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五、改制 3(上) -- 1001n

共:💬21 🌺4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五、改制 3(上)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一:改制 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二、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二、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1 续完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三、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2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三、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2 续完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四、改制 2

  时间比较久了,但我还是在填。。也跟大家通报一声:按预计,算上这篇,整个《完颜亮的一生》应该还有大概31篇。其中,【上】主要讲金的背景和他的上台,【中】主要讲他的改革,【下】主要讲他的收场。所以,虽然说去日无多,但架不住来日方长,大家和我就都别太着急了,呵呵。。

其实也一直在借完颜亮讲别的事情,所以怎么看怎么跑题。呵呵,好在跑题是1001n的一大特长,大家也习惯了吧:)

---------------------传说中华丽的分割线-------------------------

五、改制 3

  在行台尚书省离开汴京之前十三年,也就是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当时的皇帝金太宗下诏伐宋。

  对征战多年的金兵来说,打仗并不稀奇,稀奇的却是这道诏令——就在字里行间,他们看到了一些人事变动;说成大白话就是:他们看到有些人升任了新的官职。

  而这些职务,对于当时的金兵来说,根本就是闻所未闻的——它们既不是大宋、也不是大辽、更不是之前什么朝代的职务;从文字上看,它们没有沿用本民族的习惯称呼,而是明显渗入了汉文化的语境。具体来说,这一批全新创立的职务,分别是:

    1、谙班勃极烈      完颜杲 兼任 “都元帅”;

    2、移赉勃极烈      完颜宗翰 兼任 “左副元帅”;

    3、先锋经略使      完颜希尹 兼任 “元帅右监军”;

    4、左金吾上将军     耶律余睹 兼任 “元帅右都监”;

  又过了八个月,

    5、南京路都统监军(注) 完颜宗望 就任 “右副元帅”[注];

  [ 注:完颜宗望就任右副元帅之前,其职务不详。他原为南京路都统,由于副手完颜阇母是其叔父,特向太宗要求升叔父为都统、降自己为监军并获批准。后未再见相关叙述,直至升任右副元帅。 ]

  再过十个月,

    6、六部都统       完颜昌  就任 “元帅左监军”;

    7、南京路都统      完颜阇母 就任 “元帅左都监”。

  至此,如灿烂北斗般的七个新军职,已经陆续在大金的政治天际上升起;伴随着这个闪耀的星座,全新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都元帅府,也由此渐渐成型。

  金人不是没打过仗,过去由这个那个勃极烈领军作战,实践证明也是行得通的嘛。既然现成的指挥体系也挺好使,那么,设立都元帅府并增加一批新职位,究竟对大金的军事指挥有何实实在在的益处呢?

  现在,恐怕要提请大家注意一下时间问题了——这个都元帅府设立的时间,正是大金天会三年,也就是1125年;而这一年,同时也是大辽的保大五年。而这个保大五年,却正是“保大”系列年号、乃至整个大辽的最后一年。

  泛泛来看,这种行将胜利之时整编军队体制的做法,并非仅仅女真如此。回想五十七年前,人民解放军也进行了全军整编,或许不完全是巧合吧。

  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事实上,金太宗灭辽以后,整个金国的态势空前生猛,民族自信心也是空前膨胀。毕竟,大辽是他们从前的顶头上司;而现在,连他们的头头天祚帝都被活捉了——回想三百二十八年以前,唐朝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及第,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癫狂;事至如今,又有谁能挡住春风得意的大金锋芒呢?

  在这个状态下,过去曾经被女真民族尊崇为正朔的大宋,也必然成为矛头所向的下一个目标。或许是无巧不成书,大宋在这前后偏又屡出外交昏招,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潜在的敌人提供动兵借口,也不知是不是天意了……

  我们刚才说过,都元帅府是在灭辽的那一年秋天成立的。面对新占领的大量辽地,大金同样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可是,怎么消化吸收呢?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拿来主义”——对于立国刚刚十年却已经高速膨胀、极度缺乏国家治理经验的大金来说,刚刚被他们灭掉的、已经立国一百多年的大辽,当然正是治国方面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大辽当年也碰上过这样的问题。辽本身是契丹族国家,但是同样也管制着不少非契丹族的地域;最典型的,莫过于当年沙陀族儿皇帝石敬瑭奉献的“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基本是今天北京附近的一带的地方;这里的人民,以汉人、渤海人等为主,与大辽自身契丹地区的民族构成有着巨大的差异,文明程度、习俗惯例等等也自然明显不同。如果以统治契丹地域的方式统治汉人及其它民族地域,极容易“水土不服”,导致巨大的麻烦。因此,大辽创立了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制度,以分别应付不同地区的管理。

  具体来说,北面官管理位于大辽北方原来的契丹地区,而南面官则管理大辽南方新获得的地区,特别是汉人地区。这种“分官而制”的手段,不仅价廉物美,而且有效、好使,也就流传了下来。

  后来,大辽虽然暂还未亡,但是原属于大辽的燕云地区已经被大金夺取。为了管理这些地方,完颜杲在完颜宗干的辅助下,于天辅七年(1123年)在广宁设立了枢密院,作为燕云地区的管理机构。关于“枢密院”的源流,我们在后文中,会相对详细介绍的。

  顺便说一句,这一次的办法还是“某人治某”,也就是“辽人治辽”——枢密院的一把手“行枢密院事”,正是由大辽降金的大臣左企弓。

  然后,枢密院由广宁(今河北昌黎)迁到平州(今河北卢龙),再迁到燕京(今北京),最终因地得名为“燕京枢密院”。

  本来,这只是一个便宜行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管理地方,按说跟政治斗争扯不上太大的关系;但是,事实的演变,恰恰证明了这个看法实在是过于简单了——现在,让我们继续看看,都元帅府又是怎么在这个问题上插了一杠子的吧。

  根据上面的介绍,从都元帅府的构成来看,一把手毫无疑问是谙班勃极烈完颜杲。但是,他是坐镇首都的皇储,挂这么个职务,其实也只是个虚名而已;也因此,都元帅府的实权,乃至整个大金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实际上完全被身在南方前线的二位副手垄断了。

  如我们上面所介绍的,这二位副手,分别就是都元帅府内排名第二的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和排名第三的右副元帅完颜宗望。在军事分工上,这两位副元帅各统重兵,所在的元帅府分驻西线和东线,象一把钢钳一样,虎视眈眈地逼视着大宋。

  而那个燕京枢密院,正好在东路的完颜宗望的势力范围内。虽然从理论上讲,燕京枢密院现在的一把手刘彦宗(就是以前我们介绍过的那位大辽降臣了),应该是这块地方的最高首长;但是,实际情况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追溯过往,以前从大辽手里生生抢过这一块地盘的,正是完颜宗望的部队;因此,这位右副元帅对燕京枢密院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当然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但是,右副元帅打下了江山,莫非左副元帅就没有打下江山么?

  当然不是。

  那么,右副元帅是人,左副元帅就不是人啦?

  ……当然也不是……

  于是,西路军的势力范围内,也彼此彼此地成立了云中(今山西大同)枢密院。

  于是,东边的燕京枢密院,西边的云中枢密院,从此构成了大金南方的两根支柱。

  问题到这里还没有完。我们说过,枢密院所在的地方是军队打下来的,又都在军队的势力范围内,这其实还没有把问题的本质说透——按编制讲,枢密院正是元帅府的下属机构;就此一条,已经决定了元帅府和枢密院的关系。

  以现在的语言来说,东、西路军的元帅府,不折不扣就是两个军政府!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五、改制 3(下)

关键词(Tags): #金朝#金代#完颜亮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五、改制 3(下)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五、改制 3(上)

  从史册的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到,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在各自所辖地区的威权之大,影响之强,已经完全超越了大金朝廷的中央号令的权威——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赏刑斗讼”这样的小事,两个元帅府都完全有权力管理。

  而在“大事”和“小事”之间,又潜藏着多少权力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在它们的治理范围内,官员的升迁除授不需要经过中央吏部研究批准,完颜宗翰或完颜宗望就足够足够做主了。如果觉得这样的人事权还不够分量的话,那么我们就再补充一条:诸如对宋战争的战略问题、什么时候打、打哪里、什么时候住手这样的大事,居然经常也是由两位副元帅自己决定的。

  就真的发生过以下这样的事情:

  ——当年建立大楚、搞“以汉治汉”,是右副元帅完颜宗望的意思;

  ——而册立张邦昌为大楚的皇帝,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的意思;

  ——当年建立大齐、册立刘豫,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的意思,报经皇帝批准;而为了抢时间(详见前文),在派人出发报告皇帝的时候,完颜宗翰就已经让高庆裔去汴京筹划刘豫登基事宜了;

  ——追杀赵构,更是完颜宗翰自己的决定;以至赵构逃命时,为了制止追来的金兵,乞求一条生路,上书的对象居然不是大金皇帝,而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

  ——最终决定“不追了”,然后上书骗皇帝说“搜山检海已毕”,可以停止追杀行动的,还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

  ……

  如此这般,都元帅府中除了那位理论上负责全盘、其实什么也管不了的完颜杲以外,简直就是大金朝廷的专职分权机器啊……

  两个元帅府的肆行无忌,完全不把朝廷中央放在眼里的现实,使得在当时的大金,就已经普遍流传了“东朝廷”、“西朝廷”的说法。而军方对民政权利毫不留情的掠夺(可不是什么“瓜分”和“蚕食”)、地方机构对中央朝廷的挑战、乃至前线主将对京都总帅指挥权的全面包揽……方方面面的权力斗争,都渐渐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兵伐之年,中央只有倚重军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权力下放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不耽误瞬息万变的军事机会,不掣肘将领的临阵指挥;燕京、云中二枢密院虽然受到军方制约,但是在管理当地民政方面,特别是这些地方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前提下,确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替代办法了。

  ——但是,如果不打仗了呢?

  比如,到了现在,也就是金熙宗的天眷元年(1138年),大金不就和大宋签订了和议么?

  ——俩军政府还这么摆着,该怎么办?

  同时,按和议条款的规定,行台尚书省所在的汴京,也要交还大宋。

  ——行台尚书省,又该怎么办?

  两个问题一纠缠,这事情还真有点难办……

  在这种情况下,金熙宗做了一个绝妙的决定:

  1、保留行台尚书省;

  2、把它迁移到燕京。

  我们说,这绝对是一着妙棋,妙就妙在它是典型的“一石多鸟”:

  一、它解决了行台尚书省的机构所在问题;

  二、到这个时候,完颜宗望早已病死,完颜宗翰在去年也被铲除,两大元帅府没了主心骨,进行改革的阻力相对小很多,也自然就具有了很强的可行性;

  三、行台尚书省本来就可以管理民政,既然燕京现在有了行台尚书省,燕京枢密院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四、既然燕京枢密院已经被取代了,那么也就不用为平衡势力起见,而“对称”地继续维持什么云中枢密院了;

  五、既然两大枢密院都被中央剁掉,大军区——也就是元帅府——还靠什么机制来理直气壮地伸手民政呢?

  归纳一下,我们不难看出:交还宋朝土地,本来是个“亏本生意”;但是金熙宗借此由头,一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军队与地方的关系,彻底肃清了所谓“东朝廷”、“西朝廷”的消极影响,将过去分立两块的新征服地区,统一纳入单一机构管理;并从制度上解决了“前线将领权力过重”的老大难问题,策略性地将民权从军权中分离出来。

  而所有这一切,只需要行台尚书省搬一次家——如此妙着,怎不令人击掌叫绝!

  当然,幸亏完颜宗望、完颜宗翰此时均已身死,金熙宗也才可能实行如此策略。但是,由中央派出专门机构管理新征服地区,比起从前依靠军队自行进行割据式的管理,实在是大金地方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飞跃——其中的关键节点,又岂止是五个字的“燕京枢密院”被改名为五个字的“行台尚书省”那么简单啊!

  在我们充分注意到这一策略的进步意义时,也不该忽略一个重大的问题:军方早已习惯对这些地区的管辖,现在想要解除军方的这个权力,过程又怎么可能那么顺利?阻力虽然小了,可不代表就没有阻力啊!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承认:金熙宗年轻的时候,那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其实,只要注意一下行台尚书省的高级管理干部的构成,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往往还都兼着都元帅府内的职务。

  这就意味着,金熙宗这一妙着,虽然多少还是打了折扣,但以政治博弈的眼光来看,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有些事情,确实是需要时间去磨合的——现在,军人还能以行台尚书省兼职的身份,继续管理这些地区;但是谁说的,行台尚书省的干部,就必须永远地、全部地由军人充任?随着时间推移,朝廷慢慢以“掺沙子”、“挖墙角”、“甩石头”的办法,不就可以把文官一个个填充进去,最终还行台尚书省以政府机构的本色么?

  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一个用制度解决问题、并很富操作性的好办法。

  关于因为和议而导致的行台尚书省“搬家”,咱们就说到这里吧。时间一晃,两年过去了;而行台尚书省,又得搬家了……

  两年之后的天眷三年(1140年),汴京已经被金军重新拿下;这次再拿下来,可就不会再还给大宋了。而燕京一带是大辽旧地,现在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而以汴京为中心的宋地,却还比较“夹生”,何况还更加靠近金宋前线,各种事务层出不穷,亟待处理。就这样,行台尚书省又搬回了汴京……

  看起来,不过是行台尚书省搬家两次而已,最后还是回来了嘛——但是,我们从这两次搬家中,完全能够看出大金的地方管理策略思路的演变:第一次,是中央在地方“夺权”;这第二次,才真正是为了“管理”地方。

  仅仅从这个细节,再一次让我们看见了历史的真相:利益斗争,永远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大的政治性举动,不可能是没有理由的,而它的背后,必定潜藏着权、利的殴斗,而且往往还是群殴……至于谁能打赢,呵呵,那书上肯定有记载的……

  总的来说,金熙宗设立行台尚书省,是一个极为英明的决定;它顺应了现实,为大金今后对这些地区的直接管辖,起到了重要的铺垫和过渡作用。

  而且,回想从大楚而大齐,又至行台尚书省这一条演进主线,我们不难发现:从傀儡国家到地方政权,金熙宗的这次改革,很清楚地证明了金朝有效管辖领土的扩张;如此一来,大金的南部正式边界,已经直达两河一线。从此,原楚齐地域,即便在名义上,都已经不再是“外国”的了!

  毫无疑问,无论从最初构想还是最后结果来看,也无论是从地方管理还是从政治进化的角度看,这次改革都是大金一次极大的战略胜利。

  但是也如我们前文所说的那样,行台尚书省毕竟是个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它应对的,也是接收齐国之后的局面。换言之,它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地方政权结构,却多少有些“权宜之计”的色彩。

  简单地说,别的地方都叫“京”,或者“路”,全是典型的地方行政结构;只有这一片地方,叫“行台尚书省”,非要直接打着中央的旗号管理。

  而且,行台尚书省多多少少也“继承”了一些从前燕京、云中二枢密院的弊端:同样是军人当领导,中央政令下达到这里,也还是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贯彻和实施——理由当然也很简单:我们这里“区情”不同嘛,当然要有所变通了。

  如此这般,行台尚书省这个本来是代理中央管控地方的机构,自身又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新的进化:跟所有垄断性权力机构一样,它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权力的自我膨胀——没办法,机构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如果“无限缩小自己”能成为机构的本性的话,几百年后,又会有谁还需要那么多的“机构精简整编办公室”呢?

  而行台尚书省,也就这样,渐渐向着大金内的“政治特区”乃至“国中之国”的状态发展着……

  总得来看,行台尚书省无论从名称还是实质上分析,它都必然只是一个过渡状态,迟早要被普通的行政区划取代。只不过,这个迟早到底有多迟或者有多早,那就得看皇帝怎么想了——而金熙宗已经提前血溅五步,永远来不及动手了。

  现在,轮到完颜亮来决定它的命运了。

  回忆从前,仅仅过了十年,时过境迁,金熙宗就已经觉得新成立的齐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完全可以合并进大金,改为行台尚书省了。

  那么从完颜亮的角度来看,从天会十五年(1137年)设立行台尚书省起,到现在的天德二年(1150年),转眼又是十三年过去了,同样是时过境迁;那么,这个行台尚书省,到底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

  ——行台尚书省所辖地区,本就是大金的地盘;为什么不能把它“正常化”,而非要叠床架屋地搞什么“行台尚书省”?

  ——行台尚书省设立的目的,是分管民政;或者说,是从军方手中,分回对地方民政的管理权。但是现在,“高级将领来管理行台尚书省”都成了一个传统,这个“分权”的目的,又如何实现?

  ——“新征服地区”早已不新了,如果算上从前的大楚,到现在都已经二十三年了,它还有什么可特殊的呢?整个大金立国,到现在也才三十五年啊!

  于是,完颜亮上台一整年后,以一道诏令,断然废掉了这个行台尚书省。

  从字面上看,他只不过是把一个本来就是临时性质的、中央派出的机构,予以废除而已。

  但是究其实质,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完颜亮时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实际上宣告了下面这么两件事:

  不存在什么“新征服地区”了,它们都是大金一视同仁的部分;

  不管什么地区,无论什么借口,军人都不能插手民政管理,这个权力只能归于朝廷。

  而朝廷听谁的?当然是完颜亮自己!

  ——国家大事,皆自我出。

  第一个回合,行台尚书省就这样被拿下了。

关键词(Tags): #金朝#金代#完颜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家园 恭喜楼主终于滚回来了!!

是我上网多年见过的第三个最优秀的长篇(并列第一)。另外两个是 《西域四边伐鼓呼之大唐》和《五胡录》。望早日写完,小弟给你做电子书。

家园 地板花。文中若干人姓“大”

莫非是渤海后裔?

家园 揉揉眼睛,居然又有了!加油啊
家园 天啊!

填啦!

家园 恭喜再次刨坑。。。
家园 这都什么人啊。。。。。

好在跑题是1001n的一大特长,大家也习惯了吧:)

喂喂,欠债要还,刨坑要填哎。。。。

家园 照1001n兄这个填坑速度

坑填满大概要后年了。

家园 真的是1001n通知回来了吗

花花呀

家园 这叫啥话。。先感谢老兄的谬赞和支持了,定当尽力:)
家园 应该正是这样的:)
家园 说过要把它写完的。。呵呵。。。
家园 会还地,这不正努力呢嘛,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