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内伤也会出现“发热” -- 弦音醉舸
前面说到“发热”弦音醉舸:(四)总结之外的补充,就继续多说一些吧。连续坐在电脑前写了一个月了,最初的初衷只是觉得西西河不那么嘈杂,网友素质较高,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很感谢大部分网友的热心支持,有些朋友的回复也正促使了我对一些话题的反思并化诸文字表达自己的一孔之见。这一个月中,也多少遇到些困扰,以前不混论坛,是第一次切身感受不同的id背后的那差异化的欲望,长见识。明天和几个朋友开车去沙漠,会暂离西西河几日,也是身心大调整的良机,争取今晚能将这个题目交代清楚。
前面撰文交代了疾病获得的两种途径:外感弦音醉舸:什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伤弦音醉舸:谈一下“内伤”---五脏核心系统及其“伤”病。“发热”这个症状的出现,也有着外感与内伤的区分。
外感发热的原理可参读弦音醉舸:《伤寒论》辨六经病的理论渊源。关于内伤发热,前面文章中提到过“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弦音醉舸:(十一),这是五脏“阴虚”所致(五脏气虚),也就是李东垣“阴火”论的理论根基,也便是后世所说的“气虚发热”。同样是五脏系统,不但五脏气虚会有可能出现发热症状(1),五脏核心系统中出现的瘀血(2)也会导致发热,五脏自身的积热(3)也可能导致发热;五脏各脏系统阴血的亏虚(4)也可能导致发热,另外,胃肠道系统的郁滞也会出现发热(5)以及脏腑痈疽(6)也导致发热,甚至神志的过激也会出现发热(7)。所以内伤发热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本篇主要分析五脏积热所可能导致的发热症状。
今年除夕(2011年2月2日)打电话拜年时(独身在外,春节没回去过年),家属说小舅子发高烧:头痛、背僵痛,腰痛,恶寒,很典型的伤寒太阳病见症,因无咳喘症状,就电话中让他记下葛根汤方,让他去药房自己抓一付,到第三天早晨打电话回去时,说发烧好了,头痛背痛腰痛也消失了,就是汗不停的出,嗓子痛,再让他去药房买了麦冬、甘草、生石膏,后来便没再过问。从目前的描述看,是一个很普通的病案。但细节很有意思,小舅子和岳父及另几个人从广西防城港开车回福建过年的,在福建某市出了个交通事故,有一人骑摩托车闯红灯跟他们的车撞上了,然后昏死在路边,好在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摩托车驾驶员自己苏醒了,没大事,但大年关的回家路上遇到这事,虽然那段路程开车的不是小舅子,但受惊颇大,说处理好事故后上车就觉得发冷,正好天寒地冻,就多披了件衣服,到家才发现发高烧了。岳母的第一反应是受惊了,才发高烧,所以当我让他们就去买一付药的时候,她再三跟我强调这个过程。事后回想起来,我这一个处方有效,还真得很有可能是误打误撞。
人在受惊的情况下的防御反应,会让内脏的血流量急剧增加,如果因惊气逆乱了某藏的气机,是有可能在此藏出现积热的,比如肾,“肾热病者,先腰痛(月行)酸,苦渴数饮食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月行)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项痛员员澹澹。”,可见肾热的见症,与太阳病的见症有误辨的可能。葛根汤发散以外泄气机,能除外寒,但也能散五脏热邪外出,但葛根汤中有桂枝生姜助热之药,这或许也正是后面“汗不停的出,嗓子痛,再让他去药房买了麦冬、甘草、生石膏”来清热的原因所在!
对于受惊会出现发热症状,小孩子可能会多见一点,我们生活中,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叫魂”收惊依然有市场,并非没有道理,我自己还记得小时候母亲在一碗水中竖筷子的行为,虽然当时说她迷信,但回想来,心里还是暖暖的,这一行为对小朋友的心理层面的辅助应该是出现“退烧”奇迹的原因。
话归正题,五脏系统的积热有可能会导致“发烧”症状的出现,并不局限于前面例举的肾藏。将五脏热病罗列于下:
--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痛,手足躁,不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喜呕,头痛面赤无汗。(至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脾热病者,先头痛颜痛,心烦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用,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肺热病者,先淅然起毛恶风,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痹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甚,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肾热病者,先腰痛(月行)酸,苦渴数饮食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月行)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项痛员员澹澹。(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这些热病的预后,如正能胜邪,则汗出热退,期在各脏所旺之日,若正虚邪盛,病情则会恶化,往往出现在各脏所胜之日。临床上许多疾病有明显的发作时间,这无疑义,每年的冬至夜,也是值班医生最忙的夜晚(会有许多老人过不了这关),这也基本无疑义,具体到这五脏疾病与时间条件之间的关系,自己目前还没有相关经验,以待将来临床的观察。
对于五脏热病的治疗,在《内经》时代,当然是针刺疗法,由于每一脏都是一个系统的简约,所以五脏热病的治疗,并不仅在本脏经脉针刺,而是脏腑皆治:肝热刺足厥阴、足少阳;心热刺手少阴、手太阳;脾热刺足太阴、足阳明;肺热刺手太阴、手阳明出血;肾热刺足少阴足太阳。
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刺治疗依据具体病症部位而化裁,先治疗发热出现之前的病症,临床可能更容易获效: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手太阴;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热病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阳;热病先眩,胃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太阳之脉。
针刺法的实施,必要是需要配合物理降温法:治诸热病,已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寒多,身寒而止。若上述针治获效不大,则应当祭出热病法宝级的“五十九刺”:两手外内侧各三,五指间各一,足内外侧各三,足五指间各一,头入发一寸傍各三,入法三寸边五,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巅上一(这个法宝我只是听说,从未试过,近六十根针扎上倒是挺“行为艺术”)。
《内经》而后,针刺萎缩,中药兴起,对于五脏热的治疗,可推荐的实在很多,各家各派都特别擅长清热,最著名的莫过于金代.刘完素(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近300年中最著名的则莫过于“温病派”了,抗生素的发明,让这个流派丢掉了繁荣的市场,以至于从学者开发出清热凉血的销魂招牌来,但凡有点热的迹象,便全套扑上,大有标准化规范化操作的潜力!君不见某某凉茶,某某凉药普天盖地的宣传么!朋友们应该能从这段语气中看到我的情绪,有朋友问我“似乎对温病不甚在意?”,其实不是,对于温病学派我有很高的评价,他们在中医历史的进程中,为中医学积累大量的宝贵的临床实践资料,有着灿若星辰的医家群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已经做的够好了。但这些荣光,有着那时代特定的印迹,我们可以有选择的继承精华,而不是盲目的不假思索的拷贝!
因为觉得路上寂寞就停止分享。
即认为人身应极力避免热性温性,如食物不可吃温性的,等等。其疗法为三分治七分养。
养生那一面且不说。就治感冒而言,用的药是较为大量的麻黄。是有效的。但就不知道这样量的麻黄是否有损身体。
很典型的麻黄汤证呀
应当有咳喘症状,才有必要用杏仁,不然杏仁滑肠,有可能会逆乱气机的。太阳病中近似的方子很多,可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可根据具体情况定夺。
弦音兄可能不喜欢那种张扬的方式而已。
只要他对河里的生物,下点诊断,推测下症状。人气是不难弄的。
但这样纯粹满足的是某种虚荣。
,期待详细介绍。
杏仁是清肺热,补肺液的,我儿子发高烧,浑身火一样,一贴麻黄汤一小时后,他就去上学了
另外,我也支持这是一个典型的麻黄汤症,用葛根汤不当
,中医医疗,很大一部分是借用人体气机的运转趋势,合理的引导便可解决很多问题,麻黄解表也是如此,我自己常用的计量在1-3g左右,小朋友更是恪守这个用量,配合适当的药物,可以将麻黄宣表的作用达到最大化,不必大量使用麻黄,毕竟这个药物是有安全隐患的,其含麻黄碱,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宜慎用;含有颠茄,青光眼病人禁用;含有嘌呤类药物及麻黄碱均有中枢兴奋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是禁药,只是国内管理不甚严格罢了。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您这么大量的用麻黄,确实能带来可见的疗效,但就好比抗生素的使用,本来400万单位的青霉素已经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了,结果您用了1600万单位,确实,症状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但这并不代表你的使用方法正确,所以建议,如果您的孩子下次再遇到这中情况,为他身体健康考虑,要更谨慎使用麻黄才是,不知道这么描述,您同不同意,愿共同进步。
,我想了一下,恐怕白术这个作用仅仅适用于“虚惊”,有明显实证外象的可能不适合,在这个病例中运用,只怕会“无事生非”,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