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旅欧随笔 -- 云中浪子

共:💬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旅欧随笔

(一)花都巴黎

巴黎有着无尽的魅力。塞纳河泛舟从埃菲尔铁塔出发,一路上你会看到左右两岸的许多著名建筑,卢浮宫、亚历山大桥、荣军院、新桥、巴黎圣母院、奥塞博物馆等等。听着录音讲解着沿岸一座座建筑、一座座大桥的故事,你会看到塞纳河岸边有人在跳拉丁舞,有人在露天咖啡座细细的品味咖啡,还有人在夜幕中匆匆地赶路。看着两岸行行色色享受生活的人们,回忆着许多伟人、泰斗们曾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激动。我好象看到了塑造历史的众多伟人们在这里生活的身影。

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参观凡尔赛宫。走进宽敞的大厅,我才明白了什么是壮观、气派、辉煌。这里房间的屋顶都非常高,国王的床纬也十分宽大(我明白了KING SIZE 的床是如何起源的了)。各个房间挂满了油画,均是皇室请艺术大师们创作的人物肖像画。印象深的是宫殿后面的园林。园林面积广大,深处还掩映着三处较小的宫殿,是国王的行宫和王后的宫殿。园林正面中央挖了运河,形成了形状规则的几处水面,和绿绿的草坪、高高的垂柳相应成趣。在园林里步行是一个错误,因为你只能走到几处宫殿,并无法接近广大的园林。必须要租一辆自行车,或乘坐园内的旅游车,才可逛到大部分地方。宫殿里值得一提的是镜厅。这其实是一条长长的、高大的走廊,并没有我想像的大镜子。就在这里,德皇威廉一世加冕成为皇帝,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 凡尔赛和约,也是在这里签订的。还有多少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物转星移,过客匆匆,只有这宫殿和大厅依然是原貌。

红磨坊 (MOULIN ROUGE) 是很多人到巴黎必不可少的去处,因为据说红磨坊是艳舞的鼻祖。此处晚上的演出分两场,九点多一场,十一点多一场。由于观众很多, 红磨坊前面的大街都被汽车和人流堵住,排队入场需要很长时间。进去以后,才发现这里的座位分成一个个桌子,每桌坐6-8人。这让我想起东京国技馆的相扑表演场地,每块席子坐4个人,比赛中有服务人员送啤酒和日本酒,赛后常有人喝得酩酊大醉。红磨房也有酒水服务,但这里是每桌两瓶葡萄酒。

参加表演的女孩子都非常漂亮,惹火的身材,明眸大眼。艳舞的特色是无上装,女孩子的胸部都非常挺拔,而且白晰如玉。舞蹈都是合着音乐,节奏鲜明,舞姿流畅、优美,整齐划一,让人感觉很有美感。女演员们的装束、道具和化妆十分亮丽,色彩鲜艳。有的装束式样别出心裁,头上、肩上的饰品五花八门,有羽毛,有扇子,有披风。男演员则少些花样,一律蓝色制服,头顶戴高乐将军常戴的那种帽子。男演员则多些刚劲,有一些向前、向后的空翻动作。参加演出的女孩子估计都在18-22 岁之间,不知她们是专业还是业余。记得有一幅获得美国新闻奖的照片就是反映40 年代末期巴黎女孩为了找到工作,纷纷前来红磨坊面试,不惜赤裸上身试镜。如获得录取会引来应考者羡慕的目光。

红磨坊的演出实际上是音乐舞蹈剧,类似于纽约百老汇的音乐剧。不同的是百老汇音乐剧均有一个故事主线贯穿整场,而红磨坊表演并没有一个故事主线,各场彼此不相联系。共同点是舞蹈都是整齐划一、节奏鲜明,男舞刚劲有力,女舞纤柔委婉。在舞台布景的功夫上,百老汇略胜一筹。 同一个场地,可以快速变幻出十几种乃至几十种舞台布景,或室内,或森林,或草原,随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而红磨坊的舞台布景,种类偏少,场景也不够华丽。另一点不足是,红磨坊的最大招牌是艳舞,但演出中夹杂着杂技和小品,还有请观众参与的表演,有点儿不伦不类,唯一的解释是降低成本(艳舞演出演员众多,成本巨大)。

在巴黎旅游,一个心得是要买通票。除了5天的地铁通票外,更应该买参观博物馆的2天或3天通票。通票除了便宜,还减少了排队的痛苦。(我们光在凡尔赛宫排队购票用了一个半小时)。

走在巴黎的大街上,你会注意的这里盛垃圾的只是一个半透明的塑料袋挂在一根铁管上,并不是象世界上其它大城市一样把垃圾放在铁桶里,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恐怖袭击,但我仍然不懂其含义。另外这里的街名并不写在高挂在交通灯的路牌上(象北京、东京、多伦多等城市,街名都写在高高悬挂的路牌上,不认路开车,一目了然), 巴黎的街名全部刻在街口把角儿的大楼外墙上。我曾问过当地人如果一个十字路口没有大楼怎么办,他们说这不可能,每个路口都会有建筑物,让人们将街名写上去。后来仔细观察,发现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路牌全部写在街口的大楼上。

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曾有中国人请我们帮忙,到Louis Vuitton店里去购买名贵的皮包。我们由于怕上当而婉言拒绝。走进该店,见大部分顾客是日本人,人多得要排队付款。问店里的工作人员,得知购包并不限量,可见国人说的不实。后来才知道,旅游者凭护照买包免消费税,他们请国人游客买了包再去倒卖,赚的是政府的税金。不知这种生意有没有警察来抓。

(二)罗马--永恒之城

罗马之称为“永恒之城”,我觉得原因在于从古罗马、中世纪至今,该城一直处于亚平宁半岛的政治、文化、人口的中心地位,历尽沧桑,几千年不变。时至今日,罗马城内仍保留着众多古罗马时的建筑,如大斗兽场、大浴场、圣安吉洛城堡、万神殿等。大斗兽场建于二千多年前,是供罗马贵族观看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的撕杀场地。奴隶起义的英雄斯巴达克,就曾在这个场地上拼出性命表演。看着残留的石头座位和破旧的、高高的外墙,我在想何人用了多长时间设计了这座巨型建筑,多少人又花了多少时间筹措石料并一砖一石地修建了这座建筑。我在感叹古罗马的建筑工艺和雄厚财力的同时,还感叹意大利人保存祖先遗迹的能力。经过无数的战乱和天灾,这些古代建筑并没有被“废旧革新”,而是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罗马的教堂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在很狭窄的小街上走,不经意就会看见规模宏大的教堂。我们首先参观了LATERANO主教堂, 这是罗马教皇曾在中世纪住过的地方。教堂高大宏伟,内壁和弧形圆顶均有巨幅关于耶稣和圣母的油画。室内还设有数座小礼拜堂,每个小礼拜堂也都有座位和供奉的主台,自成一体。

城内为数众多的中小教堂外观都较为破旧,大多墙皮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但教堂内部却与外观大相经庭。里面通常都是金碧辉煌,巨幅油画遍布屋顶和四壁,数十根巨大的大理石圆柱支撑着头上高耸的拱顶,四壁和主堂中央前方镶有众多人物雕塑和图案。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梵帝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教堂前面的圣彼得广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当今教皇保罗二世接见朝拜者的地方。广场周围有一圈圆形石柱,石柱上托着数十个姿态各异、形象逼真的雕像。这些雕像是由大师贝尼尼设计、他的弟子们雕刻完工的。教堂虽免费进入,但对着装的要求是短袖不得露肩、裙子不得(短)过膝。看到了圣彼得大教堂,才领略了什么是叹为观止。教堂拱顶高耸入云,主堂大厅巨大无比,无数根两人才能合抱的大理石巨柱支撑着教堂高高的顶部。大堂四周有好多小堂,小堂也都有大理石巨柱支撑,并都有名贵的巨幅油画嵌在墙壁上。有几十根红色大理石据说是从埃及运来的稀世珍宝。拱顶和四壁全是油画,雕像也分布在教堂各处。举世闻名的“哀伤圣母像”是大师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作品,该雕像形象逼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圣母的丧子之痛。圣约瑟夫的雕像也放置在大堂中央,游人纷纷去摸他的脚,以获得祈福。大堂的中央是一个漆黑的金属制华盖,华盖有2层楼高,放在主堂里,却一点也不显高。华盖下有楼梯通往地下室,那里放置着历代教皇的棺木,供人参观。圣彼得大教堂这座雄伟无比的建筑凝聚了无数艺术大师和建筑工匠的心血和辛勤劳动,经历了数百年的设计、施工才成为今天的模样,因此搀揉了许多建筑风格和艺术流派。我们整个行程参观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教堂,但唯有圣彼得教堂气势最宏伟、用料最讲究、装修最华丽、大殿最金碧辉煌、大师的名品最多,也是参观者最众。

意大利是歌剧的起源地,因此在罗马听歌剧应该是最正宗的了。我们欣赏的是一出歌剧集锦,是将著名的歌剧中的精彩唱段剪摘下来,集中在一起表演。我们听到的片段选自“卡门”、“茶花女”、“蝴蝶夫人”等。一个男高音、一个女高音和一个女中音参加了演唱,伴奏则在第一小提琴手的率领下表现出了娴熟的技艺。由于在教堂里不使用音响设备,所以演唱全靠演员丹田提气清唱,难度很大。虽听不懂意大利语,但有些片段略知故事情节,又通过演员的表情,可猜测出正在唱的歌词或欢快、或凝重、或悲伤、或激昂。排队入场时碰到一位漂亮的女士,听她英文流利以为是英国人。散场时妻子又与她聊起来,原来是 Ralph Lauren公司的时装设计师。她说每年都要从纽约来罗马听一次歌剧,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我们也有同感,北美是太商业化的社会,工作竞争激烈。偶而来欧洲感受一下艺术、文化、历史的熏陶,还是不可缺少的。

罗马的物价比较便宜,是旅行中的购物地点。当然不要去Corso大街上的商店,因那里全是设计师的名牌店,价格贵得惊人。罗马平民每周日都有一个集市,相当于北京的露天摆摊儿,在平民区Trastevere的Porta Portese。这个集市全长至少2公里,贩卖皮货、小礼品、日用品等,价钱便宜。旅游的一个方面也是了解当地民俗民情,我们怡然自得地融于当地人中同小商贩讨价还价,感觉象是在自己熟悉的城市。

(三)无与伦比的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的无与伦比,在于它的艺术和建筑。这里是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故乡,他的真迹雕塑“大卫”就收藏在Accademia博物馆里。大卫像造型逼真,胸部肌肉突出,手背部血管纹络清晰可见,卷曲的头发与真人无异。该博物馆前每天都有长龙般的人们排队,大卫像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还有Uffizi博物馆,内藏大量名贵油画。油画中人物肖像最多,表现多为贵族和富裕人家。这同法国的人物肖像油画的不同之处是,法国人物肖像油画多表现国王、王后及其他亲属,因为法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王权至上。而意大利中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所画的人物是公爵、富裕商人、银行家等。蒙娜丽莎的原形就是一位佛罗伦萨的富商。

佛罗伦萨的教堂和罗马的不同,大部分要收费。主教堂(称为Duomo教堂)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教堂占地面积庞大,而且十分高耸,直冲云霄。从周围的山上鸟瞰全城,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主教堂的红红的拱形圆顶。这座教堂外观华丽,淡绿色的外墙上有许多扇半圆形的窗户,周围还有众多的人物雕塑和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主教堂旁边还有一座洗礼堂和一座十几层楼高的钟楼。这三座宏伟巨大的建筑一同耸立在中央广场上,让人慨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精湛的建筑工艺、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雄厚的资金实力。第一天初看这座主教堂时,我有一种被震慑了的感觉,觉得这座教堂太高大了,超乎常人的想像。另一点与罗马不同的是,佛罗伦萨的教堂外部壮观华丽,内部却相对简单朴素。只有个别教堂墙壁和屋顶有油画装饰,雕塑也少很多。

圣劳伦佐教堂附近的摊贩街是远近闻名的。说是摊贩,实际上是街两侧的商店店主走出店铺,沿街摆摊,生怕商店被别的摊贩挡住,影响了生意。这里主要是卖皮件,皮衣、皮包、皮手套和皮鞋等。同北京比起来,这里的皮货并不便宜,可能质量会好些。但同多伦多相比,如扣除15%的消费税,这里的皮件相当便宜。圣劳伦佐市场的小贩和威尼斯的小贩一样,见多识广,英文流利,报价中虽有水份,但大幅砍价很难。原因是他们有的是顾客,你走了,会有更多的游客蜂拥而至。

(四)日益沉降的威尼斯

水城威尼斯是我们的最后一站。一直想要见识这座传说般的城市,这次亲眼目睹,却有些失望。威尼斯号称“The ultimate tourist’s city”,起初不知涵意,现在才明白,它的意思是“旅游物价最贵的城市”。从酒店、饭馆,到购物、乘船,没有一样不贵,而且贵得物不所值。威尼斯的特产是玻璃制品和面具脸谱(因中世纪威尼斯人盛行跳假面舞会)。玻璃球、玻璃项链、手链、雕塑等工艺并不复杂,原料也简单,中国的一般城市均有出售,但这里一件小东西至少就要8-10欧元。威尼斯的玻璃工厂集中在一个叫做MURANO的岛上,游客可以到车间去,参观玻璃是怎样被融化、进而被塑成各种工艺品的形状。面具脸谱做工倒是非常精细,原料有搪瓷和塑料之分,适于在北美的家庭在“鬼节”给小孩子戴。

威尼斯的独特本来在于它纵横的水网上众多高大挺拔、气势宏伟的建筑。岛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教堂,其它建筑也都在百年以上。令人失望的是,岛上绝大多数建筑墙皮脱落,裸露出里面的红砖。许多住宅楼的第一层相当潮湿,加上地壳沉降,有的楼房台阶己浸入水下,所以很多建筑的一楼已被废弃,无人居住。教堂大都不对外开放,我想内部一定年久失修。圣马可教堂是岛上最大的教堂,内部的壁画已经颜色尽腿,堂内器具也很破旧。这里街道狭窄,很少有笔直的大街,水道也是弯弯曲曲,九曲回肠。沿街的商店里面灯火辉煌,物品摆放整齐、琳琅满目,但其租用的房子,却十分老旧,看上去象年久失修的危房。

威尼斯的问题是自身造成的。为了逃避野蛮人的进攻,威尼斯人的先人逃到了这个岛上。不知是谁的创意,人们决定,选择一些街道挖成运河,于是就有了大大小小的运河分布全岛各处,取代了原来的陆地街道,而没有被选择挖成运河的街道仍然是陆地。所以现在威尼斯是陆地街道和运河街道并存。挖了许多运河,又修建了遍布全岛的雄伟高大的建筑,使得该岛的地壳结构发生变化。亚得里亚海的潮水也很厉害,涨大潮时海水可以淹没圣马可广场半米以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威尼斯的地壳以每10年2.5英寸的速度沉降。本地居民由于物价高昂和地壳沉降纷纷逃离该市,更没有人对不动产进行投资,使得岛上建筑老态毕露。威尼斯人是在吃祖宗的老本儿,直到有一天吃尽为止。

值得留恋的是圣马可广场上的咖啡店。据说这里的咖啡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开始不得要领,到了晚上,才看到每家咖啡店都有一个演奏小组登台表演。演奏小组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组成,曲目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名家名曲,时而优雅婉转,时而亢奋激昂。这才明白,每天请来专业的音乐家演奏,成本全部打入咖啡,难怪价格世界最贵。两家相邻的咖啡店,一家的演奏,另一家的休息,每隔15分钟更换一次。放眼望去,演奏场地的咖啡座客人稀稀落落,众多的游人都远远地站在场外听免费音乐。随着两个演奏组的轮换,听众们也不停地从一个场地转移到另一个场地。我想,这就是每晚在圣马可广场发生的场景吧。

(五)交通

论市内交通,巴黎无疑是最方便的。郊外快线(RER)(相当于东京的山手线等JR郊区线)、市内地铁(METRO)(相当于东京的都营和营团线)和公共汽车形成网络,且车次频繁。只要你到达一个地铁站,你就进入了大巴黎区的交通网,任何地方都可准时到达。其快捷方便程度,同东京和纽约无异。巴黎地铁站的名称也挺有意思。1号线上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站不言而喻, 2、5、7好线交叉的”斯大林格勒”站则更显然是为了纪念美、苏两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法国得到解放作出的贡献而命名的。

巴黎的地铁不报站名,但是地铁站线路图在站内和车厢里随处可见,因此只要你留心看,并不会坐过站。有些车站和车厢比较陈旧, 这些车厢的车门内外侧均有一个手柄, 列车停稳后乘客必须将手柄向上提一下, 车门才打开。当然也有地铁新线,象14号线,车厢和沿线车站均为新建,车站修建得气派漂亮,站台上还有栏杆把车辆和站台上的乘客分隔开。我们见到的最有特色的车站是卢浮宫站(Palais Royal Musee du Louvre),车站内放有雕塑, 墙壁上还挂许多油画供人们欣赏,真不愧为艺术盛殿卢浮宫的车站!

游客乘坐巴黎地铁, 最合算的是购买3天或者5天的通票。这种通票是连续3天或5天有效, 有效期内不限制使用次数, 并可以在地铁和郊外快线上通用。舒适方便的代价是昂贵, 5天的通票是一人45.50 欧元, 远比多伦多的TTC 和纽约的地铁票昂贵。

巴黎的地铁上经常可以看到艺人在车厢内卖艺。有拉手风琴的, 有拉小提琴的, 还有唱卡拉OK的。这些艺人大部分是否是从东欧国家来, 无从考证。但我感觉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人的演奏非常动听, 但有的人水平一般, 只是在企求怜悯。第一天我们在由机场开往市内的列车上就有人拉手风琴, 进一个大站前他端着空杯子来讨钱, 我们因没有零钱而做罢。后来兜里有了一些硬币, 听见演奏得好的便扔给他一个半个欧元。相比之下, 还是多伦多的站内艺人最有组织。多伦多公车局(TTC)组织考试, 通过考试者才可领到执照在车站内(或车站入口处)表演, 并不可在车厢内演出。他们还要遵守时间表,这样的表演水平较高而且划一。

罗马的交通没有巴黎那么方便。整个市内只有两条地铁线路, 在火车站交叉。车厢内的拥挤,肮脏是颇有名的。可能是为了掩盖肮脏, 地铁车厢全部被涂成花花绿绿的各种颜色, 让人分不出车厢外侧是尘土还是油漆, 车到站了也看不清月台上的站名。多数人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罗马的公共汽车线路非常多, 车次也还算频繁, 唯一的问题是公共汽车线路图很难搞到。我们在罗马呆了4天, 除了步行就是胡乱乘车, 搞不清公车的方向和终点站。

罗马公交的特色之一是”自觉购票”。地铁站入口并不售票, 买票必须到写有”TABACCHIO” 的售货摊儿, 相当于北京的烟摊儿加报刊亭。地铁站入口虽有检票机, 但总有一个通道自由出入, 无任何遮拦。这个自由出入通道旁的工作间里坐着工作人员,但好象不是检票的, 他们根本就不看你是否持票通过。我观察过多次, 他们无一例外地在打手提电话, 不知意大利手机话费是否便宜。公共汽车更是无人检票, 无论是司机旁边的前门, 还是中门、后门, 乘客均无需出示车票。公车局号召自觉买票, 有时会抽查, 如发现无票乘车, 罚款50欧元。不知是买票的人多, 还是不买票的人多, 听说公车局一直亏损, 要靠政府补贴才可维持。

佛罗伦萨的城市很小, 各主要景点均徒步到达, 并不存在交通问题。

到了威尼斯,才体会到了该城独特的交通方式-- 乘船。船只有几种: 第一种, 水上公共汽车(VAPORETTO), 这是威尼斯最便宜, 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说”便宜”, 只是相对于出租, 其实水上公共汽车比其他城市的公车贵出许多。一天24小时的通票要10.5欧元, 从火车站到圣马可广场往返一趟要6欧元。水上公共汽车有很多线路, 基本上沿大运河(Grand Canal)行驶, 或连接威尼斯岛和其它岛屿(如MURANO岛)。第二种交通工具是水上出租,这象小快艇或私人游艇,没有顶棚,马达发动,前进,后退和转向均操作自如,不用担心在狭窄的水面上与其他船只相撞。第三种交通工具,就是举世闻名的GONDOLA 了。GONDOLA 比独木舟稍大,是当地最古老的交通工具。船头和船尾均有齿牙状的金属作装饰,船身也大多漆有不同的图案。一个GONDOLA 最多可乘6人,租用半小时左右花费80欧元,相当昂贵。GONDOLA船夫站立船尾,头顶圆形牛仔帽,身穿黑白相间的条形T恤衫,手执一根浆,戴着设计师公司的名牌墨镜,很熟练的驾驭小船穿梭于狭窄的水道之中。

整个行程我们访问了6个城市: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维罗纳,比萨和威尼斯。城市之间的交通很方便,火车班次频繁,车厢也比较干净。我们通过 Eurorail 的网站预定了5 天的通票,限于在法国和意大利使用(你也可购买多于二个国家)。这种通票只是卖给非欧共体的居民,你可在任何五天之内无限制地乘坐列车(不一定是连续的5天)。具体的时间通常是每天晚上7点到第二天午夜24点,着意味着一天的通票你能够使用29个小时。夜班车和意大利境内的欧洲之星需要预约座位(铺位),并另缴预约费。我们乘坐了巴黎到罗马和威尼斯到巴黎的夜班车(一等卧铺)。这种车相当于国内的软卧,4个人睡一间,夜里可以上锁,头顶有夜灯可以看书。每节车厢头尾各有一个厕所和洗漱间。让我不解的是,每次乘夜班车跨越国境,列车员总要将车票和护照收走,待到第二天早上才归还。以前乘游轮从佛罗里达到巴哈马时也是如此,护照被上缴,下船时才发回。不知这样做是怕游客中途逃跑还是另有原因。

(六)自助游和团体游

出门旅行可以选择自助游还是参加旅游团。这次我和妻子是选择了自助游。从旅程的设计,机票、车票的购买,到宾馆的预定,方方面面都要自己缜密计划、认真安排,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更不能出错误。虽多花些心思和精力去安排和计划,但最大的好处是自由自在、闲适惬意,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愿意呆多长时间就呆多长时间。自助游更是适合喜欢探险的人。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城市去,尝试和当地的普通人一样地生活,一样熟练地乘坐地铁、到公园里散步、到便利店购物,这本身就是充满趣味的探险。旅游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全方位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并同当地人接触,看看他们现在是如何生活的。名胜古迹是他们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了解并认识这些曾经创造辉煌的先人们的后代,不也是旅游的目的之一吗?

相比之下,参加旅游团就行动不自由了。你必须得同一大群自己不认识的人听话地跟着导游团团转,在一个景点停留不超过2小时。到一景点后就是忙着拍照,拍完后若干分钟之内上车离开,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景点。感觉团体旅游是在不断地“奔向下一个目的地”的过程, 而不是在旅游景点尽情欣赏、陶醉其中的过程。团体游的另一个特点是覆盖国家和城市多,行程紧凑,往往一天可以转好几个地方。这种旅游蜻蜓点水,去一个城市只参观一两处景点,但玩过之后,除了印象去过某地,有几张照片为证,其实对该地知之甚少,认识肤浅。我们的行程就很有灵活性,比如在巴黎安排了5天,从容地参观了城市和郊区的大部分景点,对短期游客来讲是合适的。

当然团体旅游也有其优势。不由操心费力,不用担心行程安排,出有车乘,宿有店住,省心、方便不言而喻。团体游的费用也相对便宜,同样的路线,同等质量的酒店和交通,团体游由于人数多,费用一般比自助游要低。我们现在年轻,喜欢探险,寻求自在、闲适,所以选择了自助游,如果年纪大了,再去游欧洲,我们可能就会参加旅游团了。

(七)国人旅游团和“鬼子旅游团“

在巴黎、罗马等地的名胜景点转悠时,不时能看到中国人游客。见到国人,听见熟悉的乡音,让人感觉很亲切。所见的国人旅游团无一例外地是考察、访问的代表团,工作之余有组织地参观一些名胜。我和妻子一大早赶到巴黎圣母院拍照时,这座大教堂前早已站满了早起的游客,仔细一看,全是大陆同胞!这下好了,请人帮忙照相用国语就可以了。在参观红磨坊舞厅时,我们看到了好几队国人代表团从上一场离场,又有至少两个国人代表团同我们观看同一场次,并且有一位同胞被请上台去参与表演节目。主持人用舞台上节目参加者的母语轮流问候,他用中文流利地说出“你好”。这使我猜想,肯定有不少中国观众来看演出,主持人用中文问候也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有这么多国人出来旅游(或访问兼旅游),内心颇感欣慰。代表团出访,顺便参观一下当地名胜,也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中国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外汇收入增加了,同国外的商业联系更多了,更多的国人得以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同我们说过话的两个国人代表团,在巴黎和威尼斯碰到,就分别来自陕西和四川,而不一定是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

但另一方面,我们一路上遇到的东方黄种人面孔,仍压倒多数地以日本人居多(间或有一些韩国人)。姑且把日本人旅游团称为“鬼子旅游团”。日本人游客满街都是,各名胜景点更是到处显现他们的身影。日本游客的出游方式很多,团体游客最多,然后就是2-3人的自助游客,还有日本女孩子一个人旅游的。我心里奇怪,日本经济停滞了十多年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有钱到海外旅游?转念一想,日本人的收入水平仍是居世界前列,经济低迷只是收入未增长而已,普通人的收入水平绝对数还是可以负担得起海外旅行的。

在海外的日本游客虽多,但日本人英文的糟糕是有名的。以前曾在温哥华的公车上帮过一个日本女孩子做翻译,她实在听不懂多少钱一张票,站在车门处进退不得。这次在比萨斜塔售票处,又有一日本女孩子露怯,怎么也说不清楚她是要买两个人的票,还是两个博物馆的票。我只用日文告诉她是12欧元,并未细问她到底要买什么票。直到她买完后悻悻地走人,我也不知道她是否多缴了钱。而她也并未用日文向我询问或解释一下。

途中曾有人把我们当成日本人。在罗马买歌剧票时,售票的女士礼貌地问:“从东京来的?“ 我们微笑着清晰地回答:“从北京来的”。我们没有因自己被当成日本人而气愤不平,或是责怪人家没有看出我们脑门上写的“中国人”几个字。我想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若在巴黎、罗马等旅游城市遍布着一队队中国人游客,光顾博物馆、商店和饭馆,那么当地人看见东方人面孔就会首先想到你是中国人,中文目录、中文解说也将陈列在主要景点供游人选用,长城卡或牡丹卡的标志也将同JCB卡一道,成为普遍接受的游客信用卡。

在海外旅游的中国人,除了代表团,还有当地的中国学生学者,以及旅居第三地的华人华侨。我的梦想是,应有更多的直接从国内前来的游客(现在当然有国内游客直接去欧洲旅游,但人数仍然很少)。再过若干年,当我们在某次欧洲旅行中,可能不经意地就会碰到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或其他城市的游客(而不是出访的代表团)。那时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会更吃香,在欧洲某城市,在闪耀着“海尔“、“长虹“等中国厂商的霓虹灯广告牌下,我们同国人游客用普通话打着招呼,用长城卡购物。现在是新马泰,届时将是欧美日,中国人游客的身影无处不在。直起腰杆、扬眉吐气的话自己不用说的,因为我们的腰杆儿本来就不弯、也没有任何窝囊气可受了。

(八)海外华人

我们接触的海外华人主要是通过中餐馆。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均有不少中餐馆分布,其特色:一是可口,二是便宜。曾经尝试几次入乡随俗,吃法式和意式西餐,但感觉并不符合胃口。巴黎的中餐馆不可以点菜(唐人街我们未去,不知如何),饭菜均已炒好,价钱以100克计算。客人挑好饭菜后,盛入小盒里,微波炉一加热,就端上餐桌。虽是方便,妻子和我似乎并不喜欢这种不能点菜的方式。

意大利几个城市的中餐馆无一例外均由浙江温州人经营。这些人开餐馆大多已经十余年, 第二代已经不会讲国语, 只讲温州话和意大利语。一个中餐馆老板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国内的事情,如刘晓庆偷漏税,可见资讯的发达和华人对国内的关心程度。中餐馆门口都挂一个(或两个)红灯笼,远远就可望见。菜单以家常菜为主,蔬菜类极少且贵,只有豆芽、罐头笋、白菜、木耳等。菜单上有菠菜,但因今年炎热少雨,菠菜无收成,无法上桌。

中餐馆的名称,都以国内的大城市命名。我们去过的有“北京饭店”、“上海饭店”、“天津饭店”,“小香港”等。最小的也叫“杭州饭店”。以大城市命名,号召力比较强,因为意大利人只听说过这几个大城市的名字。

除了餐馆以外,华人还从事贸易。在罗马我们的酒店附近,有一条街,街道两侧挂满了“XX 贸易公司” 中文招牌。这些店主从国内囤来服装、鞋帽、小礼物等,聚集在一条街上租用店铺出售。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我们也见到过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开店卖意大利皮货,其价格比意大利人的同类商店便宜。还有许多出国晚的国 人,做生意只能在街头摆摊儿,卖些小工艺品、沙巾,或遥控汽车等,但生意好象不是太好。

(九)后记

欧洲旅程结束,萦绕于心的还有两个问题:

法国和意大利在中世纪时仍是封建社会。那时这两国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是非常高的,以至与他们都有足够的财力去建造巨型的宫殿和宏伟的教堂。法国的财富如何而来无从得知,我猜想可能与从殖民地的掠夺、法国农民的高生产力和高度的中央集权有关。殖民地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部分;气候、土壤条件好、辛勤耕作,使得一个农民可以养活一个、乃至两个劳动力,剩余的劳动力就可以去当工匠建造宫殿,智力水平高、教育良好的就可以去学绘画、建筑和雕塑,这样才会产生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圣心教堂、凡尔赛宫和卢瓦尔河诸城堡等不朽的建筑;王权至高无上可以使法国集中财力修建重点工程--国王的各式王宫。

意大利在中世纪由众多城市共和国组成。各共和国建筑和艺术的主持、推动者均为教会,所以各城市最宏伟的建筑也是教堂。教会募集资金,采购建材,雇用艺术家、工匠设计教堂主体工程和进行施工,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等大师的许多著名作品都是在为教会所雇用、工作时创作的。我的疑问是,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教会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建造这么多雄伟高大的教堂呢?

从佛罗伦萨开往威尼斯的列车上,同一对来自美国波士顿的夫妇聊天,得到一点感悟。即建造出这么多精彩绝伦的教堂,所需的巨额资金不是意大利在中世纪农业水平高、农民种地攒钱捐献的,而是这两地富有的银行家和商人捐献给教会的。银行家和商人是历史造就的。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中部,东面连接希腊、土耳其,直至波斯、印度,西面可达英、法、西班牙。在航海家西行探险之前,意大利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和必经之路。正是抓住了历史机遇,商人们用东方的丝绸、香料、地毯等换取西方的毛皮、乳制品等, 谋取了暴利,正是这些暴利提供了文艺复兴的物质基础。大航海之后,意大利的通商地位日益降低,各个城市再也没有能聚集起财富大兴土木了。

另一个至今尚未揭开的疑团是,名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文奇是意大利人,但这幅名画却不在酷爱艺术的意大利人的博物馆里,而是收藏在巴黎的卢浮宫里。法国人的解释是,当时法国国王酷爱艺术、欣赏达文奇,便把他请到了巴黎。为感谢法国国王的知遇之恩,达文奇就把蒙娜丽莎作为礼物送给国王。但途中遇到的两个意大利人的解释是,19世纪初,拿破仑曾经占领意大利北部,这幅画是他的部队从博物馆里抢去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见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解释。

家园 有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