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1)——我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 -- 江城孤舟

共:💬65 🌺17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你回贴的一个词谈起

所以我只要提供足够的语言要素,你就可以用逻辑联系出我要表达的东西。

这个“逻辑”确实有些扎眼,怎么说呢,“隐喻”和“逻辑”的关系,是“隐喻”研究中一个异常重要的课题,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隐喻是反逻辑的,因为隐喻是“范畴错置”,简单来说,就是用彼范畴的语言来描述此范畴的事实。举个例子,毛主席是红太阳。从逻辑角度来看,很难说这是个真值判断。而人们理解起来,就很自然。

尼采有句话,认知活动的结果所具有的说服力并不是由真实程度确定的,而是由那些成果被掌握的程度,他是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条件决定的。换句话说,所谓真实,其实并非“真实”,而只是人们的经验。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看电影时,我们有时会评论某个演员演得假。这里的真假判断,明显是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并非设身处地的真实世界。

而隐喻和逻辑的关系,并非是水火不容,更像是互补,互存的关系。迦达默尔的观点将隐喻理解为“前逻辑”,而最近的研究,更倾向于将隐喻理解为“超逻辑”。

而将逻辑分析引入隐喻研究,最早可溯源到亚里士多德,不过当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布莱克的隐喻研究,逻辑分析虽然有很大缺陷,特别是破坏了隐喻本身的固有“内涵”(这个词也是不得已而用之)。但是它在揭示隐喻的生成机制上颇具说服力。

当然,目前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不是单学科作业,在语言学(现代神经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哲学,社会学暨文化研究等诸学科的努力下,对隐喻的生成机制,人类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限于篇幅就不进一步展开了。一般认可的结论是,人类(包括先天性弱智,或精神类疾病人群)隐喻的生成机制基本一致。

你的回帖更注重的是文化影响。其实我也没有重建巴比伦塔的意愿。但如果通过隐喻研究如果能让人们更好更清楚的认清自己,或许也就能更好的理解别人,他人也许没见过雪,但他们同样拥有和见到大雪类似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隐喻是水,其用是浪。

当然,对隐喻研究并不会使什么路变得更好走,事实上什么研究都没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