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聊厘金兼答地九 - 1 -- 老广

共:💬38 🌺2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闲聊厘金兼答地九 - 4

首先感谢在磨刀的胖猫和老拙的问题,是我疏忽。这里专门解释一下。大家可能纳闷按道理讲子口半税,外商占了便宜,怎么还嚷嚷废厘呐,这个一句话,谁让他和中国打交道。

厘金征收初始,洋货土货一并征收,而且收起洋货来还更切实。这个切实很有讲究,比如海关税则开始订立是值百收五,但收的很不切实,所以后来切实值百收五就成了清廷的一大诉求。

当初南京条约时,英国政府要求洋货内地转运税率不得超过关税的一半,但英国人后来一调查,发现内地转运税率实际低于关税一半,所以就没在南京条约里提这事。1853年厘金初起,洋人就遭了罪了,当时厘金成为洋货行销中国的最大阻碍。所以英国政府就提出修约,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里规定,所以进口货物在内地子口按照关税税率一半征收,就是称为子口半税。这个子口半税同时适用于外商在内地购买用来出口的货物,就是老拙受的情况。当时同时天津条约还规定,

1,洋商可以自由选择是缴纳子口半税或者缴纳厘金。

2,这个子口半税只适用于洋商,不使用于华商。

3,洋商在按海关缴纳关税填税单时,要名列货物名称,数量,运往何地,然后海关签章,代收子口半税。洋商在运往内地徒中,每过一处关卡,都要验货对单,如果货单不符,就是证明你或者是沿途私卖,或者是匿单少报,这个时候就“各货均罚入官”。

河里但凡有点社会经验的中国同胞,一眼就能看出这里面可操作的余地太大了。这是中国,所以国情复杂,就说这一条吧,外商可以自由选择纳不纳子口税。所以这个缴纳子口税和当地厘金关卡设置很有关系,比如天津条约后,北方各省,因为关口比较少,所以外商一般都选择缴纳厘金而不交纳子口关税,因为他们缴纳的厘金反而少于子口税。比如广东,厘金和子口税差不多,所以广东子口当年没有签发税单一事。福建在收了几年子口税后,干脆停收,一直停了十年,直到1874年才有重开,因为当时关口越来越多的缘故。而厘金负担重的东南几省和两湖则开子口单的情况多,但是有话叫子口增则厘金绌。子口和厘金有此盈彼绌的关系。而且各省也根据子口税水平调降厘金,使其和子口税相当。比如1874年福建恢复征收子口税后,厘金立刻调降。其实这里面是中央地方关系。

而且天津条约里两条要点,就是上面讲的第二,第三两条,就是说只有洋人运货时子口半税才起抵扣厘金的作用,如果是华人,那么厘金照收不务。所以除非洋人经手分销零售,这个厘金逃不掉,所谓认人不认货。你想能有几个洋人把货物进口以后,还专程运到内地啊。分销的基本都是华人。

而且第三条决定了,一旦发现货单不符,外商的货物就地全部没收。这样哪怕是外商负责分销内地,他也要每过一关就验一次货,而且极其彻底,查出毛病就没收了吗。你想比如约翰进口1000匹洋布,如果分销四川,湖北的话,他要开两份税单,去的地方越多,开的单越多。然后长途跋涉,每过一关验一次,耽搁,刁难这个就不说了,所以外商意见极大。这样一来,不少外商就干脆不交子口税了,因为太麻烦。

而且要知道厘金分行厘和坐厘。而行厘又分卡捐和落地捐,子口半税免的是厘金里行厘中的卡捐。哪怕是约翰不怕麻烦千辛万苦的把货物运到地方后,他仍然要缴纳厘金里的落地捐。而且当时清朝地方政府对这个子口税单也是经常不认,所以外商对于这个厘金怨声载道。

所以子口半税出台后,起的作用不如想象。比如1875年,海关正税是870万两,子口半税如果都正常缴纳的话,应该是一半才对,但实际上子口税只有53万两;1895年海关正税是1041万两,子口税只有57万两;1910年海关正税是2311万两,子口税只有182万两。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列强总想着废厘,因为真的把他们弄得很烦。

后来列强为了子口税问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华洋一体纳税,但这个还是没用,地方还是不认,华商去争,少不了挨顿打。所以子口税后来一直到清朝末年裁厘加税改革,一直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这个不用废什么口舌,看税额数字就可以了。列强裁厘的建议起自1868年中英修约谈判,当时的新定条约是要对与洋布,大呢,洋绒三大类华洋一体纳税,厘金从对人不对物改为对物不对人。同时取消外商的在厘金和子口税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清廷也同意了,结果新定条约被英国议会给否了

1876年,马嘉理事件中英谈判,当时赫德提出对于棉织品,毛织品,五金,食糖四大类进口货,茶丝糖棉花四大类出口货进行海关正子一并纳税,厘金概免。但清政府又没有同意。

1880年,威妥玛提出裁厘加税,在提高关税前提下,免除厘金。清政府也接受,但在海关税率上争议不下,清廷希望12.5%, 后来折衷到11.5%,但列强对清廷是否有能力切实裁厘有疑问(他们大概已经知道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了),所以后来就流产了。

1896年,李鸿章出使西欧,便是和西方讨论提高关税一事,当时因为银价贬值,清廷希望以金带两。但李闭口不提裁厘,所以英国也就就断然拒绝。1897年再次和英国交涉改行金镑征税,但清廷同时训示“免厘一节,万不可允”。英国当然也不让步。

1902年,庚子后中英谈判新约,当时英国人认为“在这些问题里,最重要的就是拟议中的裁撤厘金”,当时清廷在庚子新败的情况下一直谈了八个月。后来1902年9月25日签约,和厘金有关的大概几条:

1,“向设各厘卡及抽类似厘捐之关卡概予裁撤”而且“不得改名,或籍词将此项关卡复行设立”(惨痛之语)。

2,进口关税提高到12.5%.

3,洋药税厘并征方法照旧,“应将该厘金视为加税。”

4,“盐厘名目改为盐税,可按现征之厘金数目及别项征捐,加入课税之内。”

所以这个条约应当算是裁厘加税修成正果,但可惜当时中国门户开放,该条约中原规定需要所有列强“允立此约”,才能生效。结果02年签约,到了06年,只有6个国家和清廷商谈此约,英,美,日批准此约,葡萄牙政府批准了,但是议会否决了,德国,意大利不了了之。沙俄,法国连谈都不谈。所以这次裁厘就此告终。然后民国期间的事情,我就不讨论了。超出本文范围。

最后在重复下列数字,1910年,海关正税收入2311万两,子口半税只有182万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