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野狐禅] 生生死死 -- 水风

共:💬45 🌺7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野狐禅] 生生死死

最近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报告,兴趣所致,顺手写点东西。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寒山子

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对于生死有着一种很奇特的观点。西方人一般认为,人死了,灵魂或进天堂,或下地狱,这个生命就此完结。而东方人则认为,世界循环往复,这一代的身体用完了,灵魂就会再投入下一个身体中,继续自己没有尽头的旅程。

正如文殊问庵提遮女“生以何为义?”女曰:“生以不生生为生义”,“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是为生义。”殊曰:“死以何为义?” 女曰:“死以不死死为死义”。

之所以扯得这么远,是因为有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滑雪爱好者在滑雪的时候不慎跌入了雪坑。大家都知道,滑雪这个运动虽然好玩,但是最怕自己一不留神掉进了雪洞里,落得浑身是雪不说,时间长了,还会有性命危险。这位倒霉的滑雪爱好者就属于那种最最不走运,但是又最最走运的那种人。首先是不走运的一面,她在雪洞里面没有被人发现,等到周围的人意识到她失踪的时候,她已经在雪洞里面呆了近十几个小时了。等到人们最终发现她的时候,她的脉搏已经完全消失,体温已经降到了14摄氏度。然后是走运的一面,经过短暂的治疗,她完全康复了,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并成为了一方面的主管。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孤例,有许多从雪崩或者冬天落水中救出来的人,都有着体温严重降低,人几乎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完全康复的例子。

我们知道,人被埋在雪里面之后,最致命的问题是温度。因为作为一个恒温动物,人的内部体温在36到38度之间正常波动。虽然因为某些极端的情况,人的体温可以在27到43摄氏度之间浮动,而不造成任何的危害性后果。但是,如果人的体温降到了25摄氏度之下,那么,人的心跳和呼吸将会变得极缓慢,甚至会停止。实际上,如果体温降到了33度以下的时候,人的神志已经完全丧失,到了28度的时候,人的表现已经跟死去的在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人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低温在这里扮演一个两面的角色。一方面,低温使得她的体温下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从而使得生命受到了威胁,而另一方面,低温又阻止了她死亡的过程。使得生还成为可能。

死亡,在临床上有着多种定义。最通常意义上的死亡是指心跳停止了若干分钟,最严格的死亡定义是脑死亡。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的来看,死亡,其实是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对于自身的调控作用。在这一点上,植物人其实已经死了。而如果我们进一步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生物体在丧失了自身调控之后,一切变得不受控制,并最终走向崩解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生命的最小载体,细胞上来说了。细胞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一个生命形式。可以自主的调控自己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物质代谢,在人来说就是吃喝拉撒,能量代谢,在人来说,就是将体温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而如何将吃喝拉撒的这些物质形式转化为一个稳定的温度,这就是需要一个能量转换器了。在细胞中,这个能量转换器就是线粒体。之所以称为线粒体,是因为这种细胞器(细胞内部的特殊膜结构)在最初发现的时候是细长的线状。尽管后来也发现了一些奇形怪状的比如说泡泡状,环状的线粒体,这个名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线粒体的作用就是将我们吃喝的物质转化为能量形势来存在,同时释放出热量,来维持人体的正常温度。线粒体转化能量是利用一套极其复杂的装置来进行的,这套装置的最大功用,就是利用氧气来制造能量。当细胞还存活着的时候,这套装置被小心翼翼的调控着,为什么说小心翼翼呢。因为氧气被活化之后在还没有变成水之前,是具有高度活性的。双氧水只不过是这种高度活性状态中一个比较温和的物质,我想如果有谁不小心把手放到没有稀释的双氧水中,手上留下的白色斑点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活性的氧气衍生物,是逮谁灭谁的,无论谁遇到它,也只有被毁灭一条路可走。而线粒体的复杂结构,在细胞活着的时候,就是为了保证能够圈出一块空间,来有效的利用这种活性衍生物,同时又保证这种物质不会流出去危害细胞。

当细胞死亡之后,如果这个细胞还处于一个富含氧的环境中,那么线粒体还是会继续运转下去的,不停的制造出活性的氧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会逐渐破坏线粒体的结构。在活着的时候,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的,只不过线粒体的物质是在不断的更新中,保证所有的被破坏物质及时处理掉。而死去的细胞失去了这种统一的调控机制,没了新物质的补充,线粒体很快就会把自己给完全破坏掉,只留下或完整或残缺的氧气活化系统在继续起作用。这个时候,这些活化系统破坏的就不仅仅是线粒体了,而是整个细胞。

人体内部,线粒体最密集的部位,有这么几个,肌肉、肝脏和大脑。其中,肌肉的密度最大,但是氧气消耗量也最大,人在百米冲刺的时候,有接近30米肌肉是不完全的缺氧状态。肝脏虽然密度只列第二位,而且氧气消耗量也不是很高,但是肝脏所负担的功能最多,各种防止线粒体破坏的机制也最全。在这里,氧气虽然不会很快的被消耗掉,但是也不会造成太多的麻烦。而大脑实际上是最需要氧气,也是防护最薄弱的地方。所以,人一旦缺氧,使得各个部位不能正常的工作,大脑是第一个受到损害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大脑是第一个受损的地方。

列位看官要问了,不是说缺氧么,为什么还会造成氧损害呢?

在这里,缺氧是相对性的。我们必须呼吸含氧21%的空气,才能维持住身体各部位的氧气需求。而一旦氧气含量降到18%或者更低,我们的身体的氧需求是满足不了了。但是线粒体的氧气最低工作浓度,还远远没有达到。有估算要到5%的氧气含量或者更低才能行。所以,即使我们不呼吸了,我们体内的氧含量从接近20%一直到5%,足够线粒体们大闹天宫的把我们的细胞给收拾掉了。所以说,死亡并不是身体的所有部分,以及身体里面的所有成分都死掉了,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残留的不死成分在,才使得我们的死亡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

让我们再回到那位滑雪者,正是因为低温,使得她原本正在死亡的身体,停止了这种死亡过程。因为低温对于所有的反应的抑制程度都是一样的。这样,虽然一方面她的身体无法利用线粒体来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维持体温,但是低温同时也抑制住了这些线粒体们的反应速度,使得这些线粒体们失去了造反的可能。换句话来说,低温造成了只是这个人对于身体的短暂失控,但是实体的结构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这样子,只要能够将呼吸和心跳从新启动,那么这个身体依然会完好的工作。也就是说,将这个身体完全出于没有生命的沉寂状态,反而可以挽救这个生命。正所谓生以不生生为生义。

如果一个人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去挽救他呢。那就让他死得不能再死了就行了。 ——马克 罗斯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家园 【原创】[野狐禅]死死生生

如果一个人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去挽救他呢。那就让他死得不能再死了就行了。 ——马克 罗斯

这是一个笑话么?很显然这不是,很多病人,比如说心肌梗塞、或者中风、或者因为大出血所带来的脑缺氧或者心肌缺氧,从而带来的亚氧气含量下的线粒体造反,才是这些病人死亡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这些病人的体温降低到一个足够低的程度,来抑制住病人身体的内部崩解。那么,我们会在较大的程度上,有着较高的机会来挽救这一个人的生命。

很难想象,一个西方人也可以领会“死以不死死为死义” “生以不生生为生义”这样逻辑辩证的东方哲学。但是位于联合湖畔癌症研究所内的马克 罗斯研究员,正在开展一个有关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个项目是跟美国陆军合作,旨在救助战场因为大出血、或者因为中风或者心肌梗塞等超级病危的病人的一个研究项目。

这个项目的由来,并不是那位幸运的滑雪者,而是几只宠物鼠。当马克一边看着电视新闻,一边打点行装准备出去滑雪、一边考虑自己的那几只宠物鼠是要送宠物照看所还是请pet sitter的时候,他碰巧看到了滑雪者这个新闻。

唉,要是能够让它们冬眠就成了。(妖道按:这科学家们就是思维不比寻常阿,我想的是送去宠物商店寄养)可大家都知道,能够冬眠的动物体积有着绝对的限制,只有个头比两只兔子加在一起大的动物,才有冬眠的可能,否则他们一觉睡下去,就再也不会醒了。而且,这宠物鼠也没有冬眠的习惯阿。你看我们人的个头够大了,你听说过哪个村子一到冬天,大家关起门来冬眠的么?

要是妖道,估计也就放弃了。另找出路好了。可这科学家就是不死心。那么我们人为的诱导一下如何?所谓人为诱导,就是放到冰箱里面去冻一冻,将这宠物鼠的温度给人为的降下来。结果你猜呢?

结果不出大家所料,都死翘翘了。怎么还翘翘呢,你看都冻得梆梆硬了,你说能不翘翘么?都成冰疙瘩了。

那么,降温慢一点怎么样?

一天一度,阿,这样子老鼠跟没事人似的。

一小时一度,到了晚上,看着老鼠冻得吆,浑身打哆嗦的那叫一个惨,一时疏忽,打了个盹,再一看,又翘了。

快一点怎么样?

一分钟一度,直接往里面通预冷的空气,眼见着显示器的老鼠腿一伸,又翘了。

冰箱是空气制冷,传热慢,我们换成循环水,或者循环油如何?

于是给老鼠水浴、油浴……

……

折腾到底,最终现实证明,靠低温,动物是不会自主的进入冬眠状态的。

那么加什么来诱导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诱导剂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降低血液里面的氧气含量,一个是诱导身体进入一种保护性的休眠状态。(妖道按:真正的冬眠并不是这样进入的,但是,谁让老鼠和我们都没有冬眠的程序可用呢)。

第一个诱导剂是选用的大名鼎鼎的一氧化碳,就是那个杀人如面如桃花的东东,或者一个通俗点的名称——煤气。这个物质跟氧气竞争血液中的氧气载体,血红蛋白。因为一氧化碳对于这种蛋白的结合强度是氧气的几千倍,所以,一旦结合上去,血红蛋白就无法再结合氧气。也就无法运输氧气到体内去,从而造成体内的缺氧。这个东西的坏处是一旦结合上去,除了换血,别无可救之法。在尝试了若干的试验之后,马克终于意识到,这一只只老鼠都面如桃花的睡了,可是再也醒不过来了。

于是尝试第二种,硫化氢,这可不是刘华清。这种东东就是我们从臭鸡蛋、臭豆腐、以及种种臭味爱好者憎恨者所常见的臭味来源之一。也是地球形成早期的主要空气成分之一,还是主要的还原形式的存在。这种物质可以结合到血红蛋白上面,使得血红蛋白产生结构性的改变,从而降低对氧气的结合程度。

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一个特定的硫化氢浓度下,如果快速将小鼠降温和降低空气中的氧含量,可以将小鼠的体温降低到25度,(相当于人类濒临死亡的低温)。保持2个小时后,重新给与新鲜空气,并将小鼠的温度恢复,小鼠还会起死还生。后续的实验表明,这些被人为冬眠后的老鼠健康活泼,没有任何的不适。

唯一的问题是,对于小鼠,马克实验室只能将冬眠时间延长到4个小时。离他本人的愿望,若干天,还是差得远。

继小鼠之后,他们实验室又成功的将兔子、鸡、猫和狗实现了人为冬眠。目前,这种人工诱导冬眠的气体已经上市,若干急救室已经开始配备,准备开始人身上的实验。毕竟,闻闻臭鸡蛋的味道,总比丢掉性命要好不是。

这种人工诱导冬眠的原理,就是在与降低人体内的氧气含量的同时,也降低人体内部温度,从而减缓线粒体的工作速度,为急救争取宝贵的时间。大家也许知道,对于中风、心肌梗塞以及大出血这种急症来说,几分钟往往意味着生与死的界限。即使人工冬眠能够诱导身体多出半个钟头或者一两个钟头的假死状态,也意味着抢救成功率成倍的上升。

另外,对于外伤大出血,马克研究员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陆军感兴趣阿。于是,他们就准备了若干只老鼠,放掉了10%-80%的血,然后一边放血,一边降低温度来诱导冬眠。目前,他们已经能够抢救回放了60%血的老鼠。以人的血液总量为5000毫升计算,失掉3000cc的血足够让任何人致命的。如果,这种人工诱导冬眠的抢救措施能够成功的话,许多心外伤、肝脏、胰脏内出血、或者妇科大出血所造成的死亡,都会成为过去。

而这种抢救,如果将来成为一种例行抢救措施的话,我想应该命名为DTNMD(die to no more die)抢救法。(完)

家园 送花——
家园 花顶——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返回 关闭

家园 还是不大明白

“死以不死死为死义”,“生以不生生为生义”这两句怎么解释。

献花。

家园 一直觉得,一个人所以说他活着,是他清醒地意识到我之为我,

如果没有自主意识了,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死了.

所以,植物人啊,非常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啊,其实已经不在了.

人最重要的器官,还是脑子啊.

家园 欲夺之,先与之.

怎么想起这句话了?

有点理解.

家园 得宝送宝!

有趣,不知在这样的“冬眠”状态下岁数长不长,身体能不能得到休息,如果都可以,以后大家不睡觉了,用“冬眠”当休息,没准儿能活200年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双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那你睡着了呢?

脑死亡是最严格的定义。

家园 呵呵,那是拿来唬人的

您就不必费心思去追究了。除非想学禅。

家园 岁数肯定是不长了

因为整个代谢降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所有直接导致身体衰老的因素在这里都变弱了,从而大大延缓了衰老。

冬眠的时候,人体进入了一种很奇异的状态,这与我们正常清醒的状态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休息也谈不上。

家园 想起仙剑奇侠传了

如果遇到现阶段不可治疗的疾病, 先冻起来, 啥时候有办法来了,再解冻治疗。

家园 好久没见水风兄了,花一个!

回国腐败得可好?

家园 花一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