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㈠ -- 双石

共:💬29 🌺10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复原㈩

㈢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穿越草地的路线

  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即按党中央命令,与红三十二军一起,编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党中央的不断说服下,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徐向前、陈昌浩等人的促成下,张国焘最终同意两军合力并进,北出陕甘,与中央红军会合。

  6月25日,红军总部朱、张首长作出北进部署:

朱德、张国焘关于北进行动部署致徐向前电

(1936年6月25日13时)

徐:

  A、我军拟以松潘、包座之线为出动目标,分三纵队进。

  1.董(振堂)、黄(超)指挥五军、九十一师在丹两团及留绥(绥靖,今金川,下同)各部为右纵队,由绥(绥靖)经梭磨、河马(马河坝)、侧格、杂窝、哈龙(今卡龙)进,但到侧格须抽检并与中、左纵队行程调节。

  2.你指挥九军、三十一军四个团,四军两个团,红大、总供卫两部由炉(霍)、色科(今色尔坝,在色达县境,下同)经诺科、让倘(今壤塘)、三湾、按坝(安坝)、查理寺、上让口(上壤口,今龙日坝)、毛儿盖进。

  3.我们指挥三十军、四军两个团、三十二军、二方面军及总直各部为左纵队,由甘孜、东谷经日庆、西倾寺、让倘(今壤塘)进,其先头须查报西倾寺或让倘到阿坝路状,再定前进路线。

  4.中、左纵队准备在让倘地带补充粮并整理建制及指挥。

  B、已令(孙)玉清两师(二十六)日由炉(炉霍)向色科(色尔坝)进;(柴)洪儒两团则于(王)建安抵益时即组织转色科(色尔坝)归还建制续进,红大、总供卫部则随(王)建安后进,二七七团则后。

  望据此指挥中纵先头速占让倘(壤塘)粮食地带为要。

  C、我们拟在二方面军先头进。

                           朱、张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544~第54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括号内容为引者所加注。

  ②上电所部署路线在实际行进中有一些变化:红三十军八十八师、骑兵师和红军总部五局作为先遣军曾进入青海班玛境内的作木沟筹粮;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和三十二军进至西倾寺后,也曾绕道进入青海班玛县境,在马柯、绒玉(今班前)、王楼(今王柔)、哑公寺(今亚尔堂)、作木沟筹粮;骑兵师还曾由求吉玛进至甘肃境内的齐哈玛地区筹粮。

  ③中纵队在实际行进中并没有进至毛尔盖,而是从阿衣果木康直接经麦拖岗、色既坝进至年朵坝。

  6月底,红二、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分别从甘孜、炉霍、绥靖(金川)等地出发,向巴西、包座地区开进。在7月上中旬陆续进入水草地。

  在目前所有的长征路线图中,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穿越水草地的路线错讹最多。特别右纵队、中纵队的路线,大多数长征地图都是从阿坝连一直线到班佑,右纵队通过草地的路线也是完全重复一年前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的路线,终点仍是班佑。实际上,不管现有历史文献资料,还是有关人事的回忆文字,红二、四方面军这次穿越草地,都没有到班佑的记录。许多权威史籍中有关这次过草地的叙述文字也没有这样的表述。有些史籍虽然基本正确的说明了路线,但所附之路线图却与叙述文字严重错位,根本没起到应有的参照作用。

  下面,我们将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辅以实地踏勘的参照,逐一复原当年的行军路线。

⒈左纵队穿越草地的行军路线

  根据红军总部命令,左纵队由朱德、张国焘所率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各一部、红二方面军组成,他们先后于7月中旬和下旬到达阿坝,进入水草地。

  相对来说,左纵队过草地的行军路线佐证资料比较多,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陈伯钧、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子意、红二方面军政治部总务处长的王恩茂,都留下了过草地的日记记录。

  红二方面军是左纵队最后过草地的部队,根据此间有关电文和回忆文字研判,他们基本上是循左纵队先行部队的行军路线前进的,所以这些日记也基本上可以大致准确地代表左纵队过草地的行军路线。对此,除以下历史文献可资佐证外,时任红军总部供需处军需股股长的杨以山所撰《葛曲草原设兵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606~第60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中,也记叙了朱德总司令委托他在葛曲河边设立兵站接济继进部队的情况,这也间接佐证了红二方面军是随红四方面军部队跟进的。

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关于红六、三十二军的行动指示致陈伯钧等电

(1936年7月26日12时)

陈、王、罗、李:

  甲、估计二军于廿八可到上阿坝,约于卅一跟进

  乙、六军须于廿八成一个梯队向葛曲河进。

  丙、卅二军接二军后尾跟进。

  丁、二军到阿坝即已完全无粮,须补足十天粮。葛曲河存牛四百、羊八百守备部队须在此吃八天,所余已不多。在上阿坝确实收到总部交下牛羊多少,能留若干给二军,请即电复。

  戊、右纵今集结侧格休息、中纵先头今、明可到毛尔[儿]盖,左纵二十八到班估[佑]。葛曲河桥今天完成,二方面军以速跟进为好。

  己、建安指挥两师为中纵后卫(他带四台手摇马打[达]坏了,能收报不能发报),今天在四门坝(即下阿坝顺河下六十里)。建安所带两师和总卫生部今天约在党山冈(即下阿坝顺河下八十里),他们均将经下河[阿]坝向葛曲河进。

                       朱、张、任

                       廿六日十二时

——《红军长征•文献》第108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说明:

  ①上电文中括号内容为电报原文或原编辑者加注。

  ②班估:即“班佑”之误译,根据《朱德、张国焘关于九军及总部的行动致陈昌浩电》(1936年7月27日20时)及《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关于红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已到包座致林育英等电》(1936年7月29日18时)所示行程并辅以实地踏勘研判:左纵队先头部队,朱、张率红军总部只有经年朵坝直接进入包座河谷,方能于7月28~29日进至包座(这里的“包座”均是指“上包座”),所以他们都不可能由年朵坝从水草地经班佑绕道去占领包座)——参见插图9: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穿越水草地。

  目前能够收集到的比较可靠的左纵队过草地的红军长征日记都来自红二方面军的亲历者们(陈伯钧、张子意、王恩茂)。虽然他们的行军序列在左纵队最后,但如前所述,他们基本上是跟随先头部队行军路线跟进的。所以他们的日记记录也足以基本准确地反映和代表左纵队过草地的行军路线。

陈伯钧(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1936年过草地日记摘录

(1936年7月30日~8月9日)

7月30日 阴,下午雨、冰雹。

  行军。由下阿坝经郎垭到木耳马沟,约五十里。

7月31日 阴,雨。

  行军。由木耳马沟经热诺翻山,靠左下坡到一坝子露营,约七、八十里。

  ……

  由热诺向东行约十里,翻一小山。本应靠右手下坡,才能到箭步塘。但因前卫及向导之误,靠左手下坡了。行约廿余里,不见箭步塘,只好将错就错,折而东行,至十七时以后露营于箭步塘西北约四十里之大坝子。

8月1日(工农红军成立九周年纪念日) 阴,雨。

  行军。出大坝子沿小河而上,向东南及正南行至箭步塘,约五十里。

  根据地图及方位判断,沿河而上向东南行,无论如何可到箭步塘通噶曲河的路上。因此,是日,我赶到先头团一起行动。结果,沿河而上向南行,约四十里,即发现热诺通箭步塘大道。继而再进十余里,即到箭步塘附近的森林里。因连日风雨行军,部队较疲劳,即在那里露营。

8月2日 始阴,继晴。是日月明如昼。

  行军。由箭步塘翻日革可两座小山到噶曲河,约百里。……

  是日天晴,路较好走,到噶曲河还顺利。

  噶曲河不大,水不深亦不急,比阿坝河(大金川上游)还好过。且沿河上下尚有森林,可资架桥造船之用。但我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不能过此河?怎能因一水之隔,而根本改变了我们的战略方针!这样看来,噶曲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将是一个有意义、可纪念的地名了!

8月3日 晴,时阴。

  驻军休息。葛曲河边。

  晨,移到河东岸,准备在此休息一天。

  ……

8月4日 晨露,继晴。

  行军,沿噶曲河上,到牙磨河分路处,约七十里。

  ……

8月5日 晨微雨,继晴。

  行军。由牙磨河经廿四马鞍腰到上色既塘,约六十里。

  向东行,进沟,翻廿四马鞍腰,……

  ……

  上色既塘有森林,坝子不大,需转弯过河,再进几里,才是上色既塘大坝子。

8月6日 晨露,晴。

  行军,由上色塘既塘经中色既塘到下色既塘,约六十里。

  ……

8月7日 晨风,严寒,继晴。

  行军。出下色既塘翻山,经严朵坝翻还到山沟(即马旗子)露营,约八十里。

  ……

8月8日 晴。

  行军。由马旗子合松包大道到上包座,约七十里。

  是日,先头部队于三时出发。上合松潘大道之后,沿包座河右岸向下走。包座河系白龙江支流。白龙江亦即嘉陵江之上游。数日来,我们一直在岷山山额行走。

  ……

      ——《陈伯钧日记》第560页~第5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说明:

  ⑴木耳马:今名麦尔玛;

  ⑵热诺:地图和《阿坝县地名录》上未觅得地名,经向当地人士询问,似为麦尔玛东北约10公里一个叫“热木括”的山沟;

  ⑶箭步塘:甲本塘;

  ⑷日革可:不详,疑为日柯,但与该日记记录的行程相较似不符;

  ⑸噶曲河:嗄曲河,亦称白河;

  ⑹牙磨河:亦称阿木柯河,今红原县境内。从该日记所记录行程来看,“牙磨河分路处”似指渡过牙磨河的地点。

  ⑺“向东行,进沟”:说明日记作者渡过牙磨河的地点在“廿四马鞍腰沟口”以西某处——很可能是今阿木卡水库附近。

  ⑻廿四马鞍腰:《红原县地名录》无此地名的说明和地标,我们根据有关红军长征日记内容结合实地踏勘研判,似为今色地东南20余公里处一座山梁(N:32°51′7.2″;E:102°54′43″;H:3850m)。

  ⑼“转弯过河”:似指过墨曲河(黑河)——正好在色既塘(今色地)以西不远。

  ⑽严朵坝;年朵坝;

  ⑾马旗子:马蹄子。

  ⑿根据该日记判断,红六军团在从麦尔玛去甲本塘的路上走错了路,“箭步塘西北约四十里之大坝子”有可能是现在的贾柯牧场以南一带草地——本来去甲本塘无需经过此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