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家觉得围城怎么样? -- 豫蒙

共:💬68 🌺3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围城》小说前后脱节

方鸿渐在小说前半段怎么怎么是个“人精”,结果到了乡下反而成了大傻帽一个。不能令人信服。

从文学价值来说,也就是一般而已。

家园 围城那么红很大程度上也是捧起来的

当年政治小说把持天下。

好容易文人出头了,当然要出口气,找来找去就把《围城》翻出来了,大伙捧啊。

老实说,围城作为小说,也算不错了——在英国小说里面可能跟《错箱记》一个档次吧?

是不错。

但抬得太高就没必要了。

家园 确实较适合翻译。我给老外推荐的中国小说,一个是

《围城》,还有林语堂写的英语小说《京华烟云》。

我本人很喜欢《红楼梦》,不过从不建议老外读,他们一定读不明白滴。纵然翻译《红楼梦》的都是大家,有二十七载译“红楼”的李治华和雅歌,有“夫妻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有法国汉学家铎尔孟,有英国的霍克斯等,真可谓“都道译者痴,谁解其中味”!

家园 已经许久没再看了.还是喜欢的

已经许久没再看了.还是喜欢的

家园 名著未必好看,名曲未必好听,名菜未必好吃

《围城》红起来,与当初的电视剧有直接关系。英若诚、陈道明、吕丽萍们的表演,绝对是艺术家级的,而当时的视听资源又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于是一番巧合,红了。否则这本晦涩的文人小说,知道的人没几个。

当代不少学者,名气与业绩不相符,钱钟书就是其中一个。不是说钱钟书没学问,而是说,他的成就,与他明星般的名气,是两回事。

家园 有道理

钱确实有些像明星了——他本人未必像如此。

学问也是有的,《管锥篇》决不等于资料汇编,也不是电耗所能搜出来的——词汇的细微含义只有高度敏感的人才能体会出来。

很多人不喜欢这种精读法,更偏爱西方式的“系统理论”,不少人也以此指责钱——有些冤枉。

其实,细读法在西方也是有人在搞的,比如列奥斯特劳斯那一派。

这是很高深的东西,外行很难插上嘴,不理解和很正常了。

家园 钱钟书的学问是小众范围,他的名气却是大众范围

包括《围城》,没几个人真明白知识分子那个酸酸的心态。看着是幽默,实际是发泄他自己的恩怨——那是个中华民族生死悠关的岁月,书里能体现什么?穷教书匠背着人吃烤洋芋?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里连冻坏的土豆都没得吃。

钱钟书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那代知识分子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在政治风浪中保住子自己,名声还不坏,甚至留下个什么风骨,还能做做学问得个好名声。

至于他的学问,是真的。拿着国家奉禄,一辈子研究业务,出点成果,是他份内事。军人上不了战场,农民种不出庄稼,不成了骗子。

家园 看过,印象不深。
家园 这倒对

知识分子那个酸酸的心态。

不过,

倒也不光是酸,他这人一贯高高在上,自以为比别人都聪明,老是忍不住嘲笑别人——可能旧文人多有着毛病吧?他表现的比较明显——应该说他们两口子都如此,可能老婆还更厉害一点。

老实说,新朝让他们老实了不少。

家园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这种酸酸的心态,如果详加解释,内核是这样的:自视极高,谁也看不上。总觉得自己所获得的,与自己的能力不相称。外在表现是:什么都以锐利的批评眼光,评头品足,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人与事。从学校管理,到国家大政方针,没一样对的。可如果真给他们机会,让他自己来亲手作,不弄跨了算社会运气好。

仔细看看《围城》,书中的各色人等,几乎没有一个得到肯定评价的。

中国知识分子这个臭习气,差不多始于魏晋南北朝那帮清流。此前的秦汉时期,知识分手动口更动手,诸子百家中颇有务实为主的人。

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清朝的原因。曾国番左宗棠那批人,是中国读书人中难得的务实者。

家园 这么说有些过了

其实,历来都不缺乏脚踏实地的士人,只是他们没有那么显眼而已。正史里面其实很多啊。在传统中国,过分趾高气扬的人是很难混的,特别是在官场,比如弥衡、杨修。失意文人倒可能成天怨天尤人的。聊斋里面此类人物比较多。但他们并不一定是传统文人的主体。

即便是近代百年,踏实做事的,不还是主流吗?

中国人普遍还是比较踏实的。

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家园 看了4遍半~

每次看都笑翻了,就为这看~

当个调剂吧,我还是更爱老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益损,以至无为~

老钱若还在世,送给他,够他玩味一辈子了~

家园 插句嘴哈

二位的说法俺比较认同,但俺觉得在“文人的酸”这一点上钱应该算是不明显的,至少让我觉得他嘲笑别人的时候也在自嘲。对于他,“高高在上”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他并没有刻意去瞧不起别人(就象他的名气未见得是他自己想要的)。我觉得我还是很可以接受的。

相比之下确是杨绛表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我们仨》中,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

俺认为钱钟书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的领域里做得很好,但没有必要捧到神的高度。

瞎说哈

家园 知识分子有酸的心结,他们喜欢宣传所谓有风骨的人

你看看钱钟书的话:“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清不楚的话。”这种态度,在中国读书人里特有市场。这也是钱钟书为什么出名的原因。

弥衡、杨修不过是历史中的过江之鲫,之所以出这样大名,也是因为这种所谓名士风流。这个发展到极致,有“以死搏名”的说法。真实情况,历代奸雄或英雄,也多是读书人,像刘邦刘备那样从街头混起的并不多。但曹操、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这样人,不被视为知识分子、读书人。

如果中国读书人真的有风骨,真的敢为了真理以死搏名,我也不在这里冷嘲热讽了。可你看看他们做什么呢?说来说去,也不过是饭碗主义。钱钟书那么有风骨,新朝五十年,他个大思想家干什么了?

据说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钱钟书,文革期间和邻居打架,还差点动手,多年前官营坛子发过认证贴。我到处找这贴子找不到,那位达人帮找找,先谢了。

家园 不算瞎话,你说得很好。

俺这里也不完全是冲着钱钟书这个人。主要是像你说的,捧到神的高度。我这儿扒扒他皮,也不想贬到那里去。不过是还原他为一个书房里的学者。

这哥们确有自嘲的地方,但自嘲有限。方宏渐不是他自画像。至于他的学问,这得看怎么说了。俺颇知道有个以学贯中西自命的主儿,从《管锥篇》找出不少毛病,颇遗憾于宗师已逝,无处辩诘。

千万别把乾嘉学派的东西理解成实证科学。在试验室里反复验证,这种学术风格从来不是所谓中国读书人用的。记不太准了,胡适除了在《红楼梦》上下了番苦功外,还用大精力研究过《山海经》还是《水经注》,出什么成果了?对钱钟书这类人的真实成就,要肯定,但也不至于把他抬头什么份上。

当然,把书读到那份上,用起别人的东东不留痕迹,是真学问真本事也是真聪明。钱钟书自己后来也承认,他是通过英文来使用拉丁文、现代德文等欧洲语言的。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