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家来谈谈计划生育政策吧 -- donkeyking

共:💬264 🌺32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劳动力数量2012年开始下降,你能不能有预见性!

中国劳动力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在98-2002年之间最大,以后再不会比这坏。

刚刚出版的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也认为,“十一五”时期,中国新增劳动力将在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而就业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十一五”过后,中国将开始面对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指出,中国劳动力供求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这一点国内尚认识不足。

中国社科院出的《2006年经济社会报告》,《战略机遇期的发展问题》

都提到这点。你果真不是叶公好龙,请一定要看看社科院人口与劳动

经济研究所(就是以前的社科院人口所)的分析。

电力危机就是没预见性,结果乱了几年才摆平。你人口出问题,要多少年

才能摆平。现在出生的人是2,30年后才能工作!一定要痛到床上才知道看病吗?

在国外可能看不到,我在国内可以看到,老家(江西)现在都和广东抢

工人,春节要动员本地民工留下。引进的港台粤企业因为招不齐工人而

感到自己被骗。

你参合了这么久,你就剩个工作不够论。

请问你看了几本有关的书,我就敢说我看的相关资料比你多,所以比你深刻!

你从来都是丢一句半句,连长段都没见过,既没分析也没数据,你果真是在

研究问题吗?还是维护意识形态。

家园 德国低生育率20年,结果现在失业率最高
家园 德国长期低生育率与现在高失业率的情况

德国失业率10%,历史以来最高。生育率新低,最近只有1.2。

原因

1,年轻人少,消费的活跃阶层不活跃,造成需求低迷。老龄阶层消费不积极。

是谓“老龄冬天”。社会保守化,革新能力也不强。

2,政府财政负担重,这么高的老龄人口,可想而知。

3,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比如中国,夺取不少工作机会。以后中国老龄化后,

印度也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所谓人口少了,工作岗位反而失去了!

这就是德国失业率高的原因!

家园 我同意您的观点,但是你说的语气太重了,让人家不好接受,花一个消消火

我想上边的肯定没有在人口少的国家生活过,体会不出人少引起的萧条的感觉,只看到中国人多的地方,好多人争一个职位的招聘会。在加拿大的中等城市,即使你在市中心摆个摊,站一天看有人从你跟前过不?在中国中等城市(人口都大过加拿大大型城市)就算满街都是早点摊,也一样有生意做。

其实中国就业需求也是很大的,不过城市的人和招聘会里的大学毕业生都看不上或者没法那些或太低或太高的工作罢了。

家园 我火气是大了,不过副将兄可是没少骂过我:)

我不是烦他说我这样那样。

我是烦每次丢过来的都是棍子,既无资料,又无数据,更无论述!

家园 两个指标:生育率与出生率

要维持人口平衡,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妇女的平均生育率,这个是2.1。

还有一个指标,年均人口出生率。这个指标应该是多少呢?如果平均寿命按 70 岁来算,如果人口在各年龄段均匀分布,那么每年的人口死亡率是 70 分之一。也就是说,为维持人口平衡,新出生人口要补偿死亡人口,人口出生率也应该是 70 分之一,也就是 14.3‰.

那么,现在实际上的人口出生率是多少呢?

三年来,我市年均人口出生控制在5.93‰,

连维持人口平衡所需人口出生率 14.3‰(平均寿命按 70 岁) 的一半都不到。

家园 我也想怒了。观念都僵在那了,现在就算出了国,国人也不大爱生了。
家园 说句不好听的话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个教育问题,10亿文盲和10亿

至少受过高中教育的劳动者根本是两回事,前者

是负担,后者是巨大宝贵财富。

因为资源的缺乏,当年计划生育是有其一定的必

须性,但是一胎化政策太过极端。这是执政者短

视造成的,如同后来的教育、医疗产业化。中国

很快就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年的执政者把问题

扔给了下一代。

按太祖他老人家的说法,“不要看到人有一张口,

还要看到一双手。”

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一下放松计划生育

或许会造成巨大冲击而不可行,但至少可以废除

一胎化政策,让有意愿的人生第二胎。

家园 国情不同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推行了几十年了,拿美国来说,从工作那天起,就有人告诉你要做retirement plan,工资扣SSN Tax,加上自己买401K。到退休了自然可以靠自己。

我们父母这一辈,前几十年一直在奉献,政府说你们会老有所养,一生中最好的几十年拿低工资(就算当年高一点也被通胀给抵消了),到老了没有工作能力了,政府又同世界接轨不管他们了。你让他们不靠子女还能靠谁。

家园 人口总量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等

很奇怪的现象,两种;

1。人口总量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两者是动态的关联协调关系。根据时/势不同决定区分主次,确定方针政策,然后在一定阶段内‘次’配合‘主’的目标,‘主’要协调‘次’的发展。对这两个人口问题,社会其他方面都要配合协调。这是个简单的道理;就象足球,有进攻的,也有防守的;就算进攻还要分主攻副攻,如排球。

2。人口结构问题在中国远远不是今天才知道的。在人口总量问题的困难达到极大值,计划生育政策被提出的时候,就早已非常明确的知道今后会出现的人口结构问题,其中主要方面:年龄结构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发展到今天也并没什么更新鲜内容。性别结构问题是可以推测到的,但是否完全预料到了今天的现实状况是可以讨论的。

今天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如同大梦初醒般来‘提出’人口结构问题;二是进而混淆两类不同人口问题与一谭---除了矛头所指是明确的--计划生育--其根据理由,实在让人困惑。

当然,人口结构问题的困难极大现在离我们更近了些,多讲一讲,提高大众的认识,特别是提高各部门的前瞻/全局/协同意识是有帮助的;但通过这样的方式,的确是难以理喻的。再进一步说,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政策建议,除了让人口问题更加复杂,进一步封堵了将来任何政策可能的腾挪空间,将不会产生任何有利的现实的效果。

人口政策是未来政策,也是现实政策。其效果要在未来看,要冒20-30年间自然社会发展所有可能性的风险;而行动必须在现在时刻采取,更有甚者,任何政策变动都必然影响到现实的人,影响到的就再回不去。如果没有清醒的考虑全局,那牺牲的任何个人,局部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的朝令夕改连全局都毁掉了。

我们可以讨论对人口问题来说‘朝夕’是多久,科学也大多不意味着已经知道的,而是大量未知正在探索。20年前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已经相当滞后的情况下出台的;有代价有牺牲更多的也是在因为我们先前对科学的迟钝。但是对科学的迟钝不等于行动的迟钝,简单化的理解是在本质上犯同样的错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进行所有相关讨论的前提和基础。

个人以为,在今天再讨论计划生育的正误至少不是科学的态度。认真的/科学的/实在的问题是在于在人口总量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今天,人口结构的承受能力在现实中发展到了哪一步,会怎样继续发展,可能可以采取的措施步骤,和采取后在结构等方面的数量模型,等等。

此外人口问题也远远不是今天个别提出的如结构问题这么几个,更深层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在计划生育开始的时候也是预料的到的;今天也同样需要关注。(同样奇怪的还有更深层的这些怎么没被提出来做靶子呢?)

家园 同意副将!

同意副将!

家园 最担心的,还是人口减少过程中的养老问题。

我大概同意部分专家说的,中国合适的人口承载是7亿,或者更低点,现在人口对环境,对资源造成的压力太大了。

但是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这1、2代人怎么办?面临严重的养老危机。看一下国家现在提供的养老保障,根本不能想象普遍的独生子女有能力照顾他们的上一代。而且,真正到了7亿人的时候,如果人口收缩的惯性停不住,后面国家发展,就非常悲观,那时候怎么办?

家园 专家们没有考虑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工业化以前,中国国土承载量1亿就是极限了。

每当人口到这个临界点,基本就会伴随大饥荒,

多半会引发战乱导致王朝末日。

纯粹靠种地,那么别说7亿了,2亿都困难。

按照这些专家的理论,日本就早该完蛋了,这

么个小岛养1亿3千万人口,人口密度是中国的

几十倍吧,岂不是人口压力更大?而日本目前

依然在鼓励生育。欧洲国家也基本类似。非洲

国家人口少,还不是照样贫穷。

家园 并不是短视,只是急刹车

估计很快会改进的

家园 商榷一下

实质就是一个问题,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总量问题是在人口结构问题没有解决好

的情况下,引发出来的伪命题。从人口总量

上下手是治标不治本。

计划生育在当时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如

此激进的一胎化政策是好是坏,估计要几代

人之后才能看清。但是目前已经有种种迹象

表明继续现行政策,后果严重,在下觉得重

新评估,做些适当调整也是应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