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运-10争论引起的思考 -- q42474112

共:💬7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下) - wzbzd 10:28:43 07/21/2004

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下) - wzbzd 10:28:43 07/21/2004

读完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的感觉 - 癞痢头儿子 12:42:27 07/21/2004

最后这一段话彻底错误 - 郑玄 12:44:44 07/21/2004

前一段时间NJ抓的七个华人就是这种恶性竞争的牺牲品/no_text - 两重天 15:30:06 07/21/2004

说的有一定道理,科研工作互通有无的作用很大,不清楚在美国是什么状况/no_text - 土人 23:57:21 07/21/2004

--------------------------------------------------------------------------------

原 帖 [ 0 ]

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下)

1975年11月:在北京701所FD-08风洞进行高速抖振试验,至1976年1月结束,共吹

风10次,6小时,获得了运十飞机高速抖振边界。

1975年11月21日:上海航办张荣贵召集5703厂、工艺所、设计院领导开会,提出

为了抢时间,要把工艺所搞的铸铝ZL-70用到02段上,代替旅客观察窗井字框LD-10锻

件。设计院马凤山坚持不同意代用,并提出如要代用,除静强度要达到LD-10外,

还需作疲劳试验,并作为一类新材料上报三机部批准。最后张说他不仅要用到02段

上,还要用到03、04、05段上,并扬言铸铝不行,就用铸铜。会后,5703厂与设

计院共同研究,仍用LD-10机加件装到02段上,为考虑加工方便,设计院适当修改

了锻件图纸。ZL-70铸件才没有被强行用上运十飞机。

1976年2月15日:三机部在兰州召开运十飞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审定会,18个

单位63人参加会议,会议对242厂提出的自动驾驶仪、串联偏航阻尼耦合器和M数

配平耦合器的设计方案作出审定意见。

1976年2月21日:由623所冯钟越、5703厂汪万年、118厂薛尚礼、708设计院马凤

山共同会签了《运十机静力试验大纲》。大纲共提出试验项目44项,共176个情况

。确定采用飞机机身、机翼的支撑方案,对各项试验作了具体规定。5月14日,运

十起落架运入623所,于5月25日开始进行前起落架静力试验,至29日共完成12个

试验情况,其破坏试验加载到150%仍未见破坏,强度足够。

1976年3月8日:三机部主持,市工交组和市机电一局708办公室参加,“全国成品

协调会”在上海浦江饭店召开,历时16天。会议对运十飞机的成品进行技术协调

,处理和解决了以下问题:一、单项成品技术协调共79项,经协商共签订补充协

议45份,会议纪要21份,并与101厂签订了“飞行记录仪”协议,与128厂签订了

“状态显示器”协议;二、讨论试飞成品31项,经商定需经试飞的成品24项、需

经调查再定的5项,取消2项;三、落实参加静力试验成品项目三项,确定了交付

日期;四、经会议商定,按系统进行联试抓总工作,并对操纵、液压、燃油、电

源、失速警告、导航等系统的成品以会议纪要形式落实;五、落实运十飞机发图

所需资料6套;六、对四机部承制的若干成品提出了处理意见。

1976年3月13日:根据上海市工交组军工组的意见,为了保证运十飞机静力试验一

次成功,对于飞机上选用数量较多的LC4材料,由厂、院结合进行一次全面质量复

查。复查内容包括LC4的选用部位、零件的结构要素、加工工艺、原材料等。复查

工作至6月底告一段落,7月8日向市机电一局708办公室作了汇报。经过复查,提

出更改选材163项、1,269件,更改时效状态14项,改进了飞机的疲劳性能,使设

计更加合理。

1976年5月11日:三机部会同上海市工交组、机电一局708办公室、陕西省三机局

,在北京召开“运十机静力试验协调会”。会议商定,用于静力试验的01架机,

于11月1日进入623所试验大厅进行装配试验,部要求力争于1977年11月完成全机

破坏试验。01架机从上海起运的时间定为9月20日。运十01架机静力试验准备工作

领导小组,于6月19日正式成立。成员为:赵杰(5703厂党委副书记)、周银海(

708设计院党委副书记)、王庆功(708办副主任)、柴荣、魏汉山、司国钧(设

计院强度室负责人)、汪万年、王关发等。由赵杰任组长,周银海、王庆功任副

组长(周银海未到任,后由吴作权参加试验队工作)。

1976年5月20日:由三机部召集20个单位120名代表,对运十飞机气动外载、操纵

、液压系统进行了会审,解决了不少问题。如“偏航机动” 外载过去按2.5g计算

,会审中,设计院领导提出希望代表们研究改为1.0g;开始时代表们仍要求偏保

守(即按2.5g)计算,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按1.0g计算较为合理。据此重新作

了计算,作为第四轮外载编入静力试验任务书。对于方向舵配平系统,根据会审

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会审会于5月29日结束。

1976年7月:01架铆装结束,为确保静力试验圆满成功,708设计院发出《静力试

验部件质量复查安排》,组织了第四次质量普查活动,强调质量复查的重点是外

载和强度计算。共查出103个问题,其中设计强度余量不足的19个、规范选用无把

握的4个、计算缺乏试验依据的17个、施工中超差代料未在强度计算中考虑的52个

、遗漏强度计算的2个、设计错误6个。为此,对机身02、04、05段部分部件作了

加强,决定在00批飞机上暂时取消操纵系统中的钢索张力调节器,以解决钢索下

垂量较大的问题。

1976年8月16日:静力试验机(运十01架)制造、总装完毕后,开始分解机体运往

623所进行静力试验。8月20日至25日,对组、部件进行油封、装箱,9月1日至20日

进行一般车皮装车,9月底运抵耀县623所。

1976年9月21日:三机部在西安召开708工程惯性-多卜勒组合导航系统方案审定

会,24个单位73人参加会议。会议对543-I惯性导航系统方案进行了评审。

1976年10月:上海市708工程办公室组织708设计院、5703厂进行“无扩口导管连

接件”的鉴定工作。该项目是“728”会审会提出的新标准课题,于1973年开始研

究工作,共研制了三十一万多只管套,作了四千余只管套的引导性试验和964只管

套的鉴定性试验,均达到试验大纲规定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鉴定结论:同意列

入企业标准,并投入00批3架生产。1977年11月,决定装机试飞,先后在歼七(135号

)、波音707(2402号)、伊尔18(208号)和运十飞机等4个机型进行试飞考核。

结论:连接部位无渗漏、无松动、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抗振性和自锁

性。该成果1982年7月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6年11月:开展了“水系统调配飞机重心装置”专题研究。该项目研究利用水

量调节来控制飞机重心变化的规律,以在飞行过程中,根据需要来调整或保持飞

机的重心位置。设计了“水系统调配飞机重心装置”, 安装在波音707飞机上进

行试飞,证明效果良好,当飞机机舱地板有5°仰角时,重心误差仍不大于0.16%平

均气动弦长,可保证“平衡曲线”、“铰链力矩”、“极曲线”等飞行测试科目

的顺利进行。该项研究中编制的“水调程序”,为成功进行运十飞机试飞测试创

造了条件。专题研究于1977年4月结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1977年1月:开展了“飞机载重平衡计算尺”专题研究。该项目研制了反映运输飞

机装载平衡特性,并以计算尺形式表达,可在外场使用,携带方便的一种装置。

用这种计算尺可反复对飞机的载重平衡进行计算,调整装载方案,保证飞机重心

在安全的使用范围内。其误差在1%平均气动弦长范围内,计算速度比图表法快一

倍,比笔算提高3到5倍。该项研究于1978年12月结束,获上海市机电一局科技成

果奖。

1977年4月2日:在623所完成运十飞机操纵系统刚度和强度试验。4月6日至9日,

完成机翼、机身刚度试验和垂尾、平尾等零部件以及发动机吊挂和前缘襟翼的强

度试验,累计已按试验大纲完成了21个项目、119个情况的试验。

1977年5月:在运十飞机静力试验前夕,708设计院发出《深入开展第五次质量复

查的通知》。这次复查包括与5703厂、驻623所708试验队一起进行几次复查排故

活动。708设计院着重对设计质量进行审查,共发现6个较大的问题并落实解决措

施:加强03段龙骨梁延伸段;前缘襟翼9只铝支架更改为钢支架;纠正对机翼后梁

6-8肋间下缘条起飞状态下附加振动载荷不当的处理;更改10肋后梁处蒙皮与垫

板连接环钉的直径;复吹波音707飞机高速半模以及加大活动面后缘间隙,避免运

动卡滞。

1977年5月:在哈尔滨627所FL-8风洞完成大攻角失速特性试验。试验测得运十飞

机大攻角、大侧滑角情况下的气动特性和气动力原始数据,为分析运十飞机的失

速、尾旋特性提供了原始数据。1979年10月,在西安630所完成了运十飞机1:17自

由飞模型失速尾旋试验,测得运十飞机具有良好的失速特性和尾旋特性。运十飞

机不容易失速和进入尾旋,一旦进入也容易改出。

1977年6月9日:由上海市708办公室王庆功带队,708设计院马凤山参加,在623所

讨论静力试验全机试验情况的支撑方案。在此之先623所坚持以31框、42框支撑,

708设计院不同意,但由于试验由623所承担,六院决定支撑方式仍以623所意见为

准。当时708设计院提出31框、42框的结构无法承受X向力,需请623所在试验中排

除X向力。623所先予同意,后来在试验中感到没有把握,要求重新讨论支撑方案

。708设计院仍坚持改用起落架支撑。623所同意更改,但要求上海方面承担夹具

返工制造。上海方面表示同意。实践表明,这一更改是正确的,消除了一项重大

隐患,确保试验一次成功。

1977年12月:波音2402飞机自1974年7月12日来沪,1975年6月18日开始科研试飞

以来,已完成空中试飞19项,地面试验8项。通过试飞,发现和解决了运十飞机存

在的问题,使运十飞机研制成功把握更大。例如在试飞中观测和拍摄了机翼激波

情况;在平衡曲线试飞科目中,通过在气密舱安排水箱,调整飞机重心,确定了

波音707飞机机翼的焦点,也搞清了运十飞机的安全余量。

1978年1月12日:上海市708办公室召开技术质量讨论会,708设计院正副院长和有

关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于2月1日结束。会上共归纳出有关设计和设计试验

方面的问题147项,其中重大问题20项。会后,设计院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影响飞

行安全,02架上天前必须解决的问题127项,在1980年9月首飞前均已基本得到解

决。

1978年4月20日:涡扇八S876001号发动机完成300小时分阶段长期试车,累计运转

时间为373小时42分。

1978年7月21日:马凤山副院长、杨明副主任赴天津参加三机部召开的“航空科技

规划会议”。吕东部长在报告中明确:“上海大型旅客机设计所和江苏直升机及

其发动机设计所,实行部与地方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体制。”

1978年9月28日: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党组以(78)市708办第282号文件通知:

经国防工办党组扩大会议讨论,并报市委领导同志阅示,同意708设计院和5703厂

实行厂、院结合,统一领导。并明确:一、上海市708设计院自1978年10月1日起

改名为“上海飞机设计院”(代号640设计所);二、根据“厂、所两个实体组织

共同的党委,实行一元化领导”的原则,所党委主要领导参加厂党委领导,厂党

委主要领导兼任所党委主要领导,所党委在厂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厂政治

部领导所政治处,厂党委实行科研、设计、试制、生产任务一担挑;三、为了减

少层次环节有利工作,除重大问题外,设计所在科研、设计、试制、试验、技术

协调、资料情报等技术业务上可对外联系;四、设计所是一个事业单位,属局办

性质,所党委享受原院党委的政治待遇(如收阅文件、参加会议等);其科研经

费、行政办公费和工资支出等,应由市财政局按科研设计单位拨给;其工作人员

的劳保福利待遇维持现状。

1978年10月10日:三机部在上海召开运十02架机成品协调会(代号“7810”会议

),640所马凤山副所长参加了会议。

1978年11月26日:640设计所马凤山副所长、杨明副主任带领有关人员共31人,赴

陕西省耀县623所参加运十01架机全机静力试验。30日上午10时正式进行试验。三

机部莫文祥副部长、六院刘鸿志副院长、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肖卡主任及有关

单位代表约八百人亲临试验现场。当名义加载到125%时,左翼10肋至6肋处断裂。

由于人工协调加载,各加载点不平衡,实际加载载荷并未达到125%。经623所反复

计算,确定实际加载剪力为104.1%,弯矩为100.2%,运十飞机强度完全符合设计

要求,全机静力试验胜利成功。

1979年2月9月: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代表团一行5人,在该公司总裁约翰·布里

逊达因率领下,来640设计所参观访问。陪同来所的有市航办主任肖卡和副总师薛

德馨,5703厂邹瑞源、朱振英等领导,640设计所马凤山副所长、程不时副总师接

待外宾,按上级指示介绍了所的基本情况,放映了运十飞机风洞试验和静力试验

电影片断。外宾对介绍满意,对我静力试验一次成功表示祝贺,并预祝我运十飞

机早日上天试飞。

1979年2月28日:640设计所党委副书记杨洪海传达了三机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干

部会议精神:一、运十02架一定要搞上去;二、运十飞机要扩大使用范围,搞预

警机、客货机;三、与美国道格拉斯公司谈判引进民用飞机,要作技术准备;四

、厂、所合并,搞一个党委。

1979年3月5日: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召开干部会议,肖卡主任传达了三机部领

导干部会议精神。肖主任说:三机部意见,引进DC-9超80飞机定下来。航办认为

要为引进充分做好准备。同时,要立足于02架,立足于自力更生,引进是为了提

高起点。

1979年3月12日:部分机载设备技术难度大,短期内突破有困难。为使大型客机早

日试飞,三机部和上海市联合向计委申请进口大型客机所需的50项辅机成品和配

件。

1979年3月17日:涡扇八S876001发动机在进行第二次长试的第55阶段时,发动机

发生第二级风扇榫头折断故障,共打坏叶片1713片。经事后分析为典型的疲劳断

裂。

1979年3月23日: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代表团一行4人,在该公司副总裁杜比尔

率领下,由三机部和市航办有关人员陪同来640所参观座谈。

1979年3月25日:根据市航办指示,为了加快运十飞机的研制进度,力争02架机当

年安全上天,要求厂、所把工作重点转到大场地区去。为此,经党委研究,决定

由640所党委副书记杨洪海带领一批干部,从4月下旬起到大场地区工作,杨洪海

、赵金德、唐明炎参加航办在大场的指挥班子。

1979年4月4日:三机部组团,赴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参观访问,4月下旬回国。

1979年5月17日:进行了运十飞机01架机机身静力破坏试验,机身破坏时加载达105%。

运十飞机静强度试验项目共进行了142项部件试验,42项163种情况的全机试验。

1979年6月12日:640所党委召开全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吴作权副所长传达了市

航办党组关于贯彻中央、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第一、分析基本情况和特点

,上海是搞民用航空工业的一个点,是短线,发展前途广阔,但是还没有形成生

产能力,到出飞机还要好几年,因此,我们既要把运十飞机搞上去,准备引进,

又要养好队伍;第二、搞运十飞机总的指导思想是,从长远看要立足于上,补缺

门,补短线,从三年调整看要立足于养,养是为了上;第三、主要任务是(1)02架

“十一”前总装好,年内试飞;(2)争取搞好引进:(3)千方百计多搞民品;

(4)以质量为中心,整顿好企业;(5)把厂、所合并搞好,要彻底合起来;(

6)开展增产节约运动;(7)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1979年6月23日: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副总裁郭洛克斯来沪,调来DC-9飞机一架

,于25日在大场机场作飞行表演。

1979年8月28日:640所党委召开支委以上干部会议,吴作权副所长传达了国务院

国防工办副主任叶正大视察大场分部时的讲话精神:一、现在狠抓运十飞机02架

上天很好,国家很需要,力争今年上天很好,但不要赶进度,要抓质量,一定要

确保安全可靠;二、四大模拟试验设备在全国是第一的,但技术力量不足,可以

一面试验,一面派人到630所等处学习;三、成品要优先满足四大模拟试验;四、

发动设计所同志再全面检查一下飞机质量;五、一定要精打细算,少量钱还是要

花的,还要争取收入。

1979年9月8日:上海市航办向三机部和上海市国防工办提出《关于708工程继续研

制的调整方案报告》。调整后的方案为将原来研制六架进行设计定型,改为研制

四架达到国内适航性要求;发动机从原来四轮20台设计定型,改为三轮12台设计

定型;80-83年所需研制费为8,726万元。

1979年9月13日: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叶正大、三机部副

部长莫文祥、六院副院长刘鸿志等领导,来沪视察“708工程”,在大场视察了正

在总装的运十02架机和四大系统模拟试验,观看了记录运十飞机静力试验、风洞

试验的电影。14日上午,曹副司令员等来640所视察,观看了风洞试验模型展览和

大厅设计场所。运十飞机研制中共设计制造风洞模型42套,吹风11,358次,1,372小

时。下午,在东湖宾馆研究工作,640所党委副书记杨洪海、副所长吴作权前往参

加。

1979年9月24日:上海市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关于改变大型客机研制工作管

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报告称,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型客机这样一个重点研制

项目,由上海市统一领导并负责组织实施是困难的,也是难以胜任的。我们建议

,现行管理体制改变为由三机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三机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79年10月:在北京701所FD-9风洞完成运十飞机全机模型低速颤振试验,确定油

载、吊挂刚度、发动机弦向位置和吊挂短舱气动外形对机翼颤振特性的影响。试

验证明运十飞机机翼最小颤振速度余量为21%,满足设计要求。

1979年10月17日:三机部批复上海市航办《关于涡扇八发动机设计定型工作计划

》,同意涡扇八发动机在累计研制12台后,进行设计定型。

1979年10月至12月:640所会同北航、三机部机载设备厂所在北航完成了运十飞机

全自动导航系统实物模拟试验,验证了我国第一代数字式导航系统(其派生型后

用于运八飞机)。

1979年12月:全部完成“大型运输机整体油箱设计”专题研究。该项研究吸取英

美国家整体油箱设计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分析论证和试

验对比工作,建立了油箱密封、防腐、试验、维护等一整套方法,制定了制造和

验收的技术条件,完成XM-28密封胶和SF-9保护涂料的试验以及油箱的模拟试验等

试验项目,保证运十飞机整体油箱满足用胶量少、结构重量轻、工艺简单、维护

方便等要求,于1983年12月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9年12月:开始进行运十飞机四大系统模拟试验。首先进行了电源系统两台发

电机并联地面联合试验以及国内产品与波音飞机电源系统相应产品的对比试验,

均达到了预期目的。1980年5月至8月,进行了运十飞机电网络模拟试验,取得了

二千余组稳态数据和约七百五十幅动态记录照片,编写了5份试验报告。试验达到

要求,证明运十飞机电网络设计合理,风冷电源系统基本上是成功的,同时也暴

露了国产电源系统尚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接着分别在各专业试验台上进行燃油

等五个系统用电网络的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这些用电网络设计合理。

1980年1月:进行运十飞机操纵系统和液压系统第一阶段(即4,000米高度以下)

模拟试验。至8月,对操纵系统完成了除操稳性能外的全部项目;对液压系统除完

成了试验大纲规定的项目外,还完成了起落架收放500次试验;对国产飞机首次采

用的电子防滑刹车系统完成了大型半物理模拟试验。第一阶段试验取得了大量数

据,证明运十飞机操纵系统和液压系统设计基本合理,满足运十飞机首次试飞的

要求,保证了首次试飞的安全。1981年1月至1983年6月,进行了第二阶段试验,

成功完成了试验任务书提出的全部项目,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还完成了起落

架收放1,500次试验、前轮减摆阻尼试验、平尾操纵系统惯性滑移量试验、M数配

平系统试验、进口偏航阻尼器试验和副翼操纵系统摩擦力测定试验等。

1980年4月:623所主持在上海完成运十飞机全机共振试验,实测了无油状态下全

机固有振动特性,验证了运十飞机固有动力特性计算,为进行颤振分析提供了可

靠的依据。

1980年4月:开始进行运十飞机燃油系统模拟试验。至1980年底,完成正常供油试

验、单边交输试验、双边交输试验、通气系统试验、应急放油试验、重力供油试

验、油量表工作状态试验等,证明燃油系统设计合理,系统工作正常、安全,达

到设计指标。1981年初至1982年初,进行了第二阶段试验。在原试验任务书基础

上,重新制订了试验大纲,完成原定项目,进一步证实运十飞机燃油系统设计合

理、工作良好。

1980年5月19日:《航空周刊》刊载波音公司副总裁斯坦因纳评论:“运十不是波

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十年之久的锻炼

,……任何说中国人全盘照搬波音707的人,都不了解今天的中国。”

1980年6月19日:上午,运十02架机低速滑行试验在大场机场进行。试验从早晨7时

半开始至9时半结束,时速20公里,低速滑行顺利通过。6月24日上午,02架机在

大场机场举行滑行表演,市领导陈国栋、韩哲一、王一平等到现场观看。

1980年7月29日: 02架机在大场进行中速滑行试验,时速达140公里,情况良好。

1980年8月8日:三机部以三飞〔1980〕1281号文件下达《关于组织运十飞机技术

检查组的通知》。8月25日,三机部飞机局刘增敏副局长带领检查组三十余人抵沪

。26日下午,上海市航办召开厂、所领导干部会议,与检查组见面。27日下午,

马凤山副所长向检查组汇报运十飞机设计工作情况并放映了电影和录像。29日下

午,检查组在航办王允祥副主任陪同下来640所参观。为了加强对运十飞机首次试

飞准备工作的领导,三机部党组于8月底同意成立运十飞机首次试飞领导小组,由

何文治副部长任组长,上海市国防工办副主任席炳午任副组长,成员有三机部飞

机局刘增敏副局长,民航上海管理局袁桃园局长,上海市航办蒋祖同、王允祥副

主任,5703厂马肃厂长,640所马凤山副所长。同时,民航总局任命了运十飞机空

勤组:正驾驶王金大(中队长)、副驾驶冯承直(副中队长)、指挥员张耀德(

机长)、领航员彭家华、机械员李德汉、通讯员程洪、报务员李招兴。

1980年8月26日:以三机部何文治副部长为首的运十飞机首飞检查组,提出首飞前

应具备的八项条件,要完成67项工作。

1980年9月23日:运十02架机上午在大场机场进行高速滑行试验,因天雨跑道潮湿

,自南向北滑行一圈,速度只达到170公里/时,未达到高速滑行要求。下午,继

续进行,滑行两圈,时速达195公里,并两次抬了前轮,情况正常。

1980年9月23日:运十飞机首次试飞领导小组组长何文治副部长根据上海市航办的

请示报告,向吕东部长并三机部党组作了汇报,申请运十飞机首次试飞。9月24日

,三机部电话通知何副部长及运十首飞领导小组:“经研究同意你们意见,在确

保安全措施落实后,进行首次试飞。”

1980年9月26日:运十飞机02架在大场首飞成功。

上午9点37分,飞机滑进跑道,高速滑行近千米后,腾空而起,爬升到1,350米左

右,在空中飞行两圈,然后由北向南在跑道安全着陆,前后共28分钟。试飞结束

后,三机部何文治副部长召开座谈会,向飞行机组表示祝贺,向总设计师和全体

设计人员表示祝贺,向全体工人表示祝贺,向有关单位表示祝贺。何副部长说:

运十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大型旅客机。运十飞机的上天,为

航空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当天到大场观看试飞的,有市委秘书长肖卡、市国防

工办主任余琳、民航上海管理局局长袁桃园等领导,640所约有四百人观看了试飞

1980年11月:根据中央财经小组要求,三机部何文治副部长率队赴上海调研。

1980年12月22日:5703厂写信给胡耀邦同志,提出运十03架机已完成65%的工作量

,现已停产,希望能把运十飞机继续搞下去,并提出希望承担轰五和米八的维修

工作。

1980年12月26日:姚依林对5703厂信函批示:请爱萍同志酌处。

1980年12月27日:胡耀邦对5703厂信函批示:他们干得很好,当然应该鼓励。但

能否有投资把03架搞上去,我不懂,请张副总理答复。

张爱萍副总理同志批示:正大同志:请组织研究一方案:一、运十(还有运七)

原来是怎么上马的?二、造价如何?三、现在的用户怎么定?四、民航因价高不

要,如何补贴?(对5703厂承担轰五和米八的维修工作)请考虑这个意见,似可行

1981年1月2日:国家计委国防司写报告提出“运十应该继续努力搞下去,以达到

设计定型,应该走完自行设计的全过程,才能积累经验,培养技术力量,促进航

空科研的发展。”

1981年1月8日:民用航空总局以(81)民航工字2号文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

对国产运十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提出:

“运十型飞机基本上是测绘仿造波音707/720型飞机,改换了机翼,缩短了机身,

减少了起飞重量和商载。即使运十飞机达到了波音707型机的水平,也不过相当于

六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代喷气客机的水平。”

“运十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要能投入航线使用还要经历一

个较长的时期”,“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对其技术经济性能恰当的评价。”

“由于能源危机引起油价上涨和85年国际民航组织将对超过噪音和烟雾标准的飞

机实行限制,波音707飞机已属淘汰机种”,“因无订货已在1979年停产。”

“我局有波音707客机十架,因利用率不高,还可用20年”。“民航去年(指1980年

)年初十年规划设想中没有再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

民航在报告结尾说:“目前国内继续研制类似波音707型的飞机是否可取,请郑重

考虑。”

该报告由赵紫阳、万里、姚依林、薄一波、张爱萍、吕东、邹家华等领导圈阅。

1981年2月11日:三机部以三飞(1981)179号文向中央财经小组上报《关于运十

飞机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的请示》。报告称,对于大型客机的发展,上海航办

规划组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继续搞运十飞机;另一个方案则是引进美制DC9-

80飞机。鉴于民航总局一再表示不要DC9-80,最近又以书面正式答复,重申这一

意见,因此,DC9-80飞机立项失去前提。报告就运十飞机的情况,提出运十飞机

继续搞下去的四点理由:

1. 通过运十的研制,已建立一支大型客机的设计研制队伍,并形成研制基地,取

得初步成果。中途停下不干,损失太大;

2. 继续干下去,为以后研制民航机打下基础;

3. 军民结合,民机是航空部最理想的产品;

4. 运十飞机存在的问题,如:经济性、噪音等,都可以采取措施予以改善。

最后,报告提出继续研制生产运十飞机的设想,希望到1990年共交付16架,在1985年

前估算需资金3.3亿元。

1981年4月9日:薄一波同志批复三机部《关于运十飞机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安排的

请示》报告:“吕东同志:这是个大问题,它从70年开始研制到现在已经十年,

已经花了5.377亿元,这也是上了虎背的项目。继续搞,则有(一)机型从现在考

虑看,当时定的“纲领”是否恰当,有无修改之必要?(二)还应确切考虑和实

实在在预测一番,将来成品出厂,有无销路,有多大销路?这涉及建厂规模,也

是生产纲领中事。(三)原材料也是个问题,要搞同时也应解决原材料生产问题

(包括某些原材料可以进口,那么进口的可能性如何?)我是主张搞的,应积极

予以支持;但又必须稳扎稳打,稳步前进。建议组织一个大的专家组,好好论证

一番如何?”。

1981年6月18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在上海锦江俱乐部联合召开“运十飞机论证会”

,参加会议的共35个单位55位代表,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吴仲华教授、交通大学范

绪箕校长、同济大学翁智远副校长、北京航空学院王俊奎教授、南京航空学院张

阿舟副院长等专家和国务院国防工办、国家机械委、国家科委、民航上海管理局

以及上海有关单位的领导。会议由三机部何文治副部长主持,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副市长韩哲一在会上讲了话。上海航办副主任蒋祖同汇报了运十飞机的研制情

况,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搞十几架,约需经费2.8亿元;二、搞8架,约需经费

2.2亿元;三、搞到03架为止。640所马凤山副所长汇报了运十飞机的设计和可行

性分析。5703厂汪万年副厂长汇报了运十飞机的生产工艺情况。代表们还观看了

运十02架机试飞,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代表们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

运十飞机所取得的成果。认为上海能搞出这样的大飞机很不简单,做了大量工作

,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基地,形成了一支队伍。会议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下

列三点:

1.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运十飞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将来

就可以发展各种类型的民航飞机。建议国家在决策上要慎之又慎。现在运十飞机

已花了五亿多,这个队伍、基础建立起来不容易,停下来损失太大。因此建议:

研制工作不能停,队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丢。

2. 国家要确立建立自己的民航工业,民航机原则上必须立足国内;要有一个全面

的民航飞机发展规划;对民族航空工业实行保护政策;要设立民航飞机适航性管

理的权力机构。

3. 会议一致认为,运十飞机要走完研制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技术成果。对于如何

走完研制全过程,会议提出三个方案,分别需要经费11,676万元、6,513万元、3,759万

元。另外,建议90年前生产交付15架飞机,作为国内主干线航线使用。在讨论中

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性问题,能去多少机场,寿命问题等。民航总局

的代表谈到民航现有飞机的潜力很大,1985年内不可能买飞机。何副部长在大会

总结时,谈到会后将由上海和三机部联合向中央写个报告,同时把专家、教授在

会上的发言附上,请国务院领导过目。会议于6月24日结束。

1981年8月13日:三机部和上海市以三飞联(1981)1183号文、沪府(1981)157号

文联合向国务院和薄一波副总理报送《关于运十飞机论证会的情况报告》,建议

要走完运十飞机研制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技术成果。报告提出四种安排意见,研

制费分别为1.16亿、6 ,500万、3,759万、3,000万元。在中国民航需要的前提下

,对运十飞机的生产规划提出两个设想:一、1990年前,计划生产交付15架飞机

,作为国内主要干线使用;二、在1985年左右完成飞机设计定型后,生产交付4架

飞机,解决国内部分干线的需要(如用于成都-拉萨航线)。对这个报告,上级

没有批复。

1981年10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国内航线

飞机要考虑自己制造”,12月30日又说:“今后国内民航飞机统统用国产飞机”

1981年11月28日:三机部以三飞函(1981)1600号文件批复上海市国防工办的报

告:“沪府国防办(81)第102号关于运十飞机进行转场北京的报告收悉。经与总

参、空军研究,同意转场试飞到北京南苑机场”。12月8日上午11时,运十02架机

在大场机场飞了一个起落,情况良好。下午1时,02架机腾空而起,直飞北京,于

下午2时51分在南苑机场安全着陆。640所随机去北京的有马凤山、赵金德等8人。

12月11日下午,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海军副司令员梅嘉生、三机部部长莫文祥

、民航总局局长沈图等领导,在南苑机场休息厅观看了记录运十飞机试验、试飞

的电影,听取了介绍。下午2时33分,运十飞机进行了飞行表演,2时53分降落。

当天《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报纸都刊登

了这次飞行表演的消息,中央电视台在晚上新闻联播节目中作了报导。12月27日

上午9时27分,运十飞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返航,11时01分到达上海大场机场。至此

,运十02架机转场北京试飞圆满完成。

1981年12月12日: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前总裁布里逊达因评论运十说:“这是一个

飞跃进步,它表明中国飞机制造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

1982年1月5日:三机部企、事业领导干部会议于1月5日至14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

。莫文祥部长作了1981年总结和1982年任务的报告。会议期间,传达了1981年12月

30日邓小平副主席关于“今后国内民航飞机统统用国产飞机,过了元旦之后,请

耿飙同志开会研究一下”的指示。1月4日下午,耿飙副总理在国务院第三会议室

召集国防工办、三机部、民航总局负责同志研究落实邓副主席的指示,并在会上

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央确定国内航线应采用国产飞机。我打电话给沈图同

志,这一条作为方针、国策定下来”。

1982年5月24日:民航总局向国家经委报告对组织“运十飞机国内长途航线货物运

输试飞工作”的意见。民航认为:

1.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机务条例,飞机的放行须有完整的技术文件,其中包括适航

证。

2. 国际民航公约规定航空器应进行必要的飞行试验,以证明它符合适航性要求。

运十的试飞工作离试飞大纲要求相差甚远。

3. 目前适于运十飞机起降的机场仅有几个,且都是国际航班经停站,试验型飞机

在那些机场飞行是不适宜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局认为运十飞机在取得适航证前,不宜加入国内长途航线货运

工作。

1982年6月21日: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向航空工业部和国家经委提出《关于运十

飞机利用试飞航线承担货运的报告》,报告提出结合运十飞机的转场试飞,承担

货物运输的建议。

1982年7月17日:640所以(82)所科字84号文件上报《关于开展运十几个改型机

方案性调研与论证工作所需费用的请示》,提出Y10S运十缩小型、Y10J运十加油

机、Y10Y运十预警机三种方案共11项任务,需要费用18,250元。市航办于1982年

8月4日以沪航办(82)飞字第309号文件批复,同意开展三种运十改型机的方案调

研与论证工作,费用总限额为15 ,000元。

1982年8月11日:航空工业部在上海延安饭店召开“民用飞机座谈会”,会期8天

。会议由部飞机局李安屏处长主持,部外事局副局长江同讲了话,部飞机局局长

胡溪涛参加了闭幕会。640所副所长王宏年、赵金德和副总师程不时、唐明炎等参

加了会议,在会议上作了关于“航空市场预测”的介绍。8月14日,运十02架机为

部民用飞机座谈会的代表作飞行表演。飞行在大场机场进行,于13时21分起飞,

41分着陆,历时20分钟。

1982年11月6日:640所王宏年副所长主持召开所务会议,首先传达了市航办领导

蒋祖同关于运十飞机工作的指示:一、民用可能不大,要向军用方向发展;二、

02架机试飞一定要搞好;三、疲劳工作,试验还是要做;四、技术成果要拿到手

;五、资料要保存好;六、模拟试验要确保02架机安全;七、成品问题,能自修

的自修,不能自修的进口;关于所的发展方向问题,不光是搞型号,也可以发展

为综合所。传达后,进行了讨论。

1982年1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沪府(1982)11号文上报了《上海市人民政

府关于向国外购买飞机进行技术合作发展航空工业的请示》。

1982年12月11日:部飞机局以飞字(82)112号文件《关于开展民用飞机技术经济

研究工作的函》明确:由640所承担民用飞机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对各种民用飞机

的发展进行市场预测和可行性研究,其主要任务是:一、进行“市场预测”和“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程序和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我国航空工业的市场预测和

可行性研究的专业队伍;二、进行各种民用飞机的市场预测,及时提出预测分析

报告,并为有关厂、所提供市场咨询;三、参加由部组织的,对民用飞机的可行

性研究的审查。

1982年12月16日:到当天为止,1982年运十02架机试飞共26个起落,36小时20分

。从1980年9月首飞至1982年底,共飞行55个起落,64小时22分。

1983年3月2日:由640所筹备的“民用飞机设计技术预研课题论证会”于3月2日至

6日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出席会议的有部飞机局、科技局、市航办、172厂、182厂

、122厂、603所、628所、北航、89956部队、民航102厂、同济大学、上海市纺织

科学研究院等13个单位49名代表。部飞机局冯宝恂处长等3人参加并主持了会议。

市航办副主任蒋祖同在开幕式上讲话。会上,640所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高性

能增升装置”、“民用飞机翼型修形技术研究”、“民用飞机技术经济优化设计

程序研究”、“客舱装饰设计研究”、“声学设计及测试技术研究”、“民用飞

机非金属材料防火试验研究”、“民用飞机系统可靠性设计研究”等项目的立题

论证。与会代表认真进行了讨论,提出审定意见。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会

代表还建议以640所为主,对我国民航工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分析和论证,为航空工

业部的决策提供素材。

1983年3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1983)12号文向国务院、国家计委上报了

《关于报送与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技术合作「项目建议书」的报告》。

1983年4月25日:运十02架机转场哈尔滨试飞。上午9时04分,飞机从大场机场起

飞,于11时09分安全抵达哈尔滨阎家岗机场。飞行时间2小时05分,飞行高度11,000米

,最大时速930公里。02架机在哈尔滨停留3天后,于4月28日上午8时52分返航,

11时23分在大场机场降落。02架机在哈尔滨停留期间,黑龙江省党、政领导及国

防工业系统有关单位人员参观了运十飞机,当地报纸作了报导。

1983年4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沪府(1983)50号文作了补充报告。随后经国

务院批准,与美国道格拉斯公司进入合作谈判。

1983年10月: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财政部、民航总局

代表,上海市薛德馨、三机部胡溪涛。上海市提出,将第三架散件的飞机装出来

,需资金3,000多万元。会上民航明确表示不要此飞机。三机部表示,应将03架搞

出来,以后要看有无用户。甘副主任在会上表示请财政部平衡国家财力而定。会

后,财政部通过调查认为,这种飞机要变成商品,不是花3,000万元,还要较大的

投入,而且没有用户,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筹措3,000万元。此后,国家对运十飞

机研制没有再投入资金。这次会议没有形成文件。但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运十飞

机研制实际上也就不得不下马了。

1983年11月4日:运十02架机转场新疆乌鲁木齐试飞,以验证飞机在最大起飞重量

下的远程巡航性能以及对我国边远机场的适航性。上午8时57分,飞机从大场机场

起飞,13时46分,在乌鲁木齐机场降落。起飞重量110吨,其中燃油38吨,商载15吨

,巡航高度11,000米,经济巡航时速860公里,飞行距离3,600公里,飞行时间4小

时49分。随机赴乌的有航办领导蒋祖同、17家新闻单位的二十多名记者以及640所

赵金德副所长等。飞机及随机人员在乌鲁木齐停留3天后,于11月8日下午3时57分

胜利返回大场机场。返航时,起飞重量106吨,巡航高度10,000米,最大时速950公

里,加上每小时140公里的高空顺风,整个航程只用了3小时42分。在乌鲁木齐逗

留期间,新疆自治区党政领导王恩茂、司马义·艾买提等参观了飞机,接见了随

机人员,听取了赵金德副所长的汇报,对运十飞机的研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1983年11月17日:《世界经济导报》外刊评论:“运十飞机研制成功,使中国民

航工业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短了十五年。”

1983年12月23日:上海市航办决定运十02架机转场广州、昆明试飞,上午9时从大

场机场起飞,10时58分在广州白云机场安全着陆。随机的有航办副主任王允祥、

640所副总师唐明炎等五十余人。26日上午11时30分,飞机从白云机场起飞,下午

1时到达昆明机场,时逢罕见大雪,飞机延留至30日上午11时返航,下午1时43分

到达大场机场,顺利完成高原机场试飞任务。

1983年12月:大型客机风挡玻璃设计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总结。该项攻关研

究于1973年初开始。相应成品于1979年6月装机。1976年曾依照美国联邦航空条例

(FAR)对其进行对比检查分析。研究中顺利完成选型试验和定型试验,因640所

制定的试验要求比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要求略高,试验验证了运十飞机风挡玻璃

完全满足FAR的要求。1981年11月运十飞机试飞南昌途中发生风挡玻璃炸裂事件后

,进行了第二轮攻关研究,于1983年6月完成,至今未发现任何故障。大型客机风

挡玻璃设计研究,完成了风挡玻璃全面积分区加温、热敏电阻保护套选取、分离

介质研究和边缘密封研究等主要项目,进行了两次鸟撞试验、四次环境性能试验

和热敏电阻保护试验。该设计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84年1月24日:根据国家经委的决定,运十02架机进行支援西藏的货运试航,于

上午10时23分从大场机场起飞,下午1时19分在成都双流机场降落。随航人员共55人

,640所程不时副总师等随机前往。经国务院批准,1月31日上午8时25分,02架机

从双流机场起飞前往拉萨,重量93.9吨,载油32.9吨。640所一室主任王维翰、市

航办飞机处副处长姚克礼等32人随机前往。飞机于10时30分在拉萨贡嘎机场安全

降落,停留1小时37分后,于12时07分从贡嘎机场起飞,13时31分在成都双流机场

着陆。飞机加油后于当天下午2时30分起飞,4时23分安全返回上海大场机场。试

航测取了运十飞机在高原飞行和在高原机场起降的各项性能。在整个试航过程中

,运十飞机飞行良好,各系统工作正常,证明可以在拉萨机场降落,承担支持西

藏的货运任务。

1984年3月8日:根据国务院和国家经委的指示,运十02架机于3月8日至20日投入

飞往拉萨的货运试航。第一架次于3月8日装载支援驻藏部队的太阳能热水器,飞

抵成都双流机场,加载进藏班机行李,合计商载8吨多,于9日上午8时21分从成都

起飞,10时18分安抵拉萨贡嘎机场,当天下午2时56分返回成都。接着,从3月12日

至16日,往返飞行五次,为西藏自治区政府、成都部队、民航等单位空运蔬菜、

罐头食品、鸡蛋、文具、纸张、电视机、收录机以及其他急需物资共40余吨至拉

萨。640所赵金德副所长等5人随机前往。这次货运试航全部飞行时间24小时35分

,于3月20日上午11时25分安全返回上海。这次连续飞行,是对运十飞机的严峻考

验,再次证明运十飞机已达到原定的设计要求,可以在国内任何航线进行必要的

运输任务。运十02架机到达拉萨时,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马光华和自治区人

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焕彬等专程到贡嘎机场迎接,并参观了运十飞机。在返沪前,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赠送锦旗壹面,上有题词:“深切感谢宝贵的支援。”

1984年4月23日:部飞机局胡溪涛局长去640所向所领导了解当前工作情况和存在

问题。胡局长谈到,最近通过调研,向薄一波同志写了报告,反映发展民用飞机

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向国外买飞机的情况,薄一波同志批请胡耀邦同志阅示。

耀邦同志批示:“这种事,必须狠狠抓,如果八十年代仍然上不去,冲不破,那

就太不象话了。至于要买一点,那是另外一回事。”

1986年11月:国务院办函(1986)61号文决定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上海飞机制造

厂、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厂、640所划归航空工业部领导。

1988年8月20日:在论证发展干线飞机时,航空航天工业部林宗棠部长提出要总结

运十飞机的经验教训。为此航空航天工业部民机司副司长郑作棣写了题为《一次

有意义的攀登——谈运十飞机的研制》的文章,指出:“运十飞机的研制,对航

空工业是很大的促进,在技术上有以下十项突破:

1. 国内首次采用美英民机设计规范,突破了过去一直沿用苏联规范的局面;

2. 国内首次采用尖峰式高亚音速翼型;

3. 国内首次采用“破损安全”、“安全寿命”概念设计飞机结构;

4. 国内首次采用全翼展整体油箱,最大装油量达51吨;首次研制出机身大气密客

舱,最大容积达318.85立方米;

5. 首次采用机翼下吊发动机的总体气动布局;

6. 首次采用由调整片带动操纵面的气动助力操纵形式,省去了液压助力装置;

7. 在国内首次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全机各系统地面模拟试验,进行了自由飞模型试

验,共完成全机各种试验163项;

8. 全机选用材料415项,其中新材料76项,占18%;选用标准955项,其中新标准

164项,占17%;选用配套成品435项,其中新成品305项,占70%;选用轴承185项

9. 国内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飞机型号设计,编写了计算程序138项;

10. 国内首次组织了大型客机的研制试飞。

运十飞机虽然最终没有投入航线使用,但是它在四人帮干扰这样一个严酷的环境

下,却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就,因此,对研制运十飞机的历史功绩是不能低估的

。”

1988年9月7日:航空航天工业部何文治副部长在北京召开运十座谈会,参加会议

的有严慧发、张阿舟、胡溪涛、王金大、赵金德、唐明炎、程不时、吴兴世、王

维翰等,根据会上发表的意见,会议确定以郑作棣起草的文章为基础,请上海的

同志进行修改后发表。

1988年10月28日: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发表了题为《一次有意义的攀登——谈运十

飞机研制的经验教训》的文章,对运十作了全面总结。文章的各节标题为:

1. 运十飞机是中央领导批准上马的

2. 运十飞机的主要技术成就

3. 确定一个型号必须慎重,定了以后要走完全过程

4. 要有一个合理的体制

5. 民用飞机是技术密集型商品,既要十分重视技术工作,又必须按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规律办事

6. 必须按国际标准来研制

7. 要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8.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

9. 要形成产业力量

10. 研制运十飞机的启示

 

结束语

运十飞机项目前后历时十五年,国家投资5.377亿元,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本

建设费用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

共研制飞机两架,其中01架用于作静力试验,02架用于试飞。共飞行130个起落,

170小时,证明运十飞机操纵性稳定性好,飞行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其间,曾飞

到北京、哈尔滨、广州、昆明、合肥、郑州、乌鲁木齐、成都等地,并七次飞到

拉萨。由于没有研制费,02架飞机于1985年2月停飞,目前,该飞机停放在上海大

场机场。

正如上海航空工业公司文章所说的,运十研制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目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有比文革期间好得多的政治环境,有目前大为提高

了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本着立足国内、国际合作的途径开展干线客机研制是

完全有可能的。

运十飞机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能够避免它。

运十飞机研制中的成果和经验教训,是我们研制干线客机的宝贵财富。”

[ 1:35232 ] wzbzd(沈.州.紫.果) - 10:28:43 07/21/2004 *** 回 帖

--------------------------------------------------------------------------------

原 帖 [ 1 ]

读完运十飞机研制大事记的感觉

进了大观园,一下子开了眼,经不起二奶的妩媚,抛下纯朴能干的糟糠,岂料在

二奶身上花掉了更多的钱,等到穷得不名一文的时候,二奶定会一撇嘴离开的。

此时,子不孝,田已卖,只好替人打工为生。

联想起好不容易东拼西凑搞出来的“三代半”歼10,比起引进的歼11来大家还是

自豪得不得了,想想被以色列耍了的预警机,有谁去为运10掬一把泪?要不是军

方被逼到屎都快飚出来的地步,歼10也会和运10一样的下场。

还是那句话,指望别人,吊用。在市场经济的旗号下,各个研究所之间成果互相

保密,互相争抢项目,哪还有什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说法。两弹一星已经成为毛

主席留给中华民族的永远的神话了。

===============================

恐怕我们现在是既没有人家外国私营企业的活力 也没有原来团结合作的凝聚力了 这是最要命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