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曼施坦因的经典战役之 -- 克里米亚战役 (原创) -- zzw78

共:💬41 🌺18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曼施坦因的经典战役之 -- 克里米亚战役 (原创)

在二战众多的将领里面,我本人对曼施坦因元帅十分崇敬。我对他的崇敬基於两点,一是他的战术运用十分诡秘,经常能令对手惊惶失措,他在逆境下创造奇迹的能力在整个二战中也只有莫德尔能一比。二是他的极高的战略天赋,像隆美尔,古德里安,莫德尔这样的纯粹武将在二战中有很多,但能作出战略思考的就屈指可数了,盟军中只有一个艾森豪威尔,德军中就只有曼施坦因了。

扯远了,回到正题吧,曼施坦因指挥过的精彩战役有很多,克里米亚战役无疑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正是在这场为期九个多月的南部大战中,曼施坦因被连晋两级,成为了德国陆军元帅。

在1941年9月德军逐渐将注意力南移,而注意力的焦点就在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对德国人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攻占了克里米亚,将对把土耳其拉到德国一方大有好处。另一个更迫切的理由是,苏军设在克里米亚的空军基地对于罗马尼亚油田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根肉中刺必须被拔除。攻击克里米亚的任务将由曼施坦二级上将所统帅的第11集团军承担。

这个任务对於第11集团军而言无疑是过分沉重的。首先,第11集团军的编成混乱,德军师只有六个,其余的部队都是不太可靠的罗马尼亚人。其次,在兵力对比上,德军居于劣势。再次,在战役态势上,苏军不仅在正面占据地利,海上苏军黑海舰队也可以从侧后攻击德军,德国人不得不两面作战。最后,德军编成内没有必须的装甲师,这就意味这德军不得不付出重大牺牲,用步兵占领要塞了。但德国人也并非没有优势,他们的优势有二,一是德国空军占据了制空权; 二是德军炮兵的素质要明显高于苏军。

总攻于9月24日展开,第11集团军面对的是苏联第9和第18集团军。战役进行了一个多月,不占地利的德军伤亡惨重,参加攻击的各师似乎都成了强弩之末。不少师长都请求停止攻势,但曼施坦因强硬的回绝了他们。曼施坦因认为战斗的胜负好像是摆在刺刀边缘上,在这个时候,就要看攻击者是否有足够坚强的意志,能把忍耐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以克服防御者的抵抗。再经过一天的苦战,苏军终於最先顶不住了,其防御完全崩溃,德军开始转入追击。截止至11月16日,除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外,全部克里米亚都已经落入了德军手中。苏军损失近二十万人,其中十万成为俘虏。

经过冬季的准备之后,正当曼施坦因即将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起总攻击,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苏军在其侧后的刻赤半岛登陆,登陆的是外高加索方面军,一共有1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两个骑兵师又两个骑兵旅、4个独立装甲旅,近三十万人。而德军正面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还有十万以上的苏军。腹背受敌的曼施坦因於是灵机一动,玩了一个小花招,他将主力悄悄的向刻赤半岛转移,正面只留下少量部队虚张声势监视守军。塞瓦斯托波尔及刻赤半岛的苏军显然都被迷惑,塞瓦斯托波尔方面不敢出击,刻赤半岛方面也麻痹大意。曼施坦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终於在42年5月8日出手,这是一次典型的曼施坦因式的攻击,德军撇开了刻赤半岛正面之敌,舍近求远从防守薄弱的南部出击,以一个漂亮的右路突破彻底歼灭兵力数倍于己的苏军。此次德军一共俘虏了18万苏军,只有少量苏军逃掉,曼施坦因因此被晋升为一级上将。

这时候,缓了一口气的曼施坦因就要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500年要塞名城塞瓦斯托波尔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地形特别险恶,上面布满了无数小型防御工事,其中最著名的有“高尔基一号”炮台,这些防御工事令德国步兵伤亡惨重。为了减少伤亡,曼施坦因决定充分运用德军的技术优势,他一方面要求空军不分昼夜的对塞瓦斯托波尔进行空袭,另一方面,他集中了所有的炮兵,总数达208个炮兵连,不分昼夜的轰击要塞。然后由步兵一个碉堡一个山洞的争夺。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的最后这场苦斗时间持续达一个月之久,苏军表现出来从来没有过的顽强,寸土必争,每一个碉堡和每一条堑壕,都要经过浴血苦战才能获得。

曼施坦因於是不停的围绕着塞瓦斯托波尔进行观察,希望能找出防守漏洞。当德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湾之后,曼施坦因经过观察后发现,这个地方是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地形最险恶的地方,但正是因为如此,苏军的防守力量相对薄弱。曼施坦因认为正因为它是看上去不可能的,在这里发动进攻才有奇袭的效果。几乎是在一致的反对下,曼施坦因决定冒这个险。事实证明曼施坦因是正确的,此举成为了整个战役的关键。到7月4日,苏军终于投降,德军一共俘虏了9万余人。曼施坦因也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此战被誉为是奇迹般的胜利,因为曼施坦因的兵力是那样的少,敌人是那样的多,又不占地利。尽管德军死亡了5万多人,但他们单是俘虏的苏军就近40万,这一成就的确是人所罕及的。

家园 曼施坦因确实很优秀

光凭制定法国战役的作战计划, 征服克里米亚半岛, 或者哈尔科夫反击中的任何一个功劳都足以名彪青史啊(斯大林格勒如果从头就完全由他指挥还不定怎样呢)。

克里米亚半岛的胜利来自空中优势, 大火炮运用, 精确的兵力分配, 奇袭, 几乎每个方面曼斯坦因控制得都非常好。指挥风采当真让人神往。 一个终极的战略家同时有如此好的战术素养, 实在难得。

家园 最后解决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多拉重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二次大战中的纳粹德国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车炮。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温凝土墙。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1936年3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兵工厂,决定试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终于制成了这门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军需部长斯佩尔出席的验收仪式,它被700万马可被军方购买,以工程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称“多拉”。它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难。在试验弹道性能时,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4吨重的炮弹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辆轻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而行驶。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视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弹也是骇人听闻,每一枚穿甲弹重7.1顿,一枚高爆弹重4.8顿,推进燃料在1.8吨到2吨。

  巨炮制成后被命名为“多拉”炮,原计划攻击马其诺防线,可是这时法国已经投降。苏德战场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多拉”炮被运到黑海之滨,袭击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国在此战中惨败,9月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运回,“多拉”列车炮又会同“卡尔”“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极其残酷地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

1945年4月,德国工程师为免被缴获,拆除的“多拉”,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巨炮的部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

全长 : 42.97米

宽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吨

炮口径 : 800毫米

炮长: 32.48米

炮重: 400吨

射击角度: +53 度

炮弹重 :

7.1吨(穿甲弹)

4.8吨 (高爆弹)

1.8 - 2.0吨 (推进燃料)

炮弹射速:

720米/秒(穿甲弹)

820米/秒 (高爆弹)

射程 : 28 - 47 公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人物】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跟随伦斯德特元帅参加了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攻势作战的计划提出修正,其要点就是集中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将主要攻击方向移到敌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向,就是遍布森林的阿登山地,使德国人在一个战役中就击垮了英法比荷等国的联军。

1941年,他被任命为第五十六装甲军的军长,在苏德战争开始时,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的时间就突进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为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期间还在亚速海滨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仅俘虏就接近五十万人,而德军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个师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帅。

1942年8月,他被抽往北方,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在拉多加湖的反包围战中,他击溃了苏军第二集团军,歼灭了了其中的七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和四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他受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进行救援,由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而功败垂成,而如果按照他所拟定的战略,是很可能在这个战役中利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苏军(这几乎是苏军的全部家底),一举压迫在黑海岸边予以全歼的。最后这个雄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造成兵力太弱,变成了一次战术性(而非战略性)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卓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他以对比极其悬殊的兵力(以师的数目计算是一比八),击打在滚滚前进的苏军侧翼上,一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苏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于是继续向北进攻苏军的后方,重新抢占了早些时候被苏军收复了的哈尔科夫――这次战役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战争推迟了两年才结束。他也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其后他担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继续指挥了半途而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难的防御战,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他很节约地使用手头的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7月12日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利被解除指挥职务,编入预备军。

后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又赐给他“剑”级 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 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了德国许多侵 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军事家的才能。

 

家园 【文摘】 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

千年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市原址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南端.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在苏联时代特别是30年代,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

我们先看一下整个要塞的防御力量:

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亚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但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德军给起的别名。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

激战!最强要塞 VS 最强火炮

德军司令曼施泰因上将(一级)深知要塞防御力之强,为了确保这次攻击成功,除了需要里希霍芬上将(一级)的第8航空军支援,强有力的陆军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军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个调来,主要配属在北部战线的第54军,而南部则由第30军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合围苏军第一线阵地。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也称为"多拉炮" 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

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

6月17日,德军总攻。

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榴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

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

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失守。

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2重防线均已告破.

家园 好!!我就补充一句吧,该文摘作者是cliffx
家园 我认为是二战中最优秀的,战略和战术上堪称完美。
家园 有哪位朋友知道曼施泰因的主要对手,苏军外高加索军区司令

(就是后来的克里米亚军区)科兹洛夫的情况和下场,被斯大林枪毙了吗?我只知道德军第42军军长斯波尼克中将,因擅自撤退,被军事法庭枪决。

家园 德国人似乎很青睐重炮,一战中造过类似的超级重炮
家园 【贴图】“多拉”需要?M跨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 非常夸张

这幅模型图可以看到两条铁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多拉”是设计师穆尔老婆的名字, 不知他老婆是不是也这样“伟大”。 当时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中的苏军双联305射程要超过“多拉”, 但因德国占有制空权, 苏军无法对多拉的位置进行有效侦察, 所以这场战役败于“多拉”手下。

另外二战中相当有名的德国巨炮还有“卡尔”臼炮(号称雷神之锤。。呵呵。。。银英传里田中芳树盗用了这名字放到了“难攻不落的要塞”伊谢尔伦的要塞炮身上)和“利奥波德”列车炮(记得“盟军敢死队”这款游戏里的炸毁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利奥波德大炮那一关吗?)

“卡尔”臼炮也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克战中辅助“多拉”发挥了巨大作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卡尔”臼炮 (摘自二战前线网站)

“卡尔”由莱因金属公司设计制造。

1940年5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并冠以参与开发的卡尔?贝克将军的名头,厂方的编号则是“040号设备”。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540毫米的型号称为“041号设备”。两者都是将臼炮搭载在由11个负重轮的巨大底盘上,重达124吨的车体由戴姆勒-奔驰MB503-V12型580马力引擎驱动,最大时速只有的10公里,亦因发射时震天动地的威力而被称为“雷神之锤”。

以四号坦克底盘弹药搬运车使用吊车为“卡尔”添加炮弹,这种600毫米炮弹重达2200公斤初速只有220米/秒,但是垂直下落时可贯穿2.5米厚的永久混凝土因此“卡尔”臼炮的仰角可调得非常高每次发射后都要将抬起的火炮恢复水平才能装填,发射速度大约是每5~10分钟一发,以电动马达工作,它自身只能携带两发炮弹:炮膛一发、后部吊车一发.  

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莱因金属公司一共建造了6门“卡尔”臼炮,并分别起名为:1号炮“亚当”、2号炮“夏娃”、3号炮“多尔”、4号炮“奥丁”、5号炮“洛奇”、6号炮“迪沃”。

1941年在德国的伦贝格成立了装备4门“卡尔”臼炮的第628重炮营,该营拥有的“亚当”、“夏娃”、“多尔”和“奥丁”和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玛”、800毫米列车炮“古斯塔夫”一起在1942年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

“卡尔”的高爆弹在攻打苏军北部要塞群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1~4号炮被转交给第833重炮营,而“洛奇”和“迪沃”则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在战争末期,每2门“卡尔”炮编成一个连,但是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况下基本没有作用。

  为了运输方便,德军有时将“卡尔”挂上2个特制火车头做铁路行进。

  战后一辆苏军缴获的“卡尔”收藏在库宾卡博物馆。

全长 : 11.15m

宽 : 3.16m

高 : 4.78m

重量 : 124吨

发动机 : Dimler-Benz MB507 Desel (580PS)

最高速度: 10Km/h

最大射程 : 40Km

口径 : 600mm

炮管长 : 5m

炮重 : 28.4吨

射击纵向角度 : -0 to +70 度

射击横向角度 : 左 4 度, 右 4 度

* 重磅炮弹

炮弹重量 : 2.2t

炮弹初速 : 220m/sec

射程 : 3,260 - 4,320m

* 轻炮弹

炮弹重量 : 1,575Kg

射程: 6,650m

“利奥波德”列车炮是单轨道列车炮, 口径小于“多拉”不少, 机动能力可强很多。 管长21.54米口径28cm射程达60公里, 由有前后两组6轴各12个铁道轮的平台车承载,调整主炮之射角则由炮身两旁各一组的液压装置及中央一组的液压缓冲器负责,使该炮可作360度旋转,在二战东西战线均有其影子。参与过“安齐奥之役”, 在此役中令盟军吃过不少苦头(“安齐奥”是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并占领罗马的战役, 丘吉尔, 克拉克等人都对这场战役印象颇深), 但当时盟军的空军, 舰炮火力都相当强大, 拥有“利奥波德”的德军也只能图呼奈何, 虽力战最终还是不支。战后美军将从此役虏获的“利奥波德”用船运回美国,安放在“亚巴丁”博物馆供人参观。

“利奥波德”列车炮(摘自火枪手网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对列车炮, 巨型臼炮都颇为不屑。 作为闪击战大师, 我相信他更看中机动力和性价比。

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的伊谢尔伦攻防战中有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影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那就是有名的“巴黎大炮”
家园 是的, 一战中也有著名的“大贝尔”电控塔炮和“巴黎大炮”

“大贝尔”塔炮口径420mm, 射程14.5km, 攻打比利时列日要塞发挥决定性作用。

“巴黎大炮”口径210mm, 只有“大贝尔”的一半, 射程却在100km以上, 能够强力打击敌纵深目标, 曾轰击巴黎。

家园 我也觉得就才能的全面性来说, 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假如能如古德里安建议的那样, 让曼斯坦因统一规划协调东线战场, 结果未可知啊。

家园 写得好,鼓掌
家园 我百分之一百的知道

那绝对不是我,噢,哦,哦。

这是谁唱的,有人知道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