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脚踢开古典音乐的大门 一 -- 五度

共:💬108 🌺9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回五度兄

五度兄给的那篇谈配器的文章我看过了,搞明白了现代配器的基本手段。他提到的噪音部分是点睛之笔,深有同感。

我提到的那三首歌,A Whiter Shade of Pale现在属于经典曲目,所谓经典,也就意味着该进博物馆了 :-) 它的配器手段拿今人眼光看来显然是比较单一初级的。这首歌我推荐的不好,因为实际上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首根据这首歌改编的音乐,里面的低音贝司效果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好到让人有时抛掉主旋而特别关注贝司旋律 而顿感应接不暇的程度。

黎明和祖儿两首,我好像怎么听都不厌。祖儿那首低音繁复到我很难将其与其他部份区分开来的程度。相比较而言还是更喜欢黎明那首的伴奏一些,虽然五度兄可能觉得那首贝司部分比较简单。不知为何我特别喜欢有清晰贝司音色的曲目,无论是吉他贝司还是提琴贝司。另外就是五度兄提到的两把吉他。我个人最最喜欢的音乐伴奏还是两把吉他、一个贝司,再加一个“温暖的”提琴小乐队。

祖儿那首“痛爱”第二段里那个声音确实是噪音,后来其实也出现过,但都是淹没在其他音色里,真正突出的就是第一下。这就是配器者比较深的地方。老用就不值钱了。

关于和弦是否该追求复杂、罕见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我落伍了吧。60-80年代初,还是比较时兴使用复杂和弦的,我接触到的原曲配器不算多,但知道Beetles,Paul Simon and Art Garfunkel的东西,港台琼瑶阿姨作品改编的许多流行歌曲如“红豆”、“偶然”,还有后来的齐秦等等,都普遍使用不常见和弦。大学时代曾努力扒过这些歌曲的和弦,后来与其他琴友切磋的时候他们总是问我为什么这里会用这个和弦,我就说是扒出来的。当时大家公认确实是这些不常见和弦非常原汁原味。

其实后来街面儿上卖的一些流行歌曲的配器书籍,很多都是简化了的,比如明明是G6,就简化成G...

还有就是弹分解和弦时有些吉他的“和弦外音”,比如Am和弦中加入一个G音,就是在613中加入5。这种情况既可以说它是和弦外音,也可以说是Am7和弦。

再者就是后来配器手段的丰富,也令吉他的作用有所减低,配器无须依靠吉他的罕见和弦来表现个性特点了,所以吉他和弦部分就比较简化了。而90年代以前的歌曲吉他比重很高...

说到作曲时用和弦导引主旋的问题,想起一个事儿。当年崔健一曲“一无所有”振聋发聩,我们学校一位校园歌手(在当时的京城也比较有名) 完全按照这首歌曲的和弦部分弄了一首歌出来,摇滚味道十足,当时红遍京城高校... 当然了,正规作曲的常见形式应该不是拿和弦导引,但对于业余歌手来说倒是个有趣的尝试。

家园 两把吉他我也比较喜欢

因为比较喜欢金属,所以我理想配置是两把电琴,一个贝斯再加上一个键盘。现在键盘几乎等于一台计算机,什么效果都能出。让他来烘托一个背景,前面是两把电琴对弹,邻居绝对来投诉

煮酒兄说的和弦问题,我感觉有道理。吉他现在除了在摇滚里面,作用确实下降不少。原来的复杂和弦能起到的效果,现在找个合成器拼一下就搞定了。虽然乐理的根儿没变,但捷径多了不少。像那位校园歌手做的其实现在很多音乐人也在用。手法更绝,比如把好听歌的旋律倒过来放,拼接等等。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别像郭靖明那么露骨,我觉得。。还是可以抄的。

家园 谁这莫说来着?

古典音乐,又有人叫严肃音乐

说这话的人给自己戴高帽。

同学中听古典音乐的人群中能有超过70%都是靠听古典来显示自己的品味或出身

这帮人不免太做作了吧。

媚雅

在下出身普通家庭。不知何故,从小开始媚雅,连我母亲都感到诧异。后来就真的爱上了这个"雅"。可见自我暗示的效用还是很大。俗话近朱者赤。那是你自己打算"近"朱,最终才会变赤。所以"媚"之一字,甚是要得。

媚古典的通常是用设备来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要不说,京城大傻之一是请人吃龙虾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