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兴衰荣辱“黄埔系” -- 梦里依稀

共:💬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兴衰荣辱“黄埔系”

兴衰荣辱“黄埔系”

□徐 平

  黄埔军校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为“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丰硕成果。孙中山先生为了挽救中国危亡,解决中国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提出创建革命军,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而当时在中国尚没有专门培养革命军政人才的学校,黄埔军校就是适应这种军事政治环境需要而产生的,并获得巨大成功。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孙中山亲任校总理,并委任他的两个主要军事、政治助手蒋介石、廖仲恺分别担任校长和党代表,建校时的正式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创建过程中,启用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热心于教育事业、有着丰富办学经验和卓越领导才能的骨干。国共两党许多杰出人物都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任教,共产党方面有周恩来、叶剑英、陈毅、聂荣臻、李富春、陈潭秋、李达、恽代英、萧楚女、项英、郭沫若等;国民党方面几乎所有的头面人物都曾在黄埔军校任职或兼职,如蒋介石、廖仲恺、李济深、汪精卫、邓演达、胡汉民、戴季陶、何应钦、李宗仁、邵力子、顾祝同、刘峙、陈诚、张治中、蒋鼎文等。当时一大批国内军事、政治精英聚集黄埔,成为黄埔军校建设与发展的中坚。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黄埔军校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到1927年前,已由刚建校时的步兵单科发展为包括骑兵、炮兵、工兵、辎重、经理、政治等多种学科,并在潮州、南京、武汉、长沙设立四所分校,师生人数增加数倍。1926年3月,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8年3月,在南京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0年9月,广州的黄埔军校停办,其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任务由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承担。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迁至成都。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初,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攻占成都,黄埔军校的大陆时期结束。1950年10月,国民党在台湾凤山续办陆军军官学校,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现在通常所说的黄埔军校,一般有两个概念:狭义的黄埔军校专指设在广州黄埔岛的军官学校,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前六期;广义的黄埔军校则不仅包括广州时期,还包括1928年以后在南京、成都的中央军官学校,甚至延伸至后来在台湾续办的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在黄埔时期共招6期学生,南京时期为第7期至12期,成都时期为13期至23期,台湾时期为24期以后。前6期招生12000余人,大陆解放时的前23期,共招生30余万人。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军事学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黄埔毕业生中的许多人成为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中的高级将领。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40余人,其中上将以上有徐向前、林彪、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周士第、陈明仁、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国民党军方面任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黄杰、桂永清、黄维、郑洞国、邱清泉、王耀武、胡琏、廖耀湘等。

  在国民党军队中,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形成了“黄埔系”,并逐渐成为蒋介石控制军队的骨干力量,也是国民党统治大陆22年以及1949年以后统治台湾的军事支柱。“黄埔系”是国民党军队诸多派系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支。“中央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黄埔系”则是中央军的骨干和核心,是“嫡系中的嫡系”。由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开办的中央军校,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队里向来有“正宗”的优越感,加之蒋介石曾任军校首任校长,更以“天子门生”自居。蒋介石正是利用自己校长的身份,对黄埔学生百般拉拢、控制,使其甘心为自己卖力,成为他的御用工具。“黄埔系”和蒋介石的关系,可以说是“荣辱与共”,蒋介石靠“黄埔系”起家,“黄埔系”靠蒋介石扶植。没有蒋介石,就没有“黄埔系”;没有“黄埔系”,也就没有蒋介石。“黄埔系”忠于蒋介石,蒋介石信任“黄埔系”。因此,“黄埔系”成员大都能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说起“黄埔系”,必须说明三点:第一,黄埔系成员不等于黄埔将领。黄埔军校毕业生并不都是“黄埔系”成员,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被蒋介石所重用并甘愿为蒋效力。虽然黄埔学生后来官至将校者不少,但真正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和军事骨干的,毕竟是少数。第二,“黄埔系”成员不完全是黄埔学生,也有不少黄埔军校教职员。一些曾在黄埔军校任职的蒋介石心腹将领,靠黄埔起家,并成为“黄埔系”重要骨干,如何应钦、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陈继承、蒋鼎文、陈诚、周至柔、钱大钧等。但通常是专指黄埔毕业生的。第三,黄埔系内部也分成若干派系。“黄埔系”虽是蒋介石的嫡系,但也不是铁板一块,以一些重要将领为核心,形成若干派中之派,相互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较大的有何应钦系、陈诚系、顾祝同系、胡宗南系等。

  “黄埔系”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十年内战时期,“黄埔系”初步形成。早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黄埔学生纷纷走出校门,冲杀在东征北伐的最前线,但绝大多数担任营、连、排长等初级军官。十年内战开始后,蒋介石启用大批黄埔毕业生,中央军里,黄埔军官脱颖而出,比其他军校毕业生晋升快得多。到30年代初,毕业不过六七年的黄埔一期生胡宗南、黄杰、李玉堂、李延年、李默庵、萧乾、霍揆彰、关麟征、宋希濂、伍成仁、陈沛、陈明仁、刘戡、王敬久、孙元良、梁华盛、唐云山、李树森、罗奇、夏楚中都当上了师长,占当时蒋军嫡系部队27个师中的20个。“黄埔系”初步形成,在军界的势力迅速飚升。十年内战后期胡宗南当上了军长,标志着黄埔毕业生已进入高级将领行列。这一时期,蒋介石的基本军事力量由第一军而第一集团军,由第一集团军而中央军。而“黄埔系”成为中央军的核心,蒋介石则是中央军和“黄埔系”的领袖。

  八年抗战时期,“黄埔系”羽翼丰满,势力壮大。黄埔毕业生在抗战期间,纷纷走马上任,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逐步完成了军界接班部署。军界新生代“黄埔系”开始与老牌的“士官系”(何应钦、汤恩伯、钱大钧等)、“保定系”(陈诚、顾祝同、刘峙等)分庭抗礼。1938年初,国民党正规军共编200个师,其中蒋介石嫡系部队40余个师,师长基本上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在蒋介石嫡系部队的13个军中,黄埔学生占据了9个军长的位置,而且都是一期生:胡宗南、李延年、黄杰、桂永清、关麟征、霍揆彰、宋希濂、俞济时、夏楚中。到抗战后期,蒋介石嫡系部队已发展到53个军,绝大多数军长都是黄埔毕业生。国民党军队39个集团军中,“黄埔系”的杜聿明、关麟征、黄杰、王耀武、李仙洲、李默庵、俞济时等16人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不过,在战区级职务上,与“保定系”比,“黄埔系”相形见绌:抗战结束前的1945年1月,保定军校毕业生有19人担任战区正、副司令长官,而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只有胡宗南当上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当军长、第一个当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当战区司令的,被视为黄埔系的“楷模”。抗战中,黄埔军官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几乎正面战场的所有重要战役中,都洒下了黄埔军人的鲜血,旅长吴继光、蔡炳炎、易安华、朱赤、黄梅兴、官惠民、高致嵩、马威龙、杨家骝、庞汉祯、秦霖,副师长梁希贤、胡义宾、赖传湘、王剑岳,师长王竣、戴安澜、彭士量等黄埔将领舍身取义,为国捐躯。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埔系”发展至顶峰直至在大陆覆灭。解放战争初期,“黄埔系”后来居上,在军界的势力已超过“士官系”和“保定系”。嫡系部队的军长、师长,基本上都换成黄埔学生。一些“黄埔系”分子自恃年轻气盛,素以“少壮派”自居,咄咄逼人,甚至不把“士官系”、“保定系”等元老派将领放在眼里。加之战争头一年,国民党军在一些局部战场连连得手,黄埔少壮军人更是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战争中后期,国民党军第一线的指挥官如“剿总”、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司令官和军长、师长,大都由黄埔军官担任。“黄埔系”核心人物仍是一期生。但是,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黄埔系”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裂变。潘朔端、陈明仁、唐生明、李觉、罗广文、李默庵、潘裕昆、刘希程、刘子潜、王凤岐、王劲修、石仲伟、方暾、吴大鹤、刘济瀛、刘平、向敏思、姚国俊、赵子立、郭汝瑰、陈克非、王应尊、张涛等弃暗投明,率部起义,回到人民阵营。一些“黄埔系”成员,在与人民解放军作战中负隅顽抗,命丧黄泉。其中,在宜川战役被击毙的整编二十九军中将军长刘戡、在孟良崮战役被击毙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中将师长张灵甫、在淮海战役被击毙的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邱清泉,是“黄埔系”阵亡将领中最令蒋介石痛心的三员干将,都追赠为陆军上将,并树为“杀身成仁”的典范。“黄埔系”重要将领杜聿明、范汉杰、黄维、王耀武、李仙洲、宋希濂、廖耀湘、康泽、邱维达等人战败被俘,作为战犯关押改造,解放后先后被特赦释放,获得新生。李默庵、侯镜如等则辗转海外又回到大陆。另一些“黄埔系”高级将领胡宗南、关麟征、俞济时、黄杰、胡琏、桂永清、郑介民、陈大庆、高奎元等随蒋介石逃到台湾。在大陆曾红极一时的胡宗南“辜负了校长的期望”,到台后不久即被弃用,郁郁而终;其他黄埔系骨干,大都得到重用,继续成为台湾军队的台柱,如桂永清、黄杰、王叔铭、陈大庆、高魁元、袁守谦、刘玉章、彭孟缉、刘安祺等,先后出任参谋总长、“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等要职。随着“士官系”、“保定系”成员相继退出军界,并且后继无人,台湾军队最终成了“黄埔系”的一统天下。

  “黄埔系”作为蒋介石维持其统治的基本军事力量,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时期是不遗余力的。但许多“黄埔系”成员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铲除军阀、抗击日寇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中华民族做过有益的贡献,这是应该给以肯定的。

家园 太感谢了!应该加精!不过哪位高人能给我讲讲侯镜如的情况?

原文说他最后又回归大陆,但是好像知道得比较少,李默庵也是这样!希望哪位知道情况多一些的能说一说他们两个!谢谢!

家园 这是经过学校教育的“四有”新人,和旧军阀还是不一样

有人说他们太书生气了,其实翻译成现代汉语指的是:他们怎么还有点理想,原则和道德。就象MBA和乡镇企业家的区别。MBA虽然傻点,但是平均起来,一般还是算比较守规矩的。

家园 李默庵徒有虚名:

这位黄埔同学会会长,我是有幸得见,此公在黄埔时大名鼎鼎,有道是:文有贺衷寒,武有

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结果呢?你可以看看李默庵的战绩就会知道,内战不行,外战也不行,李老自己回忆这个顺口溜的时候说:所谓又文又武就是既不能文,也不能武。不过,

李默庵人非常厚道,是军中诸将公认的。

家园 侯镜如的履历:

原名心朗,河南永城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生。10岁入学读书,15岁考入河南省立留欧美预备学校。21岁转入河南大学理科。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1月毕业,入教导一团一连任排长。1925年参加第一次东征,旋入河南胡景翼国民二军,任学兵连连长。未几参加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第一军第三师三团一营副营长;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第一军第十四师团参谋长。1927年4月后,任国民政府武汉三镇保安总队队长;7月任贺龙二十军教导团团长,8月参加南昌起义;12月回上海。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工作。1928年4月,至河南省委负责军委工作。未几被捕。1929年7月被释出狱。同年9月返沪,被派往香港中共中央华南局工作。1930年春,调往天津中共须直省委负责军委工作。1931年调往上海,因中共党组织遭破坏,与中共失去联系。后赴山西晋城县。被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委为该军驻南京办事处军长代表。1933年春,任第三十军第三十师参谋长,旋调任第三十师八十九旅长。1935年4月,授陆军少将。1937年任第九十一军部子举部参谋长。1938年任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师长,参加台儿庄战役。1942年5月,任第九十二军副军长。1943年1月,任第九十二军军长。抗战胜利后,赴武昌接受日军投降,旋赴北平,兼北平警备司令,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同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9年春,任驻徽州之长江防务预备兵团司令,后任福州绥靖公署兼华东军官团总团长,未几去香港。1952年7月1日回大陆;10月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77年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78年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1979年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1年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1984年2月,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后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家园 多谢温相:温相连李默庵都拜访过,厉害厉害!

为表示感谢,想送你礼物!不过我觉得卡通漫画你是肯定不喜欢了!所以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好?写首诗的话目前小弟还没有那样的水平,所以比较苦恼!先记着吧,以后再好好感谢温相!嘻嘻!

家园 Re:【文摘】兴衰荣辱“黄埔系”

侯镜如攻打塔山时不知真实心态怎么样?这大概和卫立煌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一样,使后人产生无尽的猜测。

家园 也是借光:

借一个亲戚的光,他是黄埔同学会的一个帮闲的秘书长,说来比较有意思,他是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届的黄埔军校的学生,本来,对于这一届,很多人都认为不太正宗,但是,他这个人比较能够拉赞助,所以,同学会的老大哥们都纷纷请他出任秘书长,为的是学会的经费充足,所以,通过他能够有机会见到一些还健在的黄埔大老们,当然都是过了气的。

家园 最后这个比喻真是幽默啊:

连乡镇企业连带MBA都给骂了,还不留痕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