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苏军44年起对技术兵种的使用1 -- szbd

共:💬29 🌺10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苏军44年起对技术兵种的使用1

44年至45年苏军进行了连续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很多描述苏军战法的文章实际上说的是这个阶段。这时的苏军在部队的编制和战术上体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和集中化。具体表现在各种专业兵种集中地掌握在高级指挥机构中,在战役中集中使用和灵活调配。本文主要介绍这些集中掌握的专业技术部队,所谓集中掌握指他们分别属于集团军,方面军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灵活调配指这些高级指挥部门把这些集中使用的专业技术部队灵活地配属给下级和部署在战线的不同地段。

炮兵

苏军的大炮兵主义早已尽人皆知,炮兵是苏军进攻中依赖的最主要的力量。为方便起见本文将火炮粗分为压制火炮和支援火炮。所谓压制火炮就是通常集中使用,轰击大面积远距离目标的火炮,而支援火炮通常是打击目视范围内的具体目标。当时的苏军这两种基本可以以76mm为界进行区分。76mm以上为压制火炮,以下为支援火炮。也有一些例外,比如85mm高射炮,85和100mm反坦克炮,等76mm以上的火炮也是支援火炮。而76mm炮,基本上都是ZIS-3型,既作为压制火炮,也作为支援火炮,82mm和120mm迫击炮也有这种现象。

在编制上,苏军的步兵师基本只有支援火炮,满编的情况下普通步兵师应该有32门76mm炮和12门122mm炮,约100门迫击炮,约50门45mm反坦克炮。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苏军步兵师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并且绝大部分师没有122mm炮。相当多的师所有火炮加起来只有不到50门。一个普通步兵师基本上只有在被调入大本营预备队时才有机会被补充到齐装满员,而且还不一定。否则的话很难得到火炮的补充,除非其炮兵实力已经降到一个极低的标准以下。

苏军对火炮的集中使用可以说达到了丧心病狂(非贬义)的程度。全部的152mm及以上口径火炮,85mm及以上口径反坦克炮,大部分76mm和122mm火炮以及高射炮,还有相当数量的迫击炮,都编制在各种独立的炮兵旅、团中(一般一个旅包括两个团),最低也隶属于集团军。一般的步兵军都没有多少固定的炮兵编制甚至在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些炮兵旅团可能进一步组成炮兵师,通常两个旅或者4个团。但是假如炮兵师前面冠以“突破”的名号,那就不同了。一个突破炮兵师包括6,7个炮兵旅,一般从76mm至203mm甚至更大口径共3,400门火炮,通常也会有迫击炮。火箭炮兵师包括3个火箭炮兵旅共432门喀秋莎。2个突破炮兵师加1个火箭炮兵师组成一个突破炮兵军(至45年共有10个),后来突破炮兵军中的火箭炮兵师实力翻倍,仍然叫师。这些超大型的炮兵部队都隶属于大本营,视需要分配给各个方面军。这些部队基本上永远齐装满员甚至超额,并且在作战时战区指挥官经常将手头的铁道炮兵,海岸炮兵等也划给突破炮兵指挥。在突破奥德河的进攻中,苏军把6个突破炮兵军摆在一起进行火力准备,并且当中的每个师都大大超额。

此外还有高射炮兵师,一般有4,5个团,以及反坦克炮兵旅和团。叫作师和军的炮兵部队通常都有强大的观测和通讯部门以及高素质的指挥人员。

连同大量独立的旅团,到战争结束前夕,大本营掌握着1/3的炮兵部队。在战争中新生产出的火炮和训练出的炮兵优先补充大本营预备队掌握的炮兵部队或者组建新的炮兵部队。

装甲/机械化部队

苏军对机械化部队可以说是绝对的集中使用的,通常一个步兵军在编制内没有一辆装甲战斗车辆。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由机械化分队(营或团)组成。这些分队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摩托化步、炮兵营/团;坦克营/团;独立自行火炮和重坦克团。前两种一般没有独立的,用于组成更大的部队。

摩托化步/炮兵分队就是有汽车(经常有更多的马车)的步兵和炮兵营/团,一般都是营,这些营组成摩托化步兵旅,也有少量的摩托化步兵师。摩步旅不仅机动能力大大超过普通步兵部队,而且五脏俱全,拥有炮兵,反坦克炮,高射炮等营或者连,炮兵火力往往超过一般步兵师,具有不错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个摩步旅再加上一个坦克营或者团,就成了机械化旅。坦克旅相反,多个坦克营加上少量摩托化步/炮营组成坦克旅。坦克营和团实际上是一个意思,编制都是3个连,30多辆坦克。坦克旅和机械化旅加上更多的摩托化步兵炮兵工兵以及自行火炮分队组成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在编制上,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拥有数量相当的坦克,200多辆,但机械化军有更多的步兵。这个编制也是理论上的,作战中经常有损失补充不上的情况,尤其是坦克,往往出现一个军在某时段只剩下10几辆可作战的坦克的情况。一些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又组成坦克集团军,是苏军主要的大纵深突破的部队,账面上的编制应该有800多辆坦克,45年共有6个坦克集团军,都隶属大本营。这些部队的坦克大多数都是T34。

以上的坦克和机械化旅/军/集团军通常都是在撕开敌人防线后向敌人脆弱的后方突破时使用的。而独立自行火炮团和重坦克团则是直接支援步兵进攻敌人防线用的。这些部队绝大多数都是独立团,30多辆重型坦克或自行火炮,有很少的一些旅,也是每个旅包括两个团。自行火炮团根据装备不同又有区别。按照苏军的设想,自行火炮团应该只有重自行火炮团,装备ISU122或者ISU152,以及自行反坦克团,装备SU100,两种。重坦克团则应该装备IS2坦克。但是这些武器都是在44年才达到量产,因此还有很多su76,SU85,SU122,SU152和KV1,IS1等在服役。这样,一般装备su76的叫自行火炮团,也有自行反坦克炮团装备这个,但是这样的自行反坦克团迅速减少,重自行火炮团装备SU122,SU152,ISU122,ISU152,自行反坦克团装备SU85和SU100,而重坦克团装备KV1,IS1,IS2等重型坦克。在战争末期,不少使用新式装备的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分队被编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这些称谓也都是大概齐,也有少量独立坦克团装备t34,还有的自行火炮团换装了重型自行火炮但是没改名,也有的装备自行反坦克炮的部队名称前面没有“自行”。

辅助部队

包括工兵,舟桥,喷火,伪装等旅,团,营。这其中包括一些名为坦克团,实际装备扫雷坦克和喷火坦克的。工兵部队中又包含有扫雷工兵和突击工兵等高度专业化的旅,团,营。

空降兵

在战前苏军非常重视空降作战,花了很大功夫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降部队。但是大清洗对这种专业化极强的部队打击更为剧烈,此外在战争初期本来就不足的运输机大量损失,而由于地面部队的损失,很多空降兵被当作一般步兵派往前线,又有很大损失。这样七折八扣下来,苏联的空降兵实力大为削弱。在整个二战中苏军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一次是在莫斯科大反攻后期,33集团军孤军深入被德军合围。为了救这个集团军,苏军组织了两路攻势,一路由一个骑兵军突破德军的侧翼,与33集团军回合。之后与另一路进攻的一个集团军内外夹击打开包围圈。空降兵提前空降夺占这个骑兵军进攻路线上的各个要点。最后骑兵这一路的进攻很成功,与33集团军会合。但是内外夹击很不成功,最后大家只是堪堪突围,损失惨重。第二次是在43年9月,库尔斯克战役后的反攻末期,苏军为强渡第聂伯河,组织大规模空降到河对岸协助夺取登陆场。结果很不巧,苏军空降兵可以说落在正急匆匆赶路的一个德国装甲师头顶上。空降兵遭受惨重损失,残部退入森林。

这两次作战虽然失败了,但是空降兵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与普通步兵迥然不同的超强作战能力。此外苏军还进行过很多小规模的空降,空降兵与游击队配合在敌人后方进行侦察破坏等任务,也都表现出色。因此在二战中苏军没有放弃对空降兵的发展,但是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进行过空降训练。因此在战争末期空降兵都是作为精锐步兵使用。到44年末,苏军将空降兵编成了一个集团军隶属于大本营。

指挥部门

苏军的方面军,集团军司令部以及空军,炮兵,后勤,工兵,通讯等很多专业指挥部门也经常归入上级指挥机构的预备队,经常是大本营预备队。他们的上级和下级单位都经常变化。比如在某次进攻结束,由于战线缩短,原本分开的两个集团军会师到一起,就有可能把B集团军的部队都划给A集团军,而B集团军的指挥部门转入大本营预备队。过了一阵在另一条战线上组成一个新的集团军,就把B集团军司令部派过去。而这个集团军没有配属多少炮兵,于是B集团军的炮兵指挥机关被加强给另一个更需要的集团军。而新的B集团军的炮兵指挥部门再慢慢补充上来。

近卫部队

大家都知道苏军有近卫部队。在实力方面,一般的近卫步兵师的编制中人员武器只比普通步兵师多百分之十几,实际情况中可能多更多,但总的来说没有质的区别。对于专业技术兵种就不同了,近卫部队很可能装备的是跟普通部队完全不同的武器,而且补充的优先级也差距更大。比如一个准备进攻的近卫自行火炮团有30辆车况良好的isu122,而后面预备队当中一个自行火炮团只有10辆su76(isu122是新型重型坦克底盘,装甲厚,装122mm炮,su76是老式轻型坦克底盘,76mm炮。装甲薄不说,战斗室还是露天的)。一个迫击炮团就装备82mm和120mm迫击炮,但一个近卫迫击炮团则十有八九装备的是喀秋莎。

机动能力

没有优秀的机动能力作保障,集中使用灵活配属就是空谈。这方面的具体编制我了解并不多,但是可以肯定交通管制和运输力量也都是集中掌握在高级指挥部门手中。此外集中的指挥体系更能保证大规模机动的顺利进行。苏军曾经几次在一个战役中进行集中了数万辆汽车的大规模机动。比如在44年9月至10月进行的波罗的海沿岸进攻战役。

关键词(Tags): #苏军(嘉英)#技术兵种(嘉英)元宝推荐:海天,MacArthur,
家园 【原创】2

可以参考这个地图:

http://www.75111.com/Photo/w/200511/543.html

苏德双方对峙的战线从芬兰湾南岸根部的纳尔瓦和楚德湖附近(在图的右长角,注意有滚动条)开始弯弯曲曲向西南延伸到里加附近(图的正中),在这一带折向正南,西边就是东普鲁士。战线在里加附近距海最近。里加也是里加湾的最南端,在里加湾的西边是库尔兰半岛(与爱沙尼亚的萨列马岛正对的半岛),东边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

所以,此时德军在这里的兵力分布在从图中加里宁格勒(在图的左下角,当时叫格尼斯堡)绵延到纳尔瓦的一个沿海的弯曲的窄条,形势可以说相当险恶。形成这样的形势是之前苏军一系列进攻的结果,苏军曾在里加以西处切断德军,但又被德军反击成功打通了联系。

在这里苏军由西南向东北依次是波罗的海第1,2,3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德军为在爱沙尼亚的纳尔瓦集群和在库尔兰半岛的第16,18集团军以及分散的第三坦克集团军。德军在这里包括不少精英部队,如第4,5,6,12,14装甲师,大德意志师,曾横扫法国的第7装甲师,还有502,510两个虎式坦克营,大德意志师编制内还有一个老虎营(可见这个师的地位),共近百辆虎。双方兵力对比约为人员90万:73万,火炮和迫击炮17500:7000,坦克和自行火炮3000:1200,飞机3500:400,都是苏军占优。

苏军的企图是在里加进行向心突击攻至海边,将里加以东的部队切断在波罗的海边,加以歼灭。这个选择很合理,因为这里的战线距离海边很近,又处于德军两个集团的连接处。既然合理,德军也预料到了苏军的企图,有充分的准备。此外对苏军不利的是里加附近的战线为一个很弯的弧形,德军内线作战,加上本来苏军对德军的优势并不是很大,因此难于集中压倒性优势的兵力。

因此,苏军的进攻相当不顺利,不仅没有达成突破,反而被德军装甲部队反击突入苏军战线数公里,苏军投入了第5坦克集团军和两个坦克军才击退德军反击。更糟的是才9月份这里竟然下起了暴风雨加雪,使得苏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发挥。此时苏军发现在库尔兰半岛与东普鲁士连接处德军兵力空虚,决定改变主攻方向。之所以起初没有把这里作为突破口主要是因为此处德军建有纵深100余公里直达海边的数条防御带,并且容易得到东普鲁士德军的支援。

因此苏军要想成功必须要快,要迅速地将兵力撤下,集结,运动到新的方向,展开,发动进攻,并且在德军援军赶到前突破到海边,再转向攻击库尔兰半岛。之所以要转向,因为新的进攻方向已经在波罗的海沿岸苏军左翼的尽头,主要兵力被抽调到此处的话,其他方向苏军将面临很大压力,并且很显然苏军无法阻止爱沙尼亚的德军撤至里加。这样如果突破到海边的苏军突破口过窄的话,容易被德军切断。转向攻击库尔兰半岛一方面可以保障苏军与后方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在攻击波罗的海沿岸德军的后方。德军在这里有比较充裕的物资储备,必须确保。向南转向的话要面对东普鲁士的德军和格尼斯堡(图中加里宁格勒)地域更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9月24日苏军下定了改变战役计划的决心,这个决定主要是当地战区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个人的决定。9月28日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南面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发动了进攻以牵制东普鲁士的德军。这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他是一位年轻的将领,当时只有39岁。他从42年就曾在华西列夫斯基手下作战,在华的推荐下从师长一路升到方面军司令。这里的司令要是别人,有没有这么快还不好说。9月30日大本营才正式批准了新的战役计划,此前只是华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之间进行讨论。此时根据大本营新的命令,华西列夫斯基由负责波罗的海第1,2,3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转而负责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的职务是大本营代表,从44年6月的白俄罗斯战役起大本营代表才有先斩后奏地改变战役计划和将部队在方面军之间改变隶属关系等的权力,以前都要上报大本营批准之后才可以。不过即便在此前朱可夫也一般不管这种限制,他个性极强而且兼任副最高统帅。华西列夫斯基为人比较温和,虽然兼任总参谋长,也不会先斩后奏,顶多和斯大林在电话里大吵一架。

苏军将炮兵和装甲兵主力以及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几乎全部(该方面军下辖5个集团军中的4个,剩下的那个原本就是刚从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划过来的)机动至希奥利埃附近(在上图中里加以南那条纬线偏西一点)。注意这里附近有几片沼泽地,还有一个热迈茨卡亚高地,因此虽然地形复杂,但也是德军防守最薄弱的地区,并且基本正对这次进攻的主要目标克莱佩达(当时叫梅梅尔,在希奥利埃西偏南一点的海边,是一个重要的港口)。

10月5日进攻开始,主力指向梅梅尔,右翼指向利耶帕亚(图中克莱佩达沿海岸向北),左翼是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部队。苏军10月10日即突破至海边并围困了梅梅尔。之后主力转向右翼向利耶帕亚进攻。

在9月24日至10月5日苏军进行机动的这段时间,德军忙于将爱沙尼亚的部队撤至里加,还在进行更大规模反击的准备。德军指挥官舍尔纳上将此时的感觉还不错。等苏军进攻开始,他才知道大势已去,德军马上将机动部队西调以确保库兰半岛西岸的港口,否则这些德军将完全被切断与本土的联系。因此,德军不得不放弃里加,撤至预先准备好的第二道防线。苏军进攻停止后最终的战线大约为利耶帕亚以南一点向东延伸至叶尔加瓦以西一点折向北至海边。

从整个这场战役可以看出,苏军并不是总能在选择战略进攻方向上出敌所料。德国预料到了苏军将很快在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因此把舍尔纳从罗马尼亚调来,还大力补充了这里的部队。而罗马尼亚的部队被大量调走。不过苏联先在在罗马尼亚紧接着在波罗的海发动了进攻。在波罗的海险胜,在罗马尼亚则是完胜。在起初指向里加的战役进攻方向上,苏军的企图也被完全料中,德军有充分准备的反击准确地打击在苏军薄弱的两翼上。此时华西列夫斯基迅速改变计划并果断执行,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为了在新的方向上组织进攻,部队要机动100多公里,并且为了隐蔽意图,大的调动都在夜间进行。之后还要突破100多公里再转向进攻。这些部队原来的战线由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接手。该方面军战线延长,还要尽量假装成一支劲旅发动进攻,以隐蔽新的战役企图和牵制德军。而他们后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预备队。

那些主力部队在夜间脱离战斗,集结,伪装,有的第二天晚上上车跑一段,有的等到第3天,第4天,凌晨停下,伪装。。。。。。大部分步兵还要自己走,此外还有大量的弹药油料等物资要运输。白天上级司令部的军官们坐在飞机里在空中巡视,检查伪装效果。到了新的进攻发起地段还要隐蔽地展开,分发物资。这些部队包括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大量独立坦克和自行火炮旅团加强在这里,总共占了战区全部苏军机械化部队的约70%。而当面德军只有8个师,其实力总和大概只相当于4个合成集团军中第2强的那个。

显然,这样规模巨大,迅速隐蔽的机动没有高级指挥机构一贯的对交通管制和运输力量全面细致的掌握是绝对办不到的。最终这场战役双方的损失都并不算太大,德军被合围在库尔兰半岛和梅梅尔,直到战争结束投降。库尔兰半岛上德军兵力密集而且有长期以来储存的物资,且战线狭窄,因此没有集中兵力灵活机动的余地。苏军以第二波罗的海方面军为主进行围困。双方兵力都不断被调走,苏军没有能够完全封锁德军的海上交通,同时也认为强攻得不偿失。这个结局也说明了这里的苏军本来就没有足够的实力歼灭德军。苏军的成果是

1。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的领土。

2。大大缩短了战线,可以有更多的兵力用于向东普鲁士的进攻。而德军的战线虽然也缩短了,但是这些兵力被隔离在距离本土遥远的地方。虽然他们也牵制了一些苏军的兵力,但是都是些薄弱的部队。他们虽然进攻实力不足,但是保证对德军的封锁还是没问题。德军还要冒着很大的危险从海路把这里的部队撤走并给剩余的部队运来补充。

苏军这种作战方法很适合苏军当时的情况。相对于巨大的军队规模和广阔的战线,技术装备和物资以及优秀的人员都是非常有限的。而占军队规模最大比例的普通步兵的平均战斗力又很低下,因此作战要很大程度地依赖技术装备的使用。将有限的技术装备和优秀人员集中到重要的地段,交给优秀的指挥员,与善战的部队配合显然是最大限度发挥战斗力的好办法。

此外,这样做也降低了军师级指挥的难度。配属给他们的技术兵种的后勤和行政管理不用他们管,并且往往能得到专业指挥人员的协助。担负重要任务的部队能够得到超量技术装备加强和很高的后勤优先级,也能免去捉襟见肘的麻烦。而大量技术兵种单位的后勤,机动和管理由力量雄厚的集团军和方面军以及大本营代表下辖的指挥部门负责,这些部门集中了优秀的人才并置于优秀将领的领导下,也利于作战的顺利进行。

坦克集团军,突破炮兵军这样的法宝级兵团都一直属于最高统帅部,经常在不同战略方向之间调动。不过,在44年至45年,第1,2,3,4坦克集团军都在中部指向德国本土的最主要的战线上,而南方黑海边那几个方面军一共只有1个第6坦克集团军,同样的,北边波罗的海一带这些方面军一共只有一个第5坦克集团军。

在一场战役之前,方面军会得到大本营配属的形形色色的部队,有些是以前就在这里的,有些是从邻近方面军地段上来的,有些是从后方或者很远的战线上调来的。要得到这些部队,通常要跟斯大林讨价还价一番,那些法宝还不一定能要得到。比如前面所述战役之前,华西列夫斯基曾要求得到第5坦克集团军,但没有要来。后来德军打通了里加附近的战线,他才得到这个坦克集团军。从白俄罗斯战役开始,这些从大本营来的部队连同战区各方面军掌握的技术兵种部队都会在战区内进行统一的分配,坦克集团军及大多数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一般保留为预备队,其他大多交给承担主要任务的集团军指挥,或者虽然由上级控制,但也主要用于支援重点集团军。假如将一个旅都折算为两个团的话,最终这样一个将承担主要进攻任务的集团军很可能拥有30-50个炮兵,机械化或工兵的团级部队,总数往往超过步兵团级部队的数目。集团军除保持一部分集中使用外,会把这些技术兵种部队加强给军师级部队。而方面军中大部分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又不是配属给集团军,而是集中掌握的,其主体是坦克集团军,坦克军和机械化军。没有坦克集团军时,通常只好将机械化军或坦克军和骑兵军一起组成骑兵-机械化集群。

家园 花,支持
家园 苏联的火炮集中真可怕,炮兵军这样的编制都出现。
家园 地狱般的炮火,东线德军幸存者的可怕回忆

不过这样一来, 普通步兵师在遭到德军突然反突击时是不是就比较难受?

家园 是这样的

首先苏军在44年拥有进攻的绝对主动权,在从黑海到波罗的海的广大战线上此起彼伏地发动进攻。而德军的兵力相对来说很不足,因此绝大多数苏军面临的防守压力不大。德军的进攻通常都是对苏军进攻的反击,因此也经常要面对已经被加强过的苏军。

第二,东线的作战就像下军棋一样,布阵并不重要,后面的走子才是主要的。当某处苏军确实面临优势德军进攻的时候,不用等他们支持不住,只要他们的上级发现这里投入的德军具有很强实力,会马上派出强大的机动部队进行救援和反击。他们友邻的部队也会奉命组织起来攻击德军进攻部队的侧翼。很多时候这种事被苏军战区指挥官看成是一种机会。

第三,苏军也会对防御进行重点的部署,这通常是在集团军的范围内。尤其是承担次要进攻任务的集团军,往往会把兵力集中,而又没有太多的加强部队,那么他们原来防线的侧翼就会变得薄弱,并且这些地段受到德军反击的可能性也很大。这时候他们的措施一般是用一些火力强大但是机动力很差的部队加强这些地段。因为这些不能动的部队在进攻中起不了多大作用。比如反坦克炮团。还有筑垒地域,一个筑垒地域可能是团级或者更大。在他的编制内只会看到机枪连,迫击炮连,反坦克炮连,工兵连等等,基本没有什么步兵。他们中的官兵往往都受到过充分训练。这样的部队可以占领很大一片阵地。上级把他们和所属的武器弹药粮食之类运到地点,汽车就走了,他们就奉命坚守这里的阵地。

第四,什么都没有的步兵部队就靠他们的阵地了。双方部队在不作战时基本上都不停地在自己的战线后方构筑工事。一线步兵身后往往有数公里到几十公里纵深的阵地可以利用。当他们受到进攻时,上级会酌情派来一些预备队占领他们身后的阵地,前面遭到攻击的这些部队也可以逐渐退向后面的阵地。他们需要做的是延缓敌人的进攻速度,等待援军。只要不被敌人突破打击到后方的有价值的脆弱的目标,那么他们都可以往后退。同时德军也采取这样的方法,所以苏军在进攻中往往把不可理喻的优势兵力集中在突破口,目的就是要在敌人作出有效地反应之前完全突破纵深很深的阵地。那么反过来,德军要想成功突破一块预有准备的苏军阵地,也得集中起类似的优势,就算少一半,德军哪有那么多兵力?

最后,在实际上,44年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德军将要进攻的方向都被苏军预料到了。通常都是德军拿出了压箱底的货色,突破几公里,损失技术兵器大半,撤回进攻出发地。

家园 一花双宝,你好我好大家好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不懂,这个宝是怎么回事?
家园 呵呵

这个你就要问铁老大了,送花有百分之五的得宝率,通宝具体的用途呢,还没有定,不过顾名思义,通宝就是钱嘛,谁跟钱有仇呢?呵呵!

理论上,送花越多,得宝越多,不过你老兄文章写得好,砸花的多,得宝的几率也高很多,通宝多多益善啦,我可不嫌弃,呵呵!

呵呵
家园 现在送音乐好像一首一个通宝,有价值了。
家园 我觉得43.年以后的苏军的参谋系统太棒了!

华元帅很厉害!这是给我印象很深刻的。

可以与之匹敌的就是美军的后勤和美国当时的生产能力了。

家园 沙发
家园 想起有高人考证的整74师的炮兵编制, 人称整编74炮兵师

74全师装备计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卡车牵引)、36门75毫米山炮(吉普车牵引)、108门105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108门81毫米迫击炮(骡马牵引)、108门37毫米战防炮(吉普车牵引)、486门60毫米迫击炮、255具火焰喷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 毫米勃郎宁M1917水冷式重机枪、1080挺7.62毫米1918A2轻机枪、2400支9毫米美制M1汤姆森冲锋枪和加拿大斯太令卡宾枪、4800支 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枪,军官配9毫米勃郎宁M1911A1手枪。无线电报话机配备到连,共有机动车约300辆、骡马1000匹。

家园 这个ID很眼熟的说

四中北大

:-)

家园 打人不打脸

人家还考证守塔山的共军也是大炮铺天盖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