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河里有对哲学有研究的大牛请指教一下 -- 潜水两年

共:💬12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

5.从政必须先确定社会制度(正名)

6.政治要分三步走,即先庶,再富,再教,而最高境界则是无为而治,藏富于民。

7.政治处理以信誉为第一,食第二,军事第三。

8.在民,臣,君三者关系中,对民要信,要惠。臣对君要忠,但君对臣必以礼。否则,“不可则止”

9.君要讲礼,让,要让贤,不要贪位素餐。要节俭,要为民兴利,多务人事,珍惜人才,选用最佳制度与措施。排斥腐朽摇荡之不良侵蚀。

孔子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初期,他不可能想出民主共和政体,历史经验告诉他的只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寡头政治。然而他有“无为而治”的最高理想,散见于论语中的:

1.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2.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雍也)

3.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

4.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这种“四海之内皆兄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礼让”社会,不正是孟子的理想社会,礼记上礼运篇的大同社会,禅让制传说中的根源么?这种君子让贤,社会上各安其位,人际间兄弟相关心,无欺诈,无陷害,推心置腹,相互敬爱,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多么另人向往的社会,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要实际,高明的多!虽然,孔子所说的还不足以付诸实现,但到了礼运篇的出现,则已完全不是空想国了。试把礼运篇所说,与今日世界上所存在的福利社会相比,不已经有很多相近了吗?

孔子的政治思想,正是继承了古代的“德”治的思想传统,在传统的思想上,总结,提高,提出了更高的“仁”的和谐美好理想,反对人际间的凶残,仇恨,鼓励人民前进,这才真是中华民族的崇高,伟大之所在。而孔子正是这种思想的承前,启后,提出伟大思想纲领的第一人。

一切无根据的诽谤,中伤,诬陷,无损于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化伟人,把礼记,大学,中庸等等都当成孔子思想,而不与论语相印证,未免也太愚蠢了把。(中山大学的杨荣国教授的中国先秦思想史中,把论语“割不正不食”的正解释为方块,以此曲解贬低孔子,书中此例不少)

第七节 孔子的鬼神观

在这个标题下,不仅要探讨孔子对鬼神的看法还要涉及到“天”。因为,在今日的议论中,有些人会运用簧舌,把事实真相倒置。往往借一点小事,推翻全盘。例如墨子倡“明鬼”说“天志”,却美之为“为了奴隶的解放”,“孔子的不言怪,力,鬼,神”但却因成个“天”字背上了有神论,宿命论的黑锅。我们不知孔子时全国有多少奴隶,可惜那时尚无统计学,不然,也可省不少事,早已解决社会性质之争了。在我们的现有知识中,孔子肯定非处在奴隶时代,而且其时的奴隶数量也不多,更何况后于孔子的墨子呢?但这些先生们,可以采取另一种手法,即:把无人身自由,可以任意买卖杀戮称为奴隶,把受制于地主,每年向地主付实物及劳役地租的人,称之为准奴隶,半奴隶,这样,不是把社会性质争了过去了吗?

孔子究竟是不是有神论,宿命呢?我们还是先看看历史。在看看孔门二传或三传弟子的记录。

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出来以后,对周围的事物不能解释,对先辈的依恋,因而产生神话与祭鬼,这是中西之所同。由于人类知识领域的扩大,逐渐领悟到人对自然的作用,由杀俘到用俘到奴隶的解放,进而把人的感情从父母之爱推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同时,人对鬼神的关系,也从依赖到怀疑到不信。此中唯一的锁匙,就在于知识。

殷人用殉;牧野之战,奴隶倒戈,秦穆公以三良为殉,难道我们能说秦穆公时为奴隶社会?宋至明,尚有殉主之事,难道也可称为奴隶社会?殷以前对天地鬼神祭祀,孔子时仍说“祭如在”,直至今日,仍对祖先进行祭祀,难道也可以说是有神论?鬼神天命观,自殷末周初已动摇,所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秦誓),“天不可信”(尚书:君奭),这位好古敏求的孔子,即使在苯,也不会看不到这些文献,听不到这些议论,,去坚信天地鬼神而不疑。退一步说,即使孔子要吓唬平民,也用不着,也无济于事向他学生灌输有神论,宿命论,这也是论语中无有神论,宿命论的原因。

现在,,我们在看看论语中有关天,鬼神的论述。

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2.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

3.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八佾)

4.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5.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6.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7.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8.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9.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10.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诋。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

11.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

12.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子罕)

13.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14.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15.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16.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

17.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以上列举的十七条中,共提及“天”的计八次,提及“神”者三次,提及“鬼”者二次,提及“命”者一次,“鬼神”联提者三次,“天命”联提者一次,“祭祀”者三次。

孔子所提的八次“天”中,“获罪于天”,“天厌之”,“天生德于予”,“天之将丧斯文”,“天丧予”,“富贵在天”,“天命”中,除了“获罪于天”外,其他七次的用法,均与今日的“天给我个聪明脑袋”,“真是天意”,“天啦”的用法相同,是对不可名状,不能解释的现象或结果的感叹。或竟译之为冥冥中之上帝,也无不可。但却无法据以为是宗教上的有神论或宿命论者。即以“获罪于天”一语而论,此“天”在知识不开之际,可以视之为有意识的天,但今日不可解释为获罪于民,获罪于自然法则么?

再以“神”而论“不语怪,力,乱,神”,“祷尔于上下神诋。子曰:丘之祷久矣”,“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三条均否定之辞。祷久无灵,不祭神不在,不语神,哪一条是主张有神的呢?

在以“鬼”而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主题在谄而非在鬼;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更能说明人重于“鬼”吗?而周以前之所谓鬼,大半指先人,此与传统习俗有关,孔子则更进一步指出:生人重于死人,此与有神论何关!至于鬼神二字联用,见于“敬鬼神而远之”,“而致孝乎鬼神”,“季路问鬼神”。第一条说聪明人不言鬼神,第二条谈祭祀,第三条则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加以批驳。至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死生有命”,“畏天命”,这里都指的规律与机遇,今日知识短浅的人,尚有此说法,何苛责与二千几百年前的人呢?

最后论祭祀,祭祀是起源于怀恋,祭天祭地则是对天地神祗的报答与祈求。祭祀是远古有神论的的产物。随着知识的积累,祭祖则限于对先人的追思。儒家所以重祭祀,正如曾子所说:“谨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这也正是儒家“孝弟”的起点。合乎今日的语言来说,儒家也正是通过这一方法,达到家——家族团结的目的,所以孔子重视祭祀。孔子的“指其掌”,也彻底揭开了祭祀的底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是深知鬼,神,天,命,及祭祀的的实质的。他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宿命论者,更不是鬼神的设教者,而是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无神论者,片言断句之害人,可见一斑。

第八节 中庸的实质是什么

中庸二字,见与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而中庸一书,出自礼记,宋人朱熹取出单行而成书。

长期以来,“中庸”二字被误解。不少学者,把“中庸”解释为折中,这是大错特错的。推其原因有二,一为朱熹注。朱熹引陈颐的话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而在文中的解释:“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平常之理,乃天命之所当然,镜微之极致也”。这样就把中庸二字浅表化而致曲解了。另一原因,则由于字面的误解,把中当成中央之中,庸解释为用,于是把“中庸”二字弄得面目全非,竟与折中,妥协画上了等号。

书经:盘庚中,其末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它的意思是:你应当体会我迁都的计谋,这是考虑得深远的,因而从内心相从我。此“中”应作符合,方合乎道理。蔡沈注:“中者,极至之理,各以极至之理存于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中庸”二字即达到实用之意,所谓实用,其最高境界就是至善,至美,完满无缺。所谓达到,亦即是“中”,是符合。这是对处理事物的最高要求,是不允许有丝毫纰漏的。不经过深思熟虑,客观分析比较,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孔子说:“民鲜久矣”。今试把论语中有关各条抄录,作一比较。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5.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从二,三,四条这三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过与不及,退与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