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三:4. 盖棺定论 -- AleaJactaEst

共:💬64 🌺1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明朝的那些事儿三:4. 盖棺定论

在下这次转贴天涯的大作:《明朝的那些事儿》,结果收花无数,官符如火,一个月内跃居三品。随后又在网上自恋地搜索了一下,我的转贴居然也被转贴到好几处其它网站上。真是名利双收啊。

为了感谢河友厚爱,我把帖子整理了一下,尽量争取每贴能够独立成篇,又接近10000字的西西河上限。但是由于才力有限,有时候无法兼顾,望各位海涵。

一 :从朱重八到朱洪武

1. 弥勒降世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53

2. 成家立业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54

3. 第一桶金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0

4. 盐枭布贩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2

5. 真正对手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1

6. 此地决战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4

7. 伏击前后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5

8. 智者千虑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71

9. 铜墙铁壁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9

10. 惊心动魄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7

11. 决一雌雄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66

12. 成王败寇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77

13. 北伐前夜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79

14. 驱逐鞑虏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84

15. 肃清晋陕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85

16. 名将对决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89

17. 名将之路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8359

18. 兵家常事 http://www.cchere.com/article/712797

二.太祖建国

1. 予民更始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43

2. 科举制度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44

3. 八股文章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46

4. 权力斗争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49

5. 智囊之死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51

6. 跳梁小丑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52

7. 撤销丞相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57

8. 走向偏激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58

9. 低薪养廉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2959

10. 严厉肃贪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3126

11. 空印血案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3127

12. 郭案迷团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3128

13. 元勋末路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3162

14. 烽烟再起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3131

15. 远征沙漠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3138

16. 不世功勋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4362

17. 伴君伴虎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6239

18. 备位储贰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7336

19. 保世宏规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18007

20. 自有天意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22702

21. 赐封朝鲜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24075

22. 当年老友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24997

三.朱氏版周公与成王

1. 生在帝家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26956

2. 崭露头角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30442

3. 得胜回朝 http://www.cchere.net/article/731394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兴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国家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的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是个好父亲、好祖父。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 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来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的所谓“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孙,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在他们看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投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时候了,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而骄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黄昏 京郊马场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的纵马驰骋的岁月。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家园 【文摘】5.建文之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21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么,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的判断告诉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家园 俺第一个献花

好看好看

家园 俺也凑个热闹,花
家园 再花
家园 写得真好。

如果评对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帝王,秦始皇、唐太宗和明太祖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前三位。

家园 建议老兄也在天涯哪打个广告, 风景这边独好

估计作者本人回头像出版什么的,也得参考老兄的分节和标题

家园 花!
家园 是不是要把明朝从头写到尾啊
家园 【文摘】6.未雨绸缪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朱允炆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型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在行,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因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第一个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也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第二个人

  

  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含九年)没有过任何过失的,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第三个人

  

  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他说:“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朱棣的痛苦

  

  朱棣其实并不像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的,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朱棣就会惊喜地发现,目前的记录还是零。而朱棣对打破这个记录似乎也不太有信心。如果有人告诉朱棣,出一笔钱,就可以让他造一把反,造反失败赔钱就行,估计朱棣就算是找银行贷款也会把钱凑足的。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担保者。对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实在太大了,当年的朱重八,烂命一条、父母双亡、身无长物,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简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人,随时听从他的指挥。王府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如果想找点刺激,出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人,顺便过过打仗的瘾。可万一造反失败,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这样的一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此时有一个人打破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的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了,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人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指点诸王,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发生了争论。偏偏两人都很自负,一个号称满腹韬略,一个自认谋略过人,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人,而更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敌人,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个人。

家园 好像是沙发的说
家园 献花冒一个泡

潜水献花了很长时间了

家园 书生误国, 空谈误国, 建文帝最后不知道搞明白没有?
家园 想起89年...
家园 毛泽东手下也有书生,但是他好像没有说过书生误国

最关键的是建文帝不是个狠角色,历史上成功的大多数都是那种狠角色。很多书生最大的问题是天良尚在,比如在下在美国一个小地方一年只赚个平均工资,个人感觉良心过于敏感是我最大的问题,否则我还会更成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