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顾颉刚的读书笔记。 -- 赵括他弟弟

共:💬6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帮忙文人陶希圣。

在陶希圣的回忆录《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社,1979年6月二版)里,有一段写他和胡适在一二九前后的交往,很有意思。

当时陶希圣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

北京城里当时是什么状况呢,南来的陶希圣发现:

北平的街市和生活,与北京大学的建筑和职工一样,保持着旧日的面貌和风格。但是北平不再是政治城而是学术城。并且北平的学界也受了大革命的影响。

北平一个普通教授的生活则是:

北平的住宅,一个教授住得起的房子,至少有两进。如果上房开有五间房,两厢房,一客厅,两三间下房。那就除了上课以外,谁也不愿意出门,大部分时间在宽敞的房子家里过着宽裕的日子。

在一二九以前,有一天,北大的同仁在马神庙二院的一间教室里开会,胡适演讲,首先报告了宋哲元邀请北平各界人士到怀仁堂宣布冀茶自治的主张。

演讲被傅斯年打断。傅慷慨陈词,坚决反对。

胡适也表达了同一意思。他们的大意是北大不搬走一部图书,不移动一架仪器,坚决留在北平。只要在北平一天,就要做二十年打算。

如北平沦陷在日本军阀之手,同人们即刻南下,无论何地,只需搭起一座茅棚,就可讲学。

当时一般教授,都赞成他们的意见。

到了一二九游行之后,宋哲元下令搜查北京大学三院、清华大学和中国大学,逮捕去三教授和三十个左右学生。

这时,陶希圣到米粮库胡同去看胡适。告诉他自己主张国立大学与二十九军调解合作,得到了胡适的赞许。但胡适表示了对与二十九军和解可能的怀疑。陶希圣说:“只要你赞成,我便去试一下。我相信二十九军的将领是与国立大学的教授们同样爱国的。两方对立图使各走极端。两方和解,足以缓和北方的危机。”胡适表示赞同。

然后陶希圣立刻就去了北平市政府,找到秦德纯市长,并提出三点建议:

一, 二十九军停止搜查大学。二,对于学生,非另有确实证据,证实其于共产党有关系者,不予拘捕。教授另有同样证明者,通知各校予以年终解聘。三,学生由各校校长保释,教授直接释放。

这三点建议经秦德纯转给宋哲元后,得到了采纳。次日,搜查停止,被捕教授和学生都被释放。同日,跨河楼清华大学同学会有一聚餐,在座者有北大清华校长以及两大学的几位院长和教授。陶希圣提出与二十九军见面之意,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后来,两方又分别在廊房头鞗英会馆和中南海会餐两次,两方的“谅解和友谊也就建立起来了”。

到了1936年春夏之交,在胡适去美参加太平洋学会,《独立评论》交由张奚若代编时,上面登出了一篇批评二十九军的文章。宋哲元这次则派警察直接入驻独立评论社,杂志也遭停刊。

陶希圣又一次找到了从上海急匆匆赶回北平的胡适,问他:“胡先生你愿意复刊吗?”胡适答道:“当然是复刊得好。”陶希圣说:“如愿复刊,我立刻办这事,明天上午回话。”胡适表示同意。

陶希圣这次找到高等法院的郑哲熙院长。到底是资深官僚,在被陶希圣晓以利害之后,很快给出了解决方案:“这样好了。请胡先生写信给宋先生,只说他出国之后,彼此少联络,致生误会。现在他回来了,以后不致有事发生。这封信到了宋先生那里,他请胡先生吃饭,席面上不必再谈这件事。独立评论也就照常发刊,也不必说是复刊了。”

陶希圣将这一办法告诉胡适后,胡适自然喜出望外,照此办理了。此后,《独立评论》继续发刊,直到七七事变为止。

——这个帖子,当然引用的是陶希圣的一面之词。但我想,它的内容,还是可以小小地回应一下陈郢客的那篇关于沈崇的帖子的。对那个帖子我非常佩服,但总觉得对于胡适,诛心的东西略多,阴谋论的味道稍浓。虽然我并不推崇胡适,但我也不希望看到有人把他塑造成一个猥琐政客的形象。

自然,这和我自己最近在看鲁迅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有关。其实,鲁迅在此时(1936)的作为,和胡适在沈崇案的反映,粗究起来,还真有点相似之处。可能从鲁迅这边来看,这种文人参与政事的行为,就可以看得清楚些:实在不能单单从立场和动机的角度去观察现代史上这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真诚思考的巨人们。我倒是觉得,如果能从一个人的格局来看,或许更妥当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