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尔王 -- xiejin77

共:💬9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尔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尔王——《李尔的假死游戏》回想

正好碰上亚洲戏剧季,在一个常看话剧的好友的帮助下,得到了看演出的机会。说老实话平日里的话剧大多都不是在现场观看的。所以可以很方便的边看边臧否演员。这次到现场看,而且又是D六空间这个比较小的环境里,颇有些不适应,老是想转换焦点抬起头来走走神。

这个戏不长,也似乎不太符合传统话剧的三一律。从手法上看倒是很多样化,至少在现场看起来很有些眼花缭乱的感觉。一开始的布景,看起来仿佛标准的旧时城隍庙的配置。黑白无常的横批让我想起了鲁老先生在《朝花夕拾》里提及的那两个在绍兴地方的目连戏里始终蹦蹦跳跳的人物——也许是鬼物吧。不过黑白无常的帽子上可是写的“一见有喜”和“你也来了”两个版本的,这倒是值得一笑吧。

戏一开始的感觉,有些压抑。从一个噩梦进入了一个都市单身女子的世界。这个角度很奇特,也很容易含蓄的引起共鸣。紧张的都市里的芸芸众生有几个人不曾在噩梦中突然惊醒,抚着汗水涔涔的额头,惊魂未定的喘息着处理这红尘的琐事。其实,很多的时候,也许不只是在梦里吧,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是人是鬼呢。也正好刚刚看过的《黑白道》里一脸痞相的黄秋生对无奈的卧底张家辉的评价——刚出警校他就开始卧底,八年了,就换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了。戏看到这里,我长出了一口气,这个场景太熟悉了。就算是自己也常在莫名其妙的幻梦中惊醒,然后面对着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开始自己忙忙碌碌的工作,这是存在还是虚无?中国人总是说戏如人生,其实又哪里知道,其实这就像平行交错的两个空间一样吧。据考证,古希腊的剧场也就是作为城邦做出驱逐、流放甚至是处决某人的政治决定的地方;仔细想想吧,欧里庇得斯们的悲喜剧和真实的苏格拉底流放交互在一起,这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也许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吧。

戏的情节在展开着,我却有些走神。男女合租的房子,岁数相差在20岁以内的,都可以在中国传统的父母眼里变成堕落的标志。这是悲哀还是传统,我说不明白,可是这却是每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结果。也许我的一个颇为粗犷的友人说得对,在中国,孩子是自己的;在西方,孩子是社会的。中国的父母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总是试图在荫庇自己的孩子——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无法改变;也许只有在对于社会的认知完全出现断层的时候才会无奈的改变吧。女主角所试图表演的生活,颇为典型;和同去的友人开玩笑,这几乎都不需要扮演,随便找一个生活在都市里忙忙碌碌的女性,照着自己的生活演绎一下,都可以惟妙惟肖。不过,这也许正是剧作者的高明之处,如此的情节,既可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很是讨喜,又可以降低演员的表演难度吧。男主角的表演也属于本色范畴,一个灵动活泼的大二小男生,呵呵,开个玩笑,也许可能只有我扮演出来不像吧。

切入李尔王的角度很简单,女主角的社团课程;对于莎翁的这部经典,从一个教授者变成一个沉入者似乎很容易,这就像是开头的那个噩梦一样,心魔决定了这一切。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这几乎就很玩火者必自焚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既然莎翁的哈姆雷特可以在壹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不同的样子,那李尔也是一样。我不愿意重复剧情简介,我希望不仅仅是渴望爱(爱情)和在被爱之中(亲情)的矛盾冲突这么简单的问题。每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很容易的处理这样的事情,不管面对的社会有多么的西化。从我个人的角度,女主角的沉入李尔王的情节之中,更像是一种寓言;一种代入式的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那黑白默片一般的镜头里,荒野里孤独而无助的李尔王的背影。也许对于每一个都市中生活的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李尔王的影子;不仅仅是因为爱与被爱,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孤独。我想,也许我默认了一个假设的前提,每一个灵魂,不管是不是21克吧,生来就是孤独的,而且总是渴望回到那个孤独的状态。想来能摆脱这个孤独的状态,也许是爱与被爱,也许不是;对于很多孤独游荡的灵魂来说,这是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是一种状态和爱情与亲情无关。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某一个活跃在都市里的闪耀的躯体,他的灵魂也许正在孤寂的旷野里无助的游荡吧。

可惜交错的时空里的男主角代演得李尔让我很不适应,习惯了译制片里那个美轮美奂的标准配音,已经无法接受这个演员带着完整的台湾气息的朗诵了吧。对于我这个曾经迷恋于北京人艺《茶馆》的耳朵来说,这个味道似乎是很像侯宝林老先生相声里模仿的那种三十年代上海电影里的普通话,仿照东北话的大茬子味(呵呵,虽然我很喜欢),它似乎应该叫做漂白粉味吧。交互的布袋戏里的闽南话,也许是文化的隔阂,我们无从感知其中的含义。这一点很遗憾,就像是老外无法确切的理解《大宅门》里陈宝国的那段挑滑车一样吧。女主角的表演,个人的感觉,很细致,可是交错出去之后,在梦想的世界里就变得苍白无力。这也许就是真实的力量吧。

我想,交错的表演形式还不如这样。干脆把交错出去的经典场景表演换成莎翁电影的播放。如此以来,扬长而避短,只是主角少了可以飚经典之戏的快感,而矛盾与冲突也就没有表现的那么激烈了吧。我不是导演,孰重孰轻无法取舍,仅作为个人感觉吧。套用这部戏里我感触最深的一段话作结吧∶一个人在外面,是否堕落只有自己知道;就算是给家人的电话,也不过只是个交待而已吧——这篇文章也算是我看这部戏的交待吧,嘿嘿,立此存照而已。

关键词(Tags): #李尔的假死游戏
家园 沙发花!

很多戏想贴近来找共鸣,就选取共通,也有来源于生活的说法; 但如果忽略了拔高或者拉出来看,就成纪录片了。

也有很多戏不用这样,就那么隔着几百年几万里你一样能入戏,那编剧就是牛人了。要不是隔着方言,就会更牛。

林语堂咋说的涅? 亘古?

其实他的另一个意思是这样的好作品少有哇,嘿嘿。

家园 梁实秋吧?

资产阶级人性论。

家园 呵呵,票兄所言极是啊

好久不见河里的朋友了

票兄,海天兄别来无恙啊。

看了这部话剧,确实是有些心有戚戚的感觉。从大学开始就离家在外漂泊,从一个都市飘向另一个都市,浮萍一样的感觉,没有根,也没有落脚的地方,飞啊飞的时候总是在渴望堕落,想借此来寻找快乐的感觉。

家园 哦,确实是梁老师,说“文学是描写亘古不变的人性”的

结果被鲁迅先生暴扁,遂有《香汗和臭汗》,嘿嘿。

有时候想想,做鲁迅先生的辩论对手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呵呵。

稀饭鲁迅,

家园 有劳谢导挂念了

堕落天使啊,哈哈,郑智化...

你那张略带着一点点羞涩的脸庞...

家园 当时中学学的时候觉得鲁迅先生说的有理

结果大学学文学史的时候感觉还是梁老先生有道理,文学史老师讲到那些古代情诗的时候总是眉飞色舞阿。

家园 呵呵,我也是,不过现在又觉得还是鲁迅说的有理

所谓恒古不变的人性,不仅是变的,而且确实是有阶级性的。或者说人性中某些恒古不变的东西,却始终是依赖于人的出身,环境,和成长而变的。

家园 我觉得这里面有个时间尺度问题

凯恩斯说得好“长期的看,我们都死了”。

“长期”是多长啊?一直延长下去,当然没有不变的东西,美国必然毁灭,民主制度亦然。

但是这说法有多大现实意义呢?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短期(比如100年),和永远也差不了太多了。

另外鲁迅的隐含台词,还是突出所谓“阶级性”。这套“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一碰到人民群众喜欢武侠言情,金庸琼瑶,甚至凶杀暴力色情,就有使不上劲儿的感觉了,如果把它们说成“臭汗”,难道就该贡上庙堂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