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分析历史的方法问题 -- 任爱杰

共:💬18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分析历史的方法问题

分析历史的方法问题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在《也说一下“五胡乱华”》http://www.cchere.com/article/864314 这个帖子里,我提了一句历史观的问题。也稍微提了一下分析历史的方法问题。正好前一阵子春秋版为了老萨的一个帖子上线上纲到方法论的高度,当时没时间就这个问题灌水,现在一并浇灌之。在下面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传统的古典史学,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过于强调人的因素。而且都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史观。这样不论是中国的《史记》还是外国的《历史》贯穿各类古典史籍的观点都是人是决定历史的最终要素。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帝王将相史,都是才子佳人篇。只偶尔的,才会在史书中出现对当时物质环境,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基础的描写。但是这更多的是无意的描写,或者是为了人物的传记提供背景资料的。

人在历史中有没有作用?当然是有的。但是作用到底有多大?应该说并不是很大。

人固然可以胜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大,不具备物质条件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举例来说,拿破仑的战术以善于运用炮兵见长,但是如果把拿破仑扔回没有大炮的古罗马时代,虽然拿破仑仍然可能是一代名将,但是拿破仑却不会是炮兵战术大师。

所以历史的走向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物质条件。

我在上个帖子里简单说了一个顺序“要解释这种情况,恐怕更多的要从当时的资源条件,技术发展,经济基础,政治生态上来分析才行。”

这个顺序,是我分析历史的一般方法,虽然我自己也经常不能够完全做到。

我一向认为“任何政治问题归根到底是个经济问题,而任何经济问题归根到底是个资源再分配的问题。”人类的历史,从表面上来看,充满个各种政治问题和政治斗争。但其实质,无非是人类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再分配的过程。

所以看待一个历史问题,首先要看到的是当时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举例来说,中西方直到近代都一直面对的蛮族入侵的问题。并不是蛮族天生就侵略成性。成功占领的文明世界的蛮族很快就失去战斗力,甚至立刻要面对新一波的蛮族入侵。这不过是因为蛮族的发源地可供利用的资源不如文明地区多,每到资源不敷使用便要入侵资源丰富的地区罢了。

但是资源条件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历史时期中不可利用的资源,在下个历史时期中就成了可利用的资源。举例来说,山坡地在番薯、土豆和玉米等作物没有引进之前,是产不出多少粮食的。不过一旦引进了先进的农作物就成了高产田。同样的,原本干旱或有洪涝灾害的土地,一旦兴修了水利就可以加以利用,甚至成为高产田。更明显的例子是石油。阿拉伯的沙漠原本是毫无价值的荒地,可是一旦发现了石油,阿拉伯国家立刻就富裕了起来。

这一切,都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航海技术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就很难被引进到旧大陆。如果没有水利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大型的水利工程就无法实施。如果没有化学,地质勘探和采掘技术的发展,石油就不可能被利用。

当然,以上的各种进步并非仅仅取决于某几项技术。而是各种技术的综合。而这个综合则是漫长的技术发展的沉淀。这都不是可以一蹴而至的。所以在分析历史的时候,如果忽视当时的技术水平是不行的。

有了可利用的资源,有了利用资源的技术,才可以谈到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在任何时候,这两者都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经济不会反过来产生互动和调节。例如,本地没有的资源,可以通过和外地的交换来取得。这就产生了商业。当然,这也可以用掠夺的方式来获得。那么采取何种方式就牵涉到了一个成本的问题。对于物产丰富的文明国家来说,商业是一个正常途径。但是对于物产并不那么丰富的国家来说,掠夺或许是唯一的出路。就以鸦片战争为例。乾隆在诏书中所说的“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互通有无”并非虚言。当时中国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由于世界范围的技术条件的限制。在鸦片战争时期并无快捷便宜的运输工具。这样,当英国的纺织产品输送到中国口岸时,其成本远远超过当地的土布。在公平竞争下,当然不会有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火车,轮船,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普及之前,绝大多数的国际贸易货品都是奢侈品或是毒品的缘故。

英国采取贩毒、战争等掠夺的手段,正是因为这么做的成本远远低于正规贸易。更因为如果进行正规贸易,在成本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同时又没有铸币权的优势,则同中国的贸易逆差将最终导致英国经济的破产。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已经被人说滥了。所以这里不再赘述。但是上层建筑反过来并非不能有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中的作用无非是发展技术以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各种资源,以及调节现有的系统以适应资源的利用。而这个调节的最终表现就是如何进行分配。惯常的政治术语,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和“调节生产关系”。

因此,古典的以人为本的分析历史的方法只不过局限于表象。进一步的所谓“大历史”,“数目字管理”等等无非触及到经济基础的层面。“技术发展论”不过狭隘的注重于技术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互动。而所谓的“环境决定论”则只看到静态的可利用资源,而看不到长期的资源,技术的互动。

所以个人认为,分析历史不能单纯的强调任何一面。而应该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这并不是说不允许有侧重面,必须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说当我们在总结某一方面的教训时,必须把其他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如果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忽略不计,那才可以不加以考虑。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电子赵括, 通宝推:ziyun2015,楚庄王,孟词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花!同意!
家园 冲了杯麦乳精,还倒贴个通宝。
家园 我的看法是

如果历史被描写得黑白分明,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花之

家园 方法论的问题极其复杂

历史观,或者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基本就能确定学派,甚至能推断出在不同问题上的立场。无论是述而不作,还是微言大意,或者国外的历史哲学与实证学派之分,都是一回事。

马克思试图把斗室中的思考和实践结合。在历史这块,和绝大多数历史哲学家一样,自认为合逻辑的解决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的东西经苏联学派教条化后传到中国,就是大陆国人熟悉的物质决定意识,劳动创造人,社会发展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这套理论。所意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只是百家中一家,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惟一的历史科学。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困惑人类的问题。其漏洞百出之处,已经被不知多少人指出。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是继承德国哲学和欧洲工业革命后经济学成果的产物。做为一个影响比较大的学派,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史学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有些事情是不属于学术领域的。

革命者指出社会存在大量的激烈冲突,所谓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而告诉革命者,社会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缓和的改革远比剧烈的暴力运动更有效时,那是没有意义的。最极端的例子,毛泽东就是要刘少奇死,他不是想解决什么问题,他是要结束他的政治生命。你和毛泽东论证包产到户不过是小农经济的一种,中国不存在资本主义,走资派这个词更不合逻辑,是不是大脑进水?

我很遗憾的承认,我自己的思维始终没有超出唯物史观的范畴,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也因为始终没有机会涉及更广泛的学术领域。

至于黄仁宇的东西,他不过是保守的中国史学界看见的一点点外面世界,一股清风。其实,他的“数目字”指的不过是管理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欧洲同样不存在。黄宇仁大热中国“文化界”,实际是书商的宝贝,他同时在美国失业,只能说明,他并非真正的学术前沿。美国的汉学研究徒有其表,但还不至于闲置真正的学者。

当历史哲学不能成为完整的武器时,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我论证五胡乱华是错的,只是引用了一些简单的史实,概因为,这种错误太显而易见了。而我的反对者,恰恰走的是另一个方向,他们同样认为五胡乱华铁证如山,太容易认定了。

当然,我对五胡的思维也是先验的,五胡乱华是错的,这个思维的产生模式与五胡乱华支持者不见得有本质区别。一切都是先验的——这回到了唯物还是唯心之争。

家园 呵呵,横看成岭侧成峰

还记得前一阵子的一篇文章

http://www.cchere.com/article/829321,回复里的一篇帖子里作者举了个例子:(http://www.cchere.com/article/829792)

一帮同志聚在一块讨论问题,说着说着一个SENIOR OFFICIAL(女的)和二老板就嚷嚷起来了。作为旁观者一听能把你乐趴下。比方说,他们讨论的是一个可口可乐罐子,

二老板:嗯,这个罐子是红的。

大姐:这个罐子是圆的。

二老板:我说这个罐子是红的。

大姐:可这个首先是圆的啊!

二老板火了:我没说它不是圆的,可你心里总的有个数,承认这个是红的啊。

大姐:我知道!我就是说,如果不说她是圆的,我们是要犯错误的。

二老板:这就是红的!

大姐:这就是圆的!

不恭敬的说,我觉得关于五胡乱华的讨论很有点上面的味道。

xx说:五胡乱华的胡华之分很不妥。

yy说:那时候真的很乱,而且很多胡人建立的小国家打来打去的。

xx说:我说不应该把所有原因归咎胡人身上。

yy说:可首先那时很乱,而且很多胡人的国家啊。

xx:我没说那时候不乱,可你心里总的有个数,承认原因不全在胡人身上啊。

yy:我知道!我就是说,如果不说那时候很多胡人国家,民不聊生,我们是要犯错误的。

xx:五胡乱华是错的!!

yy:五胡乱华没问题!!

,无意褒贬,胡乱涂鸦,大家不要介意。

家园 就像要求别人不假思索地献身 往往有问题
家园 加精送花!~~~~~

爱看!~~~~

家园 现在的唯物史观更多的跟政治挂钩

学术性的研讨不足,这样的后果就是一旦受过这种教育的民众对与其挂钩的政治制度产生反感的时候,相应也就会对这种史观产生怀疑。这点对于历史研究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家园 经济基础的定义:

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您是否把经济基础理解成了物质基础?

再谈谈我对“进一步的所谓“大历史”,“数目字管理”等等无非触及到经济基础的层面”的看法。

黄的《万历十五年》我没有仔细看过,黄本意是否只想在“经济基础”层面实现数目字管理我不清楚。但我认为,如果真要实行数目字管理,触动的恰恰是上层建筑,最终触及经济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源于早前看过一篇小文章。时间早外加文章早已删除,只能讲讲大意了:

明朝某位将军(不记得是不是俞大猷)向当朝皇帝提出一整套新型海防政策。皇帝并没有采纳。因为政策已经不仅仅限于“防”,而且要攻出去。已经类似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外扩型海洋政策。要想实施这样的政策,整个国家的权力体系要全部推翻重新设计。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既无力承担,也并不需要具有强大攻击性的海军。

“数目字管理”本意肯定不会是指过去国人连数数都不会。它是“精确管理”的另类说法。不过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管理的数字能有多精确呢?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水平,中国的管理只能是粗放式的。其数字只能是粗糙的,概略的。那个时候的中国不需要那么的精确。

黄的设想,应该是“深刻”触及经济基础层面。不过就我模糊的记忆,黄似乎也只是在哀叹当权者没有精确管理的意识而导致中国落后,并没有思考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数目字管理”。

以上是本人的浅见陋识。请有不同意见者来拍砖。

家园 经济基础、精确管理

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这个经典定义,差不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配合其它基石,一路推导出阶级斗争,然后用来解释一切。

任爱杰兄所写的文章,恰恰是试图从上面这个框框里跳出去。因为上面那个框框,实在解释不了太多的具体历史问题,比如五胡乱华还是融华。最近二十几年,中国人文学者稍认真的,实际都是在做同样的努力。任爱杰所谓“资源条件,技术发展,经济基础,政治生态”,不过是这种努力的一种表述方式。

把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理解成精确管理是对的。黄仁宇指出中国统治者缺少精确管理的理念,简直高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没错,万历没水平建立精确国民经济管理,支持外向发展海军。很心虚的问一句,维多利亚女王把大英帝国推向顶点时,有精确管理吗?

我看黄仁宇不会指出中国为什么没有精确化管理。他要是说得到二十世纪现代管理才诞生,他的书还写什么。

家园 任爱杰的原话是

“有了可利用的资源,有了利用资源的技术,才可以谈到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

说明他理解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完全是两个概念,如果两者从属关系,怎么可能这么并列。

既然你愿意替任爱杰回答问题,那就请你明示:他文章中的经济基础是什么意思?是哪位大家在哪本著作中定义的?

家园 我只是说一下我对文章的理解

这种理解是以读者的角度,不是冒犯/替代作者。所以进一步的东东,还得作者自己答。

家园 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免不了的

历史从来都是分为大众化的历史和精英化的历史。

什么是大众化的历史?就是统治阶级和当时社会主流三观希望大众知道的历史。通过历史来宣传统治阶级的理论,巩固统治。这种历史并不一定是完整的历史,甚至并不一定要是真实的历史,只要这种历史宣传足够,为大众所接受就行了。

例如《三国演义》根本不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真正历史。但统治阶级需要,又符合当时的主流三观,于是千里走单骑的忠义关羽,为救幼主七进七出的赵子龙等等就在老百姓哪里成了真的历史人物了。

而真正的历史,由于对知识的垄断门槛,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触到。而对历史的解读就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接触到的。

到了近代,由于知识传播成本的降低,历史知识本身已经不能为某些人所垄断。于是对于历史的解读的权威性就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这是个谁有话语权的问题。而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人物,出于不同立场,当然要对同样的历史作出不同的解读甚至增删以符合其自身的利益。

家园 即使是古代也分官修史和野史的

官方就算再强力压制也无法彻底根治民间的自行价值史观。刘备蜀汉正统论首先是习凿齿的野史奠定的基础,民间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