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层搜索与深层搜索:一个反教化的实例 -- 秋末冬初

共:💬69 🌺2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的补充:三次人口统计的一个有趣的对比

谁有好的图床,告诉我一声。

新浪图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ive.cn图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一个不知道是哪里的图床:

下面leqian河友提出了疑问,橡树村长也发了贴。我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比对,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也许是对比的年份还不够?我表示保留态度。

1990年人口统计数据后的(-)或者(+)是针对于1982年统计数据的比较,若1990年数据大于1982年数据,则(+),反之亦然。

同理,2000年人口统计数据后的第一个(-)或者(+)是针对于1982年统计数据的比较,第二个是针对于1990年统计数据的比较。

另外,假定统计是准确的,那么随着年龄增加,人数应该减少了,这就是原作者所说的“又经过了n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在n年中,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疾病死亡、意外死亡、移居出国等淘汰因素...”。

当然,因为统计手段的改进,有可能原来未能统计出来的人口会得以统计出来,这有可能使数据呈现上升。

但其他也有可能有因素致使后来的统计较真实数据少(比如说90年代之后人口流动加大),但我不想在这些枝节上辩论。因为我毕竟不是专业的统计学者也没有多少人口统计方面的经验,这些问题还是留给他们来解答吧。

但上图的(-)(+)号,还是给出了一个让我出乎意料的....近乎几何的美感了。。。。。我在做出来之前,也没有想到是这样的。太意外了。。。。。看来人口统计者对于1960-1962/3年的数据很缺乏信心,起码是跟他们对1956-1959年的数据的态度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如果把(+)(-)做成0-1变量的图,用年份做横坐标,也许更直观一点。如果我们在做了更长时间的数据比对之后,结果依然是如此,那么我们得说,1982年的“人口统计者”们,对1960-1962/3年,有着“趋势性”的倾向。

这其实也就是我在主贴中最后所没有说出来的话。

另注:“数千万论”及其衍生的各类说法,大多是基于1982年数据;

再次声明:我不是专业的统计学者,也没有人口统计经验。也许这个比较,如果有更长时间维度的比照,会更有意义。否则也许有读者会觉得只是统计方法的误差或者统计手段的变化使然。

主贴:秋末冬初:浅层搜索与深层搜索:一个反教化的实例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