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姥爷的故事 -- 棒棒

共:💬24 🌺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姥爷的故事

看了最近发的抗日故事,想起了姥爷,给大家念叨念叨。

姥爷姓刘,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北方农民,一辈子都生活在白洋淀边的小村子里。村子叫郝庄,但刘也是一个大姓。从村子往西几十里就是清苑县,地道战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姥爷从没上过学,勤劳淳朴,到70多岁的时候还要下地种菜。我现在还记得他种的大蒜特别辣,是红皮的那种,小时候只要吃一瓣就流眼泪。每每说起来他都特自豪,对外地运来的白皮蒜很是不屑。因为菜种的好,姥爷就经常到集市上卖菜籽。因为没上过学,不会算帐,他居然自己发明符号作记录。这生意注定是笔糊涂帐,到最后也没有人知道他业绩如何,盈利几许。好在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从不计较。姥爷不会骑自行车,一直到80年代的时候他还自己推着独轮车走上10几里去赶集。就这样他节衣缩食给三个舅舅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到了90年代,生活好些了,老人家独轮车推不动了,就让儿子用自行车送他去赶集,孙子的婚事他也想帮。

姥爷应该是出生在1912年,因为自幼丧母,继母后来又有了子女,所以他的生日没有人记得。他又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从小就很能吃苦,老实的甚至有些窝囊。姥爷身材很魁梧,到80几岁的时候还超过一米八。印象中,他一双大手粗糙而有力。

日本人来得时候,姥爷正是壮年。白洋淀地处冀中,有水路西通保定,东至天津,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交通枢纽。白洋淀的雁翎队主要就是靠袭击鬼子的交通线。姥爷在的村子不是水村,主要还是务农。白洋淀在京广线东边,基本属于敌占区和敌我缓冲地带。据妈妈转述姥姥的话,当年的八路正规军很少能深入到哪里,即使来了也是打了就走,很少常驻。当地抗日主干就是地方部队,就是电影里说的县大队或者是区小队。六十年代北影厂排“小兵张嘎”,还在那几个村子取过景,妈妈还曾经去围观过。

至于鬼子干得坏事就不用我说了,总之当时的情况是连从小没跟人打过架的姥爷最后也拿起了武器。不用说,姥爷他们的装备是很差的。当时给他配发了一直土造的手枪,土话叫“独撅(Jue)”,其实就是单打一,打完一发子弹,得退膛再装一发。那种枪我没有见过,据妈妈讲,文革的时候还收缴了好多,精度谈不上,只是响声很大,震的手发麻。在当时这也算是不错的武器了,淀里的雁翎队还用打野鸭子的土炮跟鬼子干,照样能打死他们。

鬼子的炮楼就建在村子不远。下面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一次鬼子的日常骚扰活动中。某年某日,一股日军进村骚扰,人数不详,时间不详(姥姥不记得了,妈妈也就不知道,我也就不知道)。鬼子来得突然,姥爷带着枪逃跑已经是来不及了。拿枪出去和鬼子拼,说句实话,他老人家还真没那个胆量。没办法只好先把枪藏起来。那时候的农村屋里家徒四壁院子里除了猪圈就是鸡窝。姥爷顺手就把枪藏在了鸡窝里。说时迟那时快,有个鬼子兵进得院来。鬼子基本上进村第一件事就是抢吃的。大牲畜,像什么猪啊羊啊,早就没了。所以那小鬼子很有经验,进院也不理站在那里发愣的姥爷,直奔鸡窝。

当时的心情姥爷没说过,我猜肯定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三下两下,鬼子就把把粘着鸡屎的枪搜出来了。按照常理,姥爷肯定玩完了,不是一刺刀,就是抓走喂狼狗。要是那样,49年才出生的妈妈肯定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也就不存在了。可当时鬼子居然没有动手。原来他发现姥爷人高马大,他居然来了兴致,把大枪一扔,冲着姥爷比划。姥爷肯定是不懂日语的,生死关头既然跑不掉,索性就跟他拼了。比划半天,姥爷明白了,原来这小子要跟姥爷比摔跤。棒棒琢磨着,鬼子兵好多也是十几二十来岁,正是玩心很重的年龄。突然看见一个中国大汉,“罪证”放在那里还很沉着,于是就想切磋一下。

于是俩人就在院子里撂开了。鬼子的训练和身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可他有个致命的弱点:个忒挫。您想想,一个一米六的摔一米八的,就是再训练有素,也是困难。而且姥爷常年劳动,身板不是一般的强壮。连摔几个回合,鬼子根本占不了上风。当然,让没受过训练的姥爷赤手空拳把小鬼子掐死,也不大可能。

就在鬼子把相扑的招数都使出来的时候,集合号响了。本来么,就是进村抢粮,也不是自由活动,不可能由着他们性子在村里转悠。要说鬼子军纪还是很严的,那小子抱着钢盔,捡起枪就跑了。留下姥爷站在那里发楞。

没错,鬼子把枪的事儿给忘了。

他一跑,姥爷回过神来也撒腿就跑,当然是朝相反的方向。这事就这么完了,后来鬼子也没回来,姥爷接茬种地,照样还是抗日积极分子。具体姥爷还参加过什么战斗已经不可考了。再后来,姥爷还是没有在抗日队伍里继续干下去。倒不是因为被这事吓得,那个年月,即使像姥爷这样老实巴交的人都已经拿起了枪,还有什么可怕的。据姥姥跟妈妈讲,妈妈后来又跟我讲,之所以退出是因为村干部(当然是我党这边的干部)让他去处理一件某位村民的生活作风问题,生性耿直的姥爷磨不开面子,索性退出了。。。

跟姥爷同时参加组织的后来就进了正规的队伍,再后来改编成正规军,当然大多数人再也没回来。听说一位和姥爷同辈的亲戚,老爷子一直随队伍打到了大西北,直到全国解放。据说他作战勇敢,因为战功当了师长(好像是,也许是团长?)本来他还可以再提拔,只是脾气太火爆。有一次冲锋,部队伤亡太大,部下怕死,他掏枪就要把连长枪毙,幸亏警卫员手疾眼快给推了一下,一枪打在连长的腿上,残废了。因为有军功,老人家没受处分,但是升迁也是没戏了。最后他从师级(团级?)的位子上离休,在兰州安渡晚年,估计现在也已经驾鹤西去。

而姥爷在后来的日子里再也没有离开过郝庄,继续种菜。1996年的时候,姥爷去世了,终年84岁。生前医生对家里人说,老人家其实身体很好,脏器都很健康,只是大脑衰竭。所以他走得时候没有痛苦,老人家是善终。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
家园

!

家园 真是英雄啊

能从我手中送出通宝,荣幸。

家园 就是这些人打走了日本,敬佩,

就是这些人打走了日本,敬佩,今天为什么就把这些人给忘了呢?没有什么好话给他们,除了民工......

家园 赠花

我曾经问过一个很随和的日本老兵,在中国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吃鸡。

他给我的回答是眼望地面,一言不发。

什么意思?我觉得这理解起来可就很微妙了。

家园 花,小人物的故事好看,也更真实些。
家园 致敬,上花
家园 其实,真正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亚.献花!!

其实,真正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亚.献花!!

家园 除了献花还有啥说的,中国的脊梁。
家园 不花没人性啊!

也是英雄!

家园 好文一定要支持,而且您说的这单打一

我还真看见过.

说起来也神奇,是在我十几岁时候,在一个亲戚家(当年的老民兵),无意翻出个锈得一塌糊涂得铁件,仔细一看,居然就是这单打一.

加工很粗,没有膛线,不过就算有也早锈没了.扳机附近有一个转轴,枪身上有个卡子(就这么叫吧),别上卡子,枪就是一体的,松开卡子,枪管部分可以绕转轴向下转动,同时机构联动,弹壳底部会被勾住拉出来,手动帮助,可以退壳,再上下一发,枪管转回,别好,发射.

由于锈得太厉害,玩了几下退壳机构就被我玩坏了.

家园 老人家福大命大啊,摔跤那段真险
家园 单打一的子弹

单打一没有膛线, 精度很差, 为了弥补, 大部分是用步枪子弹,7.9或6.5的都有,初速很高, 子弹再翻跟头, 杀伤力不小

家园 【原创】姥姥的故事

承蒙各位的抬爱。

其实姥爷正好是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缩影。如果不是贼寇入侵,或许他一辈子都将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辛苦而平静,与世无争。可是国破家亡的年代,让这样一个老实人都无法自安。无需任何道理的说教,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己的生活,他们所爆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这就是民族的韧性。

姥姥家的境遇稍有不同。她们家也在郝庄,祖上好像出过什么读书人之类,所以在民国以前属于乡绅。等到了姥姥出世的时候,家道中落。连年的战乱,国家贫弱,所有的农村家庭都到了破产的边缘。姥姥只有一个弟弟,在农村里这就属于人丁不旺。所以后来姥姥就嫁给了姥爷,因为他人心肠好,有力气。

当时的八路都是把伤兵放在老百姓家里,这些战士好多是南方人,从长征开始一直跟随队伍,直到东进抗日。因为姥姥家家境稍好,至少温饱有着落,所以就曾经收留了这样一位战士。现在想起来应该属于一位老红军,老八路。据姥姥说,他是安徽,江西一代人,说话口音很重。因为缺乏人手,这位八路战士伤好之后就帮着下地干活。本来都是农民子弟,家里人也把他当亲人,同吃同住,视同己出。

前文说过,郝庄不是根据地,到太行山还有100多里。而且战争年代,部队都是处于不停的转移,战斗。老八路一嘴的南方口音,出行不便,伤好了想归队可就难了。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姥姥忘了,妈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老八路可能是想家了。现在推算起来,他应该在30来岁,离开家也有10来年的样子。当时的日本人已经快不行了,于是他决定回南方老家。

他后来的命运已经无法知晓。或许他平安到家,娶妻生子;或者不幸落入贼手,为国捐躯。后来的日子里,一直到解放后,他都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想对于救命之恩,一个真正的战士不会忘记的。所以,尽管希望渺茫,我却宁愿相信他的命运是前者。

当时的姥姥已经出嫁,家里的弟弟一年年长大了。等到日本投降的时候,弟弟也成了人。冀中一带属于最早被解放的地区,国民党的势力只是局限在主要城市。46年以后,村子里开始土改,为即将到来的国共决战作铺垫。因为姥姥家就一个儿子,姥姥出嫁了,在村子里没有势力。在当时暴风骤雨的形势下,有人站出来说姥姥家是剥削阶级,理由是雇佣了一个长工,就是前面说到的老八路。在现在看来,这是明显的欺负人。可当时的农村,基层架构的建立就是粗线条,没有道理可讲。于是,姥姥家被划为富农,财产很快被分掉。其实所谓的财产不过是一头牲畜(驴,骡子?妈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是让这个家庭真正承受不了的是姥姥的弟弟参军了。

我相信,大多数的民众还是踊跃参军的,毕竟土改给大家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可是多数参军的战士多是弟兄几个,这样能保证家里有基本的劳动力。可是到了姥姥家头上,事情有些微妙。按照妈妈转述姥姥的话说,八路来了先征富农,中农的孩子,当然是劝说和动员,每家还要给两麻袋粮食。国军来了,就先抓贫农的孩子,是绑。国共之争在这一点上有着朴素而深刻的体现。就这样,姥姥的弟弟走上了内战的前线,从此一去不回,音信全无。据同村参军的人说他是在解放石家庄的战斗里牺牲,但是家里根本不知道具体情况,尸首更是无从找寻。当时战况紧急,部队的新兵好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阵亡了。姥姥的弟弟应该就是那千百万烈士之一,倒在了破晓之前。

我无法想象姥姥的父母当时是何种心境,因为49年出生的妈妈没有任何印象。他们作为小人物,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结束的时候,也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姥爷家是理所当然的贫农,所以姥姥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姥爷的后母却不够厚道,因为娘家没有人,所以她只能逆来顺受,辛辛苦苦养大了4个儿女。在76年的时候,本来好日子已经不远了,姥姥却因为积劳成疾,病死了。

爸爸一直说姥姥是个很要强的人,家里的东西再破也要收拾的干干静静,一尘不染。在做人的道理上,也比不识字的姥爷有见识。或许,这是家门的影响。许多年以来,姥姥并没有对生活有太多的抱怨。只是偶尔会跟妈妈说起自己的弟弟,在姥姥的心中,他永远是10几岁。毕竟,跟过去的日子相比,能够平静的生活已经是幸福了。

棒棒小的时候,经常把弄一个翡翠的烟嘴。白洋淀地区的女性有吸烟的习惯,是那种小小的烟袋锅。那可能是姥姥留给我的唯一存念了。

家园 送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