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流人的故事:卜魁赋诗(上) -- 浮云

共:💬34 🌺5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流人的故事---边塞诗人吴兆骞

流放这个刑法起源相当早,传说中舜就把共工给流放到了幽州。历朝历代政府也不断花样翻新,给流放这同一道菜增添各种配料,变换出各种味道。这里不细说,统而总之称为流放。

以前,往东北流放只是偶一行之,真正系统化要到元代,刑法规定说:“南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也就是说,南人往北,北人往南,怎么让你难受怎么来。虽然处决犯人就是要全面对其进行身心两方面的打击,但堂堂朝廷玩这种小心眼,还是有失体度,也只有在元这样的朝代才会出现。

据统计,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在150万以上。这150万人中除了少数刑事犯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文人及其家人。难怪在康熙朝就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这些文人很多是文字狱的受害者,也有一些是因渎职而被罚的官吏,比如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就在中法甲申之战后因马尾丧师而被遣戍黑龙江。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却不属于这两类。

吴兆骞,生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字汉槎,苏州松陵人。曾于1653年在一次诗会中与吴梅村即席唱和而令吴梅村“嗟叹,以为弗及”,并夸奖吴兆骞“才若云锦翔”,为“江左三凤凰”之一。从此吴兆骞名震江南士林。

1657年(顺治十四年),吴兆骞中顺天乡试举人,眼看美好前程就在向他招手,不料上天仿佛存心跟他过不去,让他赶上了清代第一起大狱。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大狱是清廷首次对文人立威,计有二十六人被杀,三十多人被流徙,二十二名举人被革,九十八人被停一到二科会试,还有一些官员被牵连降职。孟森在《科场案》中对此案的评论是“草菅人命”,认为处罚“有甚于大逆”。该不该重罚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我关注的是吴兆骞的命运。

顺治丁酉科场案涉及顺天闱和江南闱。顺天闱发案最早,江南闱紧接其后。十月十六日顺天闱案被揭,十月二十七日有关考官七人被斩。十一月二十五日又揭出了江南闱案,短时间内接连出现这种科场丑闻,顺治皇帝大怒,下令严查,同时那些已经回家的江南文人又被抓回京城复试。据记载,当时的考场情况是“堂上命二书一赋一诗,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每举一人,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悉惴惴其慓,几不能下笔。”年少即成名,惊才绝艳的吴兆骞竟然吓得一个字都没能写出来,交了白卷。

虽然无论怎么查也是“审无情弊”,但白卷这一事实让营救吴兆骞的人也无力回天。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顺治帝批示:“方章钺、吴兆骞等八名考生,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流徙宁古塔!”

在吴兆骞被流放之际,他的好友顾贞观、吴梅村等人都来给他送行,吴梅村还写下了长诗《悲歌赠吴季子》: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

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

白璧青蝇见排抵。一朝束缚去,

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

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

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

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

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鳍为风沫如雨。

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

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

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吴兆赛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虽然白山黑水与吴梅村在诗中想像出来的惨境不尽相同,但宁古塔的生活对于江南人来说还是异常艰辛。据吴兆骞记载,即使是待遇最好的“官庄”苦力,也是“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要到十几年后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巴海将军聘请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每赠裘御寒”,吴兆骞的日子才算好过起来。

作为流人,吴兆骞在东北的情况资料不多,他曾在与好友顾贞观的通信中写下一首《寄顾舍人书》:“嗟乎,此札南飞,此身北滞,夜阑秉烛,恐遂无期,惟愿尺素时通,以当把臂,唱酬万里,敢坠斯言。”满怀凄楚,尽于纸上。

顾贞观,字梁汾,无锡人。幼习经史,好古诗词,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清初“词家三绝”。

康熙十五(公元1676年)冬,当朝太傅、大学士明珠聘顾贞观其为子纳兰性德授课。

与吴兆骞私交甚笃的顾贞观一直在为营救吴兆骞而奔走,但一直没有成效。一日他收到吴兆骞的信,上面写道:“塞外苦寒,四时冰雪。呜镝呼风,哀前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莹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他读完后彻夜难眠,在居所千佛寺于大雪之际作《金缕曲》词两阕: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生平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救人应见惯,料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因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勾?此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世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乌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吞窃,试看杜陵消史,曾不减夜郎僝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成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每次读这《金缕曲》,都忍不住涌出的泪水。。。得友如此,人生何憾?

纳兰性德见之,为泣下数行,曰:“何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顾贞观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纳兰性德求其父明珠帮忙,明珠不愿意插手此事。顾贞观救友心切,竟长跪于明珠面前,逼得明珠答应出全力使吴兆骞生入玉门。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流放二十三年后,吴兆骞终于回到了北京。只可惜这时吴梅村早已去世,没能看到这一天。王世贞为此感慨说:“太息梅村今宿草,不将老眼待君还。”

后来吴兆骞也在明珠家里做他小儿子的老师。有一次他因为某些小事与顾贞观闹别扭,明珠就把他带到自己的书房,给他看“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个字。吴兆骞这才知道朋友为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不由得痛哭流涕。若没有顾贞观,吴兆骞这辈子只能终老东北了。

不过命运再一次跟吴兆骞过不去,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死时家贫如洗,是纳兰性德为他料理的后事。

二十几年的边塞生活使吴兆骞成了边塞诗人,他的《秋笳集》在清诗里别树一帜,录一首如下:

戍中怀友

岁晚霜清木叶愁,

病余蓬径愧淹留。

紫台一别悲苏李,

青草频年哭应刘。

归梦关涉长伏枕,

客心天地各惊秋。

明朝谁是登高侣?

零落黄垆岂再游。

关键词(Tags): #吴兆骞#顾贞观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