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三记 -- 间谍

共:💬78 🌺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小说电影我都喜欢

小说是大学时候看的,电影什么时候看的不记得了。当时小说看得特压抑,感觉很难受。发现自己现在看不下去这一类作品了,就想看点简单轻松的东西,不累脑子也不累心的。

家园 不都是先演个可爱的人然后他/她死了,一个个挨牌倒下。手法类似阿。

悲剧震撼人心,也不是这么个用法。活着里头这么几十年一贯制倒霉的是典型的小概率事件。想说明什么?活着没劲,倒霉的农民就是没劲也死乞白咧地要活着?这和我的观察完全不一样。我看到的人不管怎么不幸,都还是充满希望的,哪怕没有也要找到希望。人,得有个奔头,有个指望。

我知道的最惨的事是一家子遗传性恶性肠癌,老、两个儿子几年都死光了。老太太很快也死了。因为彻底没了希望。相反当人有了希望,他们对于恶运和灾难的忍受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所以说余华这苦情戏编的不高明。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怎么说莫大的胡琴的?一味往凄苦上靠,终落了下成。

家园 是否可以这样看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太一样的对“活着”这个生存意义的态度。

小说看得使人非常的郁闷,不是愤怒,不是悲哀,是郁闷,是一种恨不得找根绳子抽自己一顿的感觉。正如您所说的“小说的本义是,我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了希望,有没有希望我们都要活着。”就是纯动物性的活着。

而有着“希望”,正是人类可以摆脱纯动物性的“活着”。

我个人的观点是:从小说的纯文学意义上来说,“活着”足够让大部分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脸红,最少比高行健强上百倍。

然而就其内容来说,无论是属于现实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或者后写实主义,小说都是过于冷静,过于冷眼旁观。

我认为电影最后一段让人看到希望,恰恰是将小说升华的地方,虽然,此处严重地破坏了小说的文学性。

胡说几句,错误的地方请原谅。

家园

可算抓住文化人一点毛病,票子这个乐啊...

家园 介个同意,《鬼子来了》就远比《活着》触目惊心

好比窝头碰见了小笼包子,怒喝一声:“你也配叫家常饭?!”

家园 说得好!花之。

中国音乐讲究的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中正平和,这和文学也有相通之处。

凡事过头了就是淫。(别误会,淫雨霏霏的淫)

家园 间谍JJ的文字功底真的是很好的。
家园 我...能不能说《活着》电影和小说各有各的好?

至今认为那部电影是老谋子最好的作品之一,目前还没想出来哪部可以超过它。

小说也很好,看完之后顿悟生活如此美好,很有助于失足少年励志,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电影不如小说凄苦,我觉得是老谋子有意而为,一是为了观赏性,现在观众不吃《卖花姑娘》的路子了;二也是另外一种理解,起码馒头还活着,可以和姥姥姥爷一起有个生活的希望。 不象小说,就一个老头一头牛,没什么盼头了。

这是谋子和余华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吧。

但是电影刻画人物比小说更灵动,比如优子在赌场自己给自己伴奏唱戏那段,入木三分啊。要说优子凭这戏拿影帝那真是名至实归,才华横溢的表演把巩俐逼得没退路。 姜武也是好样的,那几步走,几个眼神...可惜了这个好孩子了。

扯远了,回来接着说。余华的才华没说的,就是视角有点执着了。谁家没个凄惨童年?(在座诸位都没有啊? 那恭喜你们哈...) 可是一个语调说多了难免有点祥林嫂。 都是嫂子,都是林子辈的,也都是孤苦伶仃,可是你看人家芳林嫂不是勇敢面对生活并奋起抗争么? 这句是玩笑,其实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再扯远一点,据说NBA有支球队(好像是底特律活塞队吧),每当球队总输球或者团队精神不足的时候,就会集体看《活着》电影,看后必定信心十足战斗力倍增...

看到这个消息,不知道说啥好,这哪跟哪啊。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我也认为“活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

不过以前国内好象禁演,现在解了?

还好,“活着”在“无极”之前拍的,要不然陈导更要告老张了,“馒头”才一个陈导就受不了了,“活着”有七个馒头哪!

家园 没关系,希望俺也别显得太爱抬扛了

其实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意见没什么分别,电影,小说都不错,如果分开看,各胜擅场。我一开始非要电影贴着小说走也有些太苛刻了,其实导演拍电影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想说的,而非小说作者想说的。

说到‘动物性’,我只能说,在《活着》这部小说中,‘动物性’是他的亮点之一。诚然,如你所说,人总得跟动物有点区别吧,不能生下来就为了死。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战国的侠客为‘义’活着;跳江的屈原为‘忠’活着;庙堂上的清流为‘谏’活着;末世的史可法文天祥为‘节’活着;跳河的杜十娘为‘情’活着。

这些‘活着’都不是小说要写的‘活着’,这些‘活着’我们都知道,小说要写的是另外一种‘活着’。是生缝乱世的市井小民,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义,忠,谏,节,情,希望,尊严,自由,这些精神上的东西通通退去,他们如何‘活着’,他们这里表现的是巨大的勇气和乐观,我们依然‘活着’,不为什么。

我是不是说得太罗嗦了?总结:有一种人,在一种情况下,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小说写的就是这种精神。

家园 我们的结论是一样的。

想起一段闲话。

据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太多的社会性,所以才不给中国人诺贝尔奖。

但是中国人在近一百年内遭受那么多苦难,文学作品中能没有社会性嘛。

家园 看来看去,还是个浓度的问题

‘先演个可爱的人然后他/她死了,一个个挨牌倒下’,这么一说,红楼梦是不是韩剧?

如果作者最后写了富贵有了新老伴,又有了新孙子,然后朝气蓬勃地活了下去,是不是这样就不“活著没劲,倒酶的农民就是没劲也死乞白咧地要活著”?很奇怪的是,这样才是你所说的韩剧嘛

另外说一点,‘活着没劲’,为什么就不能有‘死乞白咧地要活著’的权利,就因为‘活着’没劲,人家就该不‘活着’?

为什么小说一定告诉大家我们有希望----别看现在不咋D,但我们还能活回来。小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呢?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证明什么呢?‘活着’有的时候就是‘活着’,没有乱七八糟的画皮,我们直触生命的本质。这才是小说要说的。(当然,别因为我的坚持,就误会小说否定了另外的‘活着’。)

说到‘凄苦’,如果莫大凄苦是‘靠’出来的,那么瞎子阿炳的凄苦呢?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做作,就否定纯粹的东西。有力量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做作出来的,当然这么一说,又成罗圈话了。我觉得有力量,你还觉得没力量呢。

夏夏,我礓嘴的本事也不小嘛

家园 呵呵,握手

‘社会性’谁都摆脱不了,或者我们提名‘还珠格格’,又热闹又好看,没社会性了

家园 不好意思,我这功底,也就三脚猫吧
家园 当然能啊,我也是这个意思啊

我觉得大家的跟贴都在反复重复一个话题

死人的家庭见多了,哪有他家死得那么绝啊----不真实!

痛苦的家庭见多了,都特精神地特乐观地活下去了---- 余华光看隐暗面!

呵呵,其实第一条,是个浓度问题,第二条,是个深度问题。

关于小说,我也别多说了,其实是仁义之见

电影,我也喜欢姜武,那几步走,太喜人了。

NBA的大老外拿‘活着’当励志片儿看怪有意思的,但也不能怨他们,‘永远和你在一起’都被我犹太老板拿来给孩子们忆苦思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