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可思议的民国外交总长“陆征祥”(1) -- 仙八

共:💬6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可思议的民国外交总长“陆征祥”(1)

看了达芬奇密码,书里的隐修会很神秘的,没想到咱们中国也有隐修会的成员,不可思议; 陆先生其人种种事例,或褒或贬,唯看客自择,然终其一生,真是令人唏嘘不已,郁闷。。。。废话不说了。。。

“修士”陆征祥

陆征祥,又名增祥,字于兴,又作子欣,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1871年生。幼年由其父引入基督教。初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嗣毕业于北京同文馆。清末历任驻外使馆翻译、参赞、公使。1911年改信天主教。同年12月联合取外使节,电劝清帝退位。民国初年以职业外交家自居,常标榜自己持无党派的“超然主义”立场。历任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等职,曾参与1913年“善后大借款”谈判和1915年中日十一条交涉,并支持对德、奥宣战的主张。

拒签巴黎和约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国决定在法国巴攀召开和平会议,解决善后问题。陆征祥以北京政府外交总长身份,担任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首席全权代表。从北京动身时,他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个外交文件箱,内有关于东北、山东、蒙古、西藏等问题的绝密文件,以备开会议事时使用。但抵达巴黎后,却发现这个至关重要的箱子竟不翼而飞。虽然怀疑途经日本时,被该国情报部门窃走,因当时只有日本政府对箱内文件缓感兴趣,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只好自认晦气。

陆征祥到巴黎后,面临许多难题,其中最棘手的便是如何处理.中国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英、美、法、日、意等国在巴黎和会期间一边大唱公理战胜强权的高调,宣称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一边极力推行强权政治,以强凌弱,欺善怕恶。这就决定了陆征祥作为中国这个弱国的代表难以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

1919年1月1日,巴黎和会开幕后,以陆征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先后向和会提出关于归还山东问题、对德、奥要求条件、废除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和中国希望条件等四个说帖。但列强只允将山东问题和对德、奥要求条件列入议事日程。为了收回山东主权,陆和中国代表团其他成员尽了最大努力。但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他们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4月30日,英、美、法兰国首脑会议不顾中国代表的强烈反对,决定在对德和约中明文规定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与日本。至此,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交涉完全失败。5月3日,陆征祥与其他四位全权代表联名致电北京政府说:“和会仍凭战力,公理莫敌强权。祥等力竭智穷,负国辱命,谨合呈大总统,请即开去全权。”国务院随即复电一律留。5月6日,巴黎和会召开全体会议,宣读对德和约草案全文,陆征样以中国首席代表的名义当场发表宣言,对三国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决定深表失望和遗憾,希望修正有关条款,并表示“倘不副我人之切望,中国全权对于该项条款不得不声明有保留之义务。”

接着,中国国内爆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五四爱国运动,广大人民强烈要求北京政府严惩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电令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起初,大总统徐世昌和国务总理钱能训等权衡利弊得失后,认为签字固然有害,不签字对中国危害更大,权衡后决定有保留的签字。但到6月中旬,钱能训被迫引咎辞职后,徐世昌借口实行责任内阁制,重大问题由阁议解决,对中国代表是否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问题不表明态度,把一切推给责任内阁。而代总理龚心湛为了推卸责任,对这个重大间题也不发出任何明确指示,只电令代表“审度情形,自酌办法”。这就使陆征祥进退两难,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千钧重。因代表团讨论签字问题

的会议未能取得一致意见,陆征祥便称病住进圣·克卢德医院,而把继续与和会交涉之事委托给全权代表之一顾维钧去办。顾维钧经和会秘书长迪塔斯塔与列强反复交涉,最初主张将中国关于山东问题的保留意见“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样,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而有妨将来之提请重议,仍被拒绝。陆、顾等见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便毅然决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月28日,陆、顾等四位代表联名电告北京政府并引咎辞职。

拒签对德和约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打破近代以来“始争终让的惯例”开创了一个敢子同列强坑争的先例,因而受到国人普遍的好评。1919年末,陆征祥由巴黎回国,船到吴淞口,岸上有几千群众,高举大旗,上书“不签字”,手持小旗,上书“欢迎不签字代表”。轮船抵达上海时,码头上欢迎群众人山人海,摇旗高呼:“欢迎不签字代表。,当晚,陆征祥一行即乘专车北上,沿途各站都有群众结队欢迎。由此可见,中国代表团拒签巴黎和约的行动深得民心。

回国后,陆征祥继续担任外交总长,但经过巴黎和会,他深感世界正义难以伸张,颇为中国的前途担优。到1920年,南北之争尚未结束,直皖之间又大动干戈,这使陆氏意识到连国事也不容乐观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外交可言?作为外交官,又如何为国效力呢?他考虑再兰,觉得前景渺茫,便于同年12月毅然辞去外交总长之职,退出政治舞台。

家园 不可思议的民国外交总长“陆征祥”(2)

厚葬父母敬孝心

陆征祥童年丧母,二十二岁赴圣彼得堡任翻译官。其父当时已届花甲之年,本须子孙奉养,但为了儿子今后的前途着想,甘愿守贫,自食其力。嗣于六十七岁在上海寿终正寝,临终前未能与儿子诀别。陆征祥平时颇为自己对父母未尽孝心而感到内疚,常想找机会稍补自己的过失。怎样将功补过呢?其师许景澄曾教他“尽孝”说:“父母死,修墓营葬,春秋扫墓,谨遵父母遗言,勿忘先人。”为了便于春秋两季就近扫墓,他决定将父母墓由沪滨迁到北京。他在北京阜城门外三里许,一个名叫栅栏的地方购置了六亩坟地,聘请比利时工程师伏耳优特督工,建筑了墓园。墓地周围绕似砖墙,高过人顶。正门向北,上有一个四尺高的十字架。门前别

出心裁地钉着两个铜铸的法国兵。陆对人解释“我在凡尔赛和会时,寓舍前有两个法国兵看门。后来我买了两个铜铸的法国兵,钉在陆公墓门。法国兵替我的老人家看门,老人家必喜欢。”墓地内松柏夹道,幽静清爽。中心有一座小堂,下层为墓室,埋葬陆征样的老祖母和父母,上层有祭坛,坛侧供其父母遗像,其中父像为俄皇御画师特罗甫斯基所绘。堂壁刻满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康有为等当代名人的题字,堂中还有赵尔撰所书的《哭亲碑》。小堂正门外竖有一块石碑,上刻“陆公墓,”三大字。墓前设法国艺术家铸造的陆征祥哭亲铜像一座。据陆事后回忆说:“我常出门,不能每天到父母门前拜扫,还是铸一铜像代替我。”铜像铸完后,铸匠请他去看。像作跪形,形态很好。他对匠人说:‘像上少了一件东西,两眼下该加些泪粒。因为陆征祥哭亲,哭必有泪。匠人遂于铜像加铸泪痕。此外,他还请康有为替其亡父母作墓志铭。康曾立志除了为其母及发妻作墓志外,不再替他人作志铭。但当陆征样恳求他帮忙时,他为了报陆早年救命之恩,明确表示;“为陆先生的父母,我可以破例写墓志铭,陆先生爱敬父母,就像我自己爱敬父母。”他在募志铭中赞扬陆征祥的孝行说:“孝子孺慕,图跪墓门,自责失子职也。谈欧学而非孝者,视此宜式也。”

新墓竣工后,陆征祥亲自到上海,将亡祖母和父母的遗骸换装新棺,由火车运往北京。1920年11月14日为迁葬日,大总统徐世昌与各部总长及亲朋好友,都来参加,葬礼庄严隆重。陆征样觉得如此尚不足以表示自己“大孝尊亲”的意愿,因此,迁葬后又请意大利雕刻家罗马弱利铸造了一尊古孝子救亲铜像以为纪念。

陆征祥在陆公墓侧建有楼房数栋,本打算放弃政怡生涯后,在此养老,以终天年,但夫人病情日重,使他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来的计划.陆夫人名叫培德·博斐,是比利时人,其祖父是将军,父亲为陆军上校,故堪称将门虎女。尽管她比陆征祥大十六岁零三个月,但才貌出众,识见高远,谈吐风雅,令陆一见倾心。1899年,他不顾中国驻俄使馆上下,包括恩师许景澄的反对,在圣彼得堡的一座天主教堂里与培德正式结婚。以后他俩相亲相爱,同甘共苦二十多年。培德夫人不仅精心照料陆征祥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政治生活方面也积极充当参谋角色。而陆在政治生涯中,每遇大事,必求夫人出谋划策。在他心目中,夫人的地位跟父排和恩师同等重要,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妻,教育以裁成我者吾师也,三者缺一不可。有一次他绘了一幅三友图,三友者,一为其父,,一为其师,一为其妻。他请同治年间状元、逊清皇帝溥仪的师傅陆润痒为图题跋,润痒怒斥之日:“焉有父师而可与妻并称三友者?”尽管中国因循守旧的士大夫强调男尊女卑,夫唱妇随,对陆征样敬重妻子的态度感到难以理解,但他一如既往,初衷不改。

培德夫人一向身体健壮,少有病痛,但1922却一病不起。替她治病的医生都说:“北京的气候,于她的身体不相宜,应往欧洲养病。”为了夫人早日恢复健康,陆征祥只能告别祖国,再次漂洋过海,到瑞士罗咖诺湖畔早年购置的益达别墅去休养。”到瑞士后的第二年,培德夫人的病势加重,血压更高,引起脑溢血。医生以放血来对付这种病症,陆征祥便将放出来的血,用一瓶子装起,瓶上加以装饰,留作纪念。这种做法亏他想得出来。1925年为公教圣年,陆征祥为了减轻夫人的病痛,到罗马去朝圣,请求教皇为夫人祝福。教皇当即满足了这一请求。尽管陆征徉尽了最大努力,但无济子事,培德夫人眼看病入膏育,将不久于人世了。为了让夫人放心,陆明确表示,等她去世后,自己誓不再取,将进隐修院愿修终身。到1926年4月16日,培德夫人终于安然谢世。随后,陆征祥辞去了当时担任的中国驻瑞士公使的职务,拍卖了家具,筹足了丧葬费。次年5月,他伴送夫人灵枢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安葬子皇族肋更坟内,使夫人得以魂归故土。

藏身隐修院

天主教本笃会圣安德隐修院位于比利时西北的古老城市布鲁日,创办于1100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1927年10月4日,该院发生了一件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的大事,一位五十六岁的中国老人在大厅里行更衣礼,正式成为隐修院的修士。这位老人正是中国前国务总理、外交总长陆征祥。从此他脱下穿惯了的西服革履,穿上由颈及踵,两袖宽松的青袍,胸前垂一青布胸带,颈后挂一风帽。昔日向上翘的菱角胡和向下飘的诗人须都不见了,真可谓六根清静。他甚至把名字也改了,叫天士比德,以后人们不再叫他陆征祥,而称他比德兄弟。

本笃会的会规极为严格,修士的生活十分清苦。按照会规,修士应一无所有,连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也不能自己作主。因此有人把入修院比作投胎再生一次。前生乃一王侯,今生复成乞丐,前生丰衣足食,今生连蔽体充饥的东西,都要向人讨求了。陆征祥在正式入院前,曾在圣安德隐修院迎宾馆居留三月,体验院中生活,因此对修士生活的清苦了如指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呢?其所以要这样做,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遵循恩师、前中国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许景澄的遗训。许曾教导陆说,“欧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武力,亦不在于它的科学,而在于它的宗教。在你的外交官生涯中,你将有机会观察天主教。料将来有朝一日,你结束了外交生涯后,可能有机会进入这教会,成为这教会的入门弟子,遵守教会的内心生活,从而掌握其中的奥秘。当你掌握天主教会的核心力量后,你要带回给中国。”陆征祥一直牢记恩师的教诲,决心身体力行。其二是能与爱妻永远心心相印。陆征样认为只要进入修院,他便可以在精神上与培德夫人朝夕相处,永不分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死亡把我们分离了,修会生活又使我们俩重行团圆,团圆而不可再分。她监临我,我伴随她,也替她析祷。她从上看我,我从下望她。我俩之中,绝无间隔,正因为如此,陆征祥心甘情愿在修院内受苦,并觉得苦中有乐,从无反悔之意。

进入圣安德隐修院后,陆征样不仅变得一文不名,而且必须像幼儿一样,一切从头学起,真可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要这样做实在太难了。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己服礼,尽力按会规办事。1929年1月,初学期满,他行立誓发三愿,发愿绝财、绝色、绝意。到1932年1月,他又立誓发终身三愿,终身永留本笃会院中。经过八年的苦心修行,到1935年6月陆征祥终子能晋升本笃会司铎。罗马教皇对此十分重视,特派曾驻华十二年之久的刚恒毅总主教专程来比利时主持典礼。中国政府也派驻比利时临时代办凌其翰出席典礼,国内许多要人均为陆征样终成正果而感到高兴,纷纷寄来礼物以示祝贺。1946年5月,罗马教皇又任陆征祥.为比利时刚城圣伯多禄隐修院名誉院长。但这个院长徒有其名,不能走马上任,因该院已被废多年,仅余废墟。

在圣安德修院,陆征祥一边修行,一边用法文写了自传《回忆与思考》和《人道主义的会合》一书。他还为父母和恩师印发了宣传品,以示纪念。到1949年1月15日,陆征祥这个近代史上富有戏剧性的人物,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布鲁日的黑衣修女病院逝,终年七十八岁。尽管遗嘱丧事从简,但丧礼仍颇为隆重。罗马教廷、中国与比利时的代表,圣安德修院全体成员及培德夫人家属共五百余人参与葬礼。陆征祥遗体著修士青袍,外加大氅,两手合置胸前,头罩修士风帽,形态如同安眠一般。1月19日被安葬于圣安德隐修院院长墓园。

家园 好文

花!

家园
家园 他修了半天 对人对己有什么好处

似乎好处就是省了不少本来可能被消费掉的消费

家园 相较于今日,民国老百姓还能知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