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游牧骑兵的噩梦 -- 弩 -- 萨苏

共:💬30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秦弩,青铜剑, ZT

小弟7月在国内看了央视10台一个历史科教片,名字给忘了,因为只有第一级特别精彩。是从科技角度讲秦统一全国的优势。关于弩有几点:1)零件及消耗件统一规格,大规模工业化生产。2)采用铬合金防锈蚀。3)望山的采用,及4)扳机的采用使得弩更加容易精确和控制。5)有了长城作为有效的后勤防御建筑,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努成了游牧骑兵的克星。

还有一点印象是对秦青铜剑的,秦时铁器虽然已经广泛使用,但秦军还是以青铜剑为制式兵器。而且长度超过世上所有其他青铜剑(通常青铜剑超过0.5m很容易折断), 原因是外形:有兴趣可参考下面引用的文章 (连载:帝国军团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金铁木)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97650136_diguojuntuan/8.shtml

197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人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

  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的奔跑当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司马迁记载:在一个宫廷医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住晃动不已的剑鞘,最终才拔出了佩剑。

  嬴政在13岁就继承王位,9年后正式亲政,随身佩剑是亲政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说,他曾经让人为他打造了两柄青铜剑,并在剑上刻了两个字“定秦”。一柄随身佩带,一柄埋在观台下。嬴政死后随身佩剑很有可能与主人一同入葬。今天,在秦始皇帝陵巨大的封土下面,它究竟何日能够面世,却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时间过去了2000多年,那柄曾经埋在观台下的青铜剑至今也没有丝毫的踪迹。岁月流逝,王剑留下了难以破解的迷团。

  让专家们困惑的还有一个问题: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伤。

  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

  对出土的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根据实践经验,含锡量若接近20%则最为坚韧。通过现代手段鉴定,这把2000多年前的秦剑含锡量约为21%,其准确度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根据穿刺的实战要求,从剑柄到剑锋,秦剑的制造在形制上变化极其复杂。剑身近格处5厘米的一段,比其它地方宽而且厚,这种设计是为了增强剑身的坚固;由格到锋,兰叶形的剑身逐渐变窄,两锋之间呈顶角,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紧接着是内凹的一个束腰,束腰之后又逐渐加宽。束腰对两刃八面的剑体十分关键,可以起到“风槽”的作用,从而增强穿刺的速度与力量。同时,剑身宽的地方厚度减薄,剑身收束的地方厚度加大,宽同厚呈有规律的反方向变化。今天看来,复杂多变的剑形完全符合力学的原理。

  考古学家袁仲一教授仔细地研究了秦剑这种奇特的形制变化。他发现秦剑的造型是阶段性的,宽窄是由宽、窄、宽、窄、宽、束腰,前面是剑尖儿,厚薄是由厚、薄、加厚、薄,到剑尖儿,它呈阶段性递减。

  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了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或许,秦剑加长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某种重大的突破。

  由于剑身厚薄宽窄的不一样,通过阶段性的变化,剑刺过去以后就有了一定的弹性,不容易折断。

  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只一击就使荆轲倒地不起,燕国也随后灭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