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永远的女皇,永远的乾陵 -- 云中鹤

共:💬16 🌺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永远的女皇,永远的乾陵

---记念我的家乡

夏天的记忆如今已经模糊,很久不能静心来写点有关家乡的东西,其实,家乡并不遥远。可是回家乡的机会太少.现在家乡留给我的更多的是童年的记忆和永远变不了的乡音。生活在他乡,怀念的却是故土。奈何,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以此纪念我的父亲和我的那段金色童年。。。。。。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点看全图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当地人称这两个山为奶头山,因为从远处看,这两个山仿佛是一个沉睡的女子的胸部。我家住在乾陵东南方10多里的农村,小时候在晴朗的晌午,可以清晰的看见乾陵,山势连绵,仿佛一位平躺着睡眠的美女。山上建有两个阕楼,早已毁坏,近年重修了两个新的阙楼,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却没有了。现代中国那种粗糙的文物修复工程让人不敢恭维,不能修旧如旧,结果就仿佛东施效颦 ,沐猴而冠。

烟雨朦胧下的乾陵神道。

点看全图

第一次去乾陵好象是和哥哥骑自行车去的,山路很崎岖,那里离我家大概15公里,小时侯老家有个习惯,每每到了春天,大家都去姑婆陵(即乾陵,我们把武则天称为姑婆爷,即是神)春游,依稀还记得那时侯的油菜花黄了,山风柔和,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有那样的毅力登上山顶.哥哥回来写的游记后来成为班级的范文,我很喜欢,后来偷偷藏了起来,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写作文,我想抄哥哥的这个文章,如何也找不到了. 大概1989年回了一次老家,去了一次乾陵,那时候好像乾陵刚整修完,那时候的感觉好像朝圣一样,重温一次旧梦。10多年过去了,对那次的参拜的痕迹只有一张我站在神道的尽头,遥望远方的乾县县城,仿佛遥望着自己的未来的照片。

乾陵在陕西省乾县城北,五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和他的皇后、大周大圣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

  乾陵是渭北唐十八陵中最西边一个。因位于长安西北方,依八卦的乾位而得名。陵以梁山北峰为封土,四周建以方城,正中留门,门外设阙,南门内建有献殿,现皆不存。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之后,便是平宽的“司马道”,直到合葬墓。路两旁现有华表1对,

点看全图

翼马、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驼鸟各1对,点看全图

石马5对,点看全图

翁仲10对,点看全图

石碑2道。

点看全图

高大的武士石翁仲,每个石翁仲大概4米,雕刻粗旷,富于质感.突出了盛唐时期的自信与天朝威仪.

站在历史的脚下,穿透几千年的风雨,我与古代的勇士的对话。历史的沧桑,给他留下了厚厚的苔鲜,而他却默默的守卫了他的天子与皇后1000多年。 乾陵的石像生之多,神道之长,陵丘宝顶之大,用地面积之广,都是前朝任何帝陵所不及。众多的石象生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翼马,我认为就是天马行空的天马之形象。

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武后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郭沫若题写了“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述圣记碑,俗称“七节碑”,是武则天为高宗立的记功碑。碑高6.3米,宽1.86米,顶上一级为庑殿式顶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面镌刻着各种兽纹的是基座。碑身五节刻有8000余字,由武则天撰文述记高宗的功绩,由唐中宗李显书写。无字碑,即碑上无一字。据说是按武则天的遗愿所为,故碑未刻一字,其意是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如今碑上刻的不少文字,是自宋金以后的后人所作。

点看全图

历代对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是按武则天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她的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显示武则天的帝王风范与博大胸怀。

  其二,认为武则天自以功高盖世,以至无法用语言文字表尽其功德,故立无字碑,显示武则天的狂妄。

  其三,近年研究发现,在无字碑表面有打好的方格痕迹。由此推测,当年是准备刻上碑文的,并且碑文已写好,有了准确的字数,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刻上,以后各代也未敢再刻。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唐中宗末年想刻上但又遇上韦皇后下毒唐中宗突然死亡。之后,随着文武大臣对武则天的非议不断,故一直未能刻上字。

  但宋、金以來,无字碑阳面、阴面已有名人题词42段,已成有字碑。这些字迹中惟有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的一段文字堪称国宝。

  鉴于无字碑的珍贵,武则天纪念馆于1998年照原碑复制于庙内,取名“丰碑”,其用料规格略大于原碑,它高9米,宽2.15米,厚1.6米,重100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古典青石碑。碑首并排8条螭龙,碑身两侧阴刻两条升龙长4米,前面刻有金代皇弟都统经略朗君的一段记事。记事全文84字,用早已约绝迹的古代契丹小篆书写出,并有汉文对译,是目前国内金代石刻文字中最珍贵的绝品。

  汉文对译碑文如下: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以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受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象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礼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

  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奉命题,右译前言。

元宝推荐:马鹿,爱菊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顶
家园
家园 六十一宾王像

唐高宗驾崩后,各国的王侯与使节,纷纷来唐都长安(今日之西安)吊唁,并亲往乾陵送葬,为纪念当时的盛况,武则天命人将参加葬仪的各地王宾和使节,仿真人服饰及大小雕刻成61尊像分站两旁,即“六十一番臣”像,每尊像都宽腰束带,躬礼侍立,遗憾的是头都被砸掉了,追其因果,传说纷纭。

点看全图

我们已经看到了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这是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宾像是唐代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标志,也是突出反映中外关系的乾陵石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同世界各地3op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往来。高宗驾崩后,举国哀悼,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东29尊,西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从那时起61尊宾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余年了。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和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之一,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十分显赫,它同世界上3叨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相互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来往于当时的首都长安,还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来唐朝经商、留学和侨居。比如现在的日本、朝鲜、印度、伊朗等都曾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往来。唐朝政府在长安设置了专门的接待机构,叫鸿肿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在当时的大学设立太学馆,接待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政府每年用于安排外宾食宿、资助外宾日常生活用品、发给他们回国路费等方面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唐朝建国30余年后是高宗和武则天执政,这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同唐朝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些小国家纷纷来到长安朝拜。我们看到的这些没有头的有人就是当时一些国家、地区及唐朝西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使节或首领。武则天为了显示当时的国威便把他们刻成石像立于乾陵朱雀门外两侧,我们称之为王宾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袍,腰束宽带,足蹬皮靴,双手前拱,造型逼真,神态生动。从那时起,这61尊王宾像就在乾陵这个地方站立了1300余年。今天,这些王宾像的头部大都不见了,只剩躯体,仅存两尊头部完好的、深目高鼻的王宾像可供我们观赏、研究。61个雕像绝大多数的头早已毁掉,现只有两尊有头,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使臣。每个石人背后原来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长安图志》虽记载了39个王宾的姓名,但人们很难将这些姓名和石刻王宾像对上号,仅有7尊石像背面字迹比较清晰。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伊朗。

我们在对这些精湛石刻艺术赞叹之余,无不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王宾像的头是在什么时候、被谁、为什么被打掉的?在当地老百姓中间还有一段离奇的传说:唐代初年,北方有位突撅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庆,文稻武略,智勇双全,深受部落民族爱戴,不知何故,有人雕刻了他的石像立于乾陵,他的儿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后,极为不满,于是便扮作喇嘛来到乾陵,一看果然如此,顿时怒从心中起,举起石块就要砸碎石像,却被护陵人发现,毒打一顿赶出陵园,他因此怀恨在心,便想出借刀杀人之计。一天,趁夜黑窜人石像附近的农田大肆践踏庄稼,却造谣说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他的头,才能免除祸殃。老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冲上乾陵,砸碎了石像头。阿史那石明趁机捡回了父亲的石像头,用包袱裹着背回家,从此乾陵上的壬宾像就成了无头石像。传说毕竟是传说,但由此不难看出,这些石像的丢失与损坏无不与人的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有关。其实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考证,这批石人像的头部大约是在距今五六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的屡次战火中被毁掉的。

      关于头像损坏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到乾陵游览时,看到雕有他们国家使者和首领为中国皇帝侍卫的石像觉得有失尊严,所以打掉了头部,使人无法辨认;也有说千百年来,石人石马已变神成妖,黄昏后常常毁坏庄稼,吞食牛羊,当地百姓气极,遂将其头部打碎。还有说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才是乾陵石人崩溃、台殿烧毁、石刻破坏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这些石像损坏的时间史书中并无详细记载,如果仔细阅读无字碑上的文字,会发现在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还对乾陵进行了维修,结果是“绘像一新,回廊四起”。直至明代,这里还是“蕃王俨侍立层层,大马排行势欲腾”,乾陵石刻并未遭到多大破坏。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损的记述时有所见。今天,虽然只有只剩躯体、不见头部的王宾像可供人观赏,但我们在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样会对古代的精湛石刻艺术发出阵阵赞叹。

家园 永泰公主陪葬墓

永泰公主墓点看全图

位于乾县北部。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唐长安元年(701年)死在洛阳,时年仅17岁。后与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

1960年8月至1962年4月,国家对该墓进行发掘清理。这是解放以来发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的四周有围墙,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长220米。墓区总面积为6050平方米。南门外排列着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具有陵的规模。墓冢封土为覆斗形,高14米,每边长56米。墓为斜坡土洞砖室墓,点看全图

全墓由墓道、五个过洞、六个天井、俑道、八个便房和前后墓室组成。

象征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墓道长87.5米,宽3.7米。墓道两则画有巨大的青龙、点看全图

白虎点看全图

和身穿紫、红、绿战袍,头戴幞巾、腰佩贴金宝剑的武士,最后两个牵着彩色马。他们排列在阙楼和六戟兵器架前,组成威严的仪仗队。中间为男女各半的侍从。墓前室以侍女为主,他们体态丰盈,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唐墓壁画中的杰作。点看全图

天井两侧的八个便房内放首各种三彩俑和陶、瓷器等随葬品。俑类中有男女骑马俑、胡骑俑、武士俑、镇墓兽和各种动物俑。特别是三彩俑,在造型和色釉方面,都反应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

点看全图

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飞舞,象征着墓内主人夫妻恩爱。

墓道上方的彩绘。点看全图

出墓道,直上墓顶,可看到临近的章怀、懿德太子墓等。墓前有陈列室,存放着出土的随葬品。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亲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O1年),年仅十七岁。 连自己的孙女也不放过,真残暴啊。

  关于永泰公主的死因,文献记载,唐大足元年九月,永泰郡主(时李显为庐陵王)因参与议论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为武则天所杀害。

一千多年来史学家无有异议。1982年在永泰公主墓中出土了《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墓石后,遂引起对永泰公主死因的争论。有三种意见:

  其一,根据《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论证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杀害的。《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纪》中说:大足元年“九月壬申(初四),杀邵王重润(懿德太子)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中宗八女传说:永泰公主“大足中,仵张易之,为武后所杀。”三宗诸子中宗子重润传:“大足中,张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谮重润与其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窃议,后怒,杖杀之。”外戚武承嗣传说:武延基“长安初与妻永泰郡主及邵王私语张易之兄弟事,后忿事,语闻,后怒,令自杀。”张行成传:“后既春秋高,易之兄弟专政,邵王重润与永泰郡主窃议,皆得罪缢死。”《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宗为皇太子,太子男邵王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议二张专政,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鞠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以上这些记录互相之间虽颇多违异,但可以断定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杀害的。只是在死的方法(令自杀或缢杀或杖杀)上有异议,但不管采用伺种方法,永泰公主死于武则天之手则无容置疑。

  其二,有人根据《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 点看全图

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句断言”永泰公主系因病而死”,不是被武则天杀害的。

  其三,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的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显然,如此狭小的骨盆,即使一般胎儿也“难顺产,……”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

  志文中有关永泰公主死因的隐笔一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蛟是蛟龙,喻男性。锷是利刃,古代名剑干将、莫邪有雌雄之分。鸾是凤鸾,喻女性。这句是说武延基丧命于利刃后,永泰公主还孤单的生活着。槐火很容易使人想起《周礼》“冬取槐檀之火”的时间观念,但永泰公主出嫁在久视元年(70O)九月,死于大足元年九月,似与冬季的时间无关。所以这里槐火之典,当是取自《庄子》外物篇:“本与木相摩则燃,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纭,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阴阳错行的火焚烧大槐,亦指武延基被杀。柏舟典出自《毛诗·鄘风》、《柏舟》篇,其序称:卫太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作《柏舟》诗,自誓不再嫁。是喻永泰公主守寡这两句总的是说:焚烧大槐树的火即杀武延基的事,虽然没有波及,但她不久亦死去。同时说明永泰公主决不是与武延基等同时遇害的。

  二是“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珠胎”即怀孕。前汉杨雄《校猎赋》有“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唐颜师古为之注解说:“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公主怀胎,自然是贵胎、珠胎了。那么“珠”与“月”又是什么关系呢?古人认为“珠”与“月”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商隐《锦瑟》诗有“沧海月明珠有泪”句,《昭明文选》注“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有“月亏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折”句。这里古人把“珠”与“月”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如此,则永泰公主怀孕,即“珠胎”遇到的不是“月满”或“明月”,而是”月亏”,故“珠胎”不能全,谓之“毁月”。“珠胎毁月”当是志文作者隐喻永泰(珠胎)被武则天(月亏)所毁了。至于“十里之无香”句,虽不记出处,但中国素有伟人降世其胎异香经宿不散的传说,“无香”自然就有“怨”了。

  三是“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句,琼萼即琼花,古代把琼枝玉叶喻皇帝子孙。琼花春天凋谢,当喻永泰公主之早死。双重即二竖(病魔)。其典故出自《左传》,即“成公十年,晋景公病,梦二竖为祟,二竖闻请来秦国良医,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故“病入膏肓”,良医亦无能为力。那么“秘药”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乃是一种不可告人的药。试问,除过“毒鸠”以外,还有什么药不可以告诉人呢?这里志文作者用了更深奥隐晦的笔法,喻“双童”将“秘药”带至“膏了”,致使永泰公主无可救药了。

家园 有鸵鸟呢,大唐时候受的非洲进贡?
家园 真是可惜,少了可能是最有神韵的部分。
家园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

点看全图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其墓进行发掘。墓全长100.8米,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8部分组成。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陶俑、点看全图[IMG]三彩俑、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陶器和金、铜、铁器,以及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墓内壁画40幅,面积约400平方米,题材丰富,形态各异,色彩绚丽,非常珍贵。最具代表性的有仪仗图、架鹰图、鹰犬畋猎图,列戟图、侍女图等。

 懿德太子李重润(682-701年),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之长子,高宗和武则天之嫡孙。本名重照,为避武则天讳,改为重润。重润幼时深得高宗的喜爱,立为皇太孙。文明元年(684年),其父中宗失位后,被废为庶人。重润素以信义为本,以孝道闻名于世。风神俊朗,年华正茂,年仅19岁即死于非命,深为时人惋惜。

  关于他的死,一种说法是中宗从放逐的房州被召回复为太子后,武则天为了防止李、武两族之间的矛盾激化,订了李、武和好的誓文并铸成铁卷。曾经钻营太子位置的武承嗣和李家积怨极深,他的儿子,即重润的妹夫武延基,与重润愤争斗殴,两人被一同处死。另一种说法,是他俩同永泰公主私议张易之兄弟为何受宠入宫一事,被武则天下令杖杀。

壁画中的三重阙楼是只有皇帝才有的待遇,苦命太子地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年)追为皇太子,号懿德。灵柩由洛阳迁葬乾陵,号墓为陵,并聘国子监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懿德太子墓在历史上曾曾被盗掘。1971年发掘时发现,墓道长108米,宽3.9米。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8个部分组成,存放文物1730多件。墓内未设置墓志铭,只有玉质哀册,并在字画之间填金,这是与帝王等级相同的礼仪。墓内壁画40余幅,十分壮观。

家园 明空不二 媚娘风流 花
家园 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墓在陕西乾县城北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也是高宗子女中比较有才华的一个,为高宗所喜爱,曾被立为太子。他曾召集全国的著名学者注释过《后汉书》。书中谈到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妻吕后大量起用吕家的人,排挤朝廷大臣,篡夺汉室刘姓天下的史实。武则天认为这是在含沙射影地将她比作吕后,很不舒服,于是千方百计地加害李贤。为了保护自己,李贤不得已在他居住的东宫马坊里暗藏武器,以防万一。武则天发现后便以私藏武器、图谋不轨为借口,将李贤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 (今四川巴中县)。公元684年,李贤在巴州神秘地死去,年仅31岁。对于李贤之死,众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是武则天怕李贤东山再起而派人害死的。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0年,即武则天死后的第二年,将李贤遗骨迁到乾陵陪葬,他的妻子房氏与之合葬。公元711年,唐中宗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

1971年7月至1972年2月对章怀太子墓进行了发掘。墓的地面形制和内部结构与永泰公主墓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小一些。章怀太子墓的封土呈覆斗形。封土堆南约50米处尚有残存的一对土朔,土阀南面有并列的一对石羊。四周原有围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东、酉、东北三面的墙角仍残留于地面,整个墓区约占地200平方米。墓由长斜坡形的墓道、4个天井、4个过洞、6个便房、砖砌地道点看全图

和前后墓室组成。墓道全长71米,宽3.3米。该墓虽然被盗,但仍出土各种陶俑、三彩俑、生活用具等陪葬品孤品多件。点看全图

为研究唐代社会制度和贵族的生活习尚,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中出土的高达1米以上的文臣俑、武士俑点看全图

和彩绘镇墓兽,造型极为生动。墓中壁画共50多幅,面积近4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其中《迎宾图》、《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和《观鸟捕蝉图》等壁画中的人物,都比例匀称、和谐、准确;造型逼真,技巧圆熟,显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度水平。

墓道,这里是一个飞度的斜坡,墓道水平长尤米,宽2.5-3.3米。墓道东西两壁各有4组壁画,东壁为《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仪仗图》和《青龙图》;西壁与之对应的是《打马球图》、《客使图》、《仪仗图》和《白虎图》。

墓道西壁的《打马球图》,画中有骑马人物20多个,前面5个手执球杖,正在驱马抢球。其中一人作反身击球状,姿态矫健,得心应手。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比赛紧张惊险的夺球场面。唐代马球从波斯 (今伊朗)传入中国,风行于宫廷。当时宫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妇女都爱打马球。唐代的宫城和禁苑里多半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运动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失传。点看全图

位于墓道中部东壁的《迎宾图》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各位请看前面这两个人,他们是热情的唐朝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使臣。经考证,外国使臣中的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突厥人。这幅壁画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及唐王朝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

点看全图

《观鸟捕蝉图》,它位于前墓室西壁,描绘了宫女们的宫廷生活。画面上的三个宫女,年长的似乎饱受了宫廷生活的煎熬,正若有所思,望天长叹;另外两个则以观鸟和捕蝉来排除心中的烦闷。点看全图

这里有4个过洞,它呈拱券形。过洞壁画共有10组,第4过洞的东西两旁,为一长廊建筑,东壁南面坐一人,戴膜头,圆脸,面向北,身着翻领长袍,束带,右手握拳置于腿上。北面这个人面向南,服装同前,有胡须。右手伸开,置于腿上,右手稍举,手指微仲,好像在与南面坐着的人谈话。西壁两人也是坐式,一人穿的是圆领衫,另一人身穿翻领长袍,两手拢于袖中,置胸前。

小龛共有6个,分布在第2至第4天井间的东西两壁,放置三彩镇墓兽、三彩立俑、骑马俑、仪仗俑、陶立俑、陶马、彩绘陶器、绿釉花盆等。点看全图

这里的甫道分前、后两个甫道。前甫道在天井北面,有一道木门,已朽坏。由前墓室至后墓室有9米长的甫道,高、宽与前甫道相同。甫道南端有一道石门,右扇已被盗墓者打坏。后甫道口放有雍王墓志铭。点看全图

前墓室略呈正方形,穹隆顶上绘有银河及日、月、星、辰。共有8组壁画。后墓室与前墓室相同。顶部太阳和月亮与部分星辰贴金。西壁的月亮与大部分星辰的贴金被盗墓人刮去,东壁的太阳和星辰贴金幸存下来。前、后墓室顶部的太阳和月亮中分别绘有“金乌”、点看全图

“玉兔捣药”、“桂树”和“蟾蜍”。甫道和墓室全部是用砖砌起来的,地面是用方砖铺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石椁,呈庑殿式,长4米,宽3米,高2米,由33块大石板组成。顶盖5块石板的最南一块已被盗者撬开,石椁东南角的倚柱也就随之向南壁倾斜。石椁内有深1.5米的淤土,末发现随葬品,木棺早已朽坏。在石椁内壁东北角发现两根腿骨和头骨碎片,已经被扰乱,葬式不太清楚。

章怀太子墓的盗洞在第三天井东南角,盗墓者砸坏后甫道石门及门框,将后室棺椁内随葬品劫掠一空,6个小龛内器物全部被砸碎,而且位置也都被弄乱。

家园 【原创】番臣来贺(终结篇)

现身在中亚,也算番臣了。点看全图

另:关于乾陵的传说

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原来他曾为高祖选陵址到过梁山,深知此山风水的优劣之处。

  他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於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早有武则天亲信告知武氏,武氏听了十分高兴,她暗自思忖:小时候听父亲说,袁天罡说我将来能做女皇帝,看来要应验了。晚上,就给高宗吹了一阵枕边风,自然是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了。

  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陵址选好后,如何定名,群臣争论不休。有大臣建议:太宗山陵名曰昭陵 ,有昭示帝气之意,陛下陵就定名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长孙无忌奏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长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人间、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为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高宗闻听十分高兴,遂定名为乾陵。长孙无忌哪里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说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今定名为乾陵,岂不注定有女人为帝吗?后来的一切发展都应了袁天罡的预言。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高宗死后,陈子昂等人极力主张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遵照高宗“得还长安”的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了吉地,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22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大臣严善思极力反对。他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臣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动众加功,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安史之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家园 15年前去过 岁月啊 青春啊
家园 15年前去过 这山形还有一个说法
家园 西安呆了多年,还真没去过那里

记得当初西安旅游分东线西线,不知道现在还是否这样.

家园 长知识,有机会要去看看,那壁画已有些褪了,可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