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说说我身边的台湾人 -- 煮酒正熟

共:💬102 🌺15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谋生和政治又不是互相排斥

只不过年轻人不懂事,不知道政治不可以不关心,

想关心也没有自己的看法。

就象很多生活在国外的人,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就象未成年人一样,想关心政治也没有办法。但是加税减税能没有影响吗?

家园 台湾还搞什么 寒训部队 莫非还想达到黑龙江不成
家园 而且 他们还都是“男人” 对不
家园 也说说我知道的台湾人

初识台湾人,是在华人教会的布道/会餐会上。被朋友强行拉过去。去得早了些,先来的大都是学校里的台湾教授或者在本地养老的老年夫妇。教授,人进中年,对人很好(他学生说的),也很腼腆,没有多接触。几对老年夫妇,其实都是大陆出生的,孩子大多在美国,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买房养老。大家取了饭菜,就坐下吃饭。老人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人聊天,都特别健谈。我身旁的一对老年夫妇,从我吃饭开始就不断发问,从籍贯到生活,我一一回答了。过了会,他们又问了我一遍。我又一一回答。然后,谎称加饭,逃之夭夭。

再识台湾人,就是在球场上。他们很有组织,每到周末,总是有人先去,站好场子。还有好手当教练,手把手教你打球。大陆来的约了晚来不来,总要等很久才能开始打球。

家园 原来我committee里有位台湾教授

在美国先拿个数学博士,然后芝加哥经济系的博士,出身这么好,又非常用功,人有点儿傲,对大陆来的学生还算很和善,但动不动就喜欢说,你们大陆学生数学功底好的多,可经济学sense好的就太少啦...而且他是所谓台湾本土人,坚定的台独分子

家园 8两句哈

我见过的台湾MM,有不少都是温婉可人的乖乖女,(此处遭小五严肃批判,只好忍痛删去28个字) 她们说话的那个 intonation 跟我们大陆的MM不一样,显得很娇。(此处再次遭到小五严厉批判,只好忍痛删去52个字)另一类,属於小太妹性质的,时尚、前卫,男女关系过于随意,自然不合胃口。

(此处夸赞大陆MM的话也只好被迫删去)

家园 我晕!这种马王堆级数的帖子您了也往起顶!
家园 不要一棍子抡下去倒一片嘛

哪儿都好的呀. 以前还经常听人说我们天津姑娘没气质呢

家园 03年的帖子还有人顶勒。
家园 哦,真是天津哒?

上次看你贴天津的一个古建筑,就有点儿二忽

传统上天津美女比例比北京高,跟上海、青岛、大连相比只是稍逊吧。多半是旧租界那段历史的缘故。现在就难说了。北京、天津两地因地域亚文化方面相近,反而弄得很不对付。在北京人这里,天津口音很好笑,哈哈,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偏见吧?说来也巧,俺四岁以前一直寄养在一个远房本家伯伯家,他们是天津人,所以俺四岁以前是一口标准的天津卫 贱兵国子啊

家园 9兄啊,您这是随写随说还是就是这个想法,

这明显不符合经验常识。偶虽然没见过什么台湾MM,可您这一打一大片直觉告诉我不正确。

我其实是想说您写东东时是否跟着感觉走,写到哪走到哪;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跟动笔之前的想法一样?

家园 改了
家园 哈哈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我也说说吧

我身边的台湾人,嗯,不是很熟。同一个导师有一个学生,女,研究进展很慢,不敢来见导师,经常一消失就是半年一年的。不过导师年纪很大,很nice,也不push她;还经常帮她在每年的committee前面打点。我们一起的一个韩国女同学问她在干吗哪?说“唉,我每天也就是在屋里呆着,也不知道该干嘛...”

另一个台湾女生,是一个专门研究东亚经济的导师那里的,比我还早两年来。前年的博士生日跟我一天做的Presentation。讲了一堆数据,趋势。然后,就没了....大家不知道该问啥问题好。

说完了,貌似我接触的台湾青年不多。

但我家里的确是有两个老台湾。论起亲戚,就是我的舅舅,两亲兄弟。其实是我妈妈的两个堂兄,但当年家里实在穷,大的那个(老二)就算过给了我外婆,这样也就亲起来了。再加上80年代之后,一直都是我妈妈在张罗跟他们恢复联系的事情(因为他们亲兄弟家离开乡村的很少),所以也就一直跟我们家亲近了起来——相对血缘上的疏近而言。

两兄弟早年一同当兵,小的那个(老四)离家的时候只有14岁,刚开始的时候给桂系四杰中的小黄当贴身警卫。后来进了李弥部,在金三角呆了好多年。辗转才去的台湾。退伍时,四舅是空军上校,而二舅是陆军少校。

90年回来过一次,也是准备良久的。所以也顾不得当时的大环境了,地方民政局的同志很高兴地讲这是89之后本地第一个回来的。当时我年纪还不大,跟着他们后面东跑西跑,也一起都过了近一个月。彼此印象也都算是深刻了。

90年回来的时候,令我非常诧异的是他们对大陆这边的政治变化知道得非常清楚。而且对“毛主席”非常有好感。因为毕竟当年那么穷离家如今看到家里都有了地,文革10年也没怎么受折腾(我们那里出的国民党将军太多了,哪个村不出几个将军也出几个校官的;不过的确好像文革期间斗的都是“当权派”,而不是这些),似乎也算是了却了些早年的心愿吧。

90年统独问题还不如现在突出,不过当时老人们的心愿还是希望两岸能够平安相处,互通来往。

几年后他们又回来过一趟,不过那时候我已经不在家里了。

但其后往来就少了。一则年纪已经很大,二则90年代的时候经商不顺,老家兄弟妯娌要这要那的(跟我母亲写信的时候抱怨他们的亲兄弟姐妹)。也是,他的家人到了我们家,连兄长寄来的信都不看,就是问有没有什么东西寄回来或者什么时候回来之类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去年母亲告诉我,才突然反应过来的。

90年舅舅们回来的时候,对四舅女儿的职业撒了一个慌。多年后我们才得知他女儿及女婿都是军中人士,职业军人,而且还属于高度敏感部门。(河中某小说家笔下有所涉及,不过他们据说只是文职。)所以对岸多多少少不是很希望相关亲属经常往这边走动。

老人固然思念故土,但毕竟年事已高。说不好听的,时不久矣。就渡晚年而言,或许两边已经差别不大。些许事情,可以说已是无力烦恼。

年幼的心境不得知,我也没有见过。但从老人的角度而言,从军也是一种职业。或许也正如同早年他们受穷不得已离家谋生。既然从军就得尽职,故土与军队之间,在他们身上,好像并没有多少“对抗”的性质,但职业上又有着种种规条。所以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

了解到这一层,我也突然反应过来:就我曾接触或日后接触的部分工作,也许将来再有机会见面,我也不知道能够说些什么了。

一晃17年。前两年错过了一两次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每一次错过,我都在想,或许此生再无缘相见了。

通宝推:月下,
家园 花一下

正如您所言,个人政治阵营所属,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而是偶然的、被迫的。所以我一贯坚持淡化政治阵营,强调个人道德行为,以及尽量善待每一条生命的原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