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汽车质量的一个谜思 -- 晨枫

共:💬102 🌺7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呀 日本地方小 开到5万不容易

美国出去玩一趟 3 5 千的就出去了

每天200迈上班的也不少

所以不能完全看里程数

开高速当然比老踩煞车省车了

家园 工业产品都有自己的使用年限,过了年限产品故障率会急速上升

我认为楼主的想法有个误区,就是认为车辆的质量主要是碰撞安全性,或者钢板厚度之类。日本车的碰撞测试肯定不会比德国车差的,这点毫无疑问,否则挑剔的欧洲人怎么可能会去买呢。但是这是个很大的trick,不过是为了宣传,而大众通常忽略汽车的寿命问题。

假如一辆车的基本寿命是20年,那么德国人造出来的就是18年,而日本人造出来的是10到15年,不是日本人水品不够,而是完全没有必要,出于经济的原因,车厂要赚钱,就要控制好这个寿命,太短肯定砸自己招牌,太长自己也混不下去,新车谁去买啊。

所以日本车的寿命,注意,是使用寿命,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为了降低价格,自然会采用些别的手段,比如材料,生产控制等等,碰撞测试会格外的严格,也许普通人觉得偷工减料怎么可能会有同样的碰撞结果呢,但我相信日本人绝对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认为碰撞测试就能够反映车辆的好坏是不完整的说法。

另外过了使用寿命所有系统一齐崩溃,这不光是设计和制造的最高境界,而且也是rp问题。

家园 突发奇想

也许普通人觉得偷工减料怎么可能会有同样的碰撞结果呢,但我相信日本人绝对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这不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也常考虑这个问题。一天我突然有了我自己的解释。我在读研的时候,认识不少托福,GRE高分的CS同学。可后来发现,咱们同学的日常会话和写作实在有待提高。这说明,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是可以beat任何精心设制的exam的。这日本车是不是新东方的翻版了?

就像老美教授相信了托福和GRE的权威性一样,我也相信了各种各样的车的评价。这不,买了个Camry。保修期没过,驾驶板上的小灯亮了不少。什么”Check engine”, “Check brake”等等。下次,一定买个德国车(又中计了)。

家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兄台说的是
家园 没有绝对的安全

概率事件,只要超过路面上大多数车就行。

家园 你说怎么控制碰撞?我不知道,但有我知道的。。

我现在就在大发里面的碰撞cae,每个车型都要翻来复去的高个两遍,厚度算得够少了,车子才轻,才能符合碰撞试验要求。

家园 【原创】关于关门声 和钢板厚度 我所知道的

买车的人,总会用手指关节敲击车门,听声音。做在车里,关车门(或砸车门)听声音。这事情见的多了,就不由得思考,考察了一下。得出以下结论:

1.绝大数的车的钢板厚度是一样的。

2.车门的声音与密封程度是相关的。主要与密封条相关,与钢板的厚度没有直接关联。

家园 关于汽车钢板的薄厚问题

我觉得就好比鸡蛋和鸵鸟蛋,面对坚硬的石头,如果发生碰撞,不论鸡蛋还是鸵鸟蛋都是会碎的。但如果鸡蛋和鸵鸟蛋之间发生碰撞那么碎的肯定是鸡蛋。日本车皮薄馅大不抗造这个恶名,大概是来自每天公路上发生的众多车与车之间的交通事故。

单位同事开一辆两厢颐达,追了一辆帕萨特B5,人家的屁屁啥事都没有,就掉了点漆,这边的颐达前脸看上去处于报废的状态。

家园 挖坟-并,我前不久甲壳虫追尾撞了一宝马3

是宝马3,不是马3,马3是塑料壳,没法撞

话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在一个ramp上面,一辆宝马3在我前面。我光回头看左边车道的车了,不想前面 宝马三挺在当口了,我看没车,一个2档加速就出去了,结结实实亲了他屁股一下。当时车内四个大汉(估计各位看管要大汗了。。。)都被吓的不轻。我刚想倒霉了,结果宝马3居然一溜烟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发呆。。。

后来停车一看,不告诉别人,没人看出来亲人家屁股了。估计宝马3因为后轮驱动,屁股重,压根没感觉被撞了。。。

另外,我同事同样的事故,日本车(具体啥忘了) ,车前hood报销了。。。

我只说说自己的经历,钢板厚还是有点用的。不管新车还是旧车(我的是08年初买的新车)

家园

话说良民以前的Nissan曾经把一别摸我3撞的undrivable...

家园 对碰撞试验有一点不明白,能说说吗

看到电视上的碰撞试验,好像都是汽车去碰固定物,然后检测汽车中仿真人的数据。我有点不明白,如果被撞物是固定的,显然,同样的速度,越重的汽车,所受的损害越大,那么是不是轻一点的车就要沾便宜呢?再现实中,两车相撞,都是活动物,直观上讲,肯定应该是壳越厚越重,越经撞。对吗?

家园 被撞物是固定的话,车重和结果没有关系

但被撞物是活动的话,车越重越占便宜。碰撞试验用固定物是可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否则不大好比较。汽车碰撞也不全是和汽车,也可以和路边的路障什么的固定物碰撞。

在现实中,两车碰撞的结果不是完全由车重决定的,还有材料强度、抗碰撞设计等的因素。拿一辆现代的Volvo和一辆80年代的Cadillac碰撞,后者更重,但不一定就占便宜。我是指对乘客的保护,而不是车的变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