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望海---Farewell -- 路人

共:💬32 🌺1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望海---301.220.4.9.休止符

本来《望海》这个系列短篇准备提前结束,承蒙楼下公鲨抬爱,提到了小弟当年天天“战上海”的日子,才想到写此篇收尾。故事永远也讲不完,因为人生的路在一天天向前延伸,而对各位河友来说,我只是一位行色匆匆的路人,时而停下脚步,挥挥手,说声Hi,留下的是微笑和脚印......

-------------------------------------------------

301.220.4.9.

???What the hell is this???

有爱踢的同学踊跃发言,“这象是域名”,可惜这位临门一脚射偏了。

一场秋雨之后,卡城短暂的夏天就此宣告结束,穿着棉西服的我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早上6:45登上了开往市中心的301号快车,7:30准时步入那个“亭子间”。自从换到一家工程公司上班,这种早六晚六的作息慢慢成了习惯,每天8.5小时工作时间,早晚各花一个小时在路上,如果按照过去的处事标准,我肯定会认为这是浪费生命,可现在居然开始享受起坐车的安逸和逍遥。来加拿大两年半多,这还是第一次坐公交车。和过去S、T提供的免费泊车位比,市中心可谓寸土寸金,停2、3个小时或者停一整天,收费都在$25左右,想了想还是决定买月票坐公交车上下班,毕竟这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代表S或T去参加某次会议。301是巨龙车、超长,每逢遇到上下坡,坐在车尾的我都被猛的抛起又重重的落下,仿佛在坐过山车。这种滋味让我想起10年前在上海每天挤公交车的场景,有点苦中作乐,也有点怀旧。

我上海的家在杨浦区,俗称大杨浦,不少河友对杨浦、闸北、普陀等区都发表过不少评论,有关上支角、下支角的评语也屡见不鲜。怎么说呢,至少到高中毕业我都对此没什么印象,毕竟鞍山中学招的都是区内生源,而且以同济大学教工子弟居多(油人莫笑,上次提到的那几个小区,我可是轻车熟路),谁又会嘲笑自幼长大的这个环境呢。反倒是工作后听到同事有很多负面评论,比如五角场地区96年前后发生的斧头党(也有一说是榔头党),因为身在北京,对此事一无所知,还是从设计院的同事听来的,当然她们把credits都无偿献给了大杨浦的百姓。听到类似的话,我只能尴尬的笑笑,既然人家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自己就成全她们,谁让人家小资呢。扯远了,从家到远在肇家浜路的设计院,单向都要至少换两辆车,每天我在新华医院对面乘220高峰车,到市中心下车后百米冲刺到49路终点站(上海话,始发站、总站的意思),遇到堵车,往往钻到地下,坐地铁到衡山路、宛平路下车,到单位的直线距离就剩下几百米,一路飞奔去刷卡。回家的路更是崎岖,时常错过高峰车,只能坐地铁到南广场,然后从棚户区穿越南北广场,到北广场坐115路回家。几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起早贪黑。

07年回国,重走了当年的曲线救国路线,220、115还在,只是空调车比例高了许多,原先220终点站那家连锁的台湾点心店没了,记得当年常在哪儿驻足,买几客点心充饥。连通南北广场的地下通道非常便利,虽然春节前后抢包包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还是比以前强了百倍。听说地铁8、9、10号线也已经陆续贯通,应该说现在上海的公共交通硬件水平已经和北美不相上下,过去我单程花1.5小时,现在可能不到1小时就能到,当然开私家车是另外回事,高架的轧道常常堵的死死的

日后有机会回北京或者上海工作,估计自己还是会选择公共交通,十多年了,我还是那个背着双肩背,戴着耳机,行色匆匆的路人,恐怕唯一的区别就是脸上自信的微笑,我相信人群中有你有我,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奔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