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回忆一下崇清浪潮是如何起来的 -- 沫水若水

共:💬57 🌺5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清朝剧的流行,有很多方面了。

一方面是清朝离现在最近,可以找到的资料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也多,百姓也熟悉(这你听老的相声就可见一斑,大概出场皇帝第一是乾隆,第二是洪武了)。而拍摄所需的布景,服装等等,也比较容易获得和设计(清朝的衣服很特别,不需要去考证,也不会像现在很多古装片里弄的那样不古不今;香港僵尸片里很多都是清朝衣服)。等等这一系列题材上的便利,导致最初拍摄清剧容易。

另一方面,不全是崇清的原因,还有很大程度恰恰是因为有反清。正是由于清朝贯穿始终的有反清组织,民族矛盾,后期还有洋人(这就可以加很多新玩意进去)等等,这样各种各样的丰富矛盾组合,正好让编剧有了大量的创作空间。而且正因为清朝已经被批烂了,当时(指80年代等早期)无人持支持态度,所以再怎么拍,也不大会有批评。

所以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武侠片中,你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清代故事,当然,那时候的故事很多还是以反清为主题的,但由于中国人本来就喜欢清官戏,所以也有不少是会有清官那至好皇帝出场的。

而后大陆跟香港一样,都逐步转向娱乐化了。所以才有各种戏说剧出场,最初也谈不上什么美化;然后演变为感情戏占主流了,那些皇帝就开始“人性化”了。因为是娱乐化的电影电视,那么乾隆显然是最符合的人选,既为人所知又传闻颇多,所以开始都安在他头上了;第二后选大概是慈喜。

再往后,人家看清朝题材这么红火,那就又想到拍“正剧”,那么正剧就出来了。反正老百姓喜欢历来喜欢看清官和皇帝嘛,编哪朝不一样?反正清朝最容易编。其实当时中国对于影视这方面的控制远没有后来这么严,不会去考虑什么民族问题,更别说主动去引导。哪像现在,武侠片都管起来了,金轮法王不能说了,鹿鼎里面的喇嘛也改投洪教主了。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程式化了。拍电视的也是拿清朝来方便,什么东西改一下就能套上,反正清朝时候,各种元素基本都有了。道具什么都现成(又如香港很多剧除了清朝剧,就是明朝剧--当然他们也通常不说年代,就那几个人几套衣服,看起来都一个样。)

程式化的东西,不仅仅给主创人员自己套了个模子,还给观众套了个模子。典型的就是三国了,作为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却几乎家喻户晓,别说跟南北朝、五代比,就是春秋战国都未必有其知名度高。当然到后来也会有逆反心理,所以这时期其它时期的剧就出来了。

至于很多人都提到政府推动作用,我认为政府在这方面根本没有起什么引导作用,基本就是放任态度,让那帮电影电视人自己去主导市场需求--或者被市场需求主导。

唯一一个比较明显的政府在其中有推动作用的是施琅问题,这个不用多说了。本来从未关注此人,但后来发现宣传郑有问题了,就大力宣传施。

至于有人说对清末粉饰等问题,这个跟政府主导思想更没关系了。部分原因倒是受了现在很多翻案“学者”的影响,因为将太平天国批了,将义和团批了,那么创作起来,按照百姓的黑白观念,总得有好人吧?于是清统治者,就变好了。另外,将满族贵族批了,那湘军就成“好人”了。

现在反清的人中,不少人就挺支持湘军的,而又讨厌起义;要翻翻80年代的书,可完全不是这么讲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