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七章 蜀中无大将 -- 沉睡的天空

共:💬45 🌺1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七章 蜀中无大将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七章 蜀中无大将

(演义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本回演义中诸葛亮南征,开始传说中的七擒七纵,七擒七纵在演义中的地位相当高,但是在正史中的地位则就一般,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就一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在《汉晋春秋》说到对孟获“七纵七禽”,但是对如何“七纵七禽”也没有细说,演义中的那些内容自然是作者想象杜撰的。其实南中的叛乱,在建兴元年便已经发生,而不是演义中所说的建兴三年来了飞报。(要是有这样拖延两年的飞报,那干脆不如改叫蜗牛报得了。)只是因为刘备刚死,蜀汉内部需要时间稳定,所以诸葛亮一直延迟到建兴三年才出兵。而且对于这次出兵,当时群臣也有意见,倒不是不出兵,而是认为诸葛亮没必要亲自出征,只需要一员大将即可,这在演义中已经有所记载,从日后的情况看,这王连所说的确实是实话,这南中叛乱确实十分容易平定,根本不需要诸葛亮亲自出征。

演义中诸葛亮对此次出征的理由做了解释,而史书中的解释在演义中并没有转引:“亮虑诸将才不及己”。这个才是诸葛亮考虑亲自出征的主要原因,在这里,我们便要引出一个话题,蜀中为何无大将。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流传甚久,其实当时蜀汉的将领也有几个大将之才,至于廖化也没那么不堪,做不了先锋。不过这句话的意思倒是和蜀汉的前期比如五虎将时期相比,或者与曹魏相比,假如如此比来,蜀汉倒真是有些人才凋零的感觉。

关于蜀汉的人才,颇有几种流行的说法,一种是诸葛亮培养人才不利说,一种是蜀汉国力弱小说。那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

先说这个诸葛亮培养人才不利说,刚才我们在说南征的时候谈到一个“亮虑诸将才不及己”,从这句话来看,诸葛亮确实有些问题,因为担心诸将不如自己所以不给众人发挥的机会,之后北伐也是每战亲出,还不给魏延独立出兵关中的机会,从这些例子看,蜀汉后期人才缺乏是有诸葛亮的问题。且慢!

谈这个诸葛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下诸葛亮的性格和当时的局势。诸葛亮什么性格?有一句话很出名,“诸葛一生惟谨慎!”诸葛亮的性格就是谨慎,若不是如此,刘备还不敢把身后事拜托他。当时蜀汉什么状况?荆州失去,伐吴大败,蜀汉皇帝顶梁柱刘备逝世,三国之中蜀汉最弱。如此情形下再加上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使得他做事小心翼翼,南中之敌虽弱,但若是选将不当,所用非人,蜀汉的兵力耗在那里,也是大问题。所以诸葛亮亲自出征也并非为错。至于日后北伐面对强大得多的曹魏,亲征更是再正常不过,想当年曹操刘备可算得上知人善任,尚且每遇大战必然亲出,诸葛亮北伐总是亲征,也很正常了,至于魏延提出的计划,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问题,蜀汉之兵力加上诸葛亮的性格使得他不敢分兵。

其实拿日后蜀汉无大将导致灭亡来批评诸葛亮不培养人才是很无趣的,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蜀汉灭亡那年是公元263年,相差近30年的时间,这30年之后的这代人能涌现多少人才和30年前的诸葛亮真是没多大关系,便好象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那时曹氏人才鼎盛,结果到了29年后的公元249年司马懿杀了曹爽,控制了曹魏大权,难道说这个问题是当年曹操不重视发展自己的族内子弟的缘故?

现在流行从历史上找兴亡起源,这并非不可,但是也要看什么情况,比如从几千几百年前找什么原因就很夸张了,尤其是这些人才之类时效性很强的问题,和文化制度不同,这些有没有人才什么的,从10年前找便可以了,至多20年,超过一代人的时间那便是在胡乱说事。

何况,虽然比起刘备等人来说,诸葛亮在发掘和使用人才上有所缺陷,但是也不是说没培养过人才的,仔细翻开蜀汉那些大臣的传记就可以发现,诸葛亮身后的一批能臣都是诸葛亮发掘出来的,比如蒋琬,虽然在很早便跟随了刘备,但是真正发掘培养他的是诸葛亮,费祎董允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而王平张嶷等良将也是在诸葛亮时期得到重用,至于熟知的姜维则更不用说了。所以说诸葛亮要为日后的蜀中无大将负责这种话,是不对的。

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欠缺,但是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太大的毛病,蜀汉之亡怎么也算不到他的头上,上下数千年,灭亡之国多矣,难道他们都有一个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在亡国前几十年压迫人才吗?

那另外一个国力弱小说呢?蜀汉人口比曹魏少,以至于人才也少,这样的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家的基本素质都是一样的情况下必然是看数量,人才不可能在东边多西边少,总是按比例出现,那人口多的一方人才也多。

是的,这个说法一定程度上来说有点道理的,但是还是有些问题,假如真是人多力量大,那大家只需要拼命生,多奖励英雄母亲便可以了,到时候拿人口比比,哦,你比我多五万,我投降了。那肯定是不对的。而且他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一些人口小国却能名将辈出。

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说人才是怎么出现的,什么叫人才,人才其实没一定的界线,比如我们现在随便找个初中毕业的到了古代,其他不说,那在数理化上至少算个人才了,但是在现在,初中毕业算什么人才?不是文盲而已。所谓人才,便是比别人水平高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总体上是一致的,不会在东边多一些西边少一些,当然,可能因为教育水平的关系,各地的人才会有程度上的差异,但是在三国时期,各国的水平至少没有太大的差异,否则早就灭亡了。

人才会按比例出现,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模式而已,实际上从来没有发生过,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就是机会。

我们说人才是比别人水平高的人,但是这水平不是身高,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需要一个环境,一个给你表现的机会,便好象毛遂,在平原君之下碌碌无为三年,非无能也,乃是没有那个让人表现才能的环境,没有将他放在口袋,自然看不到他钻出口袋的锥。为什么乱世英雄将才如此之多,不是因为乱世的时候上天刻意落下几个将星,而是这些将才本就一直存在,只是在和平时代他们只能默默无闻,到了乱世他们的才能可以一鸣惊人罢了。汉末那些英雄人物,便是借助着汉末乱世而一举成名的,这便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这倒不是说这些人在平时没有英雄的素质,而是这些人空有素质没有机会罢了。等到三国鼎立时,虽然战争依旧不断,但是比之当年的乱世已经少得多了,那成才机会也少得多了。

在一些情况下,人为的安排一些机会甚至制造一个环境让人才表现,那就可以说培养人才。尤其是将才,最需要实战机会来表现。

将才,象蜀汉这样的人口基数,是绝对不会缺乏的,缺乏的只是机会与经验。

将才和一般的人才不同,其他的人才培养或许耗费的是金钱时间,但是将领直接掌握着诸多人的生死存亡,乃至国家的命运,将才的培养耗费的是人命和国力,这可不是说想给你机会便可以给你的,这个机会极其难得,在和平时期,往往根本得不到机会。

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统军将领,需要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那些不经历什么实战甚至不需要基本的军事培训便就成为统帅千军的名将的,基本上只是出现在小说里的。(比如说演义中的诸葛亮,便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老兄,说起兵法头头是道,还是将门世家,说他纸上谈兵,还至少明白真正的军事知识,接受过一些军事训练,只是实战差呢!)当然,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基本上千年才出现一位,希望他突然出现降临帮助你,不如指望天下掉个石头把你砸死,那机会大得多了。想那曹操,当年就是撞了一鼻子灰,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才成为日后的一代名将的。

所以将才怎么来?怎么才能有大将呢?其实说明白了也简单,打!不打怎么也不会有经验!而且小部队的作战经验和大军作战的经验,独立带兵作战和在麾下被人带领的经验完全不同,参谋作战和直接带兵又不同,一些人在一方面是人才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庸才。汉末乱世打了这么多仗,活下来的个个身经百战,不成为名将也难。等到三国鼎立局面定下,虽然还是战事不断,规模还大了,但是总体来说这个战事一下少了许多,出现的人才自然比前期少了。

而这时候,蜀汉的问题就出现了。蜀汉什么问题呢?不是内部人才体制的问题,也不是连年战乱,人口突然减少了。而是打仗的机会少了。打仗的机会少,那将才得不到机会培养,那更难出现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那为什么曹魏没这样的问题呢?这个就干系到国力和战线的问题了,曹魏一来国力强,二来这还同时和东吴和蜀汉在打,这虽然说表面上看来是两线作战,有时还三线作战,危险得很,但是实际上外表打得热闹,规模也不小,都没什么决定性的战争,只是边疆拉锯战而已,曹魏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影响,得以恢复国力,而边疆的将士们还得到了锻炼机会。如邓艾这样的将才涌现出来了,考虑到他多线作战的关系,总体的人才涌现也比单线作战的东吴蜀汉多得多。所以说除了人口比例之外,给予机会越多的一方出现的人才也越多。

而蜀汉这边就不同了,因为国力弱小,使得他们只能集中一线作战,一直的主要战场在北边,虽然南边也有些小乱子,但是那边的战斗基本上达不到北方那种烈度,效果有限得很。而在北边,假如将部队分散给麾下带兵骚扰敌方,不说自己带兵就可能受到危险,就说那些独立行动的部队万一被曹魏吃掉了,这个损失蜀汉也顶不住。这就是为什么魏延为什么要独立带队诸葛亮不允许的关系,因为万一魏延万一失败了,这个损失是蜀汉承受不起的。诸葛亮谨慎是如此,诸葛亮死后蜀汉也是这样,就好象日后姜维也曾经象魏延一样抱怨给予自己的兵力不足,但是等他成为大将军,还是和前任一样自己巴不得掌握全部兵力。不是因为别的,国力如此,曹魏有着足够的兵力作为后盾,有这样的兵力曹魏可以施展各种战术,派遣足够多的将领。蜀汉不行,只能将部队集中在一人手中,一人存亡便决定了一国命运。不单是蜀汉,我们翻开历史书,看着那些小国的灭亡吧,那些小国往往有着一员独立支撑的名将,但是在这员大将死后便后继无人而告覆灭,不是那些名将都是打压人才的人,而是没办法给其他人这样的机会,万一所用非人,大国只是损兵折将,小国就是灭亡一途。

说到底,这些人才,人才的经验,是建立在身后的资源之上。这就是国力决定人才的真实因素。

但是,也有并非如此的,一些小国往往能在一段时间涌现出大量的名将,比如蒙古,这又是如何呢?其实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之上。我们上面说的国力决定人才,是建立在一个均式状态下的,也就是在小国与大国势均力敌,谁也对付不了谁的时候,从长远看,小国肯定被磨死。但是假如小国能获胜,屡屡获胜,而且获胜后的好处往往大于损失,比如获得可以补充的人口,地盘,而且能将大国那些军队打得没有信心,全歼,甚至干脆收降,还能作到便是分出一支独立队伍往往就能每每在野战获胜,则就不是什么靠国力资源决定人才的时候了,而是国力人才此消彼长了。小国能战胜甚至灭亡大国的唯一途径便是在于此,这也是蜀汉从诸葛亮起就想走的一条路,但是很明显的,蜀汉做不到这边,被拖成拉锯战的时候只能死路一条。

这条路是极端艰辛的,国力上的差距越大,越是可怕,在国力能持平之前的那一刻,任何的一次大败甚至损失大于成果的胜利,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从战略上看战争的成败有时并不在于胜负,只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算是胜利,就好象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虽然没占得上风,但是把蜀汉拖入僵持局面,就是胜利,诸葛亮就算获得再多的战术胜利,只要被拖入僵持局面,也就是失败。

自然,那是日后的事了,至少,诸葛亮的南征是一次战略和战术的双重胜利,唯一的遗憾便是他太过于谨慎失去了一次培养独立带兵人才的机会吧。不过,至少,那不是几十年蜀汉灭亡的原因了。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先沙发了再说

慢慢再看

家园 板凳!

明白人啊!算是为猪哥说了句公道话!

孔明并不是没有为蜀国培养出人才,恰恰相反,他为自己身后至少培养了两代人,只不过这两代人虽然也足够优秀,却没有任何人能达到孔明的水平,但这能怪孔明么?像他这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排得上号的大牛人,你能指望蜀国好运到代代都能搞几个?笑话!

家园 地板 花 无宝

东汉末年,只要有点钱或名气,就能拉出几百人去和诸侯混战。稍微能打点仗的或运气不太差的,慢慢也就锻炼出来了。

到了鼎立的时候谁还敢这样啊,立马就给平乱了。

家园 送花得宝,挖到金矿拉
家园 看这篇文章想起....

如今的美国,从二战结束后就不停的有着战争来锻炼士兵,本土却基本没受影响.

我们呢?对越结束后到今天,时间也不短了.

春秋版面说这些不知道合适不

家园 花!~~~~~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八章 论蛮族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八章 论蛮族

(演义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演义中谈到了一些外族,比如羌,匈奴,乌桓,不过最露脸的还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而占了颇多篇幅的南蛮了,对于这些落后的外族,中原文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称呼,比如胡,夷,狄,蛮。但是总得来说,可以称之为蛮族,这不单是中原文明如此,古罗马文明也是将那些落后的野蛮人称之为蛮族,这是一种文明优越感使然。便好象当原本落后于中国的西方文明在清朝末年再度来到中国时,也轻蔑的将这个文明古国称之为野蛮人的文明。蛮族的蛮便就是代表着落后于不文明。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视野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尤其当文明社会的威力借助机器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蛮族至少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少,忘记了那些蛮族模样的人们也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构建起蛮族的形象来,尽管那些形象是多么的古怪。

一论蛮族之纯朴说:一说到那蛮族啊,人们不知何时便会跳出民风纯朴的形象来,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说到那少数民族便一定要把民风纯朴挂起钩来,随便再叹息一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有甚者,将这些纯朴的民风与民族性挂起钩来,仿佛有了纯朴的民风便拥有了新鲜血液有了未来一般。只是若我们仔细想想,其实这民风纯朴与否与民族性什么毫无关系,纯粹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民风纯朴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过,中国传说中的三代便是圣人辈出,民风纯朴,便就算是那些被古人称为世风日下的时代,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可称得上民风纯朴了,按那一代不如一代的道理,我们现在早就该世风日下到街上公然砍人的地步吧,不过这种情况倒是在民风纯朴的古代时常出现,尤其是民风纯朴的蛮族们,往往越过界来洗劫一番,那些作为便在任何时代都显得纯朴不起来,这又是为何?

其实,这蛮族的民风纯朴根本就不是自然性,而是社会性,在物质条件极端贫困的民族中,为了生存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社会自助的契约,因为在那种条件之下,假如不进行社会自助,等待着的便是灭亡一途,在每一个民族的初始阶段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而那些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物质条件上升,可以不必完全依赖之前的群体而生存,就好象我们现代世界,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联络越来越紧密,但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却可以越来越淡泊,二十年前的人际关系便与现在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是我们的人性变了吗?是我们现在的人变的孤僻和坏心眼了吗?非也,而是社会变了。社会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而已。在一族之中,穷地方的人也往往会显得比富地方的人纯朴许多,所以说这和民族无关,只和物质有关。蛮族在进入中原或者罗马这样的文明地区之后,往往变得不那么纯朴起来,有些人便认为是文明的中原人和罗马人污染了纯朴的蛮族。真的如此吗?并非这样,没人去改变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改变了自己,或者说他们的物质条件变化后,他们就不需要那些纯朴本性了。

其实说什么蛮族纯朴的也只是看到了一鳞半爪而已,他们只看到蛮族的纯朴,而蛮族与纯朴本性共生的那些血腥他们就看不到了,或者说看到自动忽略过去了。其实那些高喊蛮族纯朴的人真让他们进入纯朴的蛮族中间,只怕呆不上几天便会逃出来吧。

二论蛮族之少智说:其实说来也奇怪,这与纯朴本性挂钩的往往就是少智,好象那些蛮族人就是大大咧咧又不聪明,容易被文明人玩弄于股掌一般,便好象说三国演义,那诸葛亮对付孟获便是如此。不过,这蛮族人真的那么笨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翻开史籍,胡,夷,蛮族多诈,狡诈的字眼多不胜数,这与蛮族纯朴少智的形象格格不入,这也并非是文明民族对落后民族的诬蔑,而是事实,蛮族人并非是愚笨少智之人。或许在文明程度上,蛮族比之文明民族差了许多,但是这并非是智力上的差距,从个体上来说,无论是蛮族还是文明民族都是一样的,文明民族在文化上或许会高一些,但是在智力上没有任何优势。文化不能代表智力,就好象那些名将,并非只出于文明的中国与古罗马,那些蛮族中的名将也不少。

说到这里,要说说这个三国演义被满清统治者当做兵书看的传说,先不管这是不是事实,便算是事实,莫非拿着三国演义作兵书的会比拿孙子兵法的人智力上有飞跃的进步?三国演义只是一本书而已,只有用他的人才是关键,再好象铁木真别说三国演义,连字都不一定认得,也不妨碍蒙古在那段时间席卷天下。这是在战场上,而在文化上,有了条件后的蛮族们所做出的贡献也不少,所以说,在智力上,蛮族并没有比文明民族少多少。就好象他们在本性上也并不比文明民族纯朴多少一样。

说到这里,其实现在对于那些蛮族,甚至古代史籍中对于那些蛮族的看法便好象我们现代社会那些城市人对于偏远乡下的农民的看法吧,那些纯朴,善良,少智,或者野蛮,愚昧,我们在城里人对那些农民的评价中可以看到不少吧。这都是因为相距太远或者偶尔的几次接触造成的错误形象罢了。

三论蛮族之善战说,说到蛮族,这有一点好象便与蛮族结上了关系,便是蛮族十分的善战,比如汉族古罗马等文明民族要善战得多,一些人甚至干脆就喊出了中国在对付外族时从来便没有胜绩,汉族打仗不行的说法。

这种说法真是可笑至极,便不算汉唐宋明,便就是《三国演义》的时代,已经分裂成三国的曹魏蜀汉东吴对付起蛮族那是得心应手,远比他们之间的战斗轻松得多。若是中原文明不善战,次次都打不过那些蛮族,难不成是那些纯朴的蛮族在打胜之后,羞愧于我们光辉灿烂的文明,一个个自尽而死不成?

其实一个民族有盛有衰,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将什么外族打仗比汉族厉害的帽子戴了上来,就无趣得很了,历史不是小说,随便怎么捏都行的。

蛮族,或者说部分蛮族在个人素质上或许比汉族古罗马等民族要好些,但是这不是人种的因素,而更是一种社会环境淘汰的关系,汉族,古罗马这些农耕民族的文明物质条件比蛮族要优越许多,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更细的社会分工,不需要把全部的精力和职业放在生存之上。而蛮族不同,他们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放在生存之上,或者在草原上,或者在丛林中觅食,在生存边缘游走,不能生存的情况下便要死去,这决定了一方面蛮族人口稀少,另一方面活下来的人在一些战斗素养上要好于农耕民族,非他,握锄头与草木打交道的农民在战斗上不可能与拿弓箭与人和野兽的猎人比较。就好象我们现代社会,坐办公室上网的同志假如不健身锻炼,即便再好的营养,也比不上体力劳动者。再举个例子,古代日本人在体型上比我们东亚大陆的人种都要矮小,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并不低,为什么?因为打仗比得是战士的素养,而不是一般的平民。而在用蛮族与文明民族相比的人,往往忽视了这个职业因素,他们往往用一群战士和一群一多半是农民商人一少半是战士的相比,那样比平均值自然比不了了,更有甚者,将更强的战士与最弱的农民商人比较,那得出的结果更是错误的夸张了。

其实若是那些握锄头与草木打交道的农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变成职业战士之后,其个体实力便远远要超出那些蛮族了,因为毕竟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文明民族往往比那些在生存线上徘徊的蛮族要强大得多。

无论是蛮族还是相对文明的民族,从个体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差距,但是在整体实力上来说,文明民族要比蛮族强大的多,蛮族尽管因为他们的生存条件在战斗素养上好了一些,但是他们的生存条件使得他们的人口只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无法增加。而文明民族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事物,增加更多的人口,在技术上也领先蛮族,他们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与人口来训练出比蛮族更强大的战士们,(有时,这是被迫的,比如乱世时期。)即便是握着锄头的农民,在开拓耕地,生存空间时也依然可以将那些蛮族一步步逼到绝路。

说起来这是相当残酷的事,蛮族和文明民族并没有不同,只是文明民族的先辈抢先了一步,获取了更好的生存条件,慢慢的发展出了文明,而那些蛮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徘徊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草原山地之上,因为物质的缺乏不断的向文明民族进行掠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蛮族并没有错,他们只是想活的更好而已,但是至于文明民族的先人更是没错,他们的心血为现在的后人争得了一份土地,而不至于在寒风凌厉的草原与野兽出没的丛林中艰苦求存,唯一有错的是我们这些后人,在衣食无忧之后,浑然忘记了过去的种种,将那些为了生存而残酷搏杀的先人们的故事全部忘记,反而对民族优越性或者劣根性津津乐道起来。

家园 花顶,沙发噢
家园 蛮族人就是大大咧咧又不聪明,容易被文明人玩弄于股掌一般

不是说他们智力水平或智商有问题,主要还是文明、历史太短,前人积累下的待人处世经验没能文字记载下来。历史研究本身就是让后人吃一堑长一智的。正是这方面的经验少,所以可能做出比较错误的判断,被文明民族耍弄。

像庞大的印加帝国就被个西班牙小分队给灭了,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同时期虽然已经开始落后的中国(早上上千年都不会)。堂堂皇帝,能这么容易就去参观一群来历不明的外星来客么?就算觉得他们是神人归来,派个大臣先看看就行了。中国皇帝的排场和繁文缛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就算皇帝被抓了,留守臣民也不会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填满一屋子黄金,早就找继承人另立了。

所谓野蛮人的狡猾、奸诈,比之文明帝国恐怕差得太远了。那种金沙滩上两国皇帝(不是开国皇帝)的会面,大宋还被落后的辽人骗了,大概只有小说里有。

总之,蛮族还是缺乏处事、应对紧急事件的经验积累,更比较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就像您说的铁木真,他的子孙最后还是没能融入教化,不得不回大漠了。满人把中国文化学了个通,才能最终站稳,可惜还是没追上世界潮流,最后失败。

家园 时代变了,手段也会跟着变

现代军队的参谋、教育、训练、兵役体系的发展,已经使实战从获得军事经验的必要条件变成了锦上添花。

就以美国为例,一战以前,美国陆军的实力还不如黑山,二战以前,美国陆军字面上的实力和塞尔维亚相当,可一旦有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就组成了数百万大军,上战场打得有声有色,可见实战经验并不能决定一切。

家园 简单的说,小国要战胜大国

双方在非物质领域的差距必须能弥补双方在物质领域的差距才行,诸葛亮虽然总体上强于曹魏众将,但远没达到可以改变双方差距的地步,想要成功的确是很难的。

家园 此文振聋发聩,应该独立成篇,在各历史论坛享受永久置顶

作者抬到庙里去吃冷猪肉……

家园 严重同意!
家园 口说无凭,速速(给原贴)献花……

方能表达俺们的敬仰之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