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二十一、迁都 8:猛安南迁 -- 1001n

共:💬16 🌺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二十一、迁都 8:猛安南迁

 

二十一、猛安南迁
 

  新城建了,首都搬了;所谓的“迁都”,也就到此为止了吧?

  还早呢——都城之外,仍有不少需要“成龙配套”的玩意儿,要跟着“迁都”一起走。简单概括一下,大概可以分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块。

  能勉强挂靠到“物质文明建设”的,除了中都本身的修建以外,应该就是大批猛安谋克的南迁了。

  前文我们说过,“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民族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而猛安与谋克,既是这些基层组织的头头,又是这些基层组织的名称。关于“猛安谋克”的话题很大,研究它的论文更是相当之多,想寥寥几笔概括完基本是不可能的。这里,咱们就不提细节,只说跟南迁有关的部分吧。

  随着大金的兵锋所向和随之而来的节节胜利,大批的女真居民,也开始自发地陆续向南搬起了家。

  起初,南迁是居民们自己的选择;毕竟跟着军队前移,好处还是不少的。这些堪称先锋的女真移民,很快就与当地的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等等杂处混居起来,在不断接受着更先进的文明、不断进行着自我进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着金源内地的传统观念。

  然后到了金太宗时代,好处多多的“往南走”,也终于被定为了官方政策。而官方正式策动的移民浪潮,当然要比自发移民时代猛烈的多。以《大金国志》的说法,都已经到了“尽起本国之人,棋布星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的地步。

  金太宗鼓励过女真南迁,之后的金熙宗也鼓励过女真南迁。到了完颜亮时代,更是不遗余力地加速着这个过程——如今,中都已成,群官毕至,新一轮大规模的猛安谋克南迁行动,也就势在必行了。

  ——这话说的,凭什么群官毕至,猛安谋克的南迁就“势在必行”了呢?

  原来,我们提了多次的“猛安谋克”,实际上也是个泛称。仔细辨别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正八经的“真猛安”、“真谋克”,也有很多的世袭的、礼仪性质的“假猛安”、“假谋克”。

  按大金官制来看,这个问题就更加清晰了。

  正八经的“真猛安”:

  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其中的“防御”,正是“防御州”的州长“防御使”,它与“真猛安”的职能差不多,品级也是相同的从四品。

  正八经的“真谋克”:

  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县令的职能不用多讲,品级跟许多朝代一样,也是正七品——相比起来,倒是有点委屈“真谋克”了。

  总的来说,无论是真的猛安还是谋克(写这段的时候,我怎么老想起“真的汉子”来呢?),都不过是中级干部而已。

  而说到那些世袭的“假猛安”、“假谋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要说什么七品四品,就是位列一品的也照样有、被封王的也照样有!

  追上源头一看,咣当!更加不得了:就连建立大金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本人,其实也得算是位猛安……

  开国的金太祖是猛安,金太宗照样也是;我们前文提到的超一流猛将、开国重臣完颜宗翰是猛安,就连辽王、完颜亮的爹完颜宗干,也还是猛安!

  而当时到处都是的世袭猛安谋克们,他们所世袭的,也正是这份祖宗上留下的无上光荣。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已经轮到了世袭子弟们在政坛上掌权了——当时完颜亮所面对的朝臣,其中不少人,正是这些世袭的猛安谋克!他们的身份是猛安谋克,同时又官拜其它实职,那自然是分外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啊。

  没辙,猛安谋克不南迁也可以,只不过在完颜亮的朝廷上,估计得空出一小半来……

  我们前文介绍过,猛安、谋克都有着自己的辖区。在辖区里,所有的人口、牛羊、土地都是自己的;平时生产,打仗的时候一招呼,就全区去也。现在,这些世袭的猛安谋克的首长和家属们已经到了中都,可辖区内的人和物——宝贵的财产啊——又怎么办?难道还要任其逃亡、土地撂荒不成?

  所以,迁都中都以后,猛安谋克的南迁也就势在必行——绕个大圈儿回答自己设问的问题,真是累呀……

  又是一声令下,其中的十三个猛安,就被分别南迁到了两个地方:

         完颜亮迁都时十三猛安南迁简表

  ━━━━━━━━━━━━━━━━━━━━━━━━━━━

   去 向         涉及猛安

  ━━━━━━━━━━━━━━━━━━━━━━━━━━━

   中都路  合扎猛安★、完颜乌里补猛安

  ───────────────────────────

        完颜斡论猛安、完颜和尚猛安、完颜胡剌猛安、

   山 东  完颜昂猛安、完颜乌里野猛安、完颜许烈猛安、

        完颜勃鲁骨猛安、完颜勃迭猛安

  ━━━━━━━━━━━━━━━━━━━━━━━━━━━

  如表中所列“合扎猛安”里的“合扎”二字,在女真语里是“亲军”的意思,也就是宋人所说的“牙兵”;其中的“合”字,应读做“葛”。说来奇怪,在所有猛安中,别的都是完颜某某猛安,只有“合扎猛安”,偏偏没这个姓氏标记。

  可实际上,这个没标记的,才是最狠的……

  如上文所述,当年金太祖也有自己的猛安,也就是完颜阿骨打猛安。后来,他把自己的皇位留给了四弟,也就是金太宗完颜晟。但跟皇位传接不一样的是,猛安的世袭是非常严格的父子相传,因此,金太祖的“完颜阿骨打猛安”并没有传给四弟金太宗;最终,它还是被金太祖的孙子、金熙宗完颜亶继承了下来。

  问题继续复杂化:很快,完颜亮弑杀了金熙宗完颜亶,自己登基了。如此一来,“没主”的完颜阿骨打猛安,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同样是金太祖孙子的完颜亮继承了;而完颜亮又杀绝了金太宗的子孙,于是金太宗的“完颜晟猛安”又成了没主儿的孤儿,也被完颜亮接管了。

  被完颜亮杀绝的,还有完颜宗翰一支(前文已经提到,“杀绝”一说似乎值得商榷)——就算没有杀绝,完颜宗翰的子孙都得改姓避祸,又有谁敢光明正大地继承完颜宗翰猛安?于是,第三支没主的猛安,就这么又归了完颜亮。

  而轮到这第四猛安,也就是完颜宗干猛安,才真正是完颜亮应该正式世袭的猛安——毕竟,完颜宗干不是别人,那是完颜亮的亲爹啊!

  这四大猛安,个顶个的根正苗红、牛叉透顶。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完颜亮组建自己的亲军时,会把这四猛安合一,整编成“合扎猛安”来为自己服务了——虽然其中的三大猛安都浸透着对完颜亮的血海深仇,但是苦主基本都死光了,如今收过来的全是地盘、人口和骁勇善战、具备光荣传统的部队——这么合算的买卖,为什么不干?

  而现在,随着完颜亮的一道诏令,包括“以一顶四”的合扎猛安在内的十三猛安,就被乖乖地集体南迁了。这个极有魄力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

  等等——闹了半天,就搬了13个猛安啊?!那有什么大不了的,还值得专门罗嗦这么多啊?

  问题是,每个猛安下都辖有10个谋克,每个谋克又下辖N多百姓,从而构成了著名的等比数列——具体来说,在金太祖之后,按规定每猛安要管辖大约3000户,每谋克大约也要管辖300户。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就是,一户到底有多少人?在普遍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一户的总人口肯定多不了;而在金代,且不说几世同堂、叔伯兄弟不分家的特殊例子,只就不限制生育这一条,每户平均下来,也注定比现在人要多的多啊。

  以《完颜亮评传》的作者周峰先生的看法,按后世的金世宗的人口统计估算,大约以1户10人比较靠谱——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完颜亮时代没有统计过这个数字,也只好用三十年后的普查数据来泛泛讨论了。

  如果以此为据,那么1位猛安所辖制的3000户,大约就相当于1位猛安管着3万人;而13猛安集体南迁,那可就意味着将近40万人的大迁徙啊……

  40万人,不算多,是么?

  可是,只要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个数字,或许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还以金世宗时代的统计数字为参考点,我们再来做个估算吧。

  当时,大金一共有202个猛安。假设猛安的总数一直没变,而猛安之间,彼此也是规模相当(当然这只是平均意义上的估算,具体偏差肯定是很大的)的话,那么现在迁徙了13个猛安,就相当于搬迁了13/202 = 6.4%的全国人口。可以大致作为旁证的是,前面所估算的40万人,在当时全国总人口(6158636)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5%,与刚才得出的比例非常贴近。

  6.4%,看起来不多,不过是十六分之一而已嘛。但是,全国总人口的6.4%,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是一个小数字;如果我们把这个百分比拿到今天,那么在它的背后,可就是8366万人啊!

  再联想到现今的三峡移民工程,闹得沸沸扬扬的如此大事,所搬迁的移民一共是140万人。计算可知,这140万人,也只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0.1%而已。

  而在八百多年前的大金,在“相对今天而言”生产力极不发达、“相对今天而言”人口很少的状态下,完颜亮一家伙就南迁了“相对今天而言”规模超级庞大、甚至比“三峡移民比例”还要壮观六十多倍的、约40万土生土长的居民。

  何况南迁并不是打仗,不是调四十万大军打过去,以后还要回来;他们是举家搬迁,从此背井离乡,彻底融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土地、新环境里——而能做出这等决策并强力实行,完颜亮的魄力,也确实再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猛安谋克的南迁,从经济上讲大大提高了女真民族的生产力水平,从政治上讲大大加快了女真民族的汉化和中国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从军事上讲大大方便和支援了完颜亮今后的伐宋大业——无论怎么说,它都是一个极富积极进取意义的重大举措。

  以这个视角来看,完颜亮确实是女真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重大功臣。

  而与此同时,猛安谋克的南迁,其实也是完颜亮的一手政治狠招。高干子弟不是不好对付么?不是仗着祖宗的功勋牛气冲天么?OK,现在就把你们从地缘上予以割裂,让你们既找不着大地之子安泰的感觉、又找不着祖宗们的灵气,倒看看你们还能怎么着……

  祖宗们的灵气找不到,已经够让人郁闷的了。

  可谁能想到,现在就连祖宗们的灵位,眼看着也没法安生了!

  

关键词(Tags): #完颜亮#金朝#金代元宝推荐:海天,无斋主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家园 板凳!
家园 【文摘】行动算了不必多砌词

您别说,《真的汉子》的部分歌词还真挺配--

投入要我愿意

全力干要干的事

谁用敌意扮诚意

行动算了不必多砌词

。。。

人终归总要死一次

无谓要我说道理

豪杰也许本疯子

家园 地板!
家园 每天下河看完颜亮,真是一大享受啊
家园 向例花之
家园 说的太对了, 花!
家园 我立了大功,金主才给我世袭谋克,连猛安都舍不得给。除了

我,谁还会为朝廷卖力呢。难怪兵败如山倒。

家园 请教如此大规模迁徙安置所需的土地是如何解决的

重新安置这几十万人所需要的土地,而且恐怕还得是好地,肯定是老鼻子了。 已经过了不少时间,这时候无主地可能不多,把别人轰走?

参照满清入关的时候大规模的圈地整得民怨沸腾,直到康熙的时候才基本解决。

家园 报国却一个私字当头!

金国安能不败!

而且一千零一夜笔下估计轮不到你出场~

家园 这可不是一个“私”字就能概括的。是用人机制,国家政策。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奖罚分明,才能鼓舞士气嘛。

家园 老兄的问题,回答起来总是N费电的说,hoho~

简单地讲,当时女真移民所到的地方,人口相对都很少。人少的原因,概括来说就是三个字:杀、卖、逃。其中,“杀”是指死于绵延战火中的百姓,其中很多都是由于金军对大宋居民的残暴杀戮;“卖”则是比较少见的官方人贩子行为,简单说就是抓了当地百姓卖到西夏或蒙古,然后把急需的马匹等买回来;被杀被卖之外,被征服地区人民“逃”的趋势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细看当时,人口南迁其实是个大趋势,只不过要分两拨:一拨是原宋地的汉人向淮河长江以南迁移,一拨是原金源的女真人的接踵南迁;前面的一拨是为了逃命,后面的一拨则把前一拨腾出的地方给占了。

安置移民的土地来源,主要就是官田;此外,大金的土地还有很多名目,这里就不提了。

官田的来源也有三个,就是“继”、“垦”、“收”。所谓“继”,就是继承原来大辽和大宋的国有土地资产,转变为大金的官田;所谓“垦”,就是把从前未利用的田地,开垦成为新的官田,对象是荒地、“在官闲田”、山林、湿地甚至黄河改道后退出的淤地等;所谓“收”,就是挥舞起国家机器,从私人手里强行征收土地,做为官田。

而这次安置的十三猛安,其主要土地来源,正是按最后一招,也就是“收”上来的。当然,没收私人财产,人家是要跟你拼命的;也因此,“收”总是很麻烦的。一直到命令猛安南迁的三年以后,也就是正隆元年(1156年),这些被安置在中都附近及山东的猛安,还是没有把土地问题搞定,以至完颜亮不得不派出11位钦差,专门去催督完成这项工作。

顺便说一句,自从唐朝的均田制渐渐瓦解以后,私田已经渐渐超越官田,占据了主流地位。可是大金初期的“官田行动”却逆这个潮流而行,也算是开了回历史倒车。不过,倒车总是不好开的,渐渐的,这个趋势也被扭转了;没办法,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总是难以违抗的啊

家园 得寸进尺,再问一下关于这些官田最终收益的去向

关于税收体制改革估计您着后头也会提到,简单问一下皇帝老的私房钱是如何解决的?完全从自己的田庄中出还是从国库中再拨一大部分。

占了这么一大块地方, 经营好了收益应该是相当可观的,如果不够花再贪一点就得占国库收入,时间长了规模大了肯定就得影响国家经济了。 和呻之所以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像也是因为能变着法子给乾隆捞钱

家园 官田最终收益应该归为政府收入

与皇帝的私房钱不太搭边儿啊

其实,帝王时代,皇上的私房钱不也是由国库支出吗?

至于金代国库收入的来源,花样很多,简单说,就是税+役。

税的名目,有牛头税(跟人头税类似,不过数的是牛)、地租、地税、物力钱、榷货税(似乎是在榷场交易的营业税)、商税、金银税(也叫坑冶税)。以上这些,属于正税。

还有铺马钱(类似养路税)、军须钱、输庸钱(劳役替代金)、司吏钱(养活吏员的劳役替代金)、河夫钱(黄河治理税)、桑皮纸钱(印钞税)。以上这些,属于杂税,俗称杂碎。

役的名头也分正役和杂役,正役有职役、力役(包括牛夫役和塞河劳役等),杂役压根就没法数,全是想到什么是什么,一大堆的乱七八糟。

钱从政府的左口袋进,皇帝从右口袋掏,至于怎么进和怎么掏,制度是什么?我看咱们就别研究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