钱出来搞免费的义务教育了

家园 不好意思, 回完乐. 说些有操作意义的吧, 在牛市里,重要的是IN

THE MARKET. 也就是说, 如果二手市场成熟转手容易的话,有了房子再往上换,比一直存钱等着买自己的DREAM HOUSE好.这只是美国的经验,也要靠您自己判断您所在的地区的二手市场和楼市走向.

祝好运.

家园 任的意思就是这一条路啊 还顺带指责地方政府只顾挣钱不履行职责

这条路起码是不坏的路

卧觉得不能用乌托邦的标准指责作实事的人做的不好

现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是托拉斯集团而非政府

总想着怎么挣钱 然后挣好了丢些替罪羊出来让人民咬

只不过房产巨头不是废物和傻子 不甘心当替罪羊 于是就弄出一堆论战了

家园 责任应该分清

政府有政府的职责,商人有商人的工作。

商人指责政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政府指责商人只顾自己的工作...

家园 这位任总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美国一个人平均工资6.9万??

这可真是裤裆里面拉胡琴了。

家园 感觉中国的地产巨头,就像是俄罗斯的寡头
家园 即使是美国的大资本家

即使是在自由竞争的丛林法则阶段

洛克菲勒 摩根之类的还要做很多的慈善事业为自己争点名声

忘了是哪个资本家了

大萧条的时候 它的经理告诉他有一台很便宜的机器可以顶八十个工人干活

这个资本家说 把机器抬走 给我找八十个工人来

现代社会的比尔盖茨之类的更不用说了

我们的资本家 嘿嘿 除了有资本的天然凶残本性 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 对官僚集团的依附性外

还要加上点长期的人治社会传统带来的肆无忌惮性

家园 没有信仰和道德约束,才能肆无忌惮的如此去想和说。
家园 商人没有力量承担那么多社会责任

合法经营交税就可以了。政府应该把税款用好,不能把自己的

责任转嫁到商人那里。税太高了,资本可是长了腿会跑的。

家园 "天然凶残本性,依赖性,依附性,肆无忌惮性"对!

多几个梁山好汉,gcd就会关心些了

家园 穷人看富人都是贪污犯,奸商;富人看穷人都是小偷,抢劫犯。
家园 多几个梁山好汉,

gcd不会就更关心些了

而是会考虑一个成本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