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三记 -- 间谍

共:💬78 🌺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与我心有77焉

我基本上连小说都不怎么看了,手边放的是小散文,越短越好,没上下文,看完一篇就可以熄灯睡觉了

家园 不如说是韩剧学习借鉴了余华的风格

余华同学写《活着》的时候,韩剧还没有在中国大陆流行呢。我觉得小说写得很好,不觉得小说“不真实”

家园 至少,死几个,活几个,这个思路本身太过平凡

如果那样写,可能小说《活着》就不会象现在这么“有名”了,也不会象现在这样频繁讨论了

家园 张艺谋对《活着》的改编

网上有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于生活。不过,我有一个凭空的猜想,张艺谋之所以要将剧本改编得留有一些希望给观众,是象鲁迅说的那样: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家园 中国以前是喜欢“社会性”,而不喜欢“人性”的

有过一篇文章说,正是文艺作品的“社会性”,影射当今社会与政治,所以才具备更高的“价值”。如果一个作品,没有去影射社会,那么它的价值何在?

这个看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中国几十年以来,也都是以政治挂帅的,是反对“人性”的。所以文艺作品很难单纯地描写“人性”。否则,会被扣上一个吓人的大帽子。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中国文艺界深入描写“人性”创造了大好机会

家园 再一次顶盔贯甲,让咱给您分析一下为啥余华的文假

好了,先看主线和结构:基本上是一条挖满了坑的金光大道。

- 富贵家有钱,耍阔好玩,起

- 全输光了,伏

- 漂亮媳妇儿不嫌弃还领个儿子回来,起

- 拉去当兵上战场死人,伏

- 活着回家儿女已大,起

- 女儿聋了,伏

。。。

各位聪明人就不需要俺一步一步回忆小说情节了吧?这不是命运弄人,你给我举一家子,儿子早死,女儿病死,女婿惨死,老婆早死的,一家,我要求不高。天灾不在此例哈,唐山一下几十万人,可那是一下。这儿是这家人得罪了余大叔,于是他阴惨惨地笑着,立起一个,砍倒一个,抬头一个,弄死一个。

我不喜欢他的小说就是因为他不是水到渠成,让人物在条件下合理成长。他是先催肥,再动手,乐此不疲。我感觉偶的智商被低估了,偶的情感被玩弄了。

咋忘了衲子同学的概率学统计了。

人生几大惨:早年丧夫,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咱缺德点,就设其独立发生的概率为20%。

算算成为富贵的可能性:20%(儿)X20%(女)X20%(女婿)X20%(老婆)=万分之16。

再乘上年轻时享尽荣华一夜败家子的可能性,算1千分之一,不过分吧?毕竟穷人多哈。

好,这下全中国只有1千万人里头才能出一富贵。当然咱就不算他败家后漂亮老婆回家的可能性了,否则全地球的人都给余大叔采样也出不了一个。

出不了一个啥意思?瞎编的,胡捏的。那就请不要高举现实主义大旗骗取无辜百姓的眼泪及钞票。

这富贵后来在农村就是一个孤老。您知道农村孤老的生活有多艰难吗?那个牵着牛和人闲嗑牙的不是富贵,而是牵着牛的陶渊明阿。真正的农村象富贵那样的孤老一般都很难长寿。

当然余大叔是不会跟您说这个的。人死光了,他的起伏还靠谁阿?再说真尊重事实地写,他的书就只能卖两本:他一本用于自赏,他老婆一本用于捧场。(这是笑话,余大叔可不兴急。不过您玩了我那么半天,我就说这两句)

您该说了,小说就是浓缩的生活。1千万人里一个?您这也太浓了吧?缩过劲了吧?

元宝推荐:履虎尾,
家园 正相反,象小说那样倒霉催的才是不真实。
家园 唉,怎么都快成战斗檄文了

我感觉我们越说越远,是我一开始就不该引发这个话题

家园 是啊,张大导也许是出於好心

什么是‘更加真实’,什么是‘更加贴近生活’,这本身就是非常空洞的一句话。

说一个小说‘更加真实’才是好的,就好像说一幅画只有象照片才是好画一样。

还是曹雪芹比较聪明,‘我这就不知道年代的一段故事,谁也别给我对号入座,谁说我真实我跟谁急’。

家园 del
del
家园 del
家园 闹着玩儿的。我是对余大叔不满,你是自家兄弟,文是好文,花安慰哈!
家园 没关系,没伤着我,也花一哈以证明手脚俱全
家园 接着写哈。花灯!
家园 同感

没有看过电影《活着》,不好说。但两年前看了小说《活着》后,也是有了“及时抓住生活中好的一面就是幸福的”这样的感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