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文 房 四 宝 -- 千面娘子

共:💬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文 房 四 宝

[SIZE=4]文房四宝之毛笔[/SIZE]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毛笔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毛笔不易保存,笔毫重实用易坏,所以毛笔的鉴赏可以从笔毫的形制,重要的还是着眼于装饰意味浓厚的、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笔管上。

笔毫的形制是为书写、绘画的需要而改进提高的。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状,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古代还有一种品名,把笔毫做成葫芦式,兼毫圆润坚劲。

自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毛笔管,以获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如: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壁,缀以隋珠,文以裴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此时的毛笔,不仅是书画工具,有的还是供人鉴赏观玩的艺术品。文中叙述笔管的装饰已达完美精工,已完善了鉴赏的条件。如:古代工匠能利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描绘、镌刻巧妙的山水人物,描出山石海水的气势,足以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达到了鉴赏的条件。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

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衬托苍龙凌空飞舞,在云中腾越戏珠,气势磅礴。加之彩漆描绘精细,色彩明丽和谐,画面构图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笔管和笔套镶金扣,增添了富丽华贵之感。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葫芦式锋尖锥状,美观挺拔,精工巧制,尖、齐、圆、健四德完备,是明代制笔水平的实证,是传世文房四宝中的珍品,是毛笔鉴赏的稀物。所以鉴赏毛笔的着眼点就是看笔管的用料和笔管的装潢与绘画、雕刻、镶嵌的艺术水平。用料及装饰为上,其价值就高。

鉴别古笔,首先对保存的遗物和各个时代古笔的历史要做系统地了解、认识,把握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清笔的历史上限下限、区分制笔地区、把握各时代制笔名家的特点,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的御用品,或是宫廷的御制品,是宫内定型民间作为贡品的,还是宫廷造办处自制的。其次,再看笔毫损坏情况。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是否有制笔名家的镌刻,是否有名人的赠语及题跋。对名人的时代划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丰富的文学水平,才能识别出名人的诗词赋文,才好鉴别一个文物的时代,从而体现文物的价值。每一种文物在各历史时期,均有作伪假品出现,只要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多见多识,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提高自己的认识鉴别能力。

[SIZE=4]文房四宝之墨[/SIZE]

  墨,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代或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矿物颜料在甲骨文上书写文字。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东汉时发明了墨模,使墨的样式趋于规整。三国时魏国的墨非常精致,被誉为"仲将法墨"、"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唐代,我国的制墨业空前兴盛。当时制墨的技法、造型、题识、墨模雕刻都颇讲究,著名墨工不断出现,如祖敏、奚超、奚超??(超之子)等。奚氏父子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墨的质量;他们制的墨"坚如玉,纹如犀"、"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汉唐多为松烟墨,宋时发明了油烟墨。著名墨工张遇、梁杲、叶茂实等制的墨"清墨

不凝滞"。元代墨模雕刻风格浑朴雄健。

  明代,我国制墨业更加发达,代表人物有罗小华、汪中山、程君房、方于鲁等,他们争奇斗胜、名墨纷呈。这时期油烟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罗小光发扬光大桐油烟墨法,色黑有光,藏之越久越黑。汪中山创造了集锦墨,艺术性极强。方于鲁善用名贵药料配和油烟制墨,清雅芬芳,久不变质。程君房创造"漆烟"制墨法,所制的墨更为精美,色泽夺目,有"坚而有光,黝而能润,添笔不胶,入纸不晕"之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部门在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多件古墨珍品,今国际文物界和收藏界震惊。如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的"中书墨",墨呈牛舌形,长24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一面阳文篆书"中书省"三字,一面隐起一龙,在奔腾中做回首戏珠状;虽埋于地下700余年,仍色泽沉穆,绮丽可爱;字体和饰纹十分清晰,洵称绝品。传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程君房"归马放牛图墨"等。

  经过数千的持续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的使用和品赏,墨已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富有博大文化内涵的文品。

  当今,名墨的收藏更是成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投资行为,一些名墨以其特有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受到国内乃至国际收藏者的青睐。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博物馆和社会名流竞相收藏的珍宝。

徽墨

  徽墨:徽州文房四宝,最出名的便是徽墨,徽墨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今黄山市屯溪、两地均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的制作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品种繁多,有淡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相等,规格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徽墨有超鼎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徽墨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磬香浓郁、防腐防蛀,是历代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 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巨墨谱的图式、墨模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如激派送君房制的“玄元灵气”墨,董其昌赞赏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与程君房同时驰名墨坛的当推方于各。方氏精制了一种“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声誉已经“传九士,达两都,列东壁,陈尚方”。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里,也开始出现,就连装墨的漆盒也非常精致。

  至清初,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集锦墨和另锭墨进一步盛行。歙县的曹素功、绩溪的汪近圣、歙县的任节庵以及稍后崛起的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曹素功献墨,颇得赏识,遂赐“紫玉光”三字,于是名声益震。汪近圣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他的砍子汪惟高曾应召人清内府教习制墨。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制墨业陷入赖帐不振的境地,胡开文的墨店却由于徒孙众多,分布大江南北,故其墨行销国内外,独里一时之秀。胡氏的“地球墨”,于一九一五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南京南洋劝业会忧等奖状。时至今天,年淹代迁,人们仍能看到胡氏早期的“织耕图墨”、“四阁藏书墨”以及“苍佩宝墨”等珍品。

  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分别在屯溪、歙县成立了徽州墨厂和歙县徽墨厂;绩溪县成立了徽墨生产合作社;泾县文化用品厂稍后也恢复生产,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广大制墨工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加以革新,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日新月异。徽墨按质分高、中、低三档;按取料不同分超激烟、桐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数种。其中以超漆、桐油两种烟墨尤为著称。 目前,我省的四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两代的优秀传统,制作了成套的集锦墨。如“苍云珍品”、“延造法”、“萧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 “金龟”,“蝉墨”、“罗汉墨”等,都是足以称道的精品,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地。特别是屯溪徽州墨 厂的超漆烟墨,系用桐油油烟、麝香、黄金等珍贵材料制成,堪称特种工艺精品,一九七九年国庆前夕。国务院向这个厂颁发了全国优质产品银质奖章。

  徽墨的制作工艺精湛,两面均由镌刻木模压制出名家书画图案,是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珍品,它之所以成为独树一帜的手工艺品,不仅因其用料考究,且生产技术复杂,难以掌握,民间有诗赞曰:烟房点灯实难熬,赤身喘气入阴槽,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

[SIZE=4]文房四宝之宣纸[/SIZE]

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从西汉的墓中就曾经发现有纸的存在。西汉的纸,是把纤维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纸,蔡伦大概是改进西汉的造纸术,将厚纸改良成较薄的纸。

纸的别称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好畴侯、剡溪遗老、不二冤家、文庙、云肪等。汉代造纸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后来发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时,竹纸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安徽泾县以产"宣纸"著称,纸张名目繁多,质地精良,尤以"薛涛笺"名满天下。宣纸为书法用纸,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张旭等擅用宣纸。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明清以后,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当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后的产品。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这种彩色以笺纸传到乾隆时,乾隆十分喜爱,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产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纹的纸笺。所绘内容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现在这种乾隆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我国的造纸业颇为发达,而且还将纸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新星映亮了纸苑。所谓的冷金笺、泥金笺、洒金笺等纸,一直在清朝享有"纸王"之美誉。故现在的珍贵史料和名家书画真迹,大多用此类好纸。书杯--诗笺,是清朝的另一类名贵纸。此种纸张应用在写诗稿或书信上,以水印技法木版印刷而成。通常是请当时的著名画家绘图,再予以彩色印刷。另外有的诗笺上面印有商周的青铜器,或以双钩法将铭文、古碑上的字句描绘出来。上述诗笺,现在已难寻觅,只有少许清末或国民的清笺留存了下来,但其售价特贵。

清末"露皇宣"为宣纸之王,人们称之为"国宝"。该宣纸属特大净皮宣纸类,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文藤精细、拉力强、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蚀、吸墨适中、墨韵清晰等优点,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的赞美。

[SIZE=4]文房四宝之歙砚[/SIZE]

歙砚的历史沿革与变迁

  歙砚因产于歙州而得名。唐五代时,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历史上歙石开采虽然断断续续,几经兴衰,然而他山之石始终无法与它相媲美。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又据五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按: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大显。为此,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从这首诗说明,在唐代,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非常讲究。

歙砚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清异录》载,“开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笔管也。……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南唐(937-975),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由于国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举。可以说,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南唐败亡后,歙石开采停产五十年。宋景佑年间(1034-1038年),歙州太守钱先芝,查访到南唐李少微开过的歙砚产坑已被河水淹没,汇成大溪,便采取措施,把大溪移还故道。这样歙石才重新开采出来。这次开采,由县令曹平主持下进行,规模很大。以后,歙州太守王君玉继续开采歙石。嘉佑年间(1056-1063),刁廖为县尉,又开采了一次。这几次较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精品不断涌现,石色众多,影响不断扩大,当时的著名文人、学士、书画家、对歙砚无不赞美,歙砚石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如宋代洪景伯、胡仔、苏东坡、欧阳修、蔡襄、周必大、黄山谷等都写了许多赞许歙砚的诗文,指出歙石的各色妙处。南宋(1225-1264年)歙州知府谢暨每年都向理宗进贡“新安四宝”,既“澄心堂纸、李廷洼墨、汪伯立笔、羊头岭古坑砚。”其中羊头岭,今称羊斗岭,与龙尾山相连,既龙尾古砚。

元代至元年间,婺源县令汪月山,为了满足达官显贵的贪欲,曾经“发数都之夫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颓 ,压死数人乃己”。旧坑淹没后,又转往紧足坑挖掘,经年累月,愈挖愈空,结果到了后至元五年(1339年)。紧足坑又宣告塌陷。关于这一次坑洞塌崩的情景,元代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序》一文,记之最详:“今至五年十月十八日夜,淹声如惊雷,隔溪房瓦皆震,人惊兽骇;数年前工人告予,紧足石断凿已尽,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两见此事,亦可一慨”!歙石遭此厄运,便长期无人开采。不仅整个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间也都没有开采过。虽然,在此期间,当地砚工三五成群,不断在坑口、溪边、山脚、河滩、觅取佳石,制出一方方石砚,携至外售,颇能维护歙砚的声誉。但和端石大规模开采绵连不断,明、清两代佳石纷出相比,就显得一蹶不振了。

清乾隆年期,歙石究竟开采了几次,尚末有资料考正。但最后一次正规开采,应该是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即1777年),清歙县著名学者程瑶在《纪砚》一文中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既然是为了“进贡”而采石,看来规模不会太小。这是清代乾隆时歙石正规开采的唯一有记载的一次。〔同时据歙县志载:道光时充贡之物惟砚与墨为最,每年三贡(春贡.万寿贡.年贡)每贡砚二份,(六方者四匣、两方者两匣,共二十八方),歙县墨海二方。〕在此之前,从未到清初,大约五百年内,再无正规开采歙石。1910年左右,安徽军阀马联甲令婺源驻军为他开采掘砚石,由于不知砚史,又无百姓支持,除掘取一些残石外,也没有正规开采。民国初期,歙砚生产濒绝境。歙县剩下的一家砚店汪义兴(斋名翰宝室),只是从江西玉山购进石料,生产一些低档砚台,徒有歙砚之名,却已失去歙砚之实。到抗日战争期间汪义兴砚店倒闭,砚雕艺人纷纷改行换当、离乡背景。

歙砚石质与鉴定

歙砚的名贵,除了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它那稀世的石质。歙石的形成,有它自身的特定条件。歙石产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县境内。上述产地历史上均属歙州府管辖,所产之砚石统称歙石,制成砚后统称歙砚。歙砚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损毫,贮水不涸,易洗涤等特点,享有“孩儿面”,“美人肤”之称,历代文人和书画家如柳公权、欧阳修、苏东坡、米芾、蔡襄、黄庭坚、唐寅等无不视歙砚为至宝,赞美歙砚的诗人甚多。大书法家米芾(南宫)在《砚史》中对歙砚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说:“龙尾远出端溪上。”他认为歙砚胜过端砚。书法家蔡襄(君谋),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呤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把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说明一方歙砚精品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从歙砚石质与端砚石质来看,各有不同的特点。从地质年代上看,端石属泥盆系,距今约六亿年。而歙石属前震旦纪,距今十亿余年。端石的硬度为莫氏三点五度,而歙石硬度为四度左右。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歙石在质地上的主要特色是坚老,一般皆用“坚润”二字概据之。而端石的特色是柔嫩,一般用“温润”二字概括之。清代乾隆年间,赏鉴古砚的藏砚家,曾开展过“砚贵坚老”还是砚重柔腻”的争论。以刘石奄为首的一派,认为石质坚劳为贵;而以铁冶亭、金听涛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石质以柔润为妙。纪哓岚折衷二说,认为凡是莹润发墨者,下管石质坚老或是柔嫩,都属于上品。实际上,这是一场端歙之争。在当时,端砚称誉艺坛之际,有人能为歙砚力争,可说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歙石的生成和成分所决定的坚老特色,因而具有如下特点:歙石发墨之利,是其它砚石不可比拟的。由于墨的硬度最高为莫氏二度,而歙石平均硬度超出墨一倍以上。而砚面石英分布粒度,一般在零点零三厘米之间,致密程度和端砚不相上下。因而磨研结果,不仅下墨甚快,而下墨细腻,涸墨之迟,也不比端砚逊色。故乾隆年间江宁程绵庄有诗云:“一生多被端溪误,老去方知歙砚佳。”当然这里指发墨而言。歙石另一独一无二的优点是虽用年久、墨膏满面,而涤之立净。古人对歙砚的这一特点是特别欣赏的。徐毅在《歙砚辑考》中说:凡石质坚者必不嫩,润者必有滑,惟歙砚则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扶之若肤,磨之如锋,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其所以远过端溪也。”歙石这种“多年宿墨,一涤既莹”的优点,在明以前既有人指出过,认为歙石独有.他砚所无,可说是获得公认了。鉴定砚石之优劣,有不的标准。由于人们喜爱不同,则重点和标准也不一样。从客观上来看,共同的标准不外乎在于发墨宜笔,纹理美妙,歙砚不管何种砚石,石质都莹润细密,品种多有美纹象征。如眉子、罗纹、刷丝、水浪、犀角、鱼子、玉带、金晕等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