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红色银幕旋律(一)(转) -- 超级影迷

共:💬4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红色银幕旋律(一)(转)

这是国内依旧网站的一个朋友的原创,给大家分享:

1、侦察兵

《侦察兵》是北影厂1974年拍摄的黑白故事片,这是文革以后该厂的第一部故事片,由摄影出身的李文化导演,云集了王心刚、于洋、杨雅琴、于蓝、关长珠等一大批优秀演员,还有邵冲飞、李林、于绍康、方辉等著名反派演员,而安震江扮演的王德彪更是给大家留下了历史性的印象。然而这部影片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归根到底就是故事情节过于虚假,后来江青尖锐地批评这部片子,《人民日报》等也大量刊登批评文章,但包括江青在内,这些批评基本上没涉及政治内容,主要集中在影片创作的本身,这种唯业务的批评在文革时期是罕见的。但是只批没禁,《侦察兵》还是得以在全国公演。

说到《侦察兵》的拍摄,还有一个可笑的插曲。当时军宣队进驻北影厂,负责人叫狄福才,来自8341部队,他的地位不低,当时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主管全国的电影工作,由于北影厂受他直接领导,因此单位的级别也上升了不少。这些军代表对拍电影一窍不通,但军人有军人朴实的一面,不太干涉圈内人的创作,也就直接造成了当时北影的创作氛围相对比较宽松。然而外行领导内行,免不了有办傻事的时候,一次,军宣队有些人脑子一热,突然提出拍电影也要和工农兵相结合,《侦察兵》中解放军的角色,也应该由解放军来演,摄制组只好安排军宣队中一位团级干部,扮演影片中的政委,结果样片出来以后,看着自己在银幕上的笨拙表演,这位军代表自己也哭笑不得,只好自请换人,最后换上了于洋,军代表以后彻底不干涉剧组了。这件事对北影今后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随后的是非日子里,北影的创作受外界干扰就小了许多,以至于像《决裂》这样的片子,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最终逃离了被定为“阴谋影片”的厄运(这个问题以后有时间咱们再慢慢说)。后来,由于狄代表在上层斗争中失意,被迫撤回了8341,他的位置由刘庆棠接替。

《侦察兵》中的主题歌《侦察兵之歌》又是该片的片头曲,音乐场景是主人公郭锐策马驰骋,前去接受新任务。还有首女声独唱《军民并肩打胜仗》,山东民歌的色彩浑厚。由于文革后的第一批影片均没列歌唱演员的名单,我们歌剧演唱风格推断,主题歌的领唱者可能是吴雁泽,女声独唱可能是陆青霜。

2、激战无名川

《激战无名川》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74年底完成、1975年公演,反映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铁道兵为粉碎美军对我铁路运输线的封锁,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影片。该片根据郑直的同名小说、由原作者和黄宗江改编,华纯和王少岩导演。

文革中前期,虽然全国几家电影厂的主要任务都是样板戏或纪录片,但分配给八一厂的任务寥寥无几,只有《红灯记》、《红色娘子军》(京剧)和《平原作战》三部。直到1974年全国故事片生产全面启动以后,八一厂才拍摄了其文革后的第一部故事片《闪闪的红星》,《激战无名川》是第二部。虽然在珍宝岛冲突以后,特别是林彪事件的突发,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很快被“反修”所压过,但七十年代中期反映抗美援朝的文艺作品,仍非常受群众欢迎,这也许是多年来情感的延续。因为文革以后,在没被禁演的文革前影片中,除《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外,几乎都和抗美援朝有关,像《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等,特别是八个样板戏中还有一部《奇袭白虎团》,而文革期间被允许上演的唯一一部国产反特故事片《铁道卫士》,也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再加上这个时期的朝鲜电影(多数为抗美题材)深受中国观众欢迎,中朝友谊达到了高潮,所以中国人民的这份抗美援朝情节一直就没有中断。而文革以后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又使绝大多数创作者非常谨慎,于是抗美援朝、歌颂志愿军的题材在政治上就比较保险(当然,只要不和彭德怀沾边就没事)。《激战无名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然,这部影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深厚的时代烙印,比如自始至终崭新的军装,战火下志愿战士一尘不染的面容,电影台词的舞台化等,这和当时倡导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分不开的。这里要说一下扮演郭铁连长的关长珠。北影演员关长珠在这个时期的电影中扮演了一些形象,像《侦察兵》中的孙成,他英俊潇洒,气质绝对不比王心刚逊色,同时拥有一副迷人的嗓音,大家一定对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猫头鹰印象很深吧?那就是关长珠的杰作,而那个“看手相”的大段台词,堪称配音艺术的经典。我个人认为,他如果去演话剧,一定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舞台一号,可惜拍电影,他的戏路非常有限。后来到了八十年代,他在《祭红》、《刑场上的婚礼》等片子中担任了一些重要配角,扮演的大多是党的地下工作者。

这部作品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激战”影片不同,它表现的几乎全是中朝军队和朝鲜群众的正面形象,只在最后出现了一个南边派来破坏的特务,再就是回忆中出现了几个李承晚的军人,时间只有十几秒钟,除了志愿军打飞机,没有和敌人肉搏的场面。这些多少让那些看惯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的观众感觉不过瘾。但这部电影上演后,仍让观众倍受感动,一来是对久违的故事片的饥渴感,再就是感人至深的电影旋律,决定性地烘托了这部“话剧电影”(我给定的性)的气氛。

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激战无名川》中的两首歌曲:《铁道兵意志坚》是主题歌,由中国广播文工团合唱。《一棵青松破云天》是一首女声抒情歌曲,由邓韵演唱。情节背景是,由于修筑铁路的枕木奇缺,支援军拆掉了自己战壕工事的木头,这使朝鲜老大爷深受感动,和女儿一起,毅然将自己培育多年的松树砍掉

3、熊迹

反特影片是一个特殊的电影名词,带有非常强的时代特色,这类故事片一直深受观众欢迎,五六十年代曾是我国反特电影的高产时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像《秘密图纸》、《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徐秋颖案件》、《铁道卫士》、《跟踪追击》、《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等,由此培养了像印质明这样的“侦察员专业户”,以及像叶琳琅那样的“女特务专业户”。那时反特片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打击美蒋特务的颠覆破坏活动。到了文革时期,除一部《铁道卫士》外(1960年摄制,片头在文革后加上了语录朗诵),其他国产反特影片在银幕上全部消失了,所表现的对立矛盾被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所取代。在文革的十年间,朝鲜的两部反特片《看不见的战线》和《原形毕露》成为了中国银幕上这类影片的唯一亮点。

文革期间,中国的反特影片生产彻底叫停,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才由长春电影制厂拍摄了中国文革后的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迹》。紧接着,当时国内四大电影厂的反特片生产全面启动,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随后两年内,长影又拍摄了《暗礁》、八一拍摄了《猎字九十九号》、上影拍摄了《东港谍影》、北影拍摄了《黑三角》。随着当时中苏矛盾的持续加剧,反苏联间谍的内容成为这时期反特片的主流,上述五部影片中,反“苏谍”和反“台谍”的比例是3:2。进入八十年代,国际冷战格局开始朝着不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中苏对峙在客观上得以缓解,而随着我国政府宣布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台湾特务”逐渐变成了一个过时的名词,加上“中美友谊”、“中日面向21世纪”,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特”可反呢?反特题材的影片从此迅速降温。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北京警方破获李家琦、仇云妹国民党特务案,这时官方最后一次提到了“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如今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无论是官方媒体、文艺作品,还是普通百姓,好像不再有“特务”的概念了。不过也到是,老想着“反特”,经济还怎么发展呢?钱还怎么赚呢?

《熊迹》是以1974年1月发生在北京西坝河(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附近)的苏联驻华使馆一秘马尔琴科间谍案(“苏修间谍落网记”)为基础创作,故事情节跨越北京和哈尔滨两市。文革十年可以说是中苏两国对峙的十年,这期间不仅爆发了边界武装冲突,林彪事件、七十年代初期的全民挖防空洞运动、北京发生的爆炸苏联大使馆未遂事件等重大事件都和苏联有关。文革提出的“反帝反修”,实际上是拿美帝当了个陪衬。然而奇怪的是,这个时期反苏(或者说“反修”)题材的大型文艺作品却少得可怜,小作品倒是有一些,像小歌舞《自卫反击战,痛击新沙皇》、歌曲《七亿人民七亿兵》,还有那首“反帝必反修,砸烂苏修的狗头”。这和当时全民“反修”、“打倒新沙皇”同仇敌忾的热浪非常不协调,直到文革后期,银幕上才出现一部动画片《带响的弓箭》和一部故事片《征途》与“反修”有关。我个人认为,中苏关系比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因为这当中有两国、两党关系史上的恩怨,有破裂不久的兄弟般合作,有意识形态的纷争,有两国高层间的关系,有国内对林彪事件以后国家走向的思考等等,这些是是非非可谓“是中有非,非中有是”,不像中美关系那样单纯、简单。从中国高层的角度,也许是主张在文艺宣传上保持低调的。

《熊迹》这部电影从思想导向上,还是文革意识形态的延续,片中对文革还是采取赞扬的态度,比如苏方的一个间谍,提醒他狂妄的上级不要轻视我方侦察员时说:“别忘了,他们的侦察员都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这无疑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吻合。但这部电影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全新的感受,比如,大段背诵语录的情节没有了,演员生活化的语言多了,电影主题的生活背景(比如滑冰、游园、圆舞曲)比重明显加大。特别是,在一场历史回忆中,表现了沙俄士兵大规模屠杀我江东居民的场景,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虽然在此前两年的电影《征途》中也有同样的场景,但表现程度极其有限。而《熊迹》所表现的外国侵略者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的场景,在我国以前的电影表现中是非常罕见的,过去我们宣传的重点,主要都是八路军、新四军如何打击侵略者,尤其在文革期间,反对“战争残酷论”是江青的一贯立场,即使南京大屠杀,我们也是在后来才普遍知道的。因此说,《熊迹》中这个小的章节,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创了描写中国人民惨遭蹂躏的先河。

《熊迹》由巩卓编剧,赵心水导演,侦察员李欣由石维坚扮演,在他身上仍没有脱离英雄人物“高大全”的模式,不过我认为,这话得两下里说,英国的007不也是“高大全”吗?只不过他比我们的特工多了那么点儿男女关系。石维坚随后和冷眉主演过一部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的影片《并非一个人的故事》,观众反映冷淡,但在后来的《天云山传奇》中,和女主角王馥丽双双成名。此外,李默然、浦克、达奇、刘世龙等著名演员在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到反面角色,我们不能不提到孙敖,他不是反一号,在片中扮演以不正当男女关系被苏方要挟而成为特务,且历史问题严重的主任医师(又是一个知识分子),演得非常好。大家知道他是一个著名配音演员,但他扮演的几个主要银幕角色,几乎都是那种窝囊废型的坏人,像《三进山城》中的王翻译、重拍《平原游击队》中的杨守业、《吉鸿昌》中的叛徒、《熊迹》中的康一挺。还有一个派遣特务周英杰(相当于真实案例中中方特务李洪枢)的扮演者刘文治,当时还是一个不知名的演员,后来在《苦恋》中扮演男主角,八十年代因在影片《孙中山》中扮演孙中山而声名鹤立。和七十年代绝大多数电影歌曲创作模式一样,《熊迹》的歌曲由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主题歌,和一首抒情歌曲组成。

《啊祖国!永远为你当哨兵》由吴雁泽领唱,片中背景是,李欣冒充特务“银狐”到北京与苏方间谍周旋,胜利返回后,心情愉快,信心倍增。

4、长空雄鹰

《长空雄鹰》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76年拍摄的黑白故事片,由陈立德编剧,王枫导演。该片描写了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年轻的志愿军空军英勇顽强,打败二战期间威震欧洲的“美洲虎”飞行大队,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麦克金,最终粉碎美军破坏我方主要交通干线图谋的故事。

说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空军,有记载说,要追溯到红军反“围剿”时期,一架执行对红军阵地轰炸任务的国民党飞机,由于机械故障,迫降在红军的领地,被红军俘获,驾驶员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军人,经过思想工作,他表示愿意反戈一击。后来,红军高级指挥员陈昌浩手持短枪和手榴弹压机,这架飞机对国军阵地实施了轰炸。最后由于弹药用尽,飞机最终被放弃。但这次轰炸却被认为是共产党领导的空军第一次对敌作战。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空军的飞机划过了天安门上空,但那只是象征性的,飞行员和飞机几乎都是国民党空军起义过来的。

朝鲜战争刚刚爆发,苏联积极支持中国出兵,表示对中国军队的陆地作战提供空军支援。但当我志愿军孤军深入朝鲜以后,却丝毫没见到苏联飞机的影子,经同苏方交涉才知道,苏联方面为避免和美国直接冲突,临时反悔。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毛泽东主席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气魄毅然决定,坚决把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下去,并决定加速建设自己的空军。斯大林听到这个消息后,自觉理亏,只好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是中国同志好!”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年轻部队,它以没有任何飞行知识和经验的解放军士兵组成,靠着苏联援助的飞机,面对空中力量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硬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八十年代,当年曾是美国“王牌”飞行员的加布里埃尔将军访问我国,当见到当年的空中对手、志愿军战斗英雄、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的王海将军时,夸耀自己说:“当年我打下过你们三架。”王海笑着说:“我打下过你们五架!”

围绕着我志愿军空军,还产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当时为支援前线,祖国各地掀起了捐助飞机的热潮,各界人士纷纷义演、义卖,踊跃捐款,最有代表性的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这股热潮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浴血奋战志愿军的士气,还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点,不仅为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更为随后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树立了不可动摇的信心。

文革中后期,描写抗美援朝战争、歌颂我志愿军的影片成为这个时期战斗片的最热门主题,但大多是描写志愿军同美军进行陆地作战的内容,表现“高端”战场的只有《长空雄鹰》这一部,在文革前的中国电影中,也只有曹会渠主演的《长空比翼》。既然是文革影片,自然就要有文革的烙印,《长空比翼》说的是我一位飞行员由于不愿意当僚机,闹个人情绪,结果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克服个人复仇主义情绪后,立下显赫战功的故事。《长空雄鹰》则描写了对待敌人时,两种思想的斗争,塑造了一个一味强调飞行理论、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的孟副团长,作为错误路线的代表。最后在政委的支持下,以中队长高骏涛为代表的广大飞行员,根据毛主席的战术思想,打破理论条框,最终取得胜利。应该说,从这个故事情节上,我们不难看出同时期电影《创业》、《长城新曲》,甚至文革前《女飞行员》等影片的影子,也就是这样一个模式:文化程度不高的基层工农兵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一位白专的上级(多为知识分子出身,副职,或者是国民党起义人员)凭借权威理论百般阻挠,最后在书记(或政委)的支持下,工农兵群众依靠毛泽东思想最终取得胜利,而那个白专上级最终受到教育,回到了革命队伍中来。这个模式是当时文艺思想的主流,也是整个社会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体现。但不管怎么说,《长空雄鹰》仍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影片,激烈的空战场面让广大青少年觉得非常过瘾,看完后总把“21、22号跟着我,前面就是虎头”挂在嘴边。再就是从片中美军传教士那里学会了一个“阿门”,同时加上一个胸前划十字动作。

《长空雄鹰》中我志愿军飞行中队长高骏涛的扮演者是李铁军,观众对这个演员的印象,只有1975年上演的重拍故事片《平原游击队》,他扮演李向阳,在1978年长影拍摄的反特故事片《暗礁》中,他扮演台湾派遣特务,以后就很少有像样的角色,据说他后来在一些片子中担任过副导演。在空战中被击落牺牲的我飞行员小江的扮演者,是七十年代长影当红小生刘衍利,他在这个时期扮演《艳阳天》中的韩小乐、《金光大道》中的秦文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八十年代在银幕上也扮演了一些诸如解放军战士的角色,现在露面的机会不多了。此外,还有七、八十年代比较走红的卢桂兰、汪宝生,“阿妈妮专业户”曲云等知名演员加盟。

《长空雄鹰》的主题歌《我们是无敌的长空雄鹰》是一首合唱,歌曲气势磅礴,当唱到“我们是无敌的长空雄鹰”时,就是现在听起来,我想作为一个有正义敢的中国人,也会无比自豪的。另一首童声独唱《金达莱》是朝鲜小姑娘顺玉在遭美机轰炸伤愈后,边打草鞋边唱的一首只有一分钟的歌,给惨烈的战争背景增加了一丝天真和柔情。这首《金达莱》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当时非常受观众欢迎,成为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