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央情报局的故事 (1)假名 -- SleepingBeauty

共:💬49 🌺8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中央情报局的故事 (1)假名

本文中的内容全部来自 《See No Evil: The True Story of a Ground Soldier in the CIA's War on Terrorism》,原作者 Robert Baer。

http://www.amazon.com/See-No-Evil-Soldier-Terrorism/dp/0609609874

中央情报局的故事 (1)假名

即使在美国国内,中央情报局的特工都必须使用假名。他们按照规定不能在任何情况下暴露身份。所以理论上也不能让自己亲朋好友知道自己的工作性质。但是Baer很快发现绝大多数特工至少会告诉自己的配偶。因为他们经常晚上活动,每次都编一个理由瞒过自己的枕边人实在太困难了。

在加入CIA时,他们必须上交所有有自己真实姓名的证件,然后由CIA统一制作各种假身份证件。照理来说CIA的证件制造水平应该是超一流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说:

伊拉克战争时期,CIA从中东招募了一批特工送到美国进行培训,由一个情报官负责。一位中东人晚上感到“寂寞”,从旅馆打电话给911要“花姑娘”。接线员训练有素,不慌不忙的记下了这位老兄的旅馆地址,然后让他在门口等候。结果可想而知,一位如花似玉的女警后面埋伏了十几个膀大腰圆的男警。

那位仁兄带上手拷以后也不惊慌,告诉警察自己是来为美国政府服务的,负责官员就住在这个旅馆里。将信将疑的警察把情报官找了出来。情报官出示证件以后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情况。没想到警察看完证件以后又摸出了一副手铐,原来CIA的假证件露出了马脚。

情报官眼看自己要在监狱里过夜,觉得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很难收场。毕竟CIA来头大,警察格外开恩,给CIA打电话确认情报官的身份。但是CIA的晚班接线员严守规定,否认此人为CIA工作。情报官夺过电话大骂接线员,说“SOB,如果今天你不确认我的身份,我出狱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拧断你的脖子”。结果又是一通电话,CIA终于确认了情报官的身份。当然,事后要替他准备另外一套假证件了。

家园 这要是遇上熟人呢?

成为特工时应该是成年人了吧,恐怕得有不少熟人,假证件好办,但遇上熟人呢?

家园 中央情报局的故事 (2)学徒

中央情报局的故事 (2)学徒

Baer从训练营毕业以后被近东分部招募,然后被派往印度。他提到每一个分部都有一个特工”实习基地“,比如中东分部的菜鸟统统先去北也门,而近东分部则是印度。但为什么是印度呢?Baer的分析是:

1)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许多美国的死敌在那里有使领馆,所以是天然的发展间谍的场所。

2)印度是当时除了共产主义阵营以外,苏联武器最大的买家。美国对苏制武器的材料,性能,维护,训练的各种手册极感兴趣。

3)印度的反间谍机关是由英国人一手建立的,训练有素。对于菜鸟们来说很有挑战性。

4)最重要的是印度人不敢拿抓到的美国间谍怎么样,只会把抓住的印度奸细判刑了事。所以即使美国特工不幸失手,一般也能被很快解救出来。但是这些实习期犯错的特工一般不会再有机会在国外工作,而是被派回总部坐办公室。经过优胜劣汰以后,合格的特工会被派往更重要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有趣的是苏联情报机构和美国人英雄所见略同,也把大批的菜鸟派来印度。结果两国菜鸟们就在相互学习中相互提高。

家园 装不认识
家园 熟人一般不会查你的证件吧
家园 不是查证件

我是说要是正执行任务什么的,忽然遇见个熟人打招呼“老李吃了么”,边上另一位奇怪了“不是老赵么”,那该怎么办呢?没事瞎想,间谍这事挺有意思的

家园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有这个情节

哈,果然没记错,看看施蒂尔里茨联队长是怎么应对的:

牢门轻轻地关上的时候,施蒂尔里茨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种感觉他体验过不止一次了。施蒂尔里茨觉得自己已不再用两腿站着,他感到自己的身子轻飘飘的,仿佛变成了别人的身子,同时四周的物体也变得更加鲜明,棱角也显得多起来。在这样的时刻,他居然会发现这么多棱角。后来他曾对这一点大为惊异,他也常常拿自己这种古怪的功能开心。他还能准确地区分花束中各种花朵之间接触的线条,甚至能看出这朵花或者那朵花处在哪个位置才能显得鲜艳夺目。他初次体验到这种感觉是在1940年深秋季节,在东京。当时他和保安处派驻德国大使馆的间谍头子在市区一条大街上漫步,在东京银行大楼附近,突然迎面走来一个老熟人。此人是他早年在海参团认识的,名叫沃伦尼卡·皮梅佐夫,当时是反间谍机关的一名军官,在国外,到处能够遇见俄国人;他们对什么都能适应,可就是过马路时总违反交通规则;后来施蒂尔里茨根据这个特征在国外认出不少同胞。这时,只见皮梅佐夫横穿马路向他跑过来,热烈地拥抱着他,以至于公文包从自己手里掉下来。皮梅佐夫抱着他高声喊道:“马克西姆什卡,亲爱的!”

在海参 ,他们相互之间称呼“您”。令人可笑的是,想不到皮梅佐夫有朝一日会亲呢地称呼他“马克西姆什卡”,而不再尊称他“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这是侨居国外的俄国人的特点:他们常常把素不相识的同乡当成朝夕相处的同事,而把熟人,即使是偶然见过一面的熟人当成亲密无间的朋友。施蒂尔里茨也准确地察觉到这一点,所以他很不乐意去巴黎和伊斯坦布尔,那里有许多俄国侨民,但他又不得不经常去往这两个城市。那次同皮梅佐夫不期而遇,施蒂尔里茨准确地做出一副蔑视而又迷惑不解的表情,用食指做了一个厌恶的手势,推开了皮梅佐夫,后者像挨了打似的馅媚地微笑着走开了。此刻,施蒂尔里茨发现他的衣领特别脏。他的领子上有各种精确的色调:白色、灰色和浅黑色。后来他回到旅馆,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颜色在纸上画出来。他敢打赌,他画的决不比照相机拍摄的差,可惜当时无人和他打赌。就在这次东京街头邂逅之后,施蒂尔里茨对医生说,他的视力出了毛病。医生认为他由于经常过度疲劳引起左眼粘膜发炎,于是半年后他遵照医嘱戴上了墨镜。他知道,眼镜,尤其是墨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貌,有时会使人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在东京事件之后马上戴墨镜是不恰当的,此后应该有半年的准备阶段。

在这半年时间里,苏联驻东京的情报机关自然要密切监视德国人的动静,看看他们中间有没有人对皮梅佐夫产生兴趣。德国人终究没有对他产生兴趣,大概保安处的那个军官认为这个穿着破鞋和脏衬衣的穷愁潦倒的俄国侨民是一个不值得重视的小人物。

家园 故事二则

(1)俄国在远东修建军事基地,由于人少被迫募集劳工,当地人纷纷前来应聘,一位情报官员赫然发现当年与自己一同集训的一个朝鲜情报员前来应聘。当即半真半假的发问:“金正日将军没有给你们发薪水吗?”朝鲜人看赖不过去了,索性笑道:“不太够花”。

(2)七十年代一个以色列特工在贝鲁特搞活动,突然遇到了一位CIA人士,这人熟知他的职务和工作范围,见面的突然使得美国人没有来得及抑制个人反应,惊奇地问:“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摩萨德沉思片刻,约美国人在一个饭馆吃饭,将自己的行动目的大致说了一下,然后用麻醉剂将CIA放倒仍在旅馆里住了24小时,直道行动结束。

家园 电影Syriana就是根据此书改编的

我不知道改动有多大--真的Baer没有象电影角色那样死去。此书很难看,拉拉杂杂,也不知道编辑干什么去了,所以没有看完。

家园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电视剧有点失望

大概是时代的关系,高大全的影子还很重。最要命的是,历史细节太不精确。故事是在战争结束前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军全面溃退,难民遍地,柏林夜以继日地遭到轰炸,那有斯基里茨气定神闲得东游西逛的道理?他到瑞士边境来回的路上,好像旅游淡季远游一样。溃军、难民哪里去了?柏林也好像只是偶尔遭到轰炸一样。最主要的是,军民的心理气氛完全和最后一个月不符。这一点上,Downfall要可信得多,毕竟是从个人回忆录改拍的。

家园 我记得有个电影里

那位仁兄一直是用真名混,是美国很有名的主持人,那个电影是根据他的回忆录拍的,他专门利用节目外出的机会干活,呵呵,没这个顾虑,到他自己说出来才为人所知。

家园 Smith里面有个女贼

去作案的路上被不识相的熟人认出,苦苦纠缠,就用了电击枪。后来作案完了,再碰见那人,那人傻得不会出声了。

家园 也许是视角的不同

它的续作《旋风少校》在结合战争背景上十分出色,足证谢苗诺夫的功力。但再后继的《扩张》个人认为是非常失败的,纯粹为了反美的意识形态而写作,糟蹋了施蒂尔里茨这个优秀双面间谍的形象。

这种和战争乱局不相符的背景恰恰是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直到末日降临前一刻,帝国的各种机构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运转,反间谍,对内监视,互相内斗,而日益紧迫的战事,对他们的影响不过如此“我们一个营的小伙子今天被派往泽洛高地,因此各部门的工作推迟十五分钟开始。”——盖世太保缪勒语。外面的战事并不是这些人的战场,他们的战场是牢房,关押处,电台,办公室,接头点,联络人。天晓得党务办公厅是否真的和党卫队秘密交火过,为了争夺党的绝密资料。施蒂尔里茨的身份是党卫队的高级军官,保安处的情报军官,德国的政治警察,从他的视角看到的恰恰是这个无声的战场。而这个战场,并没有末日的感觉,一切就像上足了发条一样精确转动。

当然,问题还是有很多,我最有兴趣的是:施蒂尔里茨是否有原型?据说为了写作,谢苗诺夫被批准调阅了苏联情报机构战时的情报人员档案,也有猜测相当一部分事迹是从“红色管弦乐”这个德国境内的秘密情报小组而来。盖伦的东方外军处也没有小说中那么厉害,早就被苏联渗透的千创百孔,后来以东方外军处为基础组建的联邦德国情报机构也是惨不忍睹。无论如何,我很喜欢这部小说。

家园 我读过这书

莫斯科出版的英文版。

书里有大段的议论,读不下去。

家园 中央情报局的故事 (3)跟踪 (上)

中央情报局的故事 (3)跟踪 (上)

Baer认为CIA的训练课程中最没用的是武器使用课程,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特工被迫使用武器就意味着他的行动已经失败。而且在一个敌对国家里特工一旦暴露,即使有007的身手也是根本无法脱身。他认为最重要的课程则是跟踪和反跟踪,而掌握这门技术的关键也根本不是007一般的车技,而是“时刻作好准备”。

他受训时教官曾经问一个问题:如果你开车半夜和一个线人接头,然后准备在他家附近把他放下。突然发现后面有车跟踪,你该怎么办。

有学员回答加速甩了它,或者在拐角把线人放下。教官说这都不行,因为在三更半夜,如果你怎么做等于告诉跟踪你的人快来抓我。不出几分钟每条大街都会有一辆车或一个特工,到时候就更难脱身了。

Baer的回答是让线人在后座躺下带他回家。让他在车库下车,然后在家里睡一会,等天亮以后再设法转移。教官认为这个办法有创意,但是仍然风险太大。

教官的主意是,当天一大早,在众目睽睽下往车上塞两个大旅行袋。监视你的人就会认为今天你会出远门。半夜和线人接头以后如果发现有人跟踪,你就不慌不忙的往郊外开去。跟踪你的人就会松一口气,以为你终于出城了,他们也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然后你确认没有尾巴以后,在第一个公共汽车站把线人放下,到下一个小镇找一家旅馆过夜,第二天再回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